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6個關鍵詞: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九守

2020-12-12 一家爭鳴

和其他任何正規宗教一樣,道教也有著自己的教規、教義、信仰和追求,那麼,在道教的教義中,有6個「關鍵詞」,你又知道幾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第一個關鍵詞:「無為」

「無為」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徒對待社會政治和為人處世的最基本態度。「無為」,簡單來說,大概就相當於「不作為」,可是,道教為何會如此倡導「無為」呢?原來,在道教看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有其「道」,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只需順其自然就好,也就是所謂的「無為」。

第二個關鍵詞:「清靜」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靜」與「無為」往往連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是道教兩個獨立的「關鍵詞」。道教最崇尚的,當然是「道」,不過,「道」卻還有著一個「根本」,那就是「清靜」。道家認為,但凡學道之人,只有保持身心的「清靜」,才有可能得道;換句話說,「清靜」就是得道的基礎,是「道」的根本。

第三個關鍵詞:「寡慾」

「寡慾」也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道家看來,任何人都有著無窮無盡的欲望,而這,也正是人們無法「得道成仙」的關鍵之所在,所以,若想修道成真,就必須要節制各種欲望,做到「少私寡慾」。《道德經》上有這樣的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說的就是「欲」的危害。當然,道家的「寡慾」,並不等同於「絕欲」、「無欲」,而是要求人們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第四個關鍵詞:「無爭」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儘管是「無爭」的,但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於是老子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這個「無爭」,就是道家的一種行為準則。在我們今天看來,「無爭」只不過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不過,它往往也是一種大智慧。

第五個關鍵詞:「坐忘」

所謂「坐忘」,就是排除所有的私心雜念,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坐」,是姿態,「忘」,則是在此姿態下而達到的狀態。忘掉過去,忘掉現在,也忘掉未來;忘掉他,忘掉你,也忘掉我自己;忘掉喜,忘掉憂,也忘掉愁;總之,心如止水,心外無物,一切的一切,都忘掉了。若是能達到「坐忘」的境界,那麼離「得道」也就不遠了。

第六個關鍵詞:「九守」

既有「忘」,也有「守」。所謂「九守」,指的是道家子弟修持的九項內容,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九守」是道家的九項修持內容,事實上,它也是人們追求養生的九個要訣。世間萬物,千變萬化,倘若能夠做到「九守」,則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和「隨機應變」了。

