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後,我來鏈家學手機

2020-12-23 和訊

手機,真的方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嗎?

77歲的徐德厚曾是60年代的大學生,專攻無線電專業的他在退休後卻發現,過去學過的技術甚至不能幫助他在便利店用網絡支付買東西。

疫情後的居家隔離,加劇了他和現代科技之間的格格不入——不會網購、不會點外賣、不會用手機展示健康碼……徐德厚甚至難以維持原先的生活質量。

對於那些不會熟練使用手機的老人來說,當所有通向便捷生活的軟體被濃縮到手裡小小的六寸屏幕時,他們的焦慮感史無前例地加強了。

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2.3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

「2億多老年人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為什麼我們不能和年輕人一樣享受時代的精彩?」

類似的例子還有文中的劉秀蘭、肖玉蓮等人,他們大多在年輕時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如今依然疑惑於如何通過手機付款、社交、打車。

他們不該是被遺忘的群體、也不該是為年輕人分擔生育重擔的保姆人。

辛勞一生,他們也應當享受正常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與年輕人一起共享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果實。

在本期顯微故事講關注這些積極學習的老年人身上,通過他們個例的感知與變化,還原中國2億多老年群體中的共同問題。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段然

編輯 | 卓然

一部手機難倒「老學霸」

「你怎麼又忘了,不是才跟你說過嘛!」

68歲的劉秀蘭被女兒一句話噎得啞口無言。

她感到委屈,也有點不甘。她不是沒認真看女兒的演示,但女兒的手速太快,在手機上三下兩下就打開了支付頁面,她實在記不住。

她還想讓女兒再教一遍到底怎麼綁定自己的銀行卡到微信上,女兒已經轉頭忙自己的事了。

急躁的口氣讓劉秀蘭本能地不想再「麻煩」女兒。

十年前,她還沒這麼「笨」。

當時她剛從王府井(600859,股吧)的東安市場退休,離退休那天大家都很不舍,覺得單位裡損失了一個「能幹的大姐」。

在東安市場這些年,劉秀蘭幹過百貨裡的進貨、上貨、調存,懂得整套物流管理體系。

再早些時候,她還常在王府井圖書大廈裡看專業書、做簡報,在電商還沒被普及前,劉秀蘭就自己設計過百貨裡的ERC物流供應鏈。

按劉秀蘭自己的話說,她本是個可能成為「電商物流巨頭」的人。但現如今,她卻被眼前這個小小的六寸手機屏幕給難倒了。

圖 | 日常看手機的劉秀蘭

「手機只有一個屏幕,沒有滑鼠和鍵盤,只用手指操作太不習慣了」,劉秀蘭說。

手機的操作考驗手指的靈活能力。但人年紀大了,反應不那麼靈活,面對「智慧型手機」,只能讓她感覺自己「太不智能」。

和劉秀蘭有相同挫敗感的,還有她的老年英語班同學,徐德厚。

今年77歲的徐德厚是個貨真價實的高材生。早在1965年,他就拿到了大學本科學位,主攻無線電專業。

前不久,居委會號召老年英語班的同學製作課程宣傳視頻。徐德厚主動請纓,用專業的繪聲繪影剪輯軟體製作了一個視頻。

當他略帶得意地給居委會工作人員展示時,對方卻問,「可以幫忙把視頻發在抖音上嗎?」

「啥是抖音?」徐德厚當時就懵了,他聽都沒聽過這個軟體,更不知道怎麼把視頻發上去。

「搞了一輩子無線電,現在卻只會用手機打電話、拍照片,自己會的東西都成了老黃曆。」

圖 | 正在操作手機的徐德厚

還有一年冬天,氣溫低到零下10多度。

徐德厚在車站等車。一陣寒風吹得他直哆嗦,這時他想起兒子曾用手機打過車,就拿起手機也想操作一番。

結果,打開軟體後,他忽然頭腦一片空白。

到底要先按哪個鍵?怎麼跟司機說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用什麼軟體支付?

