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村公路建設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與優化村鎮布局、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適應,要通過創新體制、完善政策,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講話
一道翡翠長廊,跨越茶山竹海
有了東山公路,遊客去茶山竹海更方便,村民開的農家樂生意火爆
茶山竹海地處箕山山脈,前山高后山低,形如騰飛巨龍。東山公路作為茶山竹海景區旅遊公路,貫穿茶山竹海整個景區,將各個極具地域文化特色旅遊景點串聯起來。
大幅度提升道路美觀
茶山竹海位於永川區城北2公裡處,因諸葛亮賜名「箕山」而有「天下第一隱山」之稱。2萬畝大型連片茶園和5萬畝浩瀚竹海交相映襯,形成罕見的茶竹共生景觀。而東山公路作為茶山竹海景區旅遊公路,貫穿茶山竹海景區各個主要景點,在茶山竹海旅遊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山公路於1984年開始修建,該路由於施工條件惡劣,分別於1997年、1999年、2009年進行了3次改建,最終2010年建成瀝青路面。東山公路的修建,將茶山竹海山體景觀、人文景觀、自然生態景觀融成一個綜合體,形成特色旅遊圈,滿足了遊客多元化旅遊出行需求,吸引更多遊客來到茶山竹海。
「東山公路有效解決了遊客出行問題,讓景區旅遊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大幅度提升了旅遊直接收入。"茶山竹海旅遊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山公路的修建也為茶山竹海景區增色不少,提升了道路美觀度,而且車輛事故大大減少。
眼下,相關部門即將對東山公路實施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優化線形、處理近年形成的道路病害,改造後道路等級為三級,路面拓寬為6.5米。屆時,茶山竹海景區旅遊品質將進一步提升,旅遊體驗更加舒適。
掀起村民開辦農家熱潮
沿著東山公路驅車駛入茶山竹海景區,公路兩旁則是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山莊、農家樂。隨著東山公路提檔升級,旅遊熱的同時帶動了當地村民興辦農家樂的熱潮,而劉霜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1998年,正值打造茶山竹海景區初期,劉霜就改造自家院壩籌辦起了農家樂「霜竹園」。「東山公路建成之前,從永川城區開到自家農家樂,往往都要花費2個多小時。」劉霜回憶,當時公路破損嚴重,車輛通行極為困難。不僅前來觀光的遊客叫苦不堪,就是農家樂下山採購也是一大難題。
直至2010年,東山公路正式建成,極大地縮短了茶山竹海與城區距離,也促使更多遊客前來觀光。「農家樂家家生意都很好,節假日還需要提前預定。」劉霜說。
同時,依靠東山公路,當地輸出大量茶葉、茶酒、竹工藝品、竹筍、菌類等土特產,進一步促進村民致富增收。
本報記者 劉小菡
路通到家門口,出門真方便
打魚河村修建百何路和改造了兩貓路,1500名村民因此受益
「原來全是機耕道,車子都開不動,現在不一樣了,大路又寬又平,坐車只要10多分鐘就到了。」日前,松溉鎮打魚河村灘子口社村民曾令德這樣告訴記者。
曾令德所說的路被稱為百何路,起於百鶴灣社,止於何家山社,全路長3.1公裡,寬5.5米,投入200多萬元修建,百鶴灣社、灘子口社、何家山社等5個村民小組超過1500名村民因此受益。
兩條路聯通附近村社
2015年前,打魚河村屬於重慶市級貧困村,距松溉有七八公裡路,距何埂轉角店場鎮(聚美鄉所在地)5公裡。距離各場鎮的距離,都是比較遠的。
這樣的地理條件,加上沒有像樣的路,村裡種植的農副產品一直運不出去。所以,打魚河村基本沒有什麼集體收入,成為了典型的「空殼村」。
扶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打魚河村修建百何路和改造了兩貓路兩條村級公路,把連線的村社聯通了起來。兩貓路連接新街子村,全長2.4公裡,寬5.5米,受惠村民近1500人。
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
在修建村級公路的同時,連接村民家和主幹道的路一併得到解決,這樣的路被稱為社級公路。
對於社級公路,打魚河村有大大小小几十條,這些路長的100多米,短的只有幾十米,寬3—3.5米,共有六七公裡。
如今,打魚河村大型的院壩都已經通上了這種公路。
