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燎疳

2021-02-12 和雅子一起愛植物愛生活

         鎮原人的年,要過了正月二十三燎完了疳才算是結束了。

        「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場篝火晚會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節的一個結尾,其間也是社火的閉幕時間。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則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結尾。不管是哪一種社夥,在這一天裡都要到全莊人祭祀的廟裡燒香,磕拜,卸裝,將所有的社夥道具交回社火頭兒封存,自此社火隊的成員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這一天,城鎮裡到處都能看見拉著乾柴的車輛在出售柴火,鄉下到處可以看見割柴火的人。「燎疳」的柴火多是蒿草等野生植被或者農作物的秸稈。

        人們除了割柴火、堆柴火之外,還要將除夕時貼上的對聯、門神扯下,並用黃紙剪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的紙人懸掛於門楣之下,這種紙人叫做「疳娃娃」。

(感謝網友『葉子』提供的疳娃娃圖片)

        到了夜幕降臨之時,家家門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當日院內清掃的雜物,然後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對聯、門神也投入其中一併點燃,隨後再投入香表、鞭炮、鹽粒等,點燃柴火,用火來燒掉「燎疳娃娃」。

(雅子自己剪的疳娃娃,是醜了點。。。)

         這時候家家門前都是火焰閃動,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紅彤彤的,火光和鞭炮聲相互交織。

         人們都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冀消災避禍,燎去以往的陳厄和晦氣,讓年在火火紅紅中過完。在有些地區,人們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著從火上跳過,以求牲畜興旺。

        大人們往往象徵性地跳幾下,就站在一旁圍觀,娃娃們則不然,尤其半大的兒子娃娃們。愛玩火的年紀,平日裡要受家人教育和傳統禁火思想的拘束而不敢不能玩,借著節日才有了一個合理的放縱機會,怎能錯過?如脫韁的野馬般任由他們來歡鬧跳躍。

        本來這個習俗的由來就是為了祈求神靈來保護娃娃們的健康,他們無可厚非地成為了整個活動的主角。

         sui娃娃或者女子娃娃不敢跳火,則由大人抱著在火堆上跳,或者由大人兩手分別握住娃娃的兩手在火上甩一圈。大一點的娃娃夥們則毫不畏懼,卯足了勁,爭搶著,和跳遠一樣,撒開腿跑得歡歡地藉助慣性從火上一躍而過,比試誰跳得精彩。偶爾也會有亂了秩序相向同時跳而撞在一起的,跌落下來燒了衣服和眉毛頭髮或著撞傷了頭,跳火升級成了「碰頭會」;有時也有調皮匪氣的兒子娃娃趁機搞惡作劇嚇人的,偷偷在火堆裡面扔幾個二踢腳,當有人跳過時便會炸得火星四濺。

        自家的火堆熄滅後又趕到另一家去,盡情跳躍享受火的盛宴,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熄滅才肯罷休。如果住得集中,則鄰裡之間往往都會事先把柴火堆在一起,大家合在一起跳,烈焰照徹天空,場面熱鬧、緊張,氛圍濃烈。如果誰跳不過去,就必定會有燒著棉褲或者眉毛之虞,最能考驗娃娃們的膽量和力氣,盡顯西北漢人尚武崇力的古風和剽悍的性格。

        最後柴火燒盡,主人或者大家請出有經驗的老農,由他們用鐵鍬把燃剩的帶火星的灰燼輕輕的揚起,在半空中灑下,火花隨風飄飛在黑夜裡閃出點點亮光,像空中飛舞的熒火,又似煙花一樣絢爛奪目。或許煙花的發明是從這裡受啟發而來也未可知。觀賞之餘,寄託了農人希冀秋天豐收的願望。人們依據火星的大小、形狀來預測當年五穀豐稔。火星多小而圓的,卜麥子成咧(著西北方言豐收);火星小而不規則的,卜蕎麥成咧;火星大而圓的,卜豆子成咧;大而不規則的,卜玉米成咧······其實,火星的形狀與燒什麼柴火、柴火燃燒的程度及抽打的粗細有關。 四處落下的火星,則要娃娃們一一用腳踩滅,防止引發火災。當地上沒有一丁點火星的,這時「燎疳」活動才宣告結束,娃娃們也才回家。對大人們而言,燎過疳,也意味著過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閒散不得了,又要開始繁忙的春耕了。 

        「燎疳」也叫煉疳(陝西部分地區)、散疳(甘肅慶陽)、燎臊疳(寧夏北部地區)、跳疳兒和跳火(甘肅白銀)、燎百病(陝北)。

          「燎疳」習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記載,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記載。

(感謝網友『坐著風箏環遊世界』提供的疳娃娃圖片)

        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新通志?平涼縣誌》記載:正月二十三夕,剪紙人刺孔遍身,當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

(感謝網友『不知道』提供的疳娃娃圖片)

        光緒《靈州志》載:二十三夕,家戶堆蒺藜於門外,以火焚之,撒以鹽,老幼越跳,名曰燎疳;既而揚其灰,名曰『六穀花』,以佔豐年。

(感謝網友『晨煙牧歌』提供的疳娃娃圖片)

        民國《隆德縣誌》記載:二十三日晚,當門焚柴草,雜以蔥皮、紙炮,男女皆繞火跳躍,名曰「燎疳」。既而揚其灰,名曰「六穀花」,以佔豐年。

(粘面饃,三奶奶給的,菜是雅子做的)

        《鎮原縣誌》記載:「正月二十三日,過去群眾粘面作糕,饋送鄰居,並做各種粘面燈,晚上燃燈結彩,燒紙化表,並用黃紙剪成紙人俗稱疳娃,懸於各處,家中老少均以香火燒紙人,晚上院中放火,將紙人投入火,全家均從火堆上跨過,謂之『燎疳』,表示驅逐瘟疫,柴禾焚化後用掃帚擂打,以火花大小,多少,形狀預測是年五穀收成,還有的送到場上。」

注:  文/百度百科

       圖/雅子

(掃一掃或者長按識別二維碼,和雅子一起愛植物愛生活。更多精彩等你來!)

相關焦點

  • 【探秘】慶陽民俗正月二十三「燎疳」的歷史淵源!
    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
  • 慶陽民俗正月二十三「燎疳」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多少?
    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
  • 話說燎疳
    燎疳——一種盛行在中國西北地區,盛大的春節民間習俗活動,古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諺語,此活動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它是屬於西北人民的一種特有的「篝火節」,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便有記載:正月二十三夕,當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
  • 燎疳
    「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
  • 【民俗】關於燎疳,你一定要知道的是……
    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 正月二十三漢民燎臊疳,回民娃娃看稀罕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中國西北漢族傳統的「過年」,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的正月二十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這其中宣告過年結束的標誌性年俗活動,就是「燎疳」。什麼是燎疳?
  • 【民俗】流傳西北地區的「燎疳」習俗
    燎  疳"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 【悅讀王益】「民間篝火晚會」——義興燎疳
    在這種信仰的基礎上,產生了燎疳這一民俗活動。 在陝西,人們又稱燎疳為「煉幹」。銅川市王益區義興村的燎疳,以內容豐富多彩遐邇聞名。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二十三、三十,該村都要舉行「燎疳」活動。各家各戶年輕人吃過飯,就結成伴,去割蒿草或撿麥草,並砍伐棗刺、荊棘等乾柴。每人背上一大捆柴草,堆放到村中心廣場。再由幾位年長者將其豎立起來,摞成幾個川字形狀的草墩。
  • 正月二十三喇嘛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