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下半場,你需要的不是穩定的工作,而是控制焦慮的能力

2020-12-11 楊子翔B

小林,我大學同學,在大學裡表現就非常優秀,畢業之後也可以說是我們那一屆找到工作最好的一位。

但最近跟他聊天時,他卻表示自己的生活已經過不下去了。感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焦慮,而自己卻無從下手。從步入職場,短短兩年就升職為項目組長,再到現在的部門負責人,在外人看來可以說是青雲直上,前途無量啊,但他卻倍感焦慮。

其實作為同齡人,我跟他有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想法,有時候明明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回頭看看現實,再看看周圍的人,發現你根本就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只能不斷地往前跑。身邊人的種種行為,時時刻刻都在刺激著我們的神經,所有的困難,我們也都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但唯獨焦慮本身,沒有人幫我們解決,除了我們自己。

對於很多人可能會說,有份不錯的工作,有個幸福的家庭,為什麼還會產生焦慮呢?其實焦慮很多時候看似是由外在原因引起的,但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了焦慮的產生就會發現,焦慮是這個時代人人都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曾說:逃避衝突與焦慮的代價便是,放棄自己的自主性,讓自己的思考與感知能力變得貧乏,並使自己與他人的連結能力大幅減弱。

1、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焦慮,它到底是什麼?

先來說一下,現實生活在哪些時候我們會產生焦慮:

個人缺少成就感的時候面對他人質疑,甚至是反對的時候人生、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現實與目標差距太大的時候等等這些場景,都會導致我們產生焦慮。很多朋友可能會說,我的焦慮就是源於沒有錢,有了錢絕對不會產生焦慮。這個確實可以解決大多數人第一層次的焦慮,但是治標不治本。因為人的目標會隨著個人所處的環境而不斷地提升。所以淺層次的焦慮會很容易得到緩解,但它不會消失。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哥倫比亞的博士,阿爾伯特·艾利斯曾給焦慮下過這樣一個定義:焦慮主要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焦慮讓你意識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合預期的事情將要發生或可能發生,它會警告你最好採取一些必要的行動。

也就是說,焦慮可能會使我們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但是它確實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讓自己採取行動的情緒。比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可能會失業,那麼我們就會提前著手加倍努力工作,以求能夠保住這份工作,或者積極在人才市場去尋求下一份工作。從表面上,焦慮對我們毫無用處,但事實上焦慮卻可以使我們不斷地採取行動,進而適應當下的環境。

2、焦慮的分類以及它們分別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前面我們介紹了焦慮產生的原因,以及焦慮的定義。我們想要了解一種現象首先就是從概念入手的。那麼在了解了概念之後,那我們就來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分類,並且梳理下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1、健康的焦慮

可能很多人不大理解,既然是焦慮為何又說它是健康的焦慮呢?

我們還記得焦慮的定義嗎?焦慮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了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採取行動。

比如在過馬路的時候,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因為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可能會使我們受傷,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後果。那麼這種擔憂對我們來說就是有健康的焦慮。

再比如我們在求職面試時,擔心自己會被篩選掉,在面前的前幾天都可能會比較緊張,進而呢,我們就更加努力地提前去複習相關的內容,和具體的知識,甚至會給自己重新買套新衣服,以求能夠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

像這樣的焦慮,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健康的焦慮。它可以使我們為了避免不好的結果出現,而採取積極地行動。讓我們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讓我們在競爭中更能脫穎而出。但現實中的焦慮卻遠不止這些,不健康的焦慮要比健康的焦慮多很多,而且對我們的破壞性也更大。咱們一起來認識下它們。

2、不健康的焦慮

上面介紹了焦慮可以使我們更安全,也能夠更好地督促我們去提升自己。但現實中我們很難把握這個尺度,很容易就是走向了負面。比如我們過馬路只需要看好紅綠燈,注意好來往車輛就好,但如果過度緊張,就很容易產生瘋狂的行為。

比如瘋狂奔跑著過馬路,看到遠處飛來的汽車感到精神緊張,甚至還可能出現跌倒的情況,嚴重者可能會懼怕過馬路。當然這只是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便於大家更好地理解。

這種對於恐慌不僅不會對我們產生積極的作用,甚至會讓結果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失去控制它的能力,這必然會導致一種非常嚴重的後果。

阿爾伯特·艾利斯對健康和不健康的焦慮進行了明確的區分:

