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專家解讀:人類社會應當如何兼顧氣候治理的效率與公平

2020-12-27 國際能源網

除了新冠疫情,氣候與環境問題也尤為緊迫。世界各國紛紛給出「碳中和」時間表,中國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拜登新政府是否會重返《巴黎協定》?包括中美在內的各方如何在這一重要領域開展合作,履行國際責任?人類社會應當如何兼顧氣候治理的效率與公平?戈爾、王石、吳昌華、戴維·桑德羅等政要學者齊聚《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聚焦形勢日益嚴峻的氣候與環境議題,直面相關挑戰。

美國前副總統、氣候現實項目主席、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先生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來解決。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在科技和創新方面非常領先的國家,應該分享與清潔能源相關的技術,來支持那些更加脆弱的小國家。同時,他也對拜登政府表達了期待: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可以進一步實現減排目標。

萬科創始人、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發起人王石先生認為,綠色環保在未來將會成為競爭力。中國需要通過社區的民眾教育來改變人們的習慣,並讓綠色環保成為企業競爭的自覺為。同時,中美政府可以在遵守《巴黎議定書》、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達成共識,形成兩國關係的最大公約數,與其他國家聯手推動碳減排。

在第一個圓桌討論環節上,美國能源部原副部長、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創始研究員戴維·桑德羅,裡夫金辦公室中國/亞洲主任、環球中國環境協會執行董事吳昌華,美國氣候現實計劃主席兼執行長肯·柏林,圍繞未來改善氣候問題的措施、中美合作方向、《巴黎協定》的作用、美國是否會重返《巴黎協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能源的結構變化和金融流向方面,肯·柏林表示我們必須離開依賴化石能源的發展模式,轉向可持續性更強的清潔能源發展模式。它相比化石能源而言更加經濟、清潔、可持續,同時還可以帶來比當年化石能源所創造的多3倍的就業崗位,為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關於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問題,戴維·桑德羅指出,儘管過去四年間美國聯邦政府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展現出它的領導力,但拜登就任的第一天就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在這一框架下和中國籤訂雙邊協定,並和全世界建立合作關係。

在提到中國的減排行動時,吳昌華評價道,中國正在進行的脫碳行動非常徹底,但是仍需要加速。立足國內看,我們現在還需要把碳排放分配到不同的行業當中,把已有的電力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而且成本比較有效的技術結合,從而帶來新的基礎設施;放眼世界看,碳排放問題需要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攜手應對。此外,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雖然中國樹立了好榜樣,但中國模式不一定能直接複製。

對於受到廣泛關注的中美合作和中美信任重建問題,戴維·桑德羅認為,中國政府和美國聯邦政府應該建立起一些政策對話,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交通行業之間的對話、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技術領域的合作與減少糧食浪費方面的合作。

肯·柏林認為,儘管大家都覺得重建中美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方面,中美雙方還是可以找到有共同點的地方先動手合作,如在可持續農業領域,攜手研究如何能夠捕捉土壤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如何捕捉化肥的殘留;另一方面,在處理問題的態度上,拜登政府也將與此前的川普政府完全不同。問題雖然不會自動消失,但我們仍要努力合作。

提到中美對話,吳昌華對固有思維提出了一個挑戰:對話是必要的,但是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我們意識形態的差距是彌合不了的。中美需要求同存異,找到建設性對話的辦法推動合作。

在第二個圓桌討論環節上,美國氣候現實計劃國際項目部總監伊森·斯潘納,能源基金會中國戰略合作副總裁衛梵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主任戴凡,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八屆會長孫莉莉,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中心主任楊培丹,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圍繞人類社會究竟應該如何兼顧氣候治理的效率與公平、如何打破「集體行動的困境」,合力應對全球風險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回顧《巴黎協定》籤訂五年來的發展情況,伊森·斯潘納認為,目前我們的減排速度較緩。雖然我們未來還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捕捉碳排放,但是這還不夠。我們應該從絕對數值上來真正地減少碳排放。而從實際工作來看的話,中國的減排工作走在美國前面,美國缺少具體的減排目標。

