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溫馨提示:視頻時長4'28",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
中國西北漢族傳統的「過年」,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的正月二十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這其中宣告過年結束的標誌性年俗活動,就是「燎疳」。
什麼是燎疳?「燎疳」,是西北地區,尤其是農村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大地,壯觀之極,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 「燎疳」是西北春節的一個結尾,其間也是社火的閉幕時間。在這一天裡人們要舉行祭祀活動,社火也要卸裝,將所有的道具交回社火頭兒封存,自此社火隊的成員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燎疳」的柴火多是蒿草等野生植被或者農作物的秸稈。人們除了割柴火、堆柴火之外,還要將除夕時貼上的對聯、門神扯下,並用黃紙剪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的紙人懸掛於門楣之下,這種紙人叫做「燎疳娃娃」。
為什麼要燎疳?「疳」即疳疾,是一種多發於小兒的疾病,過去在古代醫療條件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之下,農人們便把此病神話了,以為有「疳魔」作祟,人們便用紙剪一連串的娃娃,謂之「疳娃娃」,象徵病魔,將其燃燒視為「送疳」,從而達到祛除疳疾或者防止娃娃患疳疾的目的。
甘肅慶陽有「疳娘娘」崇拜,如送子娘娘一樣,「疳娘娘」是掌控著人間孩子得不得疳疾的神。這在西北地區「燎疳」文化中是獨樹一幟的。
寧夏把「燎疳」叫做「燎臊疳」,在西北方言中,臊即臊頭,泛指黃癬病。黃癬潰爛,有異味,故有臊之說。人們認為火可以祛除臊疾,因此以「燎疳」的方式來祛病避邪,久而久之,「燎疳」就從迷信色彩衍變為一種節日習俗。
今天好多地方已經不再剪紙人了,有好多人都不知道「疳娃娃」的來歷了。「燎疳」與甘肅河西地區除夕的「燎天蓬」、閩南除夕的「跳火墩」、廣東普寧市元宵的「跳火墩」、山西朔州除夕壘旺火和宋代燒大盆的風俗,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皆是在新春期間舉行,都有祛除晦氣和寄寓生活紅紅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旺氣沖天的美好願景。
夜幕降臨之時,家家門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當日院內清掃的雜物,把扯下的對聯、門神貼畫兒也投入其中一併點燃,隨後再投入香表、鞭炮、鹽粒等。這時候家家門前都是火焰閃動,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紅彤彤的,火光和鞭炮聲相互交織。
人們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冀消災避禍,燎去以往的陳厄和晦氣,讓年在火火紅紅中過完。在有些地區,人們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著從火上跳過,以求牲畜興旺。大人們往往象徵性地跳幾下,就站在一旁圍觀,娃娃們則不然,尤其是半大的兒子娃娃們跳得不亦樂乎。偶爾也會有亂了秩序相向同時跳而撞在一起的,跌落下來燒了衣服和眉毛頭髮或著撞傷了頭,跳火升級成了「碰頭會」。有時也有調皮匪氣的兒子娃娃趁機搞惡作劇嚇人的,偷偷在火堆裡面扔幾個二踢腳,當有人跳過時便會炸得火星四濺。
自家的火堆熄滅後又趕到另一家去,盡情跳躍享受火的盛宴,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熄滅才肯罷休。如果住得集中,則鄰裡之間往往都會事先把柴火堆在一起,大家合在一起跳,烈焰照徹天空,場面熱鬧、緊張,氛圍濃烈,盡顯西北漢人尚武崇力的古風和剽悍的性格。
最後柴火燒盡,主人或者大家請出有經驗的老農,由他們用鐵鍬把燃剩的帶火星的灰燼輕輕的揚起,在半空中灑下,火花隨風飄飛在黑夜裡閃出點點亮光,像空中飛舞的熒火,又似煙花一樣絢爛奪目。或許煙花的發明是從這裡受啟發而來也未可知。觀賞之餘,寄託了農人希冀秋天豐收的願望。人們依據火星的大小、形狀來預測當年五穀豐稔。
在寧夏,長期以來回漢各族友好共處,漢族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回族同樣尊重漢族的民俗。逢年過節的時候,雖然回族同胞不講究「過年」,但也會跟著「趕個熱鬧」。小編記得小時候看到院子裡的漢族鄰居們燎疳的時候,也會好奇地圍觀,那時候懵懂不懂事,因此被大人們戲稱「正月二十三,漢民燎臊疳,回民娃娃看稀罕」。而這句民諺,現在的孩子們似乎已經很少聽到了。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