帶給年輕人壓力的不是工作,而是透支消費

2021-01-14 依然如依V

「依然如故,依然如此,從一而終,不忘初心」

在前段時間,據說很多花唄的用戶收到了額度調整的信息,而且是降額的信息。尤其是針對年輕消費者這個很大的用戶群體。

有這樣一大部分人他們奉行「今早有酒今早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享受型的消費觀,而且很多人工資並不高,也就三五千,卻喜歡提前消費,分期付款。買「想要」的產品,或者去高消費場所...追求精神的愉悅。

當你問他「你工資不高,怎麼花那麼多錢。」他們一貫的回答就是「自己賺的錢自己花,有什麼不對?」,他們已經從「月光族」逐漸進化成了「月欠族」。

說這句話確實沒什麼不對,也不用拿出什麼大道理來抨擊這種現象。只能說實在是too young。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險惡。

你跟他講什麼道理,他都會反駁你。總是拿出一些看似正確,實則很自私的理由出來。

更可怕的是,消費的思維的升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萬塊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算是小錢了。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年輕人是這樣認為的,買個什麼東西都覺得「很便宜」,不知道是他們標準過高還是拿什麼來衡量這個價值的?況且他們的工資普遍都是三五千的樣子。

當然有賺的多的,薪資過萬的年輕人。這類人一般都是業內精英了。這類年輕人大部分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的,反而很少去鋪張浪費,他們提升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學識。他們自己有能力給自己創造生活條件的情況下才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這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95後、00後 現在都看開了,反正房子車子壓力那麼大,賺這點錢都不夠分期付款買房買車的。那存著做什麼?還不如花了。

這確實是一個社會現象,浮躁的社會很難讓人靜下心去提升自己。這也沒辦法,但是有一個最殘酷的社會法則就是:優勝劣汰。

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小鎮青年自畫像調查顯示,中小城市的青年七成是月光族、三成是月欠族。

這個數據在大城市應該是反過來的吧。大城市的消費項目會更多。

所有商家都在鼓勵消費主義,各種促銷優惠活動,刺激著消費,尤其是年輕人是非常容易衝動消費的。

年輕人工作工資的不穩定。除了房租水電生活上必須的開支,還有很多聚會,購買非剛需產品。

再談個男女朋友,那消費是直線上升。兩個人每月的工資總以為可以寬點了,但是每個月下來,總感覺沒花什麼錢,就這樣沒有了。

分期付款是萬惡之源。

很多人都會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哪一次不是一發工資,工資就去了大半。

哪一次不是剛還完借貸,就又分期消費。

哪一次不是還不上了,不是最低還款,

就是帳單分期。

甚至是到最後逾期或無力償還。

小編做了一首打油詩:

「分期復分期,期期滾利息,息息復滾息,借貸已無期。」

我管這個叫做地獄輪迴。

逾期不僅僅是失去徵信那麼簡單,失去徵信高鐵飛機都做不了,以後貸款買房也不會審批。想想自己人生以後還會好過麼?

「憑本事借的,為什麼要還?」當然這是句玩笑話,借了當然要還,不但要還,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輕則失去徵信,重則就要蹲號子了。

永無止境的透支,會讓自己變得非常被動。本身工作壓力大不敢輕易離職,剛好需要買的東西,沒有存款又要透支。找朋友借,朋友出於情面也就借一兩次,借了難道就不用換的麼?久而久之,透支完了情面,朋友也沒得做了。

小編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有個常年不聯繫的高中同學,他一找你,就知道這傢伙又來借錢了吧。平時什麼都不接觸,除了錢,我想我也沒有什麼可以讓他惦記的了。當我回絕了他,發上去的文字,赫然出現了紅色感嘆號(刪除好友提示)。

真是萬惡的XX。

借貸平臺,確實給了我們很多便利。借錢不用找朋友親戚借,不用找父母借,不損面子也能夠解燃眉之急。但是如果不去衡量自己的收入水平,過度透支消費、頻繁借貸。最終損害的就是自己。

新聞報導令人觸目驚心

遠離借貸,就是遠離地獄。

我們年輕,我們有幹勁,可以在考慮自己消費水平的情況下,輕微的借貸。

也可以用這些錢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花在正當的地方也無不可。

如果是為了炫耀攀比和享受,真的是沒有必要了。這就好比在KTV裡面花著父母的血汗錢唱著「父親你辛苦了」一樣荒謬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不只是透支消費。

