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坐忘論 道家核心經典,反覆研讀,收藏

2021-02-07 以武入道
  

「坐忘」的修道方法,在唐宋兩代影響很大,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水龍吟》詞一首,上闋云:「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靜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暗靄,有雲駕、驂風馭。」意思是自從有了《坐忘論》,人的求道成仙理想,就成為可行的事實,道山絳闕、蓬萊暗靄可望了。

 

宋元以後,道教的內丹修煉術逐漸發展,並完全代替了外丹術。內丹家們多以精、氣、神的理論解釋坐忘,使其與「坐忘」相聯接。《道樞·坐忘篇下》就稱:「忘者,忘萬境也,先之以了,諸妄次之,以定其心。定心之上,豁然無復;定心之下,空然無基。觸之不動,慧雖生矣,猶未免於陰陽之陶鑄也,必藉夫金丹以羽化,入於無形,出乎化機之表,然後陰陽為我所制矣。」

 


【莊子-大宗師原文】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翻譯:【譯文】
顏回說:「我進步了。」孔子問道:「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已經忘卻仁義了。」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孔子問:「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忘卻禮樂了。」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又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孔子問:「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坐忘』了」。孔子驚奇不安地問:「什麼叫『坐忘』?」顏回答道:「毀廢了強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並拋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
孔子說:「與萬物同一就沒有偏好,順應變化就不執滯常理。你果真成了賢人啊!我作為老師也希望能跟隨學習而步你的後塵。」

【經典註解,郭象注】
「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 即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經典註解,陸西星注】此段借顏子以形容造道之妙. 畢竟顏子學問自博文約禮中來,然尚守而未化。曰忘仁義、忘禮樂、墮肢、黜聰、心齋、坐忘,別是莊子一段學問。如今所謂禪家者流,大率類是。又道德經云:『忘我、忘物、忘忘』,亦是此意。然又須知,此個忘字,與外道所謂『頑空、斷滅』者,萬萬不侔。即是一個『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事而無情』,乃其宗旨。此段所言仁義禮樂聰明知慧,對大道而言,皆屬支離竅鑿,把作不好字面看,承老子云『絕聖棄知,絕仁棄義』,意蓋如此。讀老莊者,當具別眼,不得以吾儒見解例之。




 

 道眾必修經典《坐忘論》


《坐忘論》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的代表著作,也是具有重要影響的一部道教經典,書中強調生命的寶貴,主張養生莫過於修道;修道在於靜心;而靜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忘」——將莊子提出的養心方法發展為道家修煉的途徑。對現代人而言,書中闡述的道家「坐忘」之法,也是一種很好的保持性靈寧靜安詳、破除煩惱和回歸真我的修煉方法。  司馬承禎(公元六四七——七三五年)字子微,道號道隱,又號白雲子。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茅山宗尊他為第十二代宗師,他同時又是天台宗南嶽派的創始人。

 

 

《坐忘論》的主要內容是闡述道家修煉的方法,一部修道明理主旨就是修心,也即保持心境的安靜。「坐忘」的意思是靜坐而心忘,所謂「心忘」,就是忘卻天地萬物,忘卻自我,忘卻世間的一切。入室煉養的道書,其書卷首說:「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生在世間,最可貴的便是明道修真。人在道中,如魚在水中一樣。人離不開道,人以呼吸寄生,吐故納新,無時無刻不在道中。本論「坐忘」之旨:「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



 

《坐忘論》並序凡七篇,序中極言「生道合一」之旨,闡述「我命在我不在天」之思想。下面以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階次,論修道程序。《坐忘論》云:「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信敬為入道之門。又云:「斷緣者,謂斷有為俗事之緣也。棄緣莫結。禮交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閒,方可修道」。由此可見,道士首先樹立起對大道的信仰和敬畏,以此為根基,斬斷俗緣,才能一心向道。

 


 

《坐忘論》又云:「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元,心乃合道。」司馬承禎之「收心」,是「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如此既以道家靜坐為基礎,又吸收了禪宗止觀法門的長處,將心猿意馬馴熟,而不執著,使心不染而神不亂。緣斷於內,事簡於外。鳥入巢林,僅棲一枝,獸飲洪波,只可能滿腹。人生世間,事有萬千,只應較量輕重,識其去取,不可貪多務得,疲勞喪身,自致亡敗。

 