健康的焦慮:在生活中發生不順心的事情時產生的,包括悲傷、遺憾、無奈和煩惱等。

不健康焦慮:在同樣的不順出現時產生的,包括恐慌、抑鬱、憤怒、自貶等情緒上的焦慮。

對於健康的焦慮,我們需要好控制和把握即可,對於不健康的焦慮,我們必須要學會掌控,讓其轉變成健康的焦慮。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下,如何掌控焦慮。

3、擺脫不健康焦慮,擁有自信的人生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應該都知道,焦慮其實我們自己面對外界的環境或內心的追求與目標而產生的。既然它是我們自己產生的,那麼我們也就能夠很好地消除它或者讓其成為健康焦慮,來幫助我們不斷地提升自己。

談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埃利斯提出的理性療法,俗稱ABC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產生了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後導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

這樣講好像有些拗口,我們直白點說:就是因為某一事件導致了我們情緒發生變化,並且對某一事物產生了非理性的認識。比如說,今天工作剛被領導批過,然後領導打著電話從你身邊路過卻沒有看你一眼,這時候你就很可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針對感。總覺得領導對自己有意見,連看都不看自己一眼。但事實上,領導或許正在忙,或許真的就沒有在意。

面對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四個步驟進行,也可以說是四個階段吧。

1、心理治療

這一步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摸清楚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在哪兒,並將這些問題跟他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進行分類,從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比如,我大學同學,有不錯的工作,今年又準備結婚,但他焦慮的問題根源在哪裡?正是因為他今年準備要結婚,希望今年能夠在所在的城市買套房子。是女朋友的希望,也是他的承諾。這就是他的問題所在,導致原本讓人羨慕的生活,卻讓他焦慮、失眠。

2、領悟

這個階段主要就是幫助焦慮者認清自己當下的焦慮情緒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必須找出那些讓他做出非理性決策的信念。

為什麼想要在這個時候買房子呢?因為薪資不斷地提高,身邊的人通過家裡幫襯,也都開始為結婚買房子了。為了給女朋友一個安全感,也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逼著自己必須付首付。

3、修通

這個不過是通過外界讓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問題,開始區分清楚到底什麼是理性,什麼是非理性。

了解一下身邊的人,同齡人為何能夠買房子,是真的靠自己的努力還是靠父母的幫襯,有些事情我們可以比,但有些事情,我們真的沒必要比。一旦找不準對標,無疑就是雞蛋碰石頭。

4、再教育

說是再教育,不過是一種書面語,更多的是讓我們重新再來看待讓自己陷入焦慮的問題,重新正視問題的本質。

小林,了解了身邊朋友購房的事情之後,明顯地輕鬆了很多,經過與女朋友溝通,似乎並沒有什麼焦慮,反倒是將這種焦慮轉化成了他們生活的動力。因為同齡人購房,絕大多數都是家裡的幫襯,而且還為了結婚還借了不少外債,雖然名義上有了房子,但卻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奴。

這套方法其實非常實用,而且也很有效果。生活中,單純的人與事並不會使我們產生焦慮,不切實際的期望才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焦慮的根本原因。

4、總結

本文主要通過身邊朋友的例子給大家講解下如何擺脫焦慮,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對待問題的態度。