無數個問題湧上來,他在路邊呆了許久也沒搞明白。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求助路過的年輕人,結果對方結果手機三兩下就幫他叫到了車。

徐德厚這才忽然意識到,年紀大、手指頭笨,手機上簡單的幾個步驟,老年人操作就要慢好幾拍。

貝殼公益基於公益項目「我來教您用手機」做了一個調查,32%的老年人學習使用一個手機功能需要15分鐘;

76%的學員能夠在40分鐘內完成一個功能或APP的學習;

但是,還有23%的老人學員需要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

周圍很多同學都開始用起字大、音量大的老年手機,但徐德厚不想用。

「如果用了,不就說明自己服老了?」徐德厚不想給自己帶上老年人的標籤。

「時代不能只屬於年輕人,2億多老年人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為什麼不能和年輕人一樣享受時代的精彩?」

在智慧型手機面前,老年人的笨拙、無力感,顯露無疑。曾是「天之驕子」,但如今卻跟不上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

智慧型手機與老年人之間的矛盾,就像新手司機與手動檔汽車一樣,儘管心中充滿馳騁的渴望,但手腳搭配卻總是與思路脫節,讓自信心不斷受挫,最終寸步難行。

今年年初一場疫情,更是將老年人和現代科技的矛盾推向極致。

那幾個月裡,班裡那些不太會用手機的同學,幾乎寸步難行。

徐德厚的英語班老師,71歲的肖玉蓮,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退休前曾在學校做英語老師。

今年三月,她照常去家附近的銀行取工資,但保安卻要她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

「我在這裡取了10多年錢,每個月都來,你不是認得我嗎?」

肖玉蓮在銀行門口反覆重複這句話,但對方一臉嚴肅,「有健康碼才能進入,這是規定」。

當她想進一步詢問如何操作健康碼,保安就不耐煩了,丟給她一句,「手機上有,回去問你孩子」。

圖 | 那時的肖玉蓮只會簡單的手機操作

她不得不折返小區。結果,小區保安說,之前社區發的紙質出入證要作廢,接下來也要用健康碼辦理手機出入證。

那一刻,肖玉蓮特別絕望,她兒子定居澳洲,今年更無法回來。她低頭看著錢包裡的出入證,紙張的邊緣已泛起磨損的毛刺。

肖玉蓮覺得,自己就像這張有形無實的出入證一樣,即將被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替代。

但她顧不上抱怨,眼下她需要立刻自學在手機上操作健康碼。

否則過幾天,她不僅取不出工資,甚至家門都出不去,沒有辦法買菜做飯,她和老伴的溫飽都將成問題。

70歲老人眼裡的「星星」

為了在手機裡找到健康碼,肖玉蓮找到了家附近、位於望京西園小區的鏈家門店 ——那是她唯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

聽完肖玉蓮的講述,門店經理陳洪通接過手機用了不到3分鐘,幫她辦好了健康碼。

用肖玉蓮的話講,那時的「鏈家的小陳」幾乎成為望京西園所有老年人的指望。

圖 | 社區老年手機培訓班

那段時間,陳洪通和門店小夥伴們都在忙著安撫老人們的情緒、協助辦理電子出入證。

早在2018年,貝殼公益發起了「我來教您用手機」社區助老公益項目。

貝殼平臺上的門店走進社區,經紀人成為志願者、化身「小老師」,教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基本操作。

疫情期間,該項目在線下手機課堂搭建社群、再進行線上授課和答疑,幫老人們在特殊時期鞏固手機知識。

該項目於18年在北京社區試點、2019年在北京地區大規模推廣,今年推廣至全國。

北京鏈家的經紀人是貝殼平臺最早一批參與該公益項目的志願者。

2019年,陳洪通所在門店也加入到這個公益項目中。

他開辦了北京望京地區第一個社區老年手機培訓班,成了叔叔阿姨們口中的「小老師」。

除了線下定期開課,平日裡,也有特別多社區裡的老人到門店諮詢手機操作。次數多了,陳洪通就更加堅定了要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做好的決心。

