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冠疫情,氣候與環境問題也尤為緊迫。世界各國紛紛給出「碳中和」時間表,中國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拜登新政府是否會重返《巴黎協定》?包括中美在內的各方如何在這一重要領域開展合作,履行國際責任?人類社會應當如何兼顧氣候治理的效率與公平?戈爾、王石、吳昌華、戴維·桑德羅等政要學者齊聚《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聚焦形勢日益嚴峻的氣候與環境議題,直面相關挑戰。
美國前副總統、氣候現實項目主席、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先生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來解決。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在科技和創新方面非常領先的國家,應該分享與清潔能源相關的技術,來支持那些更加脆弱的小國家。同時,他也對拜登政府表達了期待: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可以進一步實現減排目標。
萬科創始人、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發起人王石先生認為,綠色環保在未來將會成為競爭力。中國需要通過社區的民眾教育來改變人們的習慣,並讓綠色環保成為企業競爭的自覺為。同時,中美政府可以在遵守《巴黎議定書》、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達成共識,形成兩國關係的最大公約數,與其他國家聯手推動碳減排。
在第一個圓桌討論環節上,美國能源部原副部長、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創始研究員戴維·桑德羅,裡夫金辦公室中國/亞洲主任、環球中國環境協會執行董事吳昌華,美國氣候現實計劃主席兼執行長肯·柏林,圍繞未來改善氣候問題的措施、中美合作方向、《巴黎協定》的作用、美國是否會重返《巴黎協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能源的結構變化和金融流向方面,肯·柏林表示我們必須離開依賴化石能源的發展模式,轉向可持續性更強的清潔能源發展模式。它相比化石能源而言更加經濟、清潔、可持續,同時還可以帶來比當年化石能源所創造的多3倍的就業崗位,為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關於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問題,戴維·桑德羅指出,儘管過去四年間美國聯邦政府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展現出它的領導力,但拜登就任的第一天就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在這一框架下和中國籤訂雙邊協定,並和全世界建立合作關係。
在提到中國的減排行動時,吳昌華評價道,中國正在進行的脫碳行動非常徹底,但是仍需要加速。立足國內看,我們現在還需要把碳排放分配到不同的行業當中,把已有的電力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而且成本比較有效的技術結合,從而帶來新的基礎設施;放眼世界看,碳排放問題需要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攜手應對。此外,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雖然中國樹立了好榜樣,但中國模式不一定能直接複製。
對於受到廣泛關注的中美合作和中美信任重建問題,戴維·桑德羅認為,中國政府和美國聯邦政府應該建立起一些政策對話,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交通行業之間的對話、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技術領域的合作與減少糧食浪費方面的合作。
肯·柏林認為,儘管大家都覺得重建中美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方面,中美雙方還是可以找到有共同點的地方先動手合作,如在可持續農業領域,攜手研究如何能夠捕捉土壤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如何捕捉化肥的殘留;另一方面,在處理問題的態度上,拜登政府也將與此前的川普政府完全不同。問題雖然不會自動消失,但我們仍要努力合作。
提到中美對話,吳昌華對固有思維提出了一個挑戰:對話是必要的,但是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我們意識形態的差距是彌合不了的。中美需要求同存異,找到建設性對話的辦法推動合作。
在第二個圓桌討論環節上,美國氣候現實計劃國際項目部總監伊森·斯潘納,能源基金會中國戰略合作副總裁衛梵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主任戴凡,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八屆會長孫莉莉,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中心主任楊培丹,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圍繞人類社會究竟應該如何兼顧氣候治理的效率與公平、如何打破「集體行動的困境」,合力應對全球風險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回顧《巴黎協定》籤訂五年來的發展情況,伊森·斯潘納認為,目前我們的減排速度較緩。雖然我們未來還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捕捉碳排放,但是這還不夠。我們應該從絕對數值上來真正地減少碳排放。而從實際工作來看的話,中國的減排工作走在美國前面,美國缺少具體的減排目標。
對於企業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中扮演的角色,孫莉莉指出,除了企業家個人在身體力行參加推動這個環境保護的工作之外,會員企業中也在積極推動著綠色的行動。比如,四十多家會員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環保產業聯盟,德龍鋼鐵企業的邢臺鋼鐵基地已經成了全球鋼鐵行業碳排放最低的示範性的基地,蒙草集團在整個中國修復的生態的地區大概超過3千萬畝。
為了更好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衛梵斯強調,中美作為排放大國,必須採取實際的行動推動全球範圍的減排。他指出,拜登上臺後會推動美國儘快回到《巴黎協定》,並致力於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而中美需要在「碳中和」的技術路線、政策層面、融資層面、空氣品質、經濟復甦等方面展開對話合作。
在提到「如何調動社會各個不同層面的人為氣候治理問題作出努力」時,楊培丹表示,企業是主力,但青年企業家同樣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後者可以在中美合作對話當中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並且可以通過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來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關注氣候變化。
作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的專家,俞孔堅從兩個層面對城市減排提出了建議:從空間規劃上看,中國要避免像美國那樣的城市蔓延城市,儘量減少交通,並避免在紅番區、濱海區建城市;從設計層面看,要堅持自然優先,加強綠色基礎設施。此外,減排還需要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
談到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氣候治理方面的一系列行動,戴凡指出,美國聯邦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後,州政府和城市政府開始在氣候上面起到領導作用。加州清潔能源研發能力在美國乃至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並且還在不斷設立和實現其他的減排目標。在雙邊關係方面,她認為,氣候變化是我們最大的共同威脅,因此中美應該擱置分歧,求同存異,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