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態度,就決定了我們能夠承受多大程度的壓力。

尋找更好的選擇和目標,這種態度幾乎不會使你產生焦慮感,因為你可能無法找到更好的目標。不過,你仍然可以享受尋找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如何克服職場焦慮?|學會正確的成敗歸因觀,避免「習得性無助」
    同事之間的相處模式和存在的競爭力,往往都會導致新員工的工作壓力和焦慮。特別是那種新人們同一個時間一起入職,但那人處處比你幹得好,能力強,處處顯得你比較弱。在這樣新人之間對比很明顯的工作環境中,弱的一方處境就更加艱難了,那麼焦慮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 職場人,你痛恨的不是「販賣焦慮者」,而是沒有「理性恐懼感」的自己
    在直播之前他信心滿滿的地給我發消息說,一起加油 啊,我要先去直播了,相信一定能給大家帶來一次不錯的直播,而且今天有一個主題,對於絕大多數的職場人都需要:緩解你的職場焦慮。大概三個小時結束之後,他發了一條消息過來:我感覺自己滿滿的挫敗感,不僅沒有給大家緩解焦慮,卻讓自己深深陷入了焦慮,並且有種再也不想直播的感覺了。
  • 哪裡有什麼穩定的工作 工作的穩定還不是由自己決定
    工作的穩定還不是由自己決定從最開始父母不在意,到每日實時數據飆升,伴隨開工日期的逼近,越來越多的職場小夥伴坐不住了。與其說武漢被按下了暫停鍵,不如說,也在很多職場人心中,同樣按下了無形的暫停鍵。小C恐慌,小Y焦慮,小H心煩…三個不同工作態度的人,在此次國難面前,切實感受到了工作中地域/空間/交通等方面的不同阻力與困難。
  • 累垮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警惕職場的「野馬效應」
    1.太累的原因  只知道工作任務,但是沒有確定工作目標。效率低的人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計劃當天的工作,而是立即投入工作,以致於到了下班後,發現有許多事情還沒有完成,而沒有完成的,也許是最重要的。
  • 在職場,真正自律的人不是熬夜工作的人,而是堅持早睡的人
    在職場,真正自律的人不是熬夜工作的人,而是堅持早睡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經常和我抱怨他的職場生活,他認為自己在職場已經足夠努力、自律了,卻還是沒有辦法收穫同事的喜歡,領導的重視,還是只能在職場非常平庸的生活。但是他是一個不甘於平庸的人,他想要得到的更多。
  • 職場中,一些事情做不好,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因為缺少共情力
    近幾年諮詢行業中有一個職業越來越吃香,便是職業諮詢師,畢業生對自身定位模糊、有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士對「跳還是不跳」特別糾結,社會節奏越快,人們越容易焦慮,男女都怕入錯行選錯人生,好的職業發展幸福指數高。電視劇《平凡的榮耀》男主角孫弈秋只有高中學歷,莫名其妙進入進入競爭激烈的金宸資本工作,遭眾人嘲笑連複印機都不會用,同為實習生的蘭芊翊聯想到自己當初的囧事,不斷在鼓勵他。職場中,若同事願意在你面前展示脆弱的時候,彼此將更容易建立深度信任,增加工作默契。具備共情能力的人,不僅能夠幫助到別人,也是為自己積攢口碑和人脈。
  • 職場中,決定你成功的因素並不是你內向的性格,而是職場社交能力
    內向並不是我們的錯,因為天性如此。職場中性格內向的人多了去,肯定有人能成功。既然有了成功的案例,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學習和模仿呢?內向並不是缺點,用好了同樣是優點,只是我們不喜歡用語言去表達而已。內向並不是我們自卑的前提,反而因內向能更多的看清事情的真相和本質。我們沒有必要去因此而刻意改變自己,但可以通過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一、從跟領導匯報工作開始領導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都是高不可攀的存在,其實沒什麼大不了。
  • 「未滿20歲,年賺100萬,我很焦慮」,職場人,3招化解焦慮
    職場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來自外界的刺激。很多人遇到這樣的情就馬上去處理,遇到問題就去找方法解決,遇到刺激就立馬回應,而從來沒有去思考過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步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借用「黃金思維圈」先去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 尼採:你的焦慮不是源於生活多麼艱難,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
    尼採:你的焦慮不是源於生活多麼艱難,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感覺生活艱難,生活的重擔壓的自己快要喘不過氣來,快要窒息。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為了生活能夠好一點兒,拼了命的努力,可是依然是不盡人意。