圖 | 陳洪通在課堂上教授如何使用手機

他還清楚地記得培訓班第一天上課的場景,肖玉蓮鼓勵英語班裡老人們都來聽課,劉秀蘭、徐德厚就是第一批學生。

報名30人的班,講課當天實到50多人,教室被擠得滿噹噹的。陳洪通準備的50本紙質教材全發光了,這樣積極的場面是他沒預料到的。

「有些叔叔阿姨排斥使用智慧型手機,就是覺得網上支付不安全」,陳洪通說,因此,第一節課上他的主題就是「手機使用的風險防控」。

陳洪通告訴老人們,接電話的時候提到中獎、銀行卡和錢,一律掛掉;陌生人發來的連結,一律不點、不隨便掃碼、不隨便連Wi-Fi……

上完那節課之後,劉秀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網購一次——她曾設計ERC物流鏈項目就是卡在了網絡支付,這也成為她心裡解不開的結。

陳洪通告訴她如何用微信收付款後,她才知道網絡支付有數字證書這種安全保障技術,可以不綁定銀行卡、使用零錢支付。

課後,她讓女兒給她微信發了個紅包,去便利店裡學著年輕人的樣子點開「掃一掃」,「錢包都沒碰一下,東西就買到手了!」

去年年底,陳洪通的老年手機課辦了兩個月,每周開課。課上的教材不僅涉及使用微信,還囊括了使用地圖、網盤、鐵路購票、製作影集、視頻等一系列常用功能。

圖 | 培訓班上的老人們在翻看教材

老人們常指著教材上的一處問陳洪通,什麼時候講到這裡。「他們問我的時候,眼裡特別期待,像有星星一樣」,陳洪通說。

但像劉秀蘭這樣的技術咖是少數,大部分老人在課堂上跟不上進度,有些老人拿了教材聽了一兩節課便不再來了。

人緣頗好的徐德厚告訴陳洪通,這些老人不來不是他講得不好,而是學得慢、不好意思問,臉皮薄。

徐德厚認識不少身清華北大的高材生老人,他們年輕時大多是「無線電高手」。

但現在,七八十歲的他們卻要虛心跟小輩們學用手機,既拉不下架子,也怕學得不如人,丟了臉面。

圖 | 老人們在學習手機知識

課堂上會安排1名主講、3-4名志願者。

志願者會持續關注老人的學習狀態,一旦覺得他們跟不上進度時不等老人提出,志願者們會主動上前做輔助指導,不讓老人因為「面子」問題來而無獲。

疫情期間,原先的線下課移至線上,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參與的老人反而越來越多。疫情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雖然不能出小區門,卻也讓他們有機會離科技更近一步。

現在陳洪通的微信教學群裡有近80位老人。他每周會在線開課一小時講解、每天分享一個手機使用知識點,幫老人們補充學習。

僅望京西園一個小區就有近6000戶居民,老年人佔比大。疫情期間,其他小區的老人也想學辦健康碼、買菜、掛號,也找到陳洪通。

為此,他又開了一個又一個微信群。

有次,一個剛從湖北回來的阿姨在微信上找陳洪通,她說自己不小心摔傷了腿,網上掛號時發現健康碼變色要求重新填寫行程軌跡,應該如何操作?

陳洪通當時外出不在門店,本想辦完事去阿姨家裡幫忙操作。結果阿姨等不及,硬是拄著拐杖去門店等他,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貝殼公益也號召了門店所有房產經紀人都加入隊伍。老人們有任何手機使用問題,都可以到全國超4萬家貝殼平臺合作門店解決。

圖 | 貝殼濟寧站社區公益課堂

「雖然這只是個公益項目,但大家都特別上心」,陳洪通說。甚至很多經紀人在幫助老人後,更了解了老年人的難處,反而讓他們反思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對父母也有了更多體諒。

「誰家沒個老人呢」,陳洪通說。

看著集團都大力推廣老人手機課堂的項目,陳洪通心想,或許未來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也能在門店得到幫助,他給老人們解決困難時也更有幹勁了。

