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坐忘。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真正會打坐者,剎那即永恆

2020-12-16 郭偉勝在線

打坐不是睡眠,打坐時須微閉雙目,留有一線。如果雙目緊閉,反而不利於眼球及面部肌肉的放鬆。道家打坐追求的是嬰兒般的無為。嬰兒睡著的時候就是眼睛微睜的。復歸於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更能聚氣凝神。

我們可以嘗試在打坐時雙目內觀,稍微一用力,即便還是什麼都看不到,但是內心一下子空明了。當我們內觀的時候,眼球及面部肌肉才是真正放鬆狀態。而你刻意閉目的時候,其實一直在用局部的力,和微閉內觀,留有一線的狀態是迥然不同的,就拿握固來說,雖然也是在用力,但那是一個整勁,是身體整體平衡的調整,而不是局部用力。故莊子曰:「終日握而手不捏,共其德也。(莊子.庚桑楚)」如果不採用握固的手勢,只是把大拇指拳曲,則會因為勞倦而不易伸直,甚至抽筋。四指緊扣大拇指就不會這樣,因為這樣才是合乎自然的德性。

道始有分,每個人得到的道就是「德」,「德」就是天性。德有所長謂之命。命有所留謂之形。(《莊子.天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萬物以不同形相禪,受之父母,謂之「人性」。人性囿於物,往往與天性有所離,猶如江河之中,操瓢置水於杯中,同樣是水,卻有天壤之別。修行打坐,也要摒棄人性的執著,返歸天性,這就是返璞歸真。(《莊子.天地》:性修返德,德至於同初)。

打坐的功夫在於寧靜平衡,如果沒有打通雙耳的通道,耳壓不平衡,就會影響身心的整體協調。比如坐車經常暈車的人,就是因為耳壓不平衡所致。人的耳壓平衡調節是依靠肺部氣體向耳道充盈,耳道可以盛納2ml左右的氣體,一旦氣血不足者,耳道氣體存量不足,就會影響中樞神經及後腦平衡,就會出現暈車、耳鳴、頭暈、昏昏欲睡的現象。打坐絕不等於打盹或昏睡,區別在於你是否耳目已通。

如何能夠保持耳壓平衡呢?練習的方法就是舌根用力,反覆練習吞咽。陳摶老祖用鎖鼻術來打開耳目通道的。就是把鼻子捏住,舌根翹起,鎖住聲道,反覆吞咽,爾後讓氣息充滿鼻腔,再從兩耳衝出,能清晰地聽到「撲哧」的聲音,這是熱氣衝開鼓膜的聲音,就好比遊泳的時候耳朵進了水,你把它控出來的感覺,此時即為打通耳道。道家修煉中有專有名詞叫「搭鵲橋」、「玉液還丹」「運轉和車」等,都是和「耳目內通」的功夫不可分割的。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搭鵲橋不是舌抵上顎就萬事大吉了,需要舌根用力,類似發「K、G、T」的聲音的時候需要舌根用力的感覺。有心者需要自己多琢磨,不要流於表面功夫。有人打坐時還會涕淚交流,那是耳目通關的過程。有淚腺堵塞者,會迎風流淚,打坐調息衝關後,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莊子曰:「循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則鬼神來舍。」當掌握了耳目內通的要領後,就領略了莊子心齋坐忘的精髓。我們打坐時,只需靜靜地坐著,就會剎那間接到天地能量,遠比睡眠更能提振精神。所以,真正的打坐不在於你坐了多少時間,關鍵是你是否鼓舞了你的精氣神,如果打坐後是百般疲憊,更想昏昏欲睡,那就不是真正的打坐。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真正會打坐者,剎那即永恆。