對於企業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中扮演的角色,孫莉莉指出,除了企業家個人在身體力行參加推動這個環境保護的工作之外,會員企業中也在積極推動著綠色的行動。比如,四十多家會員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環保產業聯盟,德龍鋼鐵企業的邢臺鋼鐵基地已經成了全球鋼鐵行業碳排放最低的示範性的基地,蒙草集團在整個中國修復的生態的地區大概超過3千萬畝。

為了更好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衛梵斯強調,中美作為排放大國,必須採取實際的行動推動全球範圍的減排。他指出,拜登上臺後會推動美國儘快回到《巴黎協定》,並致力於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而中美需要在「碳中和」的技術路線、政策層面、融資層面、空氣品質、經濟復甦等方面展開對話合作。

在提到「如何調動社會各個不同層面的人為氣候治理問題作出努力」時,楊培丹表示,企業是主力,但青年企業家同樣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後者可以在中美合作對話當中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並且可以通過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來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關注氣候變化。

作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的專家,俞孔堅從兩個層面對城市減排提出了建議:從空間規劃上看,中國要避免像美國那樣的城市蔓延城市,儘量減少交通,並避免在紅番區、濱海區建城市;從設計層面看,要堅持自然優先,加強綠色基礎設施。此外,減排還需要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

談到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氣候治理方面的一系列行動,戴凡指出,美國聯邦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後,州政府和城市政府開始在氣候上面起到領導作用。加州清潔能源研發能力在美國乃至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並且還在不斷設立和實現其他的減排目標。在雙邊關係方面,她認為,氣候變化是我們最大的共同威脅,因此中美應該擱置分歧,求同存異,實現合作共贏。