《西升經》云:抱元守一,至度神仙。子未能守,單坐榮官。若不揀擇,觸事皆為,則身勞智昏,修道事闕。若處事安閒,在物無累者,自屬證成之人。若實未成而言無累者,誠自誑耳。道教修煉外丹的風氣之中,司馬承禎以老莊思想為根據,大力提倡坐忘說,對道教修煉術從外丹轉向內丹起到了重要的理論推進作用,首開內煉家風氣之先河,到了近代,道教氣功諸家對此書仍十分推崇。此外,他的「主靜」說對周敦頤、程顥、朱熹等宋代理學家也有很大影響。


 

大一的學生在分享坐忘論心得


 

坐忘論》全文:

 

司馬承禎著

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涸轍之魚,猶希升水。弱喪之俗,無心造道。惡生死之苦,愛生死之業。重道德之名,輕道德之行。喜色味為得志,鄙恬素為窮辱。竭難得之貨,市來生之福。縱易染之情,喪今身之道。自雲智巧,如夢如迷。生來死去,循環萬劫。審惟倒置,何甚如之!故《妙真經》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道。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經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祿也。又《西升經》云: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捫心苦晚,時不少留。所恨朝菌之年,已過知命,歸道之要,猶未精通。為惜寸陰,速如景燭。勉尋經旨,事簡理直,其事易行。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忘之法,略成七條,修道階次,兼其《樞翼》,以編敘之。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然則璧耀連城之彩,卞和致刖;言開保國之效,伍子從誅。斯乃形器著而心緒迷,理事萌而情思忽。況至道超於色味,真性隔於可欲,而能聞希微以懸信,聽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有聞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故莊周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遺,故莊子云同於大通。此則言淺而意深,惑者聞而不信,懷寶求寶,其如之何!故經云:信不足,有不信。謂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不信之禍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斷緣者,謂斷有為俗事之緣也。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恬簡日就,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至神至聖,孰不由此乎?故經云: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或顯德露能,來人保已;或遺問慶弔,以事往還;或假修隱逸,情希升進;或酒食邀致,以望後恩:斯乃巧蘊機心,以幹時利,既非順道,深妨正業。凡此之類,皆應絕之。故經云: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雖有唱,我不和之,舊緣漸斷,新緣莫結,醴交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閒,方可修道。故莊子云:不將不迎。為無交俗之情故也。又云: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若事有不可廢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愛,繫心為業。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實是;甘宴有為之內,誰悟虛非?心識顛痴,良由所託之地。且卜鄰而居,猶從改操,擇交而友,尚能致益。況身離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安不舍彼乎?能不得此乎?所以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故經云: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源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分若能淨除心垢,開釋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浪流,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靜定日久,病消命復。復而又續,自得知常,知則無所不明,常則永無變滅,出離生死,實由於此,是故法道安心,貴無所著。故經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既不合理,又反成疾。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知覺,入於盲定。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人元來不別。若唯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遊,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染者,於言甚美,於行甚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今則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如有時事或法有要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語,此亦生慧正根,事訖則止,實莫多思,多思則以知害恬,為子傷本,雖聘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若煩邪亂想,隨覺則除。若聞毀譽之名、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則是非美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止。故經云:人能虛心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靜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至,實則順中為常,權可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雲不著,終非真覺,何耶?心法如眼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又如良田,荊棘未誅,雖下種子,嘉苗不成,愛見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貴,或學備經史,言則慈儉,行乃貪殘,辯足以飾非,勢足以威物,得則名己,過必尤人,此病最深,雖學無益。所以然者,為自是故。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託,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閒,無問晝夜,行立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定分,則堪自樂,漸漸馴狎,唯覺清遠,平生所重,已嫌弊漏,況固定生慧,深達真假乎!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鯁,不受駕御;鷹鵑,野鳥也,被人系絆,終日在手,自然調熟。況心之放逸,縱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觀妙。故經云: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夫法之妙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行之則此言為當,不行則此言為妄。又時人所學,貴難賤易,若深論法,惟廣說虛無,思慮所不達、行用所無階者,則嘆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如其信言不美,指事陳情,聞則心解、言則可行者,此實不可思議,而人不信。故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或有言火不熱、燈不照闔,稱為妙義。夫火以熱為用,燈以照為功,今則盛言火不熱,未嘗一時廢火,空言燈不照闔,必須終夜然燈,言行相違,理實無取。此只破相之言,而人反以為深元之妙。雖則惠子之宏辯,莊生以為不堪,膚受之流,誰能科簡,至學之士,庶不留心。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今猶避事而取靜,離動而之定,勞於控制,乃有動靜二心,滯於住守,是成取捨兩病,不覺其所執,仍自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述曰:總物而稱,大道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謂吾子之鑑,有所未明,何則?徒見貝錦之輝煥,未曉始抽於素絲,才聞鳴鶴之沖天,詎識先資於彀食,蔽日之幹,起於毫末,神凝之聖,積習而成,今徒學語其聖德,而不知聖之所以德,可謂見卯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鵑炙,何其造次哉!故經云: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夫人之生也,必營於事物,事物稱萬,不獨委於一人。巢林一枝,鳥見遺於叢葦;飲河滿腹,獸不吝於洪波。外求諸物,內明諸己,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識事之有當,不任非當之事。事非當則傷於智力,務過分則斃於形神,身且不安,何情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須斷簡事物,知其閒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此並情慾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皆徇之,自致亡敗。靜而思之,何迷之甚!故莊子云: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生之所無。蔬食弊衣,足延性命,豈待酒食羅綺,然後為生哉!是故於生無要用者,並須去之;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財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今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人猶笑之,況棄道德、忽性命,而從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於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能知貴賤,應須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故莊子云:行名失已,非士也。《西升經》云:抱元守一,至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榮官。若不簡擇,觸事皆為,則身勞智昏,修道事闕。若處事安閒,在物無累者,自屬證成之人。若實未成而言無累者,誠自誑耳。

