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不是睡眠,打坐時須微閉雙目,留有一線。如果雙目緊閉,反而不利於眼球及面部肌肉的放鬆。道家打坐追求的是嬰兒般的無為。嬰兒睡著的時候就是眼睛微睜的。復歸於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更能聚氣凝神。
我們可以嘗試在打坐時雙目內觀,稍微一用力,即便還是什麼都看不到,但是內心一下子空明了。當我們內觀的時候,眼球及面部肌肉才是真正放鬆狀態。而你刻意閉目的時候,其實一直在用局部的力,和微閉內觀,留有一線的狀態是迥然不同的,就拿握固來說,雖然也是在用力,但那是一個整勁,是身體整體平衡的調整,而不是局部用力。故莊子曰:「終日握而手不捏,共其德也。(莊子.庚桑楚)」如果不採用握固的手勢,只是把大拇指拳曲,則會因為勞倦而不易伸直,甚至抽筋。四指緊扣大拇指就不會這樣,因為這樣才是合乎自然的德性。
道始有分,每個人得到的道就是「德」,「德」就是天性。德有所長謂之命。命有所留謂之形。(《莊子.天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萬物以不同形相禪,受之父母,謂之「人性」。人性囿於物,往往與天性有所離,猶如江河之中,操瓢置水於杯中,同樣是水,卻有天壤之別。修行打坐,也要摒棄人性的執著,返歸天性,這就是返璞歸真。(《莊子.天地》:性修返德,德至於同初)。
打坐的功夫在於寧靜平衡,如果沒有打通雙耳的通道,耳壓不平衡,就會影響身心的整體協調。比如坐車經常暈車的人,就是因為耳壓不平衡所致。人的耳壓平衡調節是依靠肺部氣體向耳道充盈,耳道可以盛納2ml左右的氣體,一旦氣血不足者,耳道氣體存量不足,就會影響中樞神經及後腦平衡,就會出現暈車、耳鳴、頭暈、昏昏欲睡的現象。打坐絕不等於打盹或昏睡,區別在於你是否耳目已通。
如何能夠保持耳壓平衡呢?練習的方法就是舌根用力,反覆練習吞咽。陳摶老祖用鎖鼻術來打開耳目通道的。就是把鼻子捏住,舌根翹起,鎖住聲道,反覆吞咽,爾後讓氣息充滿鼻腔,再從兩耳衝出,能清晰地聽到「撲哧」的聲音,這是熱氣衝開鼓膜的聲音,就好比遊泳的時候耳朵進了水,你把它控出來的感覺,此時即為打通耳道。道家修煉中有專有名詞叫「搭鵲橋」、「玉液還丹」「運轉和車」等,都是和「耳目內通」的功夫不可分割的。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搭鵲橋不是舌抵上顎就萬事大吉了,需要舌根用力,類似發「K、G、T」的聲音的時候需要舌根用力的感覺。有心者需要自己多琢磨,不要流於表面功夫。有人打坐時還會涕淚交流,那是耳目通關的過程。有淚腺堵塞者,會迎風流淚,打坐調息衝關後,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莊子曰:「循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則鬼神來舍。」當掌握了耳目內通的要領後,就領略了莊子心齋坐忘的精髓。我們打坐時,只需靜靜地坐著,就會剎那間接到天地能量,遠比睡眠更能提振精神。所以,真正的打坐不在於你坐了多少時間,關鍵是你是否鼓舞了你的精氣神,如果打坐後是百般疲憊,更想昏昏欲睡,那就不是真正的打坐。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真正會打坐者,剎那即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