  • 不是工作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工作。
    卻不知壓力正在一波又一波的殺過來,最可怕的是你還在肆意揮霍大把的時間。房貸,車貸,花唄,裁員,降薪,被辭退……一條接一條的信息提醒,以及疫情的嚴密布防,讓每個人壓力更大,更加焦慮,你可能沒有哪一刻像現在一樣如此渴望上班,渴望復工。
  • 職場人如何構建你的底層作業系統?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工種越來越零散,技術更新越來越快,作為職場人,要想不被公司淘汰,就需要修煉自己的底層作業系統,這樣無論環境怎麼變化,你都可以巋然不動,這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構成底層作業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解決能力,學習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溝通能力。
  • 職場打拼10年依舊是基層崗位?不是你無能,而是缺企圖心
    你的職場現狀是否是這樣:從大學畢業至今十年,每天都是認認真真的工作,生怕出一點紕漏而被領導批評,被同事看不起,被客戶所拒絕。依舊是職場的老人,領導都是比自己小6歲的90後。每個人的有自己的活法,羨慕別人時也只能這樣來安慰自己:不求大富大貴,但求生活穩定就好!但是誰能確保這個穩定是絕對的,當你漸漸喪失對生活的企圖心,生活也將會給予你痛擊。企圖心:要有稜有角,營造人設什麼叫「有稜有角」?
  • 職業最大的天花板不是年齡,而是你自己
    之前跟朋友聊工作,他憂傷地表示,一個人只要過了30歲,就很容易就進入職場的瓶頸期,觸碰到職業的天花板——過往對工作的熱情漸漸消退,每天做的事情千篇一律年紀漸長,對於周圍小年輕的努力奮鬥,倍感壓力卻又無能為力個人沒有受到重視,對工作環境的變化時有抱怨,但卻無力改變迷茫焦慮是職場裡永恆的話題,我們總是喜歡把職業的天花板歸咎於年齡,性別和外在環境
  • 領導提拔一個人,看的不是業績和能力,而是這3個特徵
    領導提拔一個人,看的不是業績和能力,而是這3個特徵大家工作努力,大部分時候都想要被提拔,領導能夠看好自己,給自己升職加薪。但是很多人都努力錯了方向。不斷地為業績拼命,提高自己的能力,卻得不到領導的重要。很多人都會看到疑惑。職場上領導看重的東西不就是這些嗎。大錯特錯,雖然你的能力好,業績高會讓你在職場上順利一點。
  • 「越努力卻越焦慮」,或許你屬於職場A型性格
    職場上有一類人永遠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事事追求完美,寧願加班加點也要把工作做好,可以說一年365天裡,360天都在工作,而其他5天也不是在放鬆娛樂,而是躺在病房謹遵醫囑。這樣的人,可謂是將工作融進了生活,吃飯睡覺都想著工作,雖然上進心強,但還是常伴隨「越努力卻越焦慮」的現象,很容易焦慮和抑鬱,失眠更是常事。
  • 職場溝通出現問題,往往不是因為口才,而是邏輯
    溝通的效率直影響了工作的質量,而溝通的邏輯決定著溝通的質量。在工作中,很多溝通障礙,從根本上來講都源於邏輯錯誤、邏輯漏洞。項目策劃錢小姐每次和領導溝通都感覺很不順暢,她也時常會受到批評。並不是因為領導脾氣暴躁,而是她每次和領導的溝通都很不合拍。
  • 女性想要在職場有更好的發展?你需要記住這4點,沒人敢小瞧你
    女性在職場中和男性在職場中相比,往往女性要更艱難,那女性在職場中想要更好的發展需要怎麼做呢?你需要記住這四點,沒人敢小瞧你!1.平衡家庭與工作首先女性在家務和育兒工作上要與丈夫平分。夫婦是家庭中的伴侶,既然是伴侶,女人就在家裡給男人更多的權利,保證雙方絕對平等,不下命令,不指責。
  • 職場工作穩定定律:二八法則,請問你是那20%中的一員嗎?
    現在國企央企,公務員,銀行,教師,醫生等工作相對穩定,不管能力如何,不用擔心中年危機能夠一直工作到退休,雖然薪資不是特別高,至少能安穩一生。除了上述說的職業外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打工仔,職場目前願意聘用20歲-30歲的年輕人群,如果你在20歲-30歲能夠快速提升能力進入到管理層,35歲左右的中年危機想對緩解,不過大家想想一家公司人員規模100人左右的話,有多少人是管理者?能在一家公司穩定工作4年-5年以上的都是賺到錢的,差不多佔到20%的比例。
  • 職場中,領導喜歡的不是聰明人,而是傻瓜,原因是這3點
    職場中,領導喜歡的不是聰明人,而是傻瓜,原因是這3點我們在職場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當我們和這些人是同事關係時,我們都會喜歡和那些聰明人交往。在職場中從來不缺乏那種很有能力,做事很快的優秀人才,但是真的缺少的是那種自己肯一直默默做事,低調的提升自己的員工。相信現在職場中相當一部分員工其實都是很快做完自己的任務就不會管其他的事情了,對於工作他們自己更多的是將自己的職業工作視為一個任務而不是一個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
  • 如何有效控制焦慮情緒
    《控制焦慮》一書中有提到,焦慮有助於你保持活力、舒服地生活,而且還有助於你保持人類的特性。「正常」的人生具有欲望、期望和目標,你也一樣。正念就是有意的注意和對事物不做評價的方式而產生的一種覺察能力。「我們的注意力總是傾向於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上面。任何大腦認為與當前問題無關的事物都會退出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