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4句話裡面,你認為哪些是謠言,哪些是正確的?
「流汗越多,減肥越快。」「肌肉酸痛,代表增肌效果。」「大重量才能練出大肌肉。」「肌肉力竭,增肌效果更好。」
實不相瞞,上面這4句話嚴格來說,都是謠言,我也出過相關的闢謠文章。
但是,理論說它是謠言,你操作的時候不按這個來,那你的健身效果,可能好不到哪裡去,也就是不咋地。
為什麼?
流汗越多,減肥越快
那很多人就認為脂肪通過運動,變成了汗水,排出了體外。
所以流汗越多,減肥越快。
這個肯定是錯的,其實脂肪是通過氧化,變成了二氧化碳這種廢物,通過呼吸排出了體外。
所以理論是錯的,而且你運動流汗多少,與你體內水分有關。
並不是流汗越多、減肥越快。
那實際操作是怎樣的呢?就是很多人的運動量,它所消耗的熱量太低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跑步配速和裡程都很少,那麼這次跑步對他來說,幾乎沒有減肥效果。
而且運動最大的好處是提升基礎代謝和身體抵抗力,但這是需要一定強度的。
你汗都沒有出來,那麼你當然很難變瘦,而且相當於沒有運動,純粹控制飲食而已。
所以減肥的時候,要麼純粹控制飲食,既然運動了,那麼就要汗流浹背。
一點汗都沒有,你演給誰看?
肌肉酸痛,代表增肌效果
肌肉越疼是不是增肌效果越好?
其實這只是說明你的肌肉神經比較敏感,造成的肌肉疼痛反映比較劇烈。
所以一般過了新手期之後,很多人就發現肌肉酸痛沒那麼強烈了。
嚴格來說,肌肉酸痛不絕對代表增肌效果。
實際操作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當你肌肉一點酸痛感覺都沒有的時候,那就代表一件事,就是瓶頸期。
所謂瓶頸期就是在這段時間,你只是保持,你沒有增肌,或者說很少增肌。
因為但凡是加點重量、加點組數,肌肉反應立馬就會出來,肯定會有酸痛感。
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是那點重量、那點組數,你當然練完沒有感覺,練的時候都沒有什麼感覺。
這不就是瓶頸期嗎?
所以肌肉不疼的時候,就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容量或者重量沒有加上去。
或者說,是不是這個動作,已經被肌肉熟悉了,無法增肌了。
大重量才能練出大肌肉
很多人把重量分成了大重量(1-5RM)、中等重量(6-15RM)、小重量(X>15RM)。
那這樣一分的話,當然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最適合增肌的,其實是8-12RM的中等重量。
而事實上,大重量其實不適合增肌,只適合力量突破,所以這是謠言。
而這句話其實才是真正的理論和現實分離點。
我們把這句話重新理解一下,你就會發現合理了。
「肌肉變大的前提是,你的力量達到相應的水平。」
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你是不是發現了什麼?就是平時如果不突破重量,不做大重量練習,那麼肌肉可能就只是在習慣這個重量。
所以健美訓練,其實也會練5*5力量舉練法,就是大重量突破。
還有一點也需要提一下,就是很多人只是做到了6-15次,但是沒做到6-15RM,所以實際訓練重量偏小。
尤其是沒有人輔助的人,儘量用最大10次的方式來練。
肌肉力竭,增肌效果更好
這也是謠言,但是這個謠言是誰說的?施瓦辛格說的。
「增肌效果最好的時候,往往是在你動作的最後勉強幾次。」
這就是力竭思維。
但事實上就是,肌肉力竭,不代表肌肉纖維撕裂更好,尤其是大肌群,力竭也就那樣。
它只是代表你的肌肉更加疲勞了,所以力竭我一直叫「疲勞練法」。
但是訓練的時候,為什麼大家最後幾次,都會找人輔助,直到練不動為止呢?
因為有兩種人適合「疲勞練法」。
一種是肌肉力量沒有完全被喚醒的健身新手,半年內、一年內都適合疲勞練法。
所以這種人,當然最後幾次,那就是你的肌肉增長最快的時候。
還有一種是什麼人?
依靠代謝增肌的藥物健身玩家,你有了那麼多的睪酮量,但是卻沒有地方用怎麼辦?
哎,給你的肌肉產生壓力,讓睪酮往這方面募集,那麼力竭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相反大重量,肌肉張力很大,肌肉代謝壓力其實不那麼大。
所以上面這4句話,是不是謠言?它就是謠言,很多人都闢過謠,學術期刊也都做過研究。
但實際操作呢?如果你認為是謠言而不去做,那你的健身效果就好不了。
這叫追逐概念正確。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