以上就是道教教義中的6個「關鍵詞」,即「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和「九守」。親愛的小夥伴們,這6個「關鍵詞」,你能做到嗎?呵呵,我們當然做不到,否則,那我們豈不早就「成仙」了?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道教文化問答小知識
    流行最廣的是守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徹夜不眠,阻止三屍上天報告,或者斬卻三屍神。問:道教為何提倡無為?答: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 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強調的是要誠信為人,寬容待人,無為不爭,淡泊名利。《道德經》中曾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故《想爾注》嘗指出:仙人道士與俗人異。清靜能使國家得到休養生息,能使社會人心歸於正定,少些浮華,能使人質樸公正廉明,少些機巧貪念,能使修行者生命得到保養,精神得到升華。在道教的教義中,清靜與無為、寡慾是互相關聯的。清靜無為是說要順自然而為,不要逆自然而動、傷害天地自然的本性;對人來說則是要保養人質樸清靜的本性;清靜寡慾則是說人當少些欲望,以保養好人的質樸本性。《清靜經》中說: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心自靜。
  • 《【悟道悟心】道風是道教振興的基石!》
    但是,太上道祖沒有規定這五個領域的「道德」標準,這個具體內容就要我們自己來訂規矩,這就是「自立」。「自立」的原則就是《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所說的「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要在自拒        這個拒就要拒絕金錢欲、女色慾和名利慾。陳老認為拒絕了這三欲,就會守道不失。
  • 道教流派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祖師張道陵)、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全真北宗(祖師王重陽)、真大宗(祖師張清志)、太一宗(祖師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近現代道教就純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別——積善、經典、丹鼎、符籙、佔驗。
  • 道教派系及輩分大全
    留傳:弘宣無極道 習學理自明 有個長生路 飛升上雲程第五、正陽派:鍾離帝君,姓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漢時將軍。系陝西西安府鹹陽縣仙籍。得東華帝君秘訣,授道於終南山。四月望曰聖誕。元世祖敕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這裡其實還有個背景,彼時劉邦已經死了,呂后和張良,包括蕭何都提倡無為而治的理念。所以你會發現,劉家雖然上面鬥的你死我活,但是對下面確實還是可以的。領導都提倡無為了,曹參會不跟上?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
  • 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本文將從李泌個人成敗、文化傳承貢獻、「文景」治國理政和民族危亡「道士下山」這4個方面,為各位讀者講述道家「無為」中的「有為」。但當時的宰相元載與李泌不是一路人,所以找了個合適的藉口把李泌趕出了朝廷,到江西任職,等於半歸隱。04.第四次「出山」:宰相元載犯罪伏誅後,李泌再一次被找回,可不久後被新宰相常袞排斥,先安排到湖南當官,後來又去杭州任刺史,引用西湖的水作成6個井,讓老百姓飲水充足。
  • 坐忘---坐忘論 道家核心經典,反覆研讀,收藏
    宋元以後,道教的內丹修煉術逐漸發展,並完全代替了外丹術。內丹家們多以精、氣、神的理論解釋坐忘,使其與「坐忘」相聯接。《道樞·坐忘篇下》就稱:「忘者,忘萬境也,先之以了,諸妄次之,以定其心。畢竟顏子學問自博文約禮中來,然尚守而未化。曰忘仁義、忘禮樂、墮肢、黜聰、心齋、坐忘,別是莊子一段學問。如今所謂禪家者流,大率類是。又道德經云:『忘我、忘物、忘忘』,亦是此意。然又須知,此個忘字,與外道所謂『頑空、斷滅』者,萬萬不侔。即是一個『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事而無情』,乃其宗旨。此段所言仁義禮樂聰明知慧,對大道而言,皆屬支離竅鑿,把作不好字面看,承老子云『絕聖棄知,絕仁棄義』,意蓋如此。
  •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這種周遍鹹的道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了道教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觀念。例如,葛洪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抱樸子內篇•對俗》再如,杜光庭曾說:「老君垂教,以清靜為用,無為為宗,清靜則國泰身安,無為則道成人化。」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最全道教派系的輩分
    「其教旨有九項:」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悖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上)在道教煉養方面,主張」見素抱樸,少思寡慾,虛心實腹,守氣養神。」
  • 道教,究竟該弘揚些什麼?
    當把自我放在一個小的格局的情況下,簡單的為了清靜而修行,簡單的為了自我而修行,總歸是小道;老君常說清靜經,講的是清靜的心態,而不是隔絕世間的一切,一味的清靜。如果不能積極面對,不能真實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別清高的說自己無爭。
  • 道教「三寶」的內涵
    在道教中「三寶」有諸多稱呼,其曰道經師,又曰慈儉讓,亦有精氣神。面對這些差別,初學道者往往容易混淆三寶的內涵,不知該遵循什麼樣的法則去修行。其實,在道教不同三寶名號之間本來便有內在的、本真上的關聯性。(資料圖)道教以道為教化,其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化生而來的,萬物皆在道中。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太上道祖「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 道教派系輩分大全!
    「其教旨有九項:」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悖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上)在道教煉養方面,主張」見素抱樸,少思寡慾,虛心實腹,守氣養神。」
  • 道教最高法術之雷法
    道士修行方術稱為道術,道教的道術有很多,而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變化之術,《西遊記》中二郎真君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之術,憑此才將孫悟空擒拿。此外,道教法術還有雷法、符籙、咒術、禁術等,各有不同的作用。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只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寇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講經典科教。但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下道教的雷法。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本文摘自道教之音,作者高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與人論及道教思想的時候,大多是以「無為」「清靜」作為修行的主旨。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可以這樣說,在佛教進入大理之前,大理基本信仰為道教,東漢時期,五鬥米道創立者張陵設二十四治,「每治立仙官、陰官及祭酒之曹,分統之。」其中蒙秦治設在滇東北和滇西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分布著彝、白、納西等民族,由此可以推演出五鬥米道在當時已傳人白族地區。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一些奉道之民避亂進入雲南,使爨文化受到道教的影響。立於公元458年的《爨龍顏碑》載:「陽九運否,蟬蛻河東消遙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