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漢民燎臊疳,回民娃娃看稀罕

2021-02-12 經典吳忠

提示: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溫馨提示:視頻時長4'28",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

中國西北漢族傳統的「過年」,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的正月二十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這其中宣告過年結束的標誌性年俗活動,就是「燎疳」。

什麼是燎疳?

  「燎疳」,是西北地區,尤其是農村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大地,壯觀之極,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 「燎疳」是西北春節的一個結尾,其間也是社火的閉幕時間。在這一天裡人們要舉行祭祀活動,社火也要卸裝,將所有的道具交回社火頭兒封存,自此社火隊的成員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燎疳」的柴火多是蒿草等野生植被或者農作物的秸稈。人們除了割柴火、堆柴火之外,還要將除夕時貼上的對聯、門神扯下,並用黃紙剪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的紙人懸掛於門楣之下,這種紙人叫做「燎疳娃娃」。

為什麼要燎疳?

  「疳」即疳疾,是一種多發於小兒的疾病,過去在古代醫療條件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之下,農人們便把此病神話了,以為有「疳魔」作祟,人們便用紙剪一連串的娃娃,謂之「疳娃娃」,象徵病魔,將其燃燒視為「送疳」,從而達到祛除疳疾或者防止娃娃患疳疾的目的。

  甘肅慶陽有「疳娘娘」崇拜,如送子娘娘一樣,「疳娘娘」是掌控著人間孩子得不得疳疾的神。這在西北地區「燎疳」文化中是獨樹一幟的。

  寧夏把「燎疳」叫做「燎臊疳」,在西北方言中,臊即臊頭,泛指黃癬病。黃癬潰爛,有異味,故有臊之說。人們認為火可以祛除臊疾,因此以「燎疳」的方式來祛病避邪,久而久之,「燎疳」就從迷信色彩衍變為一種節日習俗。

  今天好多地方已經不再剪紙人了,有好多人都不知道「疳娃娃」的來歷了。「燎疳」與甘肅河西地區除夕的「燎天蓬」、閩南除夕的「跳火墩」、廣東普寧市元宵的「跳火墩」、山西朔州除夕壘旺火和宋代燒大盆的風俗,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皆是在新春期間舉行,都有祛除晦氣和寄寓生活紅紅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旺氣沖天的美好願景。

燎疳的主要過程

  夜幕降臨之時,家家門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當日院內清掃的雜物,把扯下的對聯、門神貼畫兒也投入其中一併點燃,隨後再投入香表、鞭炮、鹽粒等。這時候家家門前都是火焰閃動,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紅彤彤的,火光和鞭炮聲相互交織。

  人們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冀消災避禍,燎去以往的陳厄和晦氣,讓年在火火紅紅中過完。在有些地區,人們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著從火上跳過,以求牲畜興旺。大人們往往象徵性地跳幾下,就站在一旁圍觀,娃娃們則不然,尤其是半大的兒子娃娃們跳得不亦樂乎。偶爾也會有亂了秩序相向同時跳而撞在一起的,跌落下來燒了衣服和眉毛頭髮或著撞傷了頭,跳火升級成了「碰頭會」。有時也有調皮匪氣的兒子娃娃趁機搞惡作劇嚇人的,偷偷在火堆裡面扔幾個二踢腳,當有人跳過時便會炸得火星四濺。

  自家的火堆熄滅後又趕到另一家去,盡情跳躍享受火的盛宴,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熄滅才肯罷休。如果住得集中,則鄰裡之間往往都會事先把柴火堆在一起,大家合在一起跳,烈焰照徹天空,場面熱鬧、緊張,氛圍濃烈,盡顯西北漢人尚武崇力的古風和剽悍的性格。

  最後柴火燒盡,主人或者大家請出有經驗的老農,由他們用鐵鍬把燃剩的帶火星的灰燼輕輕的揚起,在半空中灑下,火花隨風飄飛在黑夜裡閃出點點亮光,像空中飛舞的熒火,又似煙花一樣絢爛奪目。或許煙花的發明是從這裡受啟發而來也未可知。觀賞之餘,寄託了農人希冀秋天豐收的願望。人們依據火星的大小、形狀來預測當年五穀豐稔。

  在寧夏,長期以來回漢各族友好共處,漢族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回族同樣尊重漢族的民俗。逢年過節的時候,雖然回族同胞不講究「過年」,但也會跟著「趕個熱鬧」。小編記得小時候看到院子裡的漢族鄰居們燎疳的時候,也會好奇地圍觀,那時候懵懂不懂事,因此被大人們戲稱「正月二十三,漢民燎臊疳,回民娃娃看稀罕」。而這句民諺,現在的孩子們似乎已經很少聽到了。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互動

