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幾位教練跟Alisha訴苦:
新會員剛上課,好難帶啊...
看了動作示範後會員的反應千奇百怪,
就像下面這樣的👇
啊?沒開玩笑吧!我這第一次能行嗎?
這個動作好多關節都在動,我會做到位嗎?
自由重量是不是很不穩啊?
會不會很重,容易控制嗎?
壓到教練和自己受傷了都不好啊...
教練咱從固定器械開始吧?
或者做做卷腹、用小啞鈴練手臂肩膀簡單點的…
有經驗的教練面對這樣的質疑,
晃晃神還能妥善應對,
那麼很多教練稍不留神就冷場了,
或者妥協了聽從會員的簡單練練,
到時候沒啥效果,你還得負責!
所以這篇文章絕對用了真功夫的,
真的值得教練朋友們看看,
順便也給會員們講講道理。
1
如何讓會員放下顧慮?
我們教練都知道:
「多關節、大肌肉群」並不意味著高難度,
「自由重量」更不意味著超大重量,
但是會員們鮮少知道,
並且會員在健身房看到的大多都是,
訓練老練、大重量的練家子,
所以有時候會給新會員一種錯覺,
不難發現我們教練最初接觸健身也可能會有這樣的認知。
所以我們第一要告訴會員:
學會蹲、推、拉、屈髖等等,
這些人體基礎動作模式,
練習多關節、大肌肉群、自由重量的訓練動作,
是我們健身入門的最佳路徑,
因為這類訓練動作都是取之於生活,
用之於生活和人體本來的功能相匹配,
我們教練也是根據個人情況降階或進階,
來達到訓練效率高、效果好的目標!
第二要向求知慾很強的會員做科普:
我不建議一上來就講專業知識,難懂!
一定先講大家都懂的道理,
打消顧慮再慢慢知識滲透,比如,
A.什麼是複合動作、自由重量?
多關節、大肌肉群訓練動作,
又叫複合性訓練動作。
它們往往有身體多個部分參與運動,
涉及多個關節,
主要由胸、背、臀、腿等大肌肉群發力,
四肢小肌肉群和核心肌群也會輔助發力。
最典型的力量訓練「三大項」——
深蹲、臥推、硬拉
B.什麼是自由重量訓練?
自由重量是用非固定軌跡的器械完成動作,
最常見的自由重量訓練器械,
就是「三大鈴」——槓鈴、壺鈴、啞鈴。
2
如何讓科普貼近會員生活?
蹲、推、拉、屈髖,
是我們的日常基礎動作模式,
基於它們發展出來的深蹲、臥推、硬拉、
划船、伏地挺身等等複合性訓練動作,
更貼近人體本來的功能,也貼近生活實際。
它們顯然比二頭彎舉、坐姿腿屈伸、卷腹,
這些單關節、小肌群動作更能滿足你的目的。
同理,我們實際生活中面對的重物,
不會有固定的軌跡,幾乎都是自由重量。
我們換礦泉水時候把桶從地上搬起,
上火車時把箱子舉到行李架上,
女朋友生氣時把她拉到懷裡,
這都是自由重量...
需要我們主動控制力的方向,維持軌跡,
這也體現了自由重量訓練的功能性。
3
如何讓會員投入訓練?
不管是講道理也好科普也好,
新會員放下顧慮就真的投入訓練了嗎?
如果你這樣想真的有點天真!
想想什麼情況下你會投入做一件事情?
至少是對你有價值、有益的,
所以要告訴新會員這樣的訓練安排,
是為了更好的幫你調整身體功能,
以好的狀態來實現健身目標!
其實人類生來就是進行複合動作的動物,
關節之間都是緊密聯繫的,
人類日常的運動,幾乎沒有單關節運動,
而胸背、臀腿這些肌肉群之所以發育得大,
就是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被使用得更多,
這是人體本來的功能和形態。
成年後一些不良的動作習慣,
越來越少的運動讓身體逐漸僵化,
大肌肉群很少被調動使用,
甚至一些人已經很難找到它的發力感覺,
本體感受越來越差,肌力的不平衡,
也讓你的體態變得難看,
所以你選擇了健身,
那麼訓練就要從這裡開始。
4
這樣訓練安排的科學性
上面說了那麼多,
這樣安排訓練肯定是科學的呀,
我知道很多會員也很好奇科學在哪裡?
那我們就繼續說說:
我們人體有表層肌肉和深層肌肉,
表層肌肉負責動作實現,
深層肌肉負責穩定控制,
自由重量訓練,
可以同時鍛鍊到深層和表層肌肉,
深層穩定肌群強大以後,
你的身體平衡能力、對各個部位的控制能力都會顯著提高。
多關節、大肌肉群的訓練動作,
通常在站立位進行,重量由整個身體來支撐,
能刺激到身體大部分的肌肉和骨骼,
可以讓我們的訓練更全面,
多個肌肉協調工作,
讓該主動發力的肌肉主動發力,
讓該輔助的肌肉發揮輔助作用,
你的身體協調性會加強,
你的肌肉發育會更自然,更勻稱。
複合動作、自由重量,
也意味著相同條件下更大的消耗、
對肌肉更強的刺激,
所以它會更高效地幫你達成增肌減脂的目的。
5
如何上好這樣的一節課?
首先我們教練要教授正確的動作,
複合動作不危險,危險的是錯誤動作!
複合性訓練動作技術要點更多,
更講求細節,會員更難以適應,
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這不正是我們教練存在的價值嗎?
其次給會員安排適當的重量,
自由重量也不危險,
危險的是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重量!
自由重量的核心意義就是,
從0開始,依據自身情況,持續進階。
帶著新會員一步步學習進步。
最後我們教練自己也要不斷精進,
怎麼優化要點,執行動作細節?
關鍵在於學習,勤練,感受,教授,
我們從感受自己的身體開始,
再到幫助會員們不斷調整,
幫助他們學好基礎的發力模式,再精進雕刻。
我們要充分認識自己的現狀,
當你專業還不夠的時候,
就趕快學習進修、打通進步的路徑。
6
說說單關節、小肌肉群、固定器械訓練
這些運動都是好的,
只是不是新會員入門的最好方式而已。
固定器械在康復領域、健美領域,
都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不
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單關節、小肌肉群訓練也大有裨益。
單關節、小肌肉群的訓練,
並不意味著更簡單、更基礎、效果更差,
相反,它是更加「高精尖」的訓練方式。
比如健美運動員為了刺激一些,
普通動作難以觸及的肌肉,
必須採取各種單關節的動作。
「精準」是健美訓練的關鍵點之一。
但是新手或普通訓練者,
模仿一些健美運動員的訓練動作,
會經常感覺「這個動作沒感覺」、「刺激不到」,
其實這不是動作本身的問題,
而是要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
學會了利用自己的身體,
基礎牢不牢,目標是否明確?
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理解那個動作,
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身體?
為每一位會員服務好
是我們教練的基本追求
不斷琢磨,不斷精進、不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