濃縮進6寸屏幕裡的精神世界

肖玉蓮最近剛學會了做短視頻。

她給老伴拍了一段在家附近踱步的視頻、配上字幕和音樂,發給了遠在澳洲的兒子和兒媳。

許久未見的兒女看到手機裡父親的樣子,既感動又驚訝,一個勁兒地誇肖玉蓮進步驚人。

肖玉蓮之前的退休生活被遊泳、剪紙、練字佔據,現在還新增了P圖、上網課、網購淘貨、視頻聊天,樂趣是翻著倍的,從早到晚忙不迭。

與肖玉蓮相熟的劉秀蘭打趣說,多給她一個禮拜八也不夠用。

前陣子,對門住的獨居老人家裡停電,請肖玉蓮幫忙。結果她打開支付軟體,沒幾分鐘就替鄰居交上電費。

「當時他看我的眼神,簡直可以用崇拜來形容」,肖玉蓮得意地說。

劉秀蘭、徐德厚平日要照顧孫輩,手機對他們來說則成了提高效率的得力助手。

圖 | 陳洪通在幫徐德厚指導手機操作

現在徐德厚出門連錢包都不帶,只帶手機。

他一進商場就會主動問服務臺,「你們這裡有沒有Wi-Fi?」像年輕人一樣,過起了蹭Wi-Fi的生活。

出行也是一樣。徐德厚已經很久沒有等公交了,他學會了看軟體提示,等車快到站了再出門,冬天也不會挨凍。

劉秀蘭會在和老夥伴聚餐時,提前用地圖搜索附近的餐廳、查點評,給大家推薦餐館。吃完飯,她還負責教大家AA付款,聚會也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劉秀蘭提及,現在大部分老年人身上都有些慢性病。那些病痛重、或像她這樣家庭負擔重的老人,每天的活動空間只有家裡跟菜場,生活很乏味。

她經常能在超市見到一些大早上來排隊的老人,就為了買幾個便宜的雞蛋。

他們一次不多買,第二天還要再來,「他們不是缺那幾個雞蛋,而是把買雞蛋當成了每天的精神寄託」,劉秀蘭說。

有時她在想,她現在會用手機刷視頻、看新聞、視頻聊天。如果那些買雞蛋的老人如果也會用手機,是不是就能找到新的精神寄託。

一個智慧型手機可能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多大改變,但卻能給他們的精神世界開一個窗口,對孤獨的老人來說,這種作用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

圖 | 培訓班上的老人在翻看教材

肖玉蓮對此深有體會。雖然每天從早忙到晚,但遠離兒女的親情缺失,讓她總覺得自己很孤單。

手機培訓課改變了這個狀態。她身邊不僅有了徐德厚、劉秀蘭這樣的老朋友,更有了很多一起學習的新朋友。

這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她的影響下加入課程的,在相互幫助和切磋中,她用友情來填補著親情的空缺。

不過對於肖玉蓮來說,最能給她帶來情感撫慰的還是店長陳洪通。現在她每次來到鏈家門店,都會在心裡跟自己說一句,「我回家啦!」

圖 | 肖玉蓮幫助一起布置門店

在她眼裡,陳洪通的感覺是近似於孩子般的存在。

肖玉蓮的英文課需要列印資料,一個電話打給「兒子」,陳洪通立刻幫她安排。

門店裡搞互動活動,肖玉蓮得知後主動過來幫著安排,他們之間早就像家人一般,是無需客套的你來我往。

截止到11月底,貝殼公益已為全國19個城市、421個社區、11萬人次,開展3630節手機學習課程。

他們不該是被遺忘的群體,他們也不該是為年輕人分擔生育重擔的保姆人。

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他們想與年輕人一起,共享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果實。

如果沒有老年手機課堂,他們可能在各自的生活裡按部就班,生活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