 


夫觀者,智士之先鑑,能人之善察,究倘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兇,得見機前,因之造適,深祈衛定,功務全生,自始之末,行無遺累,理不違此,故調之真觀。然則一餐一寢,居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觀本知未,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閉,方能觀見真理。故經云:常無欲以觀其妙。然於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當須虛襟而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若見事為事而煩躁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我欲渡海,事資船艙,渡海若訖,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廢船?衣食虛幻,實不足營,為欲出離虛幻,故求衣食。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為之。前雖斷簡,病有難除者,且依法觀之。若色病重者,當觀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妄,妄心空想,誰為色主?經云:色者,全是想耳。想悉是空,何有色耶?又思妖妍美色,甚於狐魅,狐魅惑人,令人厭患,身雖致死,不入惡道,為厭患故,永離邪淫。妖豔惑人,令人愛著,乃至身死,留戀彌深,為邪念故,死墮地獄,永失人道,福路長乖。故經云:今世發心為夫妻,死後不得俱生人道。所以者何?為邪念故。又觀色若定是美,何故魚見深入,鳥見高飛,仙人以為穢濁,賢士喻之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於死;百年無色,翻免夭傷。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適為性命之仇賊,何乃係戀,自取銷毀?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殺己身,引項承取他刃,以自害命,他自為惡,不遣伐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病?又見為惡者若可嫌,見為善者亦須惡。夫何故?同障道故。若苦貧者,則審觀之,誰與我貧?天地平等,覆載無私,我今貧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貴,我今貧賤,非由父母,人及鬼神,自救無暇,何能有力,將貧與我?進退尋察,無所從來,乃知我業也,乃知天命也。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命之有,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因而善之,樂天知命,不覺貧之可苦。故莊子云:業入而不可舍,為自業。故貧病來入,不可舍止。經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業。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今有貧病惱害我者,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作此觀而生憂惱者,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以受逃亡之罪,去樂就苦。何可愍焉。若病者,當觀此病,由有我身,我若無身,患無所託。故經云: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次觀於心,亦無真宰,內外求覓,無能受者,所有計念,從忌心生,若枯體灰心,則萬病俱泯。若惡死者,應念我身,是神之合,身今老病,氣力衰微。如屋朽壞,不堪居止,自須舍離,別處求安,身死神逝,亦復如是。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以此託生,受氣之際,不感清秀,多逢濁辱,蓋下愚貪鄙,實此之由。是故當生不悅,順死無惡者,一為生死理齊,二為後身成業。若貪愛萬境,一愛一病,一肢有疾,猶今舉體不安,而況一心萬疾,身欲長生,豈可得乎?凡有愛惡。皆是妄生,積妄不除,何以見道?是故心舍諸欲,住無所有,除情正信,然後返觀舊所痴愛,自生厭薄。若以合境之心觀境,終身不覺有惡;如將離境之心觀境,方能了見是非。譬如醒人,能知醉者為惡,如其自醉,不覺他非。故經云:吾本棄俗,厭離人間。又云: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老君厭世棄俗,猶見香味為怨;嗜欲之流,焉知鮑肆為臭哉!

