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此時,由丹麥國王斯文兒子率領的丹麥艦隊靠近英格蘭沿海東岸,再次支援英格蘭的愛國事業。不過,丹麥人發現諾曼人已基本剷除叛亂,他們不敢貿然與諾曼人軍隊為敵, 於是撤退至佛拉芒。諾曼人控告瓦爾塞奧夫與丹麥人勾結,瓦爾塞奧夫否認此項指控,但是他的妻子,同時也是國王威廉的侄女,搜集證據,檢舉了自己的丈夫。
諾曼人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處置瓦爾塞奧夫,一些人認為他作為叛亂的英格蘭人,應被判處死刑;另一些人認為他作為國王的部下,應判處終身監禁。這樣的爭執前後持續了一 年,在此期間,瓦爾塞奧夫被關押在溫徹斯特的堡壘中。最終,在一年召開三次的王廷會 議中,諾曼人最終宣布判處他死刑。他的妻子朱迪思當初違背自己的心意嫁給瓦爾塞奧夫,如今希望自己丈夫的判決書早日下達並執行,以重獲自由之身。朱迪思這樣背叛出賣自己的丈夫,受到了英格蘭百姓的唾罵。此外,不少諾曼人一直覬覦瓦爾塞奧夫所管轄的英格蘭三郡,其中伊夫·泰勒布瓦的領地緊挨著這三郡,他一直想擴大自己的領地,因此,殷切盼望著瓦爾塞奧夫失勢。
傳說中,威廉因為擺脫了對自己毫無用處的瓦爾塞奧夫,心裡很欣慰。 凌晨,溫徹斯特的百姓還在睡夢中,諾曼人士兵將這位撒克遜首領帶到城外。此時,瓦爾塞奧夫身穿公爵的服裝,身赴刑場。一路上,神職人員和普通百姓跟隨著行刑的隊伍,不過諾曼人考慮到尾隨人員不多,而且沒有任何作戰的能力,就任由公爵將身上的衣物脫下交給他們。在距離城牆不遠的位置,行刑的隊伍停下,瓦爾塞奧夫俯伏在地,低聲念禱告。諾曼人害怕耽誤行刑的時機,而且一旦將瓦爾塞奧夫執行死刑的消息傳出,說不定會有人設法營救,便不耐煩地對瓦爾塞奧夫說道:「快點站起來,讓我們執行 命令。」
他則懇求他們再多留一些時間,好讓他為他自己以及各位行刑人員唱誦禱告。諾曼人士兵同意他的請求,瓦爾塞奧夫抬起身子,跪在地上,大聲祈禱:「上帝啊……請不要引誘我們走上那……」話音未落,劊子手看到天已經微微亮,認為不能再多做耽擱,猛然揮下砍刀,砍去了瓦爾塞奧夫的頭顱。他的遺體被扔在兩條路中的深溝,被草草地用泥土掩埋。英格蘭百姓未能營救瓦爾塞奧夫,深感難過,他們為其服喪。和此前餓死在諾曼第城堡的埃格文主教一樣,他們將這位撒克遜首領尊稱為「殉難者」。一位當代人這麼說道:「有人想要將他從這個世界抹去,但是我們堅信,這樣的英雄人物是永生的!」
民間傳言,15日之後,克羅爾蘭德修道院的修道士們找到瓦爾塞奧夫的遺體,發現遺體沒有 腐爛,甚至還流淌著新鮮的血液。[250]後來,在國王威廉的允許之下,曾經受到過瓦爾塞 奧夫資助的這座克羅爾蘭德修道院將他的墳墓設在了大廳中,類似的故事始終在民間流 傳,激勵著那一顆顆灼熱的愛國之心。但是,這樣的傳言讓瓦爾塞奧夫的遺孀朱迪思 惴惴不安,她為了安撫亡夫的靈魂,親自來到克羅爾蘭德教堂,並在瓦爾塞奧夫的墳墓上 披上一層絲質的布。但是坊間傳言,突然一陣狂風颳來,這絲質的布被掀開,吹到了一 邊,仿佛是有一雙無形的臂膀在操縱著這一切。
克羅爾蘭德修道院院長沃夫坎特立即宣揚這奇幻的事跡,對所有來訪修道院的人員,他都用英語為他們布教。然而,倫敦召開會議,指控沃夫坎特推崇個人崇拜,剝奪了他所有的職權,並將他發配到格拉斯頓伯裡修道院去做一名隱修士。格拉斯頓伯裡修道院院長是一位諾曼人,名為圖斯坦 ,因為天性殘忍而聞名。不過,這樣的懲處也難以消除民間所流傳的故事,只要英格蘭的子孫後代銘記他們的祖先為愛國事業所做出的奮鬥,銘記他們被殖民的國恥,這些故事就會永葆生命力。瓦爾塞奧夫去世40年之後,克羅爾蘭德修道院經歷了歷任諾曼人院長的領導,迎來了一位來自奧爾良的傑弗裡,關於瓦爾塞奧夫去世的一些迷信故事再次流傳起來。
很多英格蘭人前來拜祭,修道院中的諾曼人神職人員認為這樣的殷勤簡直滑稽可笑,他們對前來拜祭的人大肆侮辱,並稱瓦爾塞奧夫不過是被判處了死刑的「不忠之人」。 除了瓦爾塞奧夫生前所捐獻的克羅爾蘭德修道院所處的這片土地外,朱迪思繼承了他所有的遺產。朱迪思考慮與自己未來的心儀之人分享這豐厚的遺產,但是她打錯了如意算盤。因為,這豐厚的遺產已被國王威廉作為棋子,打算贈予一位法國人。威廉沒有徵求自己侄女的意見,便打算將朱迪思以及瓦爾塞奧夫的遺產贈予一位來自桑利斯 的法國騎士。由於這位騎士瘸腿而且面目可憎,朱迪思對他只有厭惡之情,這激怒了國王威廉。