肖玉蓮很感謝這個課程。上課讓她的晚年生活不止步於「面子上」的充實,而是真正從「裡子」豐滿了起來。

她能發自內心的感覺到,如今每天都過得有樂趣、有溫度、有滋有味。

下一步,幫更多「老小孩兒們」上網衝浪

老人們學會熟練操作手機後,對手機的熱情空前高漲,課餘時還常湊在一起討論最新的手機型號。

這種現象在其他參與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的老人中也十分普遍。學會使用手機後,他們越來越像老小孩兒,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嚮往。

項目負責人婷婷說,「未來要讓更多老人們學會用手機豐富生活」。

說這話時,她臉上的表情就像在寵溺孩子一般。在她和陳洪通眼裡,經過這一次課程的體驗,生命的兩端是相通的。

圖 | 線下手機課堂

這些頭髮花白、動作遲緩的老人們,同樣需要用耐心呵護,就像手捧一個初生嬰孩一樣,不容半點馬虎。

陳洪通感覺門店的人情味越來越重,「以前中介就是賣房子,現在成了小區居民的服務站」,即使陳洪通不住在該小區,也感覺融入了小區生活。

現在小區物業舉辦的活動,陳洪通和團隊成員都會一起幫忙參與,社區裡的居民有房屋需求也會第一時間來找陳洪通。

圖 | 參與社區活動的房產經紀人們

「其實我們沒做什麼,只是抽出一些時間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小問題,卻能收穫他們這麼多的信任。」陳洪通說,辦課程收穫最多的不是老人們,而是他們這幫年輕人。

誰都有老去那一天,今天多為老人做一些事情,讓更多人關注到老年群體,將來自己老去的時候,便能得到更多關愛。

情感就像手機裡的電波一樣,看不見,但卻很神奇,它能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延續和傳遞。

就像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一樣,在情感的傳遞中,繽紛著老人們的生活,撫慰著老人們的窘迫。隨著項目已通過貝殼平臺拓展到更多城市和社區中,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加入這種情感的紐帶中,分享來自社會的關愛。

陳洪通也同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他們,一起關愛老年群體。在情感傳遞的過程中做一個接力人,不讓關愛斷線。

他說,「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自己有需要時,這份情感和關愛還能再傳遞迴來,溫暖彼此的餘生。」

(文中老年受訪者均為化名)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顯微故事】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END