 


夫定者,盡俗之極地,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莊子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字則心也,天光則慧也。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適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操雪柔挺,復歸純靜,本真神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別生他慧。慧既生已,寶而懷之,勿為多知,以傷於定。非生慧之難,慧而不用為難,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為難。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長守富貴。定而不動,慧而不用,德而不恃,為無道過,故得深證常道。故莊子云: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慧能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至理,縱辯以感物情,與心徇事,觸類而長,自雲處動,而心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智雖出眾,彌不近道,本期逐鹿,獲兔而歸,所得蓋微,良由局小。故莊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有智不用,以安其恬養,而久之自成道德。然論此定因,為而得成,或因觀利而見害,懼禍而息心,或因損合,滌除積習,心熟同歸於定,鹹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無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心之虛妙,不可思也。夫心之為物,即體非有,隨用非無,不馳而速,不召而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朱夏隕霜,縱惡則九幽匪遙,積善則三清何遠,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蓍龜莫能測,其為調御,豈鹿馬比其難乎?太上老君運常善以救人,升靈臺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廣萬有之自然,漸之以日損,頓之以不學,喻則張弓鑿戶,法則挫銳解紛,修之有途,習以成性,黜聰墮體,嗒焉坐忘,不動於寂,幾微入照。履殊方者,了義無日,由斯道者,觀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匱謂之道。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實,上士純信,克己勤行,虛心穀神,唯道來集。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為一,形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之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形。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故《靈寶經》云:身神並一,則為真身。又《西升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心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其心。被形者,則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身不克謝。何則?慧是心用,用多則體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散洩,無靈潤身,生致早終,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含光藏暉,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故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又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資蒸日久,變質同神,練神入微,與道冥一。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智照無邊,形超有際,總色空以為用,合造化以為功,真應無方,信惟道德。故《西升經》云: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然後大道盛矣。而言盛者,謂證得其極。又云:神不出身,與道同久。且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耳則道耳,無聲而不聞;眼則道眼,無色而不見。六根洞達,良由於此。

至論玄教,為利深廣,循文究理,嘗試言之。夫上清隱秘,精修在感,假神丹以煉質,智識為之洞忘。道德開宗,勤信唯一。蘊虛心以滌累,形骸得之絕影。方便善巧,俱會道源。心體相資,理逾車室。從外因內,異軌同歸。該通奧賾,議默無逮。二者之妙,故非孔、釋之所能鄰。其餘不知,蓋是常耳。


-「坐忘論全文結束」,《坐忘論》




 由於微信公共號取消了留言功能,歡迎後臺留言,或加管理員微信共同學習。

請關注本微信公共號以武入道



未  經  許  可     不  得  轉  載

轉載須知

 1. 標題前須標註【以武入道】,作者處標註原作者名;

 2. 正文文末請添加「以武入道」的二維碼。

如果喜歡本文,點擊「在看」,歡迎「讚賞」!


 本號部分文章和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和管理員聯繫刪除!


近期熱門文章

以武入道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精品,收藏)

