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我大學同學,在大學裡表現就非常優秀,畢業之後也可以說是我們那一屆找到工作最好的一位。
但最近跟他聊天時,他卻表示自己的生活已經過不下去了。感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焦慮,而自己卻無從下手。從步入職場,短短兩年就升職為項目組長,再到現在的部門負責人,在外人看來可以說是青雲直上,前途無量啊,但他卻倍感焦慮。
其實作為同齡人,我跟他有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想法,有時候明明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回頭看看現實,再看看周圍的人,發現你根本就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只能不斷地往前跑。身邊人的種種行為,時時刻刻都在刺激著我們的神經,所有的困難,我們也都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但唯獨焦慮本身,沒有人幫我們解決,除了我們自己。
對於很多人可能會說,有份不錯的工作,有個幸福的家庭,為什麼還會產生焦慮呢?其實焦慮很多時候看似是由外在原因引起的,但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了焦慮的產生就會發現,焦慮是這個時代人人都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曾說:逃避衝突與焦慮的代價便是,放棄自己的自主性,讓自己的思考與感知能力變得貧乏,並使自己與他人的連結能力大幅減弱。
1、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焦慮,它到底是什麼?
先來說一下,現實生活在哪些時候我們會產生焦慮:
個人缺少成就感的時候面對他人質疑,甚至是反對的時候人生、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現實與目標差距太大的時候等等這些場景,都會導致我們產生焦慮。很多朋友可能會說,我的焦慮就是源於沒有錢,有了錢絕對不會產生焦慮。這個確實可以解決大多數人第一層次的焦慮,但是治標不治本。因為人的目標會隨著個人所處的環境而不斷地提升。所以淺層次的焦慮會很容易得到緩解,但它不會消失。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哥倫比亞的博士,阿爾伯特·艾利斯曾給焦慮下過這樣一個定義:焦慮主要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焦慮讓你意識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合預期的事情將要發生或可能發生,它會警告你最好採取一些必要的行動。
也就是說,焦慮可能會使我們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但是它確實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讓自己採取行動的情緒。比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可能會失業,那麼我們就會提前著手加倍努力工作,以求能夠保住這份工作,或者積極在人才市場去尋求下一份工作。從表面上,焦慮對我們毫無用處,但事實上焦慮卻可以使我們不斷地採取行動,進而適應當下的環境。
2、焦慮的分類以及它們分別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前面我們介紹了焦慮產生的原因,以及焦慮的定義。我們想要了解一種現象首先就是從概念入手的。那麼在了解了概念之後,那我們就來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分類,並且梳理下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1、健康的焦慮
可能很多人不大理解,既然是焦慮為何又說它是健康的焦慮呢?
我們還記得焦慮的定義嗎?焦慮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了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採取行動。
比如在過馬路的時候,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因為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可能會使我們受傷,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後果。那麼這種擔憂對我們來說就是有健康的焦慮。
再比如我們在求職面試時,擔心自己會被篩選掉,在面前的前幾天都可能會比較緊張,進而呢,我們就更加努力地提前去複習相關的內容,和具體的知識,甚至會給自己重新買套新衣服,以求能夠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
像這樣的焦慮,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健康的焦慮。它可以使我們為了避免不好的結果出現,而採取積極地行動。讓我們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讓我們在競爭中更能脫穎而出。但現實中的焦慮卻遠不止這些,不健康的焦慮要比健康的焦慮多很多,而且對我們的破壞性也更大。咱們一起來認識下它們。
2、不健康的焦慮
上面介紹了焦慮可以使我們更安全,也能夠更好地督促我們去提升自己。但現實中我們很難把握這個尺度,很容易就是走向了負面。比如我們過馬路只需要看好紅綠燈,注意好來往車輛就好,但如果過度緊張,就很容易產生瘋狂的行為。
比如瘋狂奔跑著過馬路,看到遠處飛來的汽車感到精神緊張,甚至還可能出現跌倒的情況,嚴重者可能會懼怕過馬路。當然這只是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便於大家更好地理解。
這種對於恐慌不僅不會對我們產生積極的作用,甚至會讓結果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失去控制它的能力,這必然會導致一種非常嚴重的後果。
阿爾伯特·艾利斯對健康和不健康的焦慮進行了明確的區分:
健康的焦慮:在生活中發生不順心的事情時產生的,包括悲傷、遺憾、無奈和煩惱等。
不健康焦慮:在同樣的不順出現時產生的,包括恐慌、抑鬱、憤怒、自貶等情緒上的焦慮。
對於健康的焦慮,我們需要好控制和把握即可,對於不健康的焦慮,我們必須要學會掌控,讓其轉變成健康的焦慮。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下,如何掌控焦慮。
3、擺脫不健康焦慮,擁有自信的人生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應該都知道,焦慮其實我們自己面對外界的環境或內心的追求與目標而產生的。既然它是我們自己產生的,那麼我們也就能夠很好地消除它或者讓其成為健康焦慮,來幫助我們不斷地提升自己。
談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埃利斯提出的理性療法,俗稱ABC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產生了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後導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
這樣講好像有些拗口,我們直白點說:就是因為某一事件導致了我們情緒發生變化,並且對某一事物產生了非理性的認識。比如說,今天工作剛被領導批過,然後領導打著電話從你身邊路過卻沒有看你一眼,這時候你就很可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針對感。總覺得領導對自己有意見,連看都不看自己一眼。但事實上,領導或許正在忙,或許真的就沒有在意。
面對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四個步驟進行,也可以說是四個階段吧。
1、心理治療
這一步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摸清楚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在哪兒,並將這些問題跟他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進行分類,從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比如,我大學同學,有不錯的工作,今年又準備結婚,但他焦慮的問題根源在哪裡?正是因為他今年準備要結婚,希望今年能夠在所在的城市買套房子。是女朋友的希望,也是他的承諾。這就是他的問題所在,導致原本讓人羨慕的生活,卻讓他焦慮、失眠。
2、領悟
這個階段主要就是幫助焦慮者認清自己當下的焦慮情緒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必須找出那些讓他做出非理性決策的信念。
為什麼想要在這個時候買房子呢?因為薪資不斷地提高,身邊的人通過家裡幫襯,也都開始為結婚買房子了。為了給女朋友一個安全感,也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逼著自己必須付首付。
3、修通
這個不過是通過外界讓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問題,開始區分清楚到底什麼是理性,什麼是非理性。
了解一下身邊的人,同齡人為何能夠買房子,是真的靠自己的努力還是靠父母的幫襯,有些事情我們可以比,但有些事情,我們真的沒必要比。一旦找不準對標,無疑就是雞蛋碰石頭。
4、再教育
說是再教育,不過是一種書面語,更多的是讓我們重新再來看待讓自己陷入焦慮的問題,重新正視問題的本質。
小林,了解了身邊朋友購房的事情之後,明顯地輕鬆了很多,經過與女朋友溝通,似乎並沒有什麼焦慮,反倒是將這種焦慮轉化成了他們生活的動力。因為同齡人購房,絕大多數都是家裡的幫襯,而且還為了結婚還借了不少外債,雖然名義上有了房子,但卻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奴。
這套方法其實非常實用,而且也很有效果。生活中,單純的人與事並不會使我們產生焦慮,不切實際的期望才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焦慮的根本原因。
4、總結
本文主要通過身邊朋友的例子給大家講解下如何擺脫焦慮,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對待問題的態度。
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態度,就決定了我們能夠承受多大程度的壓力。
尋找更好的選擇和目標,這種態度幾乎不會使你產生焦慮感,因為你可能無法找到更好的目標。不過,你仍然可以享受尋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