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頭條號滄海拾遺錄
1898年6月11日,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為標誌,一場轟轟烈烈、自上而下的維新變法運動全面啟動。1898年是農曆戊戌年,因此史稱「戊戌變法」。然而,「戊戌變法」只持續了3個多月,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就突然回到紫禁城,囚禁了光緒皇帝,將「戊戌變法」扼殺在搖籃裡。此後,慈禧太后大開殺戒,下令抓捕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物,並將參與「戊戌變法」的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斬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但鮮為人知的是,當時清廷抓捕的支持維新運動的人士不止六人,實際是八人,另外兩人分別是戶部侍郎張蔭桓和禮部侍郎徐致靖,這兩人因為得到有力人士力保倖免於難。而張蔭桓對戊戌變法的歷史貢獻不亞於名揚天下的康梁二人,堪稱「戊戌變法」的幕後推手,張蔭桓雖然僥倖逃過一劫,但在一年多後的「庚子事變」中,在對十一國宣戰之前,慈禧太后想起來發配新疆的張蔭恆,下令誅殺張蔭桓,張蔭桓成為為「戊戌變法」犧牲的第七人。
一、捐官出身,才學出眾,機緣巧合之下成為外交官張蔭桓是廣東南海人(今佛山市南海區),與康有為是同鄉,家裡世代經商,家境優渥。但是在當時商人社會地位不高,家裡希望張蔭桓能夠走科舉路線光耀門楣。從張蔭桓留下的詩稿和文集來看,張蔭桓確實才學有過人之處,也得到了後世學者大家的認可。如《春冰室野乘》認為,張蔭桓「駢散文皆能卓然成家,餘力作畫,亦超逸絕塵,真奇才也」。錢鍾書先生也說:「張蔭桓的詩和駢文,都不愧名家。」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張蔭桓在攻克科舉考試的第一道關卡時就不得其門而入,多次嘗試連個秀才也沒有考取。無奈之下,張家為張蔭桓捐了監生資格和候補知縣頭銜,分配在山東候補。在山東工作期間,張蔭桓因文才出眾得到了時任山東巡撫閻敬銘的賞識,邀請張蔭桓為其佐理文牘,並將張蔭桓推薦給繼任山東巡撫丁寶楨。在丁寶楨麾下,張蔭桓因功被保舉為候補道。此後,在多位領導的賞識下,1876年,考慮到張蔭桓來自對外交往較多的廣東,張蔭桓被朝廷任命署理青萊道,兼攝東關道,負責對外國溝通協調,這成為張蔭桓外交官生涯的開端。
二、在總理衙門行走,多次出洋任職考察,萌生維新想法在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威懾之下,1860年,為了更好地與外國政府和商人打交道,清政府終於摒棄了天國上朝的陳舊觀念,成立了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可千百年來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保守派官員們不屑於與洋人打交道,而總理衙門又急缺通曉外國事務禮儀的能臣幹吏。在這種情況下,在曾國荃的密薦之下,「熟悉海疆情形」的張蔭桓被授三品銜,進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1886年10月28日,圍觀自由女神像落成典禮的船隻1885年,張蔭桓被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和秘魯三國公使,並親眼見證了次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在紐約曼哈頓對岸的自由島上落成。在為期三年的駐外使節生涯中,張蔭桓認真研究了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通過親身感受,萌生了向西方學習維新變革的想法,並將所見所聞記錄於日記中。回國任職之後,張蔭桓把三年來的日記整理成書命名為《奉使日記》,並抄錄呈送光緒皇帝,期間先後擔任禮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和吏部右侍郎。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張蔭桓一度作為清朝方面的主要談判代表與日方伊藤博文交涉,為此清廷還臨時給張蔭桓加尚書頭銜,這也是張蔭桓仕途生涯的頂峰。直到談判後期,因日本點名要求,清廷派李鴻章取代張蔭桓作為全權特派代表籤訂《馬關條約》。
三、深度參與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險些成為「戊戌七君子」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對年輕的光緒皇帝震撼極大。以往被視為東瀛小國,歷來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居然一舉戰勝了貌似強大但垂垂老矣的清帝國。這被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視為奇恥大辱。為了重振國勢,光緒帝決意推行變法,並徵得了慈禧太后的首肯。而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公車上書」讓光緒帝看到了希望,光緒帝決心採納維新派的變法舉措,但是在朝堂之上,光緒帝亟需得力能臣輔佐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出使外國多年,深諳西洋國情制度的外交官張蔭桓進入了光緒皇帝的視野,並得到了重視。