悟真篇丹法源流

禪宗十牛圖,讓你見性成佛-廓庵禪師和普明禪師版本對比

吳式太極拳簡介

相關焦點

  • 坐忘與忘
    傳統古風「讓悠悠古風 吹遍古老的華夏大地」經典傳承
  • 道家思想核心精髓?其文化底蘊有多深奧,今天仍然值得借鑑
    道家的核心思想境界深奧,其中很多思想精髓,今天依然有借鑑價值。一、生活的真諦是逍遙自在逍遙是莊子的重要思想,其主要是想指出人們的悠遊自在,才能在精神上達至絕對的自由。逍遙自在的道家思想已經承傳幾千年,成為我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傳統之一。我國古代文人雅士,有很多人都是道家思想的追隨者,特別是儒家學者晚年已歸園田居,以及生活逍遙自在的遊俠,在中國歷史上大有人在。
  • 品讀道家經典 增長人生智慧
    中國的經典浩如煙海,《論語》一萬五千多字,《孟子》三萬五千多字,《道德經》只有五千字。世界上發行量第一的是《聖經》,發行量第二的就是中國的《道德經》,它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中都具有非常崇高的位置,所以認真研讀《道德經》對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真諦,增長我們人生的智慧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 道教的6個關鍵詞: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九守
    在道家看來,任何人都有著無窮無盡的欲望,而這,也正是人們無法「得道成仙」的關鍵之所在,所以,若想修道成真,就必須要節制各種欲望,做到「少私寡慾」。《道德經》上有這樣的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說的就是「欲」的危害。當然,道家的「寡慾」,並不等同於「絕欲」、「無欲」,而是要求人們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 論「坐忘」與「心齋」法
    虛者,心齋也」仲尼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經名:莊列十論。北宋太學教授李元卓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 正一部。心非汝有,孰有之哉?是諸緣積習而假名耳。身非汝有,孰有之哉?是百骸和合而幻生耳。知心無心,而萬物皆吾心,則聰明烏用黜?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同時我們從「心齋」這段話中,很容易聯想到戰國時代南北道家諸多觀點的相通之處。「心齋」修養方法,最緊要的是心神專注,其進程只簡要地這麼提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些乍讀起來有些玄虛,其實它們是可以被經驗或體驗到的,那就是從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統轄功能,而後到氣的運行,循序而進,層層提升。
  • 逍遙遊:坐忘 無待 無己
    他又說了:「坐忘」,遺忘肢體,拋棄聰明,離開形象,忘掉智慧,與天地自然合一,就可以做到「無己」,由「無己」而「無待」,改變人生狀態。由此,古代的知識分子,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在入世出世之間來回奔波。有的人,如陶淵明,一去不返,頭也不回的奔向「坐忘」之境,有的人,如大多數人,寧願帶著鐐銬跳舞,也不捨棄自己最初的理想。
  • 青城坐忘森林酒店,是「2020全球十大必睡·美宿TOP50」?
    今天,就等小編來扒一扒它吧……主題性坐忘,源自《莊子 · 大宗師》: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酒店隱匿於一片鬱鬱蔥蔥的山林間,精妙的建築及內部設計與四周寧靜祥和的廣袤大自然相得益彰,恰如「坐忘」意。有人說坐忘是第三空間,介於城市與寺廟之間的一處修行處。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相比西方哲學,就算文言文再難懂,道家思想再高深,作為中國人,接受起來也要相對容易些。所以,坤鵬論今天先講講莊子的心齋坐忘、唯道集虛,以它們為橋,然後再走向懸置。根據我的學習經驗,理解了心齋坐忘、唯道集虛,後面再學習現象學的懸置,就會輕鬆不少。
  • 道家哲學對現代醫學的啟示,有研讀價值!
    在道家看來,各種物質欲望雖是人的生理需要,但如果過分追求,就會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老子》十二章)的惡果。所以老子從貴生立場出發,極力主張「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根據道家的「少私寡慾」的養生原則,中醫藥學把「形神雙修」貫穿於病因、診斷、治療等各個醫學環節。
  • 分享幾種道家的修煉方法
    說到道教的修煉我常給大家講到內丹術,但除了內丹術之外還有很多,比如說服食、辟穀、導引、行氣、存思、存神、坐忘、外丹、房中、吐納、胎息等十一種,為了節省時間,太難的術法我大體介紹一下,適合大家的術法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樣便於大家去理解。
  •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道家文化原文欣賞,你值得收藏研讀!
    在道家文化中,具有同等靜心作用的其實還有靜心訣、清心訣、定心心經:【定心心經】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猶定,神怡氣靜;忘我守一,六根大定;戒點養氣,無私無為;上下相顧,神色相依;蓄意玄關,降伏思慮;內外無物,心神淨明。
  • 莊子的坐忘。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真正會打坐者,剎那即永恆
    道家打坐追求的是嬰兒般的無為。嬰兒睡著的時候就是眼睛微睜的。復歸於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更能聚氣凝神。我們可以嘗試在打坐時雙目內觀,稍微一用力,即便還是什麼都看不到,但是內心一下子空明了。當我們內觀的時候,眼球及面部肌肉才是真正放鬆狀態。
  • 投資大V反覆推薦的10本經典書籍(推薦收藏)
    推薦收藏經常有小夥伴問我:有沒有一些不錯的入門書籍推薦可以讓我快點學會投資?其實在小青看來投資並不像有些行業變化那麼快,在投資的一開始直接接觸經典的內容太重要了,因為投資的大道很多,流行得越久才能越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 道家思想傳承的核心精髓是?這些傳統理論,領先西方1000年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相傳軒轅黃帝就崇尚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最早確立道家思想學說的是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論1、什麼是道,道是先秦諸子共同理念。
  • 國學三大核心思想儒釋道,為什麼不提倡道家?
    所謂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011.坐忘是體道的工夫《大宗師》指「道」或「大道」。「大」是讚美之詞,「宗」即宗主,「師」就是學習、效法。篇名即表達了「以道為師」的思想。也就是說,宇宙中可以作為宗主師法者,唯有「大道」。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該篇假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通過顏回之口表達修養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