因為建設裡程短,過去不能立項,也就沒有以獎代補資金,農民一事一議的資金又不夠,所以在建設中,存在一定的難題。「這種情況我們當時就有所考慮,打魚河村的道路改造,在修建村級公路時我們將這些路一併實施,並按照實際裡程給予了驗收。」區農路辦科長廖偉說。
產業有了更好的發展
「以前不說運送產品,就是到場鎮趕集都要走很長一段爛路,下雨天回來一身的泥巴。」談起公路建設,打魚河村村委書記宋世勇說,聽說要修水泥路,村民們都很高興、支持、配合。
打魚河村村民先忠田,曾經承包了村裡幾畝魚塘,以前到了賣魚的時候,只有肩挑背扛,把魚弄到一裡以外的聚朱路上坐車。
2015年底,鄉村公路通到了先忠田的家門口,他瞄準了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成立起了農業全程化服務合作社,主要引入機械設備幫助村民下田插秧、收割。在談起為什麼會發展農業全程化服務時,先忠田說,如今道路通了,大型機械設備可以進到村裡,插秧打穀都可以省時省力。
本報記者 劉念
自從修了路,好多村民回鄉創業
板橋鎮建成「一環八射」農村公路布局,打造農業休閒觀光項目
「要致富,先修路。」對於發展起步較晚的鄉鎮,修路是鄉鎮發展的首要解決問題。
近年來,永川板橋鎮在農村公路建設上取得重大成就,建成「一環八射」的農村公路布局,成為該鎮打造的柳溪河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園區生態項目的必要保證。
隨著板橋公路修建,農村產業的發展,板橋人從昔日「東南飛」的打工生涯,轉變為「鳳還巢」的創業之路。
改建新建農村公路
回想公路沒修通以前,板橋鎮交通辦負責人稱,大部分村民出行基本靠步行。公路不通,一方面,村民出行不方便,另一方面,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村民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打工,農村顯得十分荒涼。
「李岔路」沒修通之前,村民到鎮上需要走山路近1個小時,如果買賣大型物品,完全需要肩挑背扛。如今,公路完工,全長6.5公裡,路面寬6.5米,設計雙向兩車道,村民到鎮上的時間縮短為不到10分鐘。相關負責人稱,該路將打造成農村公路修建的精品路和樣板路。
除了「李岔路」,近年來,板橋改建15條農村公路,總長度45.85公裡,形成「一環八射」的農村公路布局,公路通達各村社。
此外,為解決板橋「口袋交通」現狀,板橋鎮新建一條板橋至西三環三教匝道口的出境公路,該路全長6.34公裡,設計路基寬度10米,目前在進行第二層水穩層的鋪設,預計年底通車。
村民選擇回鄉創業
公路打通運輸血脈,帶動當地蔬菜種植髮展。隨之而來的是,外出打工的村民選擇回鄉創業,發展建設大型的蔬菜、花椒種植基地。
村民王仁元以前在外地做生意、包工程,近年來,王仁元看到家鄉的發展勢頭,決定留在家鄉創業。「現在公路通了,政策好,何不在家鄉幹一番事業呢!」王仁元與其他幾人組建成立四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種植花椒等農作物。
去年,王仁元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種植花椒300畝。明年,他準備在原來花椒基地的基礎上,再發展300畝。
在種植花椒的基礎上,王仁元準備從明年開始種植水果。目前,已經對500畝土地進行平整,明年將種植脆皮李、楊梅等水果,與當地正在打造的柳溪河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園區,發展觀光農業,主打水果採摘。
鄉村旅遊開始發展
據板橋相關負責人表示,公路配套設施完善,板橋大力引進食品加工企業,預計到2020年,入駐食品加工企業超過30戶,工業總產值超過30億元。
目前,已經引導農民流轉土地7000餘畝,建成花椒種植基地2000畝,在建3000畝;建成大棚蔬菜基地400畝,糧食生產基地2000畝。持續發展發展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不僅如此,板橋路通了,鄉村旅遊也開始發展。負責柳溪河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園區工程建設的餘業東稱,柳溪河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園區是以柳溪河、本尊寺片區為主要開發區域,首期投資3000萬元、建設面積1000畝,目前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本報記者 燕勇
修了一條路,引來一個廠
吉安鎮石松村因為交通方便,不僅吸引村民回鄉搞種養殖,還有工廠前來落戶