威廉萬萬不想因為自己侄女的個人利益,而損傷自己大好的政治前程,他直接將北安普頓郡以及瓦爾塞奧夫所有遺產贈予了這位法國騎士,而朱迪思則落得一無所有。她帶上兩個孩子,在英格蘭偏僻的村鎮,過著暗無天日的悽慘生活。因為她窮困潦倒,諾曼人看不起她;因為她出賣自己的丈夫、行為卑劣,英格蘭人憎惡她。古代英格蘭史學家在描述她後期悲慘的生活時,語氣中充滿著報復的快感。瓦爾塞奧夫的死讓所有英格蘭百姓陷入絕望。此前,只要還有一位英格蘭人身居要職,哪怕是在國王威廉的統治下,英格蘭百姓都心懷希望。
但是如今瓦爾塞奧夫一死,再 沒有一位英格蘭人在王廷中擔任重要職位,而所有諾曼人貴族從心底裡看不起英格蘭百姓,譏諷他們是「粗魯野蠻之人」。所有從事聖職的人員幾乎全部是諾曼人,過去的各位英格蘭主教中,只有一位保留了自己的職位,他便是伍斯特主教——伍爾夫斯坦。這位僅存的英格蘭主教性格單純懦弱,愛國運動之後,他與諾曼人和好,並且全身心地歸順他們。此後,他多次為諾曼人奔波辦事,到處走訪,在尚未平定的英格蘭各郡宣布赦免國王威廉的罪行,並且親自帶領軍隊在薩維爾納河畔攻打赫裡福德郡的羅傑公爵。不過,在諾曼人的眼中,他始終是英格蘭人,他的命運理當和其他英格蘭人一樣。
1076年,國王威廉和大主教蘭弗朗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召開會議,各主教和貴族紛 紛出席,來討論對伍爾夫斯坦的判決。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由於伍爾夫斯坦不會講法語,因此,無法勝任主教一職。國王和大主教根據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理由,勒令伍爾夫 斯坦交出象徵著主教身份的教杖和戒指。伍爾夫斯坦對於這樣的判決十分生氣,他一 改平時溫順的姿態,站起來,拿起教杖,走到葬在此處的國王愛德華的墳墓前,停下來之 後對故去的英格蘭國王說道:「陛下,是您賜予我這教杖,如果我要交還教杖,也必須交 給您保管。」然後,這位主教轉過身對在場的諾曼人說道:「我從一位比你們德行更加高尚、身份更加尊貴的國王愛德華那裡收到這教杖,現在我將這教杖交還給他保管,如果你們要拿,就儘管去拿吧!」
話畢,他用教杖的底部敲打墳墓外的石頭,他的言行讓在場的所有人詫異之餘,更是惶恐不安。國王威廉和大主教蘭弗朗克不再堅持要回教杖, 而伍爾夫斯坦也得以保留自己的主教一職。在民間傳說中,這個故事則更具神話色彩:伍爾夫斯坦手拿教杖敲打國王愛德華的墳墓時,突然教杖像是陷入了流動的沙土一般陷了進去,任何人都不能將其拔出,後來,諾曼人撤回對伍爾夫斯坦的控訴,這位英格蘭主教才親自將教杖取回。伍爾夫斯坦去世之後,來自巴約的議事司鐸參孫繼任伍斯特主教。英格蘭百姓像對待瓦爾塞奧夫和埃格文一樣,將伍爾夫斯坦稱為「聖徒」。
在諾曼人侵佔英格蘭之後,不少地位顯赫之人參與了反抗的愛國行動,他們大多因此而失去性命,或因此而備受折磨,以上便是他們的故事。今天,我們或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古人總是將那些守衛國家,保衛自己的人奉為「神(聖徒)」呢?如今,對於我們愛戴 的人,並不會將其神聖化,但我們也斷然不會忘記他們。習俗在不斷改變,我們敬仰那些保家衛國的戰士的方式或許與古人有所不同,但是我們愛國的心是相通的。他們和我們一樣,認為民族的獨立是最珍貴的,他們將國家的獨立和宗教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我們則把對民族獨立的嚮往寫進一首首詩歌,來讚揚和歌頌。換句話說,這不一樣的紀念方式反映的卻是同樣的信念和熱情,那些為了同胞的救贖和幸福而願意付出生命的人,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