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運動量一增加,人就大汗淋漓,秋高氣爽的季節運動起來舒服多了。爬山、打球、長跑、暴走,最近,很多人開啟了「運動模式」的秋天。
但寧夏醫療急救中心副主任、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運動醫學專家趙飛認為,儘管涼爽的秋季比較適合進行健身運動,但運動時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過於疲勞。從人體科學上講,每個人身體的適應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猛然間過多地加大運動量,很容易造成一些運動傷害。另外,秋季人的代謝會減緩,並且關節和韌帶也不如夏天靈活,更易在運動中受傷。
運動不熱身,肌肉易拉傷
「在不當運動過程中,不同年齡段人群常見的運動損傷也有所不同。對於中青年人來說,最常見的是由於劇烈運動、過度運動引起的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膝關節滑膜炎等。」
秋天,早晚溫度變低,低溫狀態下肌肉的黏滯性較高,如鍛鍊前不做充分的準備、熱身活動,容易導致肌肉拉傷、韌帶損傷。另外,運動要有計劃,不能心血來潮,一下子進行很大量的運動,這樣也可能導致肌肉拉傷。
那麼,如果出現肌肉拉傷,除了及時就醫外,自己還可以進行哪些處理呢?趙飛主任建議,首先,立即停止運動,坐下來休息,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其次,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用冰袋敷腫脹部位,每兩小時敷15分鐘即可,這樣可以收縮血管,減輕腫脹情況。再次,可以對受傷處進行加壓包紮,一般用海綿、橡膠、毛巾等加壓包紮,這樣可以讓受傷處的出血和淤血現象減輕或停止,還可以防止侵出的體液滲入到組織內部。最後,應該將受傷部位抬高到比心臟高的位置,這樣可以減輕腫脹和淤血的情況。
扭傷後即便沒骨折,也可能傷得重
運動時,不慎扭傷很常見。扭傷後,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抹點紅花油、熱敷或貼膏藥去緩解疼痛,但這不僅不能緩解疼痛,還可能導致急性損傷變成慢性損傷,遷延不愈。
很多人的傳統觀念是,扭傷後,只要是沒有骨折就沒大事兒。實際上,很多膝關節、踝關節、腕關節損傷,可能沒有骨折,但韌帶的損傷卻很重,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多後遺症甚至可能比骨折還要嚴重。
「雖然沒有骨折,但在關節扭傷的一瞬間,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常常發生了嚴重的撕裂,包括關節的韌帶、軟骨等。如果這些損傷不能完全修復,則可能導致關節活動異常,不能從事劇烈的運動,影響正常的生活,甚至可能致殘。很多人扭傷後總感覺恢復不利索,就是這個原因。」趙飛主任解釋,這時通過核磁共振檢查,往往會發現韌帶及軟骨的損傷。
滑膜炎是常見運動傷
對很多喜愛跑步、暴走的健身達人來說,膝關節滑膜炎是比較常見的運動傷。
膝關節滑膜炎是一種無菌型炎症,多由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引起,滑膜功能異常會導致關節液無法正常生成和吸收,從而令膝關節產生積液。
趙飛主任介紹,「滑膜是附著在關節軟骨上的一種組織,它可以分泌少量滑液(關節液),對關節面、軟骨進行潤滑滋養,防止關節因受損發生功能障礙。另外,滑膜對滑液的分泌還有調節作用,多餘的滑液可以被吸收。然而,一旦滑膜受損,不能正常分泌或吸收關節潤滑液,就會造成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或因關節積液導致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等。」
肩部過度鍛鍊易致肩袖損傷
肩袖撕裂傷也是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臨床上有不少這樣的患者,他們大多數都有肩膀疼痛史,以為自己患了肩周炎,想通過單槓或吊環中的轉肩、甩肩等運動緩解。「其實,這些反而增加肩關節的負荷,易造成或加重肩袖撕裂。」趙飛主任建議,做這類鍛鍊一定要適量,每次10分鐘左右即可。另外,臨床上還有一些人打羽毛球時用力過猛,造成肩袖撕裂,情況嚴重的,就需要手術。
要注意的是,肩周炎與肩袖損傷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而肩袖損傷,如果不治療或以錯誤的方式鍛鍊,只會越來越嚴重。
提醒
膝關節酸痛是運動過多信號
對於熱愛運動的人來說,當關節有酸痛不適時,表明它開始出問題,可能是運動過多導致的。其實,疼痛就是停止運動的信號。此時先休息,不要不當回事。
「年輕時膝蓋受過傷,是老年後骨關節炎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膝關節結構複雜,傷情也複雜,但無論是軟骨傷、半月板傷還是韌帶傷,不及時處理都可能產生嚴重後果。」趙飛主任重點提醒。
TIPS
崴腳後別急著揉
崴腳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刻坐下來揉一揉。殊不知,這樣做可能會使病情越來越重。
崴腳後,局部的小血管會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混合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修復。如果受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或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淤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加重血管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使受傷部位腫上加腫,痛上加痛。(記者 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