路通了,生活更富裕了。近年來,吉安鎮石松村發生的變化很好詮釋了這一點。因為交通方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家鄉搞種養殖,也有工廠前來落戶,解決了附近村民的就業。
石松村總共有農村公路31公裡,近年來硬化裡程達12公裡,正在動工的瓦堰路和馮銀路總共硬化裡程達4公裡,今年預計還將硬化一條長達3公裡的洞坎路。
以前一下雨就出不了門
在吉安鎮石松村新屋基村民小組村,記者見到了近年才硬化好的新公路。
「新路修好了,趕集方便得多了。」村民李其明說,公路沒有硬化之前,一到下雨天,根本無法出行,東西賣不出去,吃過很多次這樣的虧。現在好了,想出門就出門。
「路修好了,好處太多了。」和李其明同路的村民接著說,家裡原來修建房屋,修了一年多才修好。因為下大雨,拉板的車無法進來,光是運板就光了半年。「現在拉板的車,隨時可以進來,好方便嘛。」
因為路通了,水果更好運出去了。石松村在2015年打造了一個500多畝地的沃柑基地,預計明年能掛果。「有500多戶人家種植,掛果後每一戶能增收7000元左右。」
有了路搞種養殖更賺錢
村民夏惠廷原來在外面做生意,雖然一直有回鄉創業的想法,但就擔心路不好,運輸不方便。
後來,得知村裡公路進行了硬化。夏惠廷馬上回村修建了佔地1200平方米的鴿棚,養殖了5000多隻鴿子。今年,夏惠廷在石松村修建了一個佔地500平方米的鴿子棚,新養殖1000多隻鴿子。「搞養殖業,交通很重要。現在在家鄉發展,我很安心。」
村民聶緒華是吉安有名的種糧大戶,服務主體。最初,聶緒華種植了100多畝土地,但由於道路不通收割機進不去,人工收割成本相當高。「根本掙不了什麼錢,心裡有點打退堂鼓。」
後來,村裡開始硬化公路,聶緒華覺得有了希望,擴大了種植面積,承包了600多畝地種植稻穀。「交通方便了,機器能進去,搞種植就不會虧錢了。」除了搞種植,聶緒華還養殖了4000多隻鴨子。
如今,聶緒華還當了服務主體,服務1200畝地,今年他投入一百多萬新建了廠棚。一點的毛收入能達到一百多萬。
交通便捷引來工廠投資
說起修路的好處,石松村在修建完大河路後,還拉來了一個廠。
當時,永川松源建材有限公司接到一大筆訂單,急需擴大規模,四處尋找新廠址,最終落戶在石松村大河路旁。
松源建材有限公司生產銷售負責人黃瀾說,當時選擇落戶石松村,交通便捷這個因素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松源建材有限公司解決了附近約6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村民平時在家幹農活,農閒時就到廠裡上班。
本報記者 謝洋
賞花不再堵,串聯山與湖
環湖路連通衛星湖和黃瓜山周圍場鎮,帶動觀光旅遊與生態農業
9月10日一早,永川區衛星湖街道石腳跡村,羅明香正忙著把兩箱土雞蛋裝車裡,經過寬敞平坦的環湖路,運往湖對面的黃瓜山農家樂。這是當天她跑的第三趟。
以往,羅明香的雞蛋只在衛星湖街道上售賣。環湖路修好後,交通便利起來,生意的路子也拓寬了。
環湖路串聯起一山一湖
衛星湖位於永川城南,距永川城區僅10分鐘車程。一灣星湖水,夾岸山坡和綠樹,倒映水裡,嫻靜優雅。曾經,這方湖水將村民擋在了裡面,趕集、去湖對面辦事,需要坐船。
2012年,一條7米多寬、長達12公裡的環湖路完工通車,連通了衛星湖石腳跡村、石龜寺村、黃瓜山場鎮。隨著道路不斷完善。如今的環湖路,還可通往老永瀘路(通往五間、瀘州等地)、S445省道(仙龍、吉安等地)。
這條路不僅方便周邊村民出行,更串聯起衛星湖、黃瓜山「一山一湖」的旅遊資源,形成一條山湖外環路,起到良性循環意義。
這條路,也是永川區全力貫徹「四好農村公路」的典型「作品」。
帶動生態農業和旅遊
石腳跡村村民郭大姐說,以前自己餵了30多頭豬,最頭疼的就是怎麼運出去,機耕道不好走,很費力。
環湖路修好後,郭大姐開始尋找致富新路。郭大姐所居住的甘家坡村民小組就在衛星湖邊,周邊有文理學院星湖校區學生、職教學生、鳳凰湖工業園區大量員工,還有很多到衛星湖的遊客。她決定:開農家樂。
「以前賣豬一年能找到近萬元,現在一年賣豬能找三萬元。」郭大姐說,種植的莊稼和養的土豬,很受遊客歡迎,供不應求。
衛星湖街道交通辦主任趙萬澤表示,交通出行更便利的同時,觀光旅遊與生態農業也被帶動起來。夢你蔬鄉、香薰·花湖世界等大型項目,隨之而起。
黃瓜山賞花不再堵
每年3月,到黃瓜山賞梨花,本是一大樂事。然而,以前高峰季常常堵車,讓遊客十分苦惱。
南大街街道交通辦主任張斌介紹,環湖路修好後,加上施行的單循環道路,根本上解決了賞花擁堵的問題。
「環湖路從根本上打通了以往黃瓜山與衛星湖的斷頭路,構建起一條鄉村旅遊循環公路。」張斌認為,環湖路對於黃瓜山以及衛星湖而言,帶動了區域發展,把以往旅遊分散點串到一條環線山,實現了一體化旅遊資源配置升級。
本報記者 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