這個社會給我帶來更多的無奈,比如房貸。

這裡就不多做闡述,請關注,以期下回分解。

希望大家積極回復留言哦

相關焦點

  • 9號還花唄,15號還信用卡……透支消費的年輕人,存下錢了嗎?
    根據喵姐的了解,現在很多人都在過著透支的生活,活在還信用卡、花唄、甚至是各種貸款中...喵姐有個同事,已經出來工作一年了,上個月發的工資全都交給房東了,她又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問父母要,要維持生活只能靠信用卡、花唄。
  • 月收入三千透支百萬,理性消費絕不是不用信用卡這麼簡單
    正因如此,各大銀行抓住人們的剛需,大力推行信用卡,有的銀行甚至簡化辦卡流程,只要有工作證明或是收入證明即可辦卡,對於這些證明的真實性並沒有進行嚴格審查,這為許多低收入的年輕人提供了極大方便。辦卡流程的簡化,給年輕人造成錢來得很容易的錯覺。刷卡的爽利更增加了消費的快感。
  • 依賴透支消費後果如何?
    銀保監會表示,近年來信用卡業務發展較快,已成為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居民消費、方便居民生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使用信用卡過程中的問題也日益突顯。年輕人尤其是90後,95後等過度依賴信用卡透支消費,背負了超出其償還能力的大額信用卡貸款,甚至陷入「以貸還貸」「以卡養卡」的境況,導致資金緊張、還款壓力倍增等問題。
  • 壓力大?馬雲說不要在壓力面前當懦夫!當代年輕人真是怕壓力嗎?
    馬雲說年輕人不要在壓力面前當懦夫!年輕人倍感冤枉!為什麼呢?在當今的社會只要不是獲得沒心沒肺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倍感「鴨梨山大」!面對壓力年輕沒其實沒有多少的害怕,更多的是一種承受與無奈。然而想法不是事實,事實上是這樣的:在富有的40%人群的平均財富是貧窮60%的10倍,這一比例在80年代還是6倍,可以說貧富差距越來越大;1991年至2003年廣東省經濟增長率21 %,貴州省為14%,這其中的差距也是非常明顯。目前來講貧富差距拉大,這是一種全球發展趨勢。記得在小時候的農村裡面,每家每戶的情況大體都是差不多的,那是時候村裡面的年輕人非常的自由自在的,沒有多少的壓力的存在。
  • 銀行搶著發卡,年輕人忙著透支,多少人還不起信用卡了?
    而利用信用卡的「超前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一類人群的壯大。對於「隱形貧困人口」,社會問題專家、武漢大學教授尚重生說,這種現象反映了年輕人善待自己、過品質生活的美好願望,但他直指「超前消費之風不可長」。
  • 年輕人鍾愛消費,不愛存錢,為何會這樣?
    一、年輕人更鍾愛消費,而不是存錢,為什麼?坦白講,從傾向於消費到存錢,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或許只有經歷一些事情之後,年輕人才會懂得存錢的重要性。 當然了,小胖並非是建議年輕人只存錢不消費,畢竟生活還是要過的。但更重要的,或許是我們應該只消費一些必需品,而非是我們主觀意識上所想要的開銷,不然的話,再多的錢也都會被我們花光,不是嗎?
  • 當代年輕人正在負重前行,他們面前一直翻不過幾座大山是什麼?
    後半輩子都會為房貸操勞半生,並且必須透支未來的消費。所以房子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難以翻過的一座大山。 3、第三座大山是:婚姻! 在當今社會,年輕人負債已經成了比較普遍的現象,很多人為了債務天天發愁,都想著怎麼掙錢還款。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了網際網路在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增加「負債」!
  • 信用卡透支10萬,工資每月4000,如何儘快還清債務?
    對於時下很多年輕人來說,因為市場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誘惑,而這些誘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想要將你的錢從錢包裡面掏出來。如此,當年輕人控制不住自己消費欲望的時候,最終便會成為月光族,甚至是負債一族。在眾多商家的支付方式當中,信用卡等類似的提前消費方式,甚得年輕人的喜愛。
  • 欠了13萬億,年輕人負債的背後是資本太狠,還是你認識層次太低
    ……身後還背負幾十萬的貸款沒有還清,每月靠套現支撐著光鮮的生活,壓力之下身體健康狀況頻頻告急;消費只在指尖一瞬間,短暫的快感後,埋下的是巨大的虧空和人生的凋落。2019年一則數據顯示:因為消費,人們竟欠下各大金融機構超過13萬億的貸款!最近關於各大網際網路平臺放貸泛濫,年輕人深陷消費貸套路負債纍纍的諸多問題,成了社會和媒體的焦點。消費貸不再是年輕人狂歡的盛宴,而是兇猛的洪水猛獸,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洩洪、敲山震虎」的地步。
  • 「報復性消費」會到來嗎?疫情下消費趨於理性,年輕人知道省錢攢錢了
    三五好友、一桌火鍋、外帶幾杯奶茶,年前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消費卻成為疫情期間無數消費者心心念念的迫切期盼。「在家悶了快兩月,必須買買買!」、「餐飲業旅遊業同胞們撐住!等春天來了,我叫上姐妹們一起衝!」……隨著各行業復產復工,不少快被憋壞的網友們揚言要「報復性消費」,但也有年輕人表示要「報復性存錢」,引發話題熱議。
  • 別透支你的人生,出來混,遲早有一天要還的!
