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端午了,粽子是代表食物。每逢端午節都會自己包粽子,喜歡吃什麼可以多放些,就是這樣任性。
粽子用粽葉和糯米加各種配料包製而成,粘糯的米香滲透著粽葉的清香,這麼有靈魂的食物,怎了得用一個「香」字來概括,豐富的內容可是包涵了整個食之精華,融合了食文化的千古傳承。粽子簡直就是「貴族與平民」的融匯結合產物。
「端午」一詞說法的來由,古漢語中端為開頭、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即「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五月初五即成為「端午節」。
端午節時民間有「賽龍舟」、「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也因此端午節的別稱更是最多的,也叫龍舟節、端陽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等多達近三十種名稱。
端午節對於我來說,更意義非凡~因為這一天是我的生日!
記得每年端午節的那一天,總是會下雨,但從小就喜歡這一天去登山,祈望步步登高,寓意吉祥。說來也奇怪,我小時候經常性的發燒感冒,後來聽說端午這天登山採艾蒿,可以防病,所以十幾歲以後每到端午節就去爬山,結果還真是一年之中很少得病了。
而對於粽子,小的時候不怎麼愛吃,因為那時候媽媽只是包一些白粽子,什麼都不放的,當然也提不起想吃的興趣。長大後才慢慢知道,粽子有很多種,加的配料多了,自然也就愛上了粽子的味道。
話說粽子是有鹹有甜,南方的粽子裡面有肉通常是鹹味的,而北方的粽子大多加棗和紅豆之類的是甜味居多。蛋黃大肉粽是嘉興最為有名,已經成為了地方性的標籤,肉粽軟糯不爛,肥而不膩,肉嫩鮮香成為著名的浙江小吃。
肉粽裡的肉塊也是有講究的,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最好,或者肥瘦4:6的也可以,肉還是越肥越好哦,不要擔心一點不會膩,肥肉部分經過長時間的煮,早已經融化在米粒裡被吸收了,這樣米更加光潤口感好極了。
粽子的米都是白糯米,需要提前兩三天用冷水浸泡,期間要多換水,保持水清澈,這樣粽子會更糯更軟爛。
這次我把鹹甜兩種粽子一起搞定,下面來看看具體做法吧~
用料;
幹粽葉2把、馬蓮草一份、糯米1000克
甜粽~黑米50克、紅小豆100克、紅腰豆100克、紅豆沙150克、紅棗100克、
鹹粽~去皮五花肉200克、黃酒5克、老抽40克、雞精少許、蠔油2勺、鹹蛋黃適量
粽子的做法;
1.糯米提前2~3天用冷水浸泡,天熱要多換水保持水清澈。
2.將粽葉和馬蓮草放在開水鍋裡煮5分鐘,取出用清水泡著防止變幹。
3.黑米、紅豆及腰豆也提前一晚用水浸泡,紅棗去核,豆沙分成均等的小球,每個8克左右。
4.修剪粽葉,煎去頭部硬梗和尾尖,馬蓮也修剪整齊。
5.肉塊需提前一晚醃漬,五花肉切成麻將塊,如果是豬腿肉,按橫絲分別切成肥、瘦長方塊,放入碗裡,加入鹽、雞精少許、黃酒、老抽反覆搓抓使肉塊入味,放冰箱冷藏過夜。鹹蛋黃噴白酒去腥備用。
6.糯米在清水中淘洗5分鐘,靜置10分鐘,瀝乾水分倒入盆內先加老抽。
7.依次加入雞精和蠔油。
8.攪拌均勻醃製30分鐘。
粽子的包法;
1、左手持粽葉一張,毛面朝下,右手拿另一張粽葉,毛面亦朝下,尾端交叉1/3疊接在左手粽葉尾部,然後用右手在粽葉總長的2/5處折轉,兩邊相平疊上近3釐米,成漏鬥狀。
2、用左手虎口握住,右手用勺子加入三分之一米量,加一顆蛋黃再放肉塊。
3、然後舀入米蓋住肉塊,最後將餘留部分的粽葉折轉包蓋住米。
4、包出四角,成矮壯長方形。
5、將馬蓮草頭朝下,在成形的粽子上繞多幾圈,再將草頭尾拿在一起扭轉幾下塞入草圈內即成。
6、甜粽的包法相同,將所有米全部包完即可。
7、粽子放入大鍋內,加水高出粽子5釐米,上面用重物壓實,防止水沸將粽子煮散開,水開後改小火煮2~3小時即熟。
8、甜粽軟糯清香沙沙甜甜。
9、鹹粽肉軟爛即化,蛋黃松沙綿潤,鹹鮮滋味回味無窮!
大家都喜歡哪一種粽子呢?
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讚,有更多精彩內容分享,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