僅在戊戌年三月,光緒皇帝便召見張蔭桓達七次之多。不誇張地講,張蔭桓是光緒皇帝最早了解西洋國情制度的啟蒙老師和推行維新變法的重要助手,比起聲名在外的康梁等人,鮮為人知的張蔭桓堪稱「維新變法的幕後功臣」。一是充當光緒皇帝與康梁維新派成員聯繫的橋梁,當時名氣有限的老鄉康有為正是由張蔭桓引薦給皇帝的;二是積極參與維新變法。為振興實業,張蔭桓與王文韶受命共同主持鐵路礦務總局;四是引入外部顧問支持,介紹來華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會見光緒帝。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重掌大權後,當年9月25日,張蔭桓和譚嗣同等8人被捕,罪名是「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聽起來沒有什麼實質性罪名。細究原因,這一罪名大有深意。作為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官僚,張蔭桓深諳官場生存之道。毫無疑問,在政治願景方面,對西洋制度國情接觸很深的張蔭桓肯定是站在光緒皇帝一方,這也是他為什麼推薦康有為覲見皇帝,積極參與維新變法的根本原因,張蔭桓因此被慈禧太后視為支持皇帝的一派成員。但另一方面,張蔭桓也沒有反對慈禧太后的打算,平素也頗得其賞識歡心,畢竟大清國還是慈禧太后說了算,張蔭桓打算在帝後兩派之間尋求一定的平衡。沒想到的是,慈禧太后認為維新變法觸及了自身的根本利益,決意推翻之。為了懲戒對手,在光緒皇帝無法廢黜,康梁等首要分子成功潛逃的情況下,慈禧太后只能把怒火發洩到張蔭桓身上,張蔭桓無形之中成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替罪羊之一。如果不出意外,張蔭桓的最終結局是在菜市口的刑場之上,成為「戊戌七君子」之一。幸運的是,多年從事洋務的經歷拯救了他,對西方各國來說,張蔭桓是清朝為數不多懂洋務好打交道的外交官,這對西方列強處理在華利益非常重要。再加上張蔭桓曾出任駐美國、西班牙和秘魯等國家的公使,還曾是中日談判的全權特使,與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有一定交情。他們不願看到這樣的人才被處死。因此,與之有私交的英國公使竇納樂給李鴻章寫了一封信為張蔭桓求情,自己覺得分量可能不夠,又寫信給日本代公使林權助,希望得到當時正在北京的伊藤博文幫助。林權助在和伊藤商量後,親自去見李鴻章,並以伊藤名義,請李出手救張蔭桓。李一開始不答應,林權助威脅說這可能要引起列強幹涉。李鴻章只好去找榮祿商量此事,並由榮祿向慈禧太后匯報,一貫懼怕洋人的慈禧太后不敢跟洋人對著幹,張蔭桓幸運地從鬼門關轉了回來,走向西部蒼茫的邊疆。
晚年張萌恆
四、隱居邊疆,張蔭桓最終難逃一劫王慶保、曹景郕是當時兩個地位卑微的候補知縣,1898年中秋過後,這兩人接到了刑部一個非同尋常的押解任務,那就是負責將被逮捕發配新疆的戶部侍郎張蔭桓護送出直隸境外。面對這樣的大人物,王慶保、曹景郕不敢絲毫大意,萬一張蔭桓在押解途中有什麼意外或是想不開死掉了,自己可是擔當不起。沒想到的是,在這押解的半個月中,張蔭桓除了架子比較大,與他們二人相處得還比較融洽,慢慢混熟了還經常跟他們聊天,其中不乏一些朝中秘聞,王曹兩人是有心人,便將張蔭桓的聊天內容逐一記錄下來,結成了一本書《驛舍探幽錄》,並上報給朝廷。其中講到朝廷任用康有為的經過、「六君子」被殺的情況,德國亨利親王、日本總理伊藤博文召見他的往事,甚至提到:「皇太后私蓄有二三千萬金,半在南苑,半在大內,皆用紅頭繩束之。」在隨後的押解過程中,沿途各地官員也認為張蔭桓還會東山再起,紛紛熱情招待,張蔭桓感覺自己對朝廷非常重要,一路上心情比較放鬆,甚至在西安停留時,敢於在酒後調侃慈禧太后,「這老太太和我開玩笑,還教我出關外走一回。」把皇太后稱為老太太。在流放途中途徑哈密時,張蔭桓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熱情款待,並寫了一首詩《哈密謁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徹青霄,萬裡花門撻伐遙。冰雪極天曾駐節,山河如舊此回鑣。」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給予高度讚揚。1899年4月1日,張蔭桓抵達迪化(今烏魯木齊),時任新疆巡撫的饒應祺是張蔭桓的門生,對流放到此的老師照顧有加。無事可做的張蔭桓整日吟詩作樂,還期待朝廷會起復自己。一年多以後,張蔭桓確實等到了慈禧老太太的聖旨,卻是處死的旨意。原因是當時慈禧太后決意依靠義和團剿滅西方列強在華勢力,對十一國宣戰,這時候忽然想起來張蔭桓還流放在新疆,便決定新仇舊恨一起算,把與洋人交好的張蔭桓處死。庚子年(1900年)六月初七,六十三歲的張蔭桓引頸就戮於烏魯木齊。
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之後,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命令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與洋人談判,最終籤訂了《辛丑條約》,在籤訂條約的過程中,部分西方列強提出來要為被處死的張蔭桓昭雪,此時的慈禧太后不敢違背洋人的意思,便下詔恢復張蔭桓的官爵榮譽,這不過是後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