相關焦點

  •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氣候論壇:綠色世界與人類未來
    近年來,氣候成為全世界各國都高度關注的話題。如何妥善解決過量碳排放問題,在發展中求得持續,成為全人類面臨的課題。為打破集體行動的困境,合力應對全球風險,「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氣候論壇12月17日在北京舉行,聚焦氣候與環境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議題。
  • 公平、平等與效率:何者優先,何者兼顧
    除了整體上收入差距過大之外,城鄉居民之間、壟斷行業(國企特別是央企)與非壟斷行業之間、最高收入階層與最低收入階層之間、城市居民與農民工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也是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些學者則把收入差距的擴大歸咎於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進而提出要用「公平與效率並重」或「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來取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 「專家漫評」黃文藝解讀如何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關於「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建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這兩句話表述很簡潔,但內涵很豐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要更充分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新冠後人類面臨「絕望未來」?全球30位專家為你解讀
    人類如何應對? 而決定全球經濟政治狀況的,首先還是新冠肺炎這一重大人類公共衛生事件。疫情是否會有第二波爆發?疫苗何時能研發出來?公共衛生機制應該如何改善?就此鳳凰網專門組織了「如何長遠改善全球大流行病應對機制?」的分論壇。
  • 「專家漫評」丁元竹解讀如何繼續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同時,我國民生保障還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十四五」時期必須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讓全體社會成員都有機會接近移動互聯、消除數字鴻溝。「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擺在突出位置,對新的商業模式、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技術不能很好接近的老年人,應該採取各種方式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 王緝思:中美兩國公眾是如何看待兩國關係的?
    本綜述旨在梳理中美各自報告中引人注目的發現,分析對比中美公眾關於對方國家的感受和對雙邊關係的觀察,解讀其中部分感受和觀點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礎上,本綜述對中國人應當如何更好地處理同美國的關係提出一些思路。
  • 科學決策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個別人願意假借影響效率之名,拋開民主與公平。科學決策需要大家的智慧,進行集體決策。集體決策往往需要規範的程序,前期的調研、等,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拍腦門決定的,所以有個別人就埋怨集體決策,影響效率。深圳市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唐傑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我在深圳政府工作18年,得到的最大機會就是學習機會。
  • 大變局下,世界期待中美攜手為世界擔當
    中美在2001年攜手反恐,2008年合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14年共同阻擊伊波拉病毒,2016年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積累了不少共應挑戰的成功經驗。實踐表明,中美合作可以辦成很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
  • ...人類應當重新思考如何發展進步」——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
    新華社聯合國12月17日電專訪:「人類應當重新思考如何發展進步」——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新華社記者王建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5日發布的《2020年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為滿足消費需求而開採的原材料總量這兩大指標被納入新的人類發展指數後
  • 對話作者譯者|身陷「氣候賭場」,人類如何抽身
    通過與《氣候賭場》作者威廉諾德豪斯、《氣候賭場》譯者梁小民的對談,記者以期從經濟學的視角解讀氣候問題,為人類贏得這場「賭局」多幾分把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氣候vs賭博 」上書房:書的題目是「氣候賭場」,為何把氣候比喻為賭場?
  • 傅瑩:中國在AI治理問題上向國際社會釋放了清晰的合作信號
    今年9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表示希望國際社會在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就人工智慧的安全問題達成國際協議,支持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的形式確認倡議中的承諾。他提出有效應對數據安全風險應遵循的三項原則,包括秉持多邊主義、兼顧安全發展和堅守公平正義。
  • 智庫專家視野中的社會治理現代化
    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社會建設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大決策部署,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治理成就,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社會治理大考、「十四五」時期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貧困治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與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與社會治理、人口結構老齡化與社會治理、傳統文化與社會治理、建設誠信社會與履行社會責任等重要議題
  • 探索人工智慧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
    這種能力正是人類區別於動物,並能夠建立起燦爛文明的核心因素。在歷史的長河裡,人類智慧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對自然科學的孜孜以求,也在於其在技術、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創造出的累累碩果。然而,當人工智慧開始替代人類進行思考與決策時,它們能否像人類一樣,在理性之上兼顧感性認知,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顧及倫理、價值觀、情感和文化。
  • 以大國氣度開創氣候治理新格局
    ,將以堅定的決心、擔當的品質、銳意的奮進,腳踏實地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新作為。天地運行、萬物演化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和鐵定邏輯,人類一切生活生產必須要遵守自然客觀規律。推動氣候治理,達成全球共識,既是人類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要求。經過長期鬥爭,中國人民在推動綠色生態發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路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為世界開展氣候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注入了中國智慧。
  • 重信守諾 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
    埃及氣候與環境專家馬格迪·阿拉姆說,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表明中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決心。習近平主席的承諾和倡議彰顯了中國真正關心氣候變化問題並採取切實行動。英國知名社會學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馬丁·阿爾布勞說,氣候雄心峰會意義重大。
  • 兌現氣候治理承諾 國際社會願共同行動
    兌現氣候治理承諾 國際社會願共同行動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綜合消息:12日,為紀念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聯合國及有關國家當日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進一步動員國際社會以共同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多邊主義合作進程。
  • 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美關係被認為是對全球未來影響最大的關鍵變量之一。深度交融的兩大經濟體在過往幾年陷入雙邊關係40多年來的最低谷,一波三折的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轉圜?中美應如何面向未來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並推進全球治理?
  •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2020-12-01 2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並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危機之一。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升高,溫室效應加劇,地球氣溫逐漸上升。
  • 說古|古代稅收中的公平與效率
    ,但結果往往又差強人意,難道制定出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稅收政策如此困難嗎? 如何兼顧 桑弘羊、劉晏、王安石等人的改革實踐,從稅收角度看,其效率的確有了很大增強,國家的主動介入和主導使財稅收入增加有了更為切實的保證,但由此也帶來另一方面問題,即經濟的活力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