故事徵集

我們關注大時代的小人物故事、各行業的一線故事。

如您有合適的作品,可將稿件直接發給fangyuanjing2019@163.com

稿件一經採用發布,即刻支付稿費。

往 期 推 薦

━━━━━━━━━━━━━━━━━━━━

顯微故事合作媒體平臺

騰訊科技 | 36氪 | 虎嗅 | 鈦媒體 | 界面新聞

Pingwest品玩 | 第一財經CBNData | 百家號 | 鳳凰新聞

ZAKER | 企鵝號 | 今日頭條 | 知乎 | 微博頭條

創業邦 | 澎湃 | 新浪創事記 | 前瞻網 | 網易科技

━━━━━━━━━━━━━━━━━━━━

大時代下,

每個小人物都值得被看到。

歡迎關注顯微故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鏈家升級人才庫
    免打擾成效至少66單,這是北京鏈家宣布取消電話營銷後,近一個月的賠付量。10月27日,鏈家宣布,從2020年11月12日起,北京鏈家在職經紀人未經客戶同意,禁止對客戶進行電話營銷活動,否則每個來電號碼賠償100元。
  • 古稀老人深夜冒雨進鏈家,說了這樣一句話
    該店只有一位正做清潔準備打烊的員工,他急人所難熱心助我很快解決了問題(手機始終處於勿擾狀態,來電無振鈴)。原來是相關的一個振鈴切換開關處於關閉狀態,此開關較隱秘而手機的使用指南又未作說明,令人頗費周折。見助我者熱心且也用同品牌手機,遂就遭遇的另一棘手問題向他求助,他不顧時間已晚,竭力助我解決疑難。
  • 在鏈家「摸魚」,除了高薪,還有……
    摸魚是現代學生社畜一族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中學時代躲在課桌上摞得高高的書本後偷偷玩手機時刻提防著來自講臺的視線摸魚是一件痛並刺激著的事大學的公選課上正大光明坐在後排寫專業課的作業時不時拿起手機刷刷今天的熱搜摸魚是一件毫無技術含量的事步入職場上班摸魚一時爽一直摸魚一直爽在網頁和word的掩護下視頻小窗在線追劇摸魚是一件純粹快樂的事
  • 讓科技回歸人的價值 北京鏈家如何探索行業賦能新方向?
    對鏈家來講,這樣的痛點又因其人才戰略的推進另添了新的擔憂和煩惱。鏈家從2020年起全面招募統招本科學歷經紀人,目前統招本科率已超過44.4%,遠高於行業平均學歷水平。 大量湧入的高學歷新人成為另一種「甜蜜的煩惱」。
  • 我的鏈家十三年 : 初心不改,篤行致遠,統率冠軍團隊
    張成國卻說:我相信這個公司,會有未來,我也相信自己會贏得成功。——入職鏈家半年的張成國2008年1月張成國入職北京鏈家,問其原因他認為是鏈家的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吸引了自己,就自身而論是一個自蓄力比較高的人,看重今後的發展前景和工作氛圍,他認為,在國內做房地產服務國人,學好這個專業本領比得到經濟利益更重要,而鏈家則是那個可以學本領的地方。
  • 鏈家「生死」時速
    實際上,鏈家的誕生乘了「1998年房改」的東風,那時國家取消「福利分房」,全部實行市場化,新房建設和二手房交易開始活躍起來,我愛我家、鏈家、21世紀中國等房產經紀品牌也在2000年崛起。然而,隨著2005年3月「國八條」的頒布,樓市大環境急轉直下,中介生意也跟著暗淡起來,房產中介關店減員的悲劇時有發生。
  • 國民鏈家 新星揚帆|成都鏈家2020年四季度表彰大會
    本次換屆儀式,成都鏈家城市總經理玄月為新一屆的關愛基金委員授旗。師徒傳承篇師者壯心,積土為山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是初心,也是感恩之心。【微電影處】沐汐分享到:「來鏈家8年有餘,我從萌新經紀人成為師父,是鏈家培養了我,我也必將把帶教文化代代相傳。
  • 百萬門店經紀人「鏈家大白」,如何幫全職媽媽VR買房?
    在標杆故事裡照見你我的人生,做有溫度有情懷的新媒體內容。內容有力量,我們在路上。以小見大,在中國,自古房子就是家的載體。買房子是每個家庭的大事,房子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希望。為了孩子上學,2020年10月,張女士通過貝殼平臺上的VR看房,買了人生中第二套房子,VR看房圓了她家的買房夢想。
  • 禁止電話營銷後,鏈家開了第一家便利店
    簡易版的預訂+自提,圖片來源:聯商網今年3月初,北京鏈家曾在200餘家門店上線「社區抗疫提貨站」,消費者可選擇在App上下單,憑簡訊到站點自提。4月,北京鏈家又上線「鏈家社區生活」小程序,整合社區公告、雲列印、房屋股價、社區服務站、社區管家和社區公益等功能板塊。
  • 朧愛校園助力上海鏈家「尋找環保天使」公益定向賽落地70場