相關焦點

  • 正月二十三,燎疳
    鎮原人的年,要過了正月二十三燎完了疳才算是結束了。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節的一個結尾,其間也是社火的閉幕時間。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則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結尾。不管是哪一種社夥,在這一天裡都要到全莊人祭祀的廟裡燒香,磕拜,卸裝,將所有的社夥道具交回社火頭兒封存,自此社火隊的成員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 【探秘】慶陽民俗正月二十三「燎疳」的歷史淵源!
    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
  • 慶陽民俗正月二十三「燎疳」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多少?
    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
  • 漢民四大泡饃比肩牛羊肉泡饃,沒吃全就不算真吃貨
    在西安大家都知道回民的有牛羊肉泡饃和小炒泡饃,但是漢民的四大泡饃你知道多少呢?先來看一下西安漢民四大泡饃:葫蘆頭泡饃、三鮮煮饃、粉湯羊血泡饃、紅肉煮饃【葫蘆頭泡饃】葫蘆頭是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那段腸子,切開後形似葫蘆,因此得名葫蘆頭,非傳說中孫藥王的葫蘆。
  • 回民與漢人賣牛羊肉有什麼區別?
    我婆婆告訴我她認識市場上賣牛羊肉的回民,給孩子吃的東西要好,必須要保真,這個由她去買。周末婆婆真去市場買回了羊肉片,而且捎帶著還割了一塊牛腩回來。婆婆買的羊肉片確實比較羊肉味,而且下鍋後沫子很少,並且不像有些市場上羊肉片做熟後打卷不說,吃起來沒味還有點發脆的感覺。
  • 大荔故事:回民起義的那些事!
    如:渭南與臨潼交界處三義廟過會,不讓回民看戲釀成武鬥;華州聖山村因買竹,回、漢發生糾紛又引起武鬥,傷回民二人;回民赴州衙告狀,知州作出「向後回傷一漢,以十抵一,漢傷一回,以一抵之」的不公平判決;渭南官紳張映蘭,華州團練白祥生藉故在麥田捕殺回民17人;華縣團練將秦家村、乜家灘兩個回民村莊洗劫一空,且散發「秦不留回,天意滅回」的「雞毛傳帖」。
  • 大荔故事 | 大荔縣回民起義的那些事!
    如:渭南與臨潼交界處三義廟過會,不讓回民看戲釀成武鬥;華州聖山村因買竹,回、漢發生糾紛又引起武鬥,傷回民二人;回民赴州衙告狀,知州作出「向後回傷一漢,以十抵一,漢傷一回,以一抵之」的不公平判決;渭南官紳張映蘭,華州團練白祥生藉故在麥田捕殺回民17人;華縣團練將秦家村、乜家灘兩個回民村莊洗劫一空,且散發「秦不留回,天意滅回」的「雞毛傳帖」。
  • 回民為什麼不吃豬肉?
    豬肉是中國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國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區與漢民雜居,漢民經常吃豬肉,回民卻絕對不吃
  • 回民街
    北院門街區已形成回漢共居、回族為主的民生生態,建築特色也是回漢元素的融合,回族穆斯林文化已成為西安的一部分。"坊"源於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區域劃分,也是一種社會基層組織形式。西安的回民街,並非一條特定的道路,它是由北院門、化覺巷、西羊市和大皮院四條街道組成。
  • 《三國志戰略版》怎麼獲得火熾原燎 火熾原燎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三國志戰略版火熾原燎是最新推出的一個事件戰法,玩家們對這個戰法還不太了解,九遊小編這裡就為大家帶來了火熾原燎戰法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 再論漢民 族的利益——漢民 族需要霸權和擴張嗎?
    漢之聲認為,站在民X族主義立場上,對所謂的「擴張」或者「霸權「是否符合民X族利益一項,其評判標準仍然是一致的。歷史上,漢民X族的祖先從西北一隅擴張到中原、南方、直至整個中國。由西周的大規模對外封國將漢民X族開枝散葉,奠定了後來的秦漢大一統基礎,是符合本民X族長遠延續的利益的。漢民 族的祖先們開始在東X亞大X陸上廣泛地擴散,就地生根,無疑促進了本民X族的長遠延續。
  • 韓敏老師和《清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史》
    先生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先生勤於筆耕,先後著有《中國近代史》、《陝西通史》(清代部分)、《陝西五千年》、《清代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史》、《陝西回民起義史料》諸書並論文數十篇。
  • 三國志戰略版火熾原燎怎麼獲得 火熾原燎怎麼換
    三國志戰略版火熾原燎怎麼獲得?三國志戰略版火熾原燎怎麼換?很多玩家都想知道關於遊戲中「火熾原燎」具體的獲取攻略。話不多說,下面,就隨琵琶網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三國志戰略版火熾原燎怎麼獲得?   「火熾原燎」屬於S2賽季全新的事件戰法,具體的活動方法需要玩家通過消耗「董卓+李儒+李傕+郭汜」在對應的事件戰法內進行替換!
  • 山東魯西為什麼回民特別多
    自山西洪洞縣遷入的回族家族如:臨清的洪氏家族、陽穀範海鄉陳莊陳氏家族、莘縣張魯集回民等;自南京遷入的回族家族如:德州寧津長官鎮張氏、德州東南各縣的丁姓、濟南商河白姓、青州金嶺鎮王姓等;自河北滄州遷入的回族家族如:青州劉氏、濟南濟陽張氏、菏澤曹州郭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