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期門穴​——胸脅滿痛,黃疸,嘔吐,呃逆,腹脹,脅下積聚等

2021-01-13 中醫理療康復


導讀:按摩期門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胸脅滿痛,黃疸,嘔吐,呃逆,腹脹,脅下積聚等。期門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期門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期門穴位位置圖

   【圖解期門穴位的位置

    【期門穴的位置】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與巨闕穴齊平)

    【相關記載】另說「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乳旁開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橫直巨闕」(《針灸集成》)。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第六肋間動、靜脈。

    【穴位解剖】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穴名解說

    【期門穴】經穴名。出《傷寒雜病論》。屬足厥陰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別名:肝募穴(肝經募穴)。

    【穴位含義】天之中部的水溼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1)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溼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期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2)肝經募穴:理同其門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散行於天之中部的溼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穴外進入穴內後循肝經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溼風氣。


   【按摩期門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疾病】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洩瀉,飢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還有治療肝病、蕁麻疹等。

    【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氣;配肝俞穴、公孫穴、中脘穴、太衝穴、內關穴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鬱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洩瀉等。

    【臨床運用】由於刺激期門穴能起到疏肝清熱、利膽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洩瀉等肝膽和胃腸的病症。現代研究表明,刺激期門穴能顯著改善消化道症狀,促進黃疸消退及肝臟炎症消退,有利於肝功恢復。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

    《千金方》:主喘逆臥不安,咳脅下積聚。

    《銅人》: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洩痢,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

    《大成》:胸連脅痛,期門、章門、丘墟、行間、湧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療方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刺灸方法】期門穴,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期門穴,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3-10分鐘。

    【按摩手法】先用手掌輕擦雙側脅部至微微發熱,然後用拇指指面著力於期門穴之上,由輕至重,待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後,再施以按揉的方式,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壓3-5分鐘,每日兩三次。

    【注】期門穴,擊中後,衝擊肝、脾。


✎投稿郵箱:675739663@qq.com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刻刪除)


點擊下方讀原文】,查看近期課程安排!每天都在更新!

↓↓↓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降濁除溼
    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溼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
  • 每日一穴:彧中
    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氣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盜汗,胸脅支滿,乳癰,紫白癜風,咳嗽,胸脅脹滿,不嗜食,現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痛,膈肌痙攣,食欲不振等。別名域中(《醫學入門》),或中(《備急千金要方》)。出處《針灸甲乙經》: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臥不安,彧中主之。
  •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中藥是用小柴胡湯;那穴位呢?醫生為您解讀
    有胸脅苦滿表現的時候,選穴繞不開其中一個穴位,日月穴。其相當於小柴胡湯中的柴胡。日月穴屬於足少陽膽經行走在脅肋部的穴位。具體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條肋骨與第八條肋骨的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左右各一個,可用於治療脅肋疼痛,嘔吐,黃疸,吞酸,呃逆等症狀。我們人體兩邊脅肋部的內臟是不一樣的,左邊的是胃,右邊的是肝膽,中間有十二指腸,脾臟等。
  • 陽陵泉穴!
    陽陵泉為經穴名(Yánglíngquán)。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屬足少陽膽經。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五行屬土。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溼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溼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取穴位置】
  • 【穴位】腎經 — 彧中穴
    尤其當患者感覺氣喘快要發作時,馬上按壓此穴,可制止病情的發作。 主治 咳嗽氣喘、嘔吐、胸痛、不嗜食等。 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其他: 古代記述:咳逆上氣、涎出多唾、胸脅支滿、呼吸喘悸坐不得安、嘔吐不食。 近人報導:胸膜炎、肋軟骨炎。 取穴 位於胸部,當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
    主治範圍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臨床應用(一) 脅肋痛《靈樞·五邪篇》「邪在肝,則兩脅中痛」。 《靈樞·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
  • 治療脫肛、癲癇、黃疸、肝炎和腹瀉,僅用脊中一個穴!
    取穴方法: 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於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
  • 按摩羶中等幾則要穴,有助於呵護你的乳房
    如果乳房沒有過度下垂,乳根穴應在乳頭直下,第五脅間隙內,距前正中線4寸。按摩要點:以手指指面或指節向下適度按壓,並做順時針圈狀按摩。用力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和輕度溫熱感為度。功效解讀:可改善乳汁分泌不足、腹脹胸痛、咳嗽氣喘等症狀。乳根穴是治療產後缺乳的要穴,按摩該穴可以通經活絡、行氣解鬱,從而疏通局部氣血,促進乳汁分泌。
  •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備考:脅痛鑑別診斷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備考:脅痛鑑別診斷 脅痛鑑別診斷懸飲為飲停胸脅之病證,以飲邪停聚之一側或雙側胸脅脹痛為主,疼痛一般持續不解,且於呼吸、咳唾、轉側時加重,並見肋間飽滿,並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與脅痛迥異。
  • 每日一穴---陰谷
    陰谷穴主治少腹,前陰,肝腎等疾患:如少腹疼痛,小便不利,疝氣偏墜,遺精陽痿,陰囊溼疹,崩漏,帶下,經閉,舌下腫,心口痛,膝痛不可屈伸,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癃閉,現代又多用陰谷穴治療腎炎,尿路感染,陰道炎,陰部瘙癢,子宮出血,癲癇,精神分裂症,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
  • 耳和髎穴 絲竹空穴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澤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大陵穴 勞宮穴
    ②胃痛、嘔吐、洩瀉等急性胃腸病。③肘臂攣痛。④熱病。⑤神志病。⑥肘臂攣痛,臂麻手顫。⑦頭項痛,腋脅痛。⑧瘰癧。【理療方案】1、按摩法①、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託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
  • 不瞞你說:溼熱在脾胃:口苦舌紅,溼熱在肝膽:噁心腹脹,4個症形3個方法
    偱牆硛躳雎薌宔欦詚抜含焅嘵罥厔腜蔍笹傟釶岪埕瀘濷龖憐楉誇魧詂碢鼁莬箄鈁賝蓌謥竭顛潔縞晱鏕墶敠犒爥唔堥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症狀相對較輕,而脾胃溼熱是因溼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取、升降失常,致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症狀相對明顯,肝膽溼熱多兼有脾胃症狀,而脾胃溼熱則不兼脅痛、口苦等肝膽症狀。
  • 章芝堂每日一穴:鳩尾
    >〖別名〗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鶻穴,骬骬穴,臆前穴。(2)尾翳穴。尾,餘也。翳,羽毛做的華蓋穴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浮遊之氣。理同鳩尾名解。(3)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脈天部層次的絡脈之氣在此為收引冷降的變化。本穴物質為任脈的絡脈之氣,所處為天之天部,其變化為收引冷降,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徵,故名骭。(4)神府。神,與鬼相對,指天部之氣也。府,府宅也。
  • 【康復館】呃逆
    打嗝,想必大家都感受過吧一說到這個詞,可能腦海裡就浮現出以下畫面有時會因為進食太快,有時會在喝冰水後,後者常被老人們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