    今年,由上海鏈家、新聞晨報周到主辦、上海朧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朧愛校園)承辦的垃圾分類定向賽活動成功舉辦了70場。來自社區、企業的環保志願者們聚集於此,推廣踐行綠色環保理念,攜手建設美麗家園。活動旨在通過「趣味定向賽」的形式,提高上海市民的生態環保文明意識,使生態環保、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讓每個人都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實踐中來。
  • 底薪8000元招本科生 鏈家打的什麼算盤
    ]「我司正在招聘具有不限經驗的儲備幹部,薪資8-13K。」把簡歷提交到某線上招聘平臺後,亞瑄(化名)收到上海鏈家某金牌商圈經理的私信。亞瑄為國內TOP5大學碩士學歷,她從未預料到,自己會是房產中介公司招聘的目標群體。「新人招聘的學歷要求提升了嗎?」
  • 2.5億中國老人的智慧型手機困境:總有人在奮力追趕
    但是,「他調出來就撂下了,我還是不會,我也不想多打擾子女,覺得添麻煩。」28歲的梁爽也給父親買了最新的蘋果手機,但一個簡單操作,重複教就是學不會。「怎麼就學不會呢」,梁爽覺得是因為父親「態度不認真」。而父親覺得「被嫌棄」,一甩膀子說不學了,鬧得不歡而散。
  • 上課,請玩手機
    根據貝殼公益在2018年的社區調查,在約200位受訪老人中,有90%表示「手機使用答疑」是目前最大的需求。基於此,貝殼公益在北京幾個社區率先試點推行了「我來教您用手機」公益課堂。 作為手機班的講師,北京鏈家光熙門北裡店的經紀人劉婷遇到了一位有些特殊的學生。
  • 河南70歲大媽上老年大學,學英語一絲不苟,稱:不想落在外孫後面
    河南70歲大媽上老年大學,學英語一絲不苟,稱:不想落在外孫後面。都說活到老學到老,事實也的確如此,很多東西更新迭代太快讓我們有些跟不上,而如果一旦跟不上就有可能被時代淘汰了,就像現在我們身邊的老人一樣。
  • 鏈家的「蘇聯路線」和「廬山會議」
    這條朋友圈的背景是,當天早前58集團聯手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眾多企業一起舉辦了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儀式。據參會媒體透露,鏈家作為並未參加大會的「某家企業」被其他中介企業集火,頻遭diss。  當天晚間,姚勁波在左暉的這條朋友圈下方回復道:相由心生,我看的是陽光明媚。
  • 愛心口罩派送助力社區防疫 青島鏈家公益在行動
    原來,這些陌生人是來自青島鏈家各個社區門店的房產經紀人。3月中旬,青島鏈家各門店全面復工,在做好店面消毒防疫工作的同時,青島鏈家聯動30多個社區物業和居委會,以多種方式助力社區防疫工作。據統計,有25家鏈家門店超過200名房產經紀人參與其中,共計向社區捐贈1萬多個一次性醫療口罩。
  • 濟南鏈家五周年:為200萬家庭提供安心服務
    「有沒有鏈家,對於這個城市老百姓的房屋交易,到底有什麼不同?」這是鏈家進入每一個城市之前的自我思考。9月1日,濟南鏈家即將迎來5周歲生日,這5年來,濟南鏈家以品質為核心,為濟南近200萬家庭提供了安心、專業的房產交易服務。
  • 70後光良50歲了,原來00後都20歲了,「我」以為自己還年輕
    是啊,時間真的很快,00後都已經20歲了,90年都30歲了,80年都40歲了,70後的都接近50歲了。作為70年出生的王光良也已經50歲了,光良50歲被推上了熱搜,50歲不是很正常嗎?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為什麼他會上熱搜?
  • 「我來教您用手機」服務超11萬人 公益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其中,貝殼以「冬暖30城」為主題,號召全國的貝殼志願者啟動2020年最後一期「我來教您用手機」公益活動,為30座城市的社區老年人送去一份溫暖關懷。據悉,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已經走進全國19個城市的421個社區,開展手機公益課3630節,服務超11萬人次。智慧型手機教學培訓根植社區「老師,怎麼添加別人微信,怎麼發朋友圈?」
  • 上海鏈家統招本科生佔比已達64.2%,最高底薪8000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鏈家經紀人的本科率已從2019年的25.4%提升至今年的44.4%。其中,其中,上海鏈家的統招本科生佔比更是高達64.2%。 鏈家COO王擁群強調,「這是人才結構非常大的改變」。其稱,在整個房屋中介行業,如果刨除鏈家數據,本科從業者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