相關焦點

  • 靜坐一須臾 勝造七寶塔
    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
  • 靜坐冥想,是自己的事,5分鐘或一須臾都是自己的道
    每個人對靜坐冥想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充滿了好奇,有的收穫了益處,有的滿腹的懷疑、甚至是鄙視,有的不斷地證偽、科學研究實驗證明。靜坐冥想5-10分鐘,可以有些什麼好處呢?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而這個數值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發現受試者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5-10分鐘,零碎的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卻可以快速體驗靜坐冥想,瞭然「冥想的初相」。
  • 一念一清淨,打坐最佳時間和靜坐誦讀時為何心氣不通?
    佛家的《妙法蓮華經》有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必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可見,禪修靜坐的好處是我們靜心的好辦法,正所謂「一念一清淨,一念一淨土。」當下一念清淨,當下即是淨土。那麼,打坐時什麼時候才是最佳時間呢?
  • 坐忘與忘
    無心,指無「六塵緣影之心」,此心即無,則妙明真心自顯,又稱「心死神活」。如此始「同於大通」。欲達無心,在於忘心,即除去見聞覺知,不用聰明思慮。宋.白玉蟾《玄關顯秘論》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心齋」的修養方法和境界 有關「心齋」的修養方法和境界,莊子是這麼說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裡的「氣」,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虛的精神境界。所謂「虛而待物」,即是說空明之心乃能涵容萬物,有如蘇東坡所說:「空故納萬境」。而「唯道集虛」,正是說「道」會集於空明靈覺的心境。莊子有關「心齋」的學說,一共只有46個字,而其中蘊含著的意趣和哲理卻一直為後人所引申,而莊子的突出心神作用及其氣論,對後代文藝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
  • 高旻寺禪七揭秘
    最近,我的校友小東先生從高旻寺參加禪七活動歸來,寫了一組「出關後記」,在朋友圈引起不小反響。
  • 靜坐時牢記兩個原則
    靜坐時牢記兩個原則,第一、不要用思考推理,也不能什麼都不想,否則成了空心靜坐,兩者都是邪見。唯一要做的就是提起一個正念,譬如說「明心見性是什麼」?「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把「題目」或「話頭」提起來,專心一意。這是第一個原則。
  • 剎那即永恆,且行且珍惜!
    剎那,永恆,兩個詞看上去是那麼遙遠,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天涯海角遙不可及。可偏偏剎那即永恆,永恆即剎那,剎那永恆本來不二。剎那,據佛經記載,一彈指為二十瞬,一瞬為二十念,一念為二十息,一息為六十剎那,一剎那為九百生滅,這簡直就是把時間放在了顯微鏡下。作為凡夫俗子粗糙的我們,心境雖還達不到佛的境界。但我們可以用一雙有溫度的眼,看四季流轉、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飛禽走獸。
  • 禪修靜坐,初學打坐四個字很重要!
    其中,打坐也漸漸成為更多人追求身心健康的一種方式。而在中國,除了道家,佛家的禪修靜坐,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人關注。那麼,剛開始禪修打坐的人,我們最為重要的是學習哪些方面呢?其實並非盤腿功夫上,而是我們應該從自心中去領悟。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禪修靜坐,國學大師南懷瑾給初學打坐者的兩個建議,其中四個字很重要!說是初學者的兩個建議,其實這兩個建議在禪修者看來非常重要。
  • 打坐中遇到和同修一樣的夢,聽了住持法師開示,我們才明白
    在迷悶中,念及農曆年前,參加寶塔禪寺的梁皇寶懺及普眼精舍的楞嚴經法會,經由這兩次法會的心靈洗滌,這顆久被塵勞封鎖的心,也曾清淨地顯現一些感應:有一晚,打坐中忽然起了一個念頭,就在當下,我的同修也作了一個和我念頭一樣的夢,更不可思議的是,後來此一念頭,恰如夢中境界,實際發生了。是巧合?是「心轉法界轉」?然而,清淨只有剎那,如夢幻泡影,不復可尋。
  • 《了凡四訓》:山中靜坐拜雲谷禪師
    [原文】 貢入燕都①,留京一年,終日靜坐②,不閱文字。己巳歸,遊南雍③,未入監④,先訪雲谷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⑤三晝夜不瞑目。 【注釋】①燕都:也稱燕京,即現在的北京。靜坐並不單單是坐著,靜坐其實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並且是儒、釋、道三家共同的修養方法,儒家有所謂的「主靜」,有「半日讀書,半日靜坐」;道家有「心齋」、「坐忘」;佛家講究的是禪定,「戒、定、慧」是「三學」之一。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很多人打坐,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追求某種境界;一種是當下總覺得沒有太大的變化,過後不久,某一刻卻發現自己的進步挺大。但對初學打坐修定來說,了解一些簡單的次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讓你少走不少彎路。之前我們講到《大學》說:知至而後定,定後而能安。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
  •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莊子會給誰點讚?
    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既然至德者是無言者,至德所知不可言說,也就是至德之人根本不會發朋友圈,那麼莊子又如何點讚?表達自己真正想贊同的觀點呢?以無條件的真知為追求,就只能以各種形態的「嘗試言之」彰顯不可言說的靜默。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女偊把卜梁倚修煉聖人之道的七重境界給南伯子葵描述了一下,看能否給他啟發,期許南伯子葵也能做個悟道的「真人」。第一階段,外天下:我讓卜梁倚持守一處,抱神守靜,無視無聽。三天以後,他就不為紅塵俗事所幹擾了,心裡寧靜了很多。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比如《齊物論》中南郭子綦向子遊解說自己靜坐中體悟到的「天籟」;《德充符》中申徒嘉和子產討論德與形、內與外;《人間世》中孔子向顏回傳授「心齋」;而在《大宗師》中卻是顏回向孔子演示「坐忘」。如此種種,貫穿全書。然而在現實中,卻很少發現有誰是依照《莊子》這本書來實踐修行的。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包括道德、文化、正義、禮儀、財產、文明等人類創造的價值,同樣也遵循這一法則而不斷變化,最終會走向消亡。既然萬物皆向空,人類創造的價值也終有一日消失,那麼被拘束在變化不斷且不知何時會消亡的道德、文化等價值中,人是不會幸福的。所以,老子認為,人們應該以「遵道」的生活方式生活。
  • 打坐的方法--七支坐法
    首先要注意,整個人的身體就跟六和塔一樣,是穩穩噹噹,由下往上是一層一層的,這是非常關鍵的。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
  • 論「坐忘」與「心齋」法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仲尼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經名:莊列十論。北宋太學教授李元卓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 正一部。心非汝有,孰有之哉?是諸緣積習而假名耳。身非汝有,孰有之哉?
  • 坐忘---坐忘論 道家核心經典,反覆研讀,收藏
    顏回說:「我『坐忘』了」。孔子驚奇不安地問:「什麼叫『坐忘』?」顏回答道:「毀廢了強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並拋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孔子說:「與萬物同一就沒有偏好,順應變化就不執滯常理。你果真成了賢人啊!我作為老師也希望能跟隨學習而步你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