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如故,依然如此,從一而終,不忘初心」
在前段時間,據說很多花唄的用戶收到了額度調整的信息,而且是降額的信息。尤其是針對年輕消費者這個很大的用戶群體。
有這樣一大部分人他們奉行「今早有酒今早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享受型的消費觀,而且很多人工資並不高,也就三五千,卻喜歡提前消費,分期付款。買「想要」的產品,或者去高消費場所...追求精神的愉悅。
當你問他「你工資不高,怎麼花那麼多錢。」他們一貫的回答就是「自己賺的錢自己花,有什麼不對?」,他們已經從「月光族」逐漸進化成了「月欠族」。
說這句話確實沒什麼不對,也不用拿出什麼大道理來抨擊這種現象。只能說實在是too young。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險惡。
你跟他講什麼道理,他都會反駁你。總是拿出一些看似正確,實則很自私的理由出來。
更可怕的是,消費的思維的升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萬塊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算是小錢了。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年輕人是這樣認為的,買個什麼東西都覺得「很便宜」,不知道是他們標準過高還是拿什麼來衡量這個價值的?況且他們的工資普遍都是三五千的樣子。
當然有賺的多的,薪資過萬的年輕人。這類人一般都是業內精英了。這類年輕人大部分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的,反而很少去鋪張浪費,他們提升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學識。他們自己有能力給自己創造生活條件的情況下才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這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95後、00後 現在都看開了,反正房子車子壓力那麼大,賺這點錢都不夠分期付款買房買車的。那存著做什麼?還不如花了。
這確實是一個社會現象,浮躁的社會很難讓人靜下心去提升自己。這也沒辦法,但是有一個最殘酷的社會法則就是:優勝劣汰。
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小鎮青年自畫像調查顯示,中小城市的青年七成是月光族、三成是月欠族。
這個數據在大城市應該是反過來的吧。大城市的消費項目會更多。
所有商家都在鼓勵消費主義,各種促銷優惠活動,刺激著消費,尤其是年輕人是非常容易衝動消費的。
年輕人工作工資的不穩定。除了房租水電生活上必須的開支,還有很多聚會,購買非剛需產品。
再談個男女朋友,那消費是直線上升。兩個人每月的工資總以為可以寬點了,但是每個月下來,總感覺沒花什麼錢,就這樣沒有了。
分期付款是萬惡之源。
很多人都會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哪一次不是一發工資,工資就去了大半。
哪一次不是剛還完借貸,就又分期消費。
哪一次不是還不上了,不是最低還款,
就是帳單分期。
甚至是到最後逾期或無力償還。
小編做了一首打油詩:
「分期復分期,期期滾利息,息息復滾息,借貸已無期。」
我管這個叫做地獄輪迴。
逾期不僅僅是失去徵信那麼簡單,失去徵信高鐵飛機都做不了,以後貸款買房也不會審批。想想自己人生以後還會好過麼?
「憑本事借的,為什麼要還?」當然這是句玩笑話,借了當然要還,不但要還,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輕則失去徵信,重則就要蹲號子了。
永無止境的透支,會讓自己變得非常被動。本身工作壓力大不敢輕易離職,剛好需要買的東西,沒有存款又要透支。找朋友借,朋友出於情面也就借一兩次,借了難道就不用換的麼?久而久之,透支完了情面,朋友也沒得做了。
小編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有個常年不聯繫的高中同學,他一找你,就知道這傢伙又來借錢了吧。平時什麼都不接觸,除了錢,我想我也沒有什麼可以讓他惦記的了。當我回絕了他,發上去的文字,赫然出現了紅色感嘆號(刪除好友提示)。
真是萬惡的XX。
借貸平臺,確實給了我們很多便利。借錢不用找朋友親戚借,不用找父母借,不損面子也能夠解燃眉之急。但是如果不去衡量自己的收入水平,過度透支消費、頻繁借貸。最終損害的就是自己。
新聞報導令人觸目驚心
遠離借貸,就是遠離地獄。
我們年輕,我們有幹勁,可以在考慮自己消費水平的情況下,輕微的借貸。
也可以用這些錢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花在正當的地方也無不可。
如果是為了炫耀攀比和享受,真的是沒有必要了。這就好比在KTV裡面花著父母的血汗錢唱著「父親你辛苦了」一樣荒謬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不只是透支消費。
這個社會給我帶來更多的無奈,比如房貸。
這裡就不多做闡述,請關注,以期下回分解。
希望大家積極回復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