    年輕人,總拿自己年輕就是資本,趁年輕,拼命多賺點錢,經常熬夜加班,吃飯、作息都不規律,一味地投身到工作中,卻忘記了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忽視了身體的健康,過度透支。 要知道,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健康,最貴的床就是病床。別逼自己太狠,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生活才是長久。在生命面前,永遠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千萬別拿年輕當籌碼,別拿健康換工作。
  • 用透支身體賺的錢,消費《後浪》的遊戲,別想了,你玩不起
    說實話,很多年輕人也嚮往這樣的生活,只是沒有是沒有這樣的經濟條件去支撐自己。不能做到的,何必強撐呢。b站的《後浪》火了後,許多的年輕人開始羨慕裡面的生活。比如說後浪裡面提到了要去玩無人機,我相信現在許多的年輕人包括我也從來沒有玩過。
  • 沒工作的年輕人:不是不想找,而是不想低質量就業!真實!
    沒工作的年輕人:不是不想找,而是不想低質量就業!真實!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能夠發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也有些觀念可能正在不斷地進步,或者是說這其中也產生了不同的分歧。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在自己未來就業發展的方向上,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對於我們這種已經工作或者是說有一定年紀的人來說,找工作一定是一個特別首要而且很重要的事情。
  • 吳彥祖闌尾炎險喪命:那些提前透支身體的人,都英年早逝了
    作家馮唐說過:「身體是老天白白給你的,但不是讓你用來白白糟蹋的。」不要再仗著年輕去挑戰高強度、高難度的工作,也不要在身體發出警告的時候,想著再堅持一下。這世上除了生死之外,皆是小事,沒有什麼能值得你付出生命的代價。
  • 放開信用卡透支利率管制!消費金融領域「鯰魚」來了
    放開信用卡透支利率管制!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參與機構眾多,其中銀行信用卡業務被視為「主力軍」。但隨著持牌消金機構以及花唄、京東白條等網際網路消費信貸產品持續入場,信用卡業務由於在政策合規、交易場景、業務流程等諸多方面缺乏競爭優勢而處於下風。  從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看,消費金融公司整體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
  • 繼「黃賭毒」後,又一行業正拖垮年輕人,未成家就已經負債十幾萬
    只是對年輕人而言,他們在消費上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比較大,普遍有「超前消費」的理念,很多人「借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也讓儲蓄率逐年下跌。據有關機構統計,我國儲蓄率已跌破40%。 特別是在信用卡、花唄、京東白條等信貸產品接連推出的背景下,年輕人已習慣性負債,很多人成了「債奴」,工資下發後不存起來,反而是償還債務。
  • 阿嬌頭部受傷,揭穿生活最殘忍一面:誰不是為了工作透支著生命
    但是為了工作、為了電影,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拍了,而且一次不成再拍第二次,第二次不過就再拍,直到拍出滿意的鏡頭為止。成龍和鍾欣桐的做法其實都是在透支著自己的生命,去維持演員明星這一份工作。02.誰不是為了工作透支生命在這個世界上,誰不是如成龍、鍾欣桐一般,為了工作而去透支著自己的生命健康呢?之前震驚電影圈的《黑豹》男主演查德威克·博斯曼因患結腸癌去世,終年43歲。查德威克·博斯曼在4年前就已經查出了結腸癌,那時候他剛剛因出演《黑豹》走紅。
  • 當年輕人的夢想只有買房,被扼殺的一代生活壓力有多大?
    高房價正在摧毀當代年輕人的夢想,一畢業就需要面臨高昂的住房費用,相比於學校宿舍低廉的費用,他們需要承受來生活、就業、感情等多個方面的壓力,鬥志昂揚在金錢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佛系文化、喪文化在年輕人中盛行,不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愛,而是他們被迫的放下了自己的欲望。再者就是迷茫,沒有的方向的時間相比前輩們更長了。高企的房價,是中國年輕人奮鬥的動力,但更多的是壓力,是一種隨時可能將他們壓垮,躲入「烏龜殼」的一種壓力。
  • 北上廣的年輕人,消費也「下沉」了
    但是,留住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難。因為,這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更加難以捉摸。過去,年輕人更重視別人的認可,需要用品牌來標榜自己的生活品味,但現在,年輕人更注重「取悅自己」,只會為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花錢,其他的消費,會更追求性價比。
  • 不是工作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工作。
    卻不知壓力正在一波又一波的殺過來,最可怕的是你還在肆意揮霍大把的時間。房貸,車貸,花唄,裁員,降薪,被辭退……一條接一條的信息提醒,以及疫情的嚴密布防,讓每個人壓力更大,更加焦慮,你可能沒有哪一刻像現在一樣如此渴望上班,渴望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