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對寫於1937年7月和8月的《實踐論》《矛盾論》做了重要修改,並分別於1950年12月29日、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作為著名哲學家,李達結合自己的專長,對這兩篇文獻進行了詳細解讀。《〈實踐論〉解說》長達6萬多字,先是在1951年《新建設》雜誌第三卷第六期和第四卷第一、二、三期連載,後來於是年7月由三聯書店出版單行本。與《〈實踐論〉解說》一樣,《〈矛盾論〉解說》也是先在《新建設》雜誌上連載,後來由三聯書店出版單行本。寫作過程中,為準確起見,李達將部分稿件寄給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對稿件做了認真修改,並於1951年3月27日、1952年9月17日給李達回信。1954年,毛澤東發動了對以胡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批判運動。李達積極響應,並把他撰寫的《胡適思想批判》和《胡適的政治思想批判》寄給毛澤東審閱。12月28日,在去信8天之後,毛澤東便給李達回了信。
1978年12月25日,在毛澤東誕辰85周年前夕,《哲學研究》第12期將前述三封信的內容和影印手跡首次公開發表,題為《毛澤東同志給李達同志的三封信》。《人民日報》在這一年的11月29日還對此進行了預告,並於12月28日予以轉載。
以身作則學習哲學
早在1941年,毛澤東在為《農村調查》撰寫的序言中就謙虛地表示:和全黨同志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李達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又是著名的哲學家,毛澤東對他十分尊重,真誠地向他請教,並認真地學習他的著作。
「鶴鳴」是李達的號,在這三封信中,毛澤東都稱呼李達為「鶴鳴兄」。此種稱呼,尤為親切。第一封信的開篇,毛澤東告訴李達:兩次來信以及《〈實踐論〉解說》的第二部分均已收到,「謝謝您!」一個「您」字,更是體現了一位大國領袖對一位哲學家的尊重。
從信的內容看,毛澤東對李達的理論研究工作總是給予讚揚和鼓勵:「極好」,對「宣傳唯物論有很大的作用」,「覺得很好」,「對讀者幫助更大」,「這是很好的」。此種話語,出現多次,讚賞之情,可見一斑。毛澤東對李達《〈實踐論〉解說》第二部分有一處小的修改,他沒有要求李達照改,而是「請加斟酌」;毛澤東建議李達對一些哲學基本概念加以說明,同樣沒有要求李達照做,而是用「未知以為如何?」此種商量的語氣,毫不強加於人,這是對李達的尊重,也是對哲學、對知識的尊重。
此種尊重,由來已久。1937年5月,李達撰寫的《社會學大綱》由上海筆耕堂書店出版。這是他的主要代表作,書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李達輾轉寄給遠在延安的毛澤東一本。此時的毛澤東正在從理論的高度研究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這本書來得相當及時。在閱讀過程中,毛澤東在書上做了很多批註,並畫了許多豎線、橫線、斜線、浪線、三角、問號和圈、點、叉等各種符號,還改正了書中一些錯排的文字和標點。20多年沒有寫日記的毛澤東,還在《讀書日記》中記載了讀這本書的進度。1938年2月1日,毛澤東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二十年沒有寫過日記了,今天起再來開始,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問。」「看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一月十七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辯證法,從1—385頁。今天開始看第二篇,當作科學看的歷史唯物論,387—416。」毛澤東的《讀書日記》,每天只記錄看書的進度。如2月6日記「頁458—472,第二篇完。第三篇,社會的經濟構造,頁473起,484止」;2月9日只記「頁507—550」;哪天因為工作忙,未能看書,他也如實記上「沒有看書」「沒有看」或「未看書」「未看」幾個字。在3月16日的日記裡,毛澤東寫道:「P831—852,本書完。」李達的《社會學大綱》,毛澤東讀了多遍,從《讀書日記》來看,這一遍閱讀前後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除自己認真閱讀之外,毛澤東還向延安哲學研究會和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推薦此書,並致信李達希望他再寄10本到延安,以滿足幹部學習哲學的需要。
尊重知識 嚴謹治學
毛澤東的治學態度是科學的、嚴謹的,他一貫倡導實事求是和一絲不苟的學風,始終認為他自己的著作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經驗的積累以及認識的深化而予以進一步完善。
在解說《實踐論》的過程中,李達糾正了原著中的個別提法。例如,原著中提到: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認識階段,表現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鬥爭上。李達沒有盲從原著,而是實事求是地進行了糾正,只把義和團算做排外主義。這一改動,得到毛澤東的認同。在第一封信中,毛澤東特意提到,《實踐論》中將太平天國放在排外主義一起說「不妥」,待出選集時「擬加修改」。不過,1951年10月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這句話尚未按毛澤東在這裡表示的意見修改。1991年《毛澤東選集》再版時,編者在這句話後面加了一個注釋,把毛澤東在這封信中「擬加修改」的意見予以說明。
在第二封信中,毛澤東提到一處改動。他告訴李達,《矛盾論》中「無論什麼矛盾,也無論在什麼時候,矛盾著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這裡的「也無論在什麼時候」應該刪掉。這不僅是文字上的修改,而且是觀點上的糾正。這是因為,矛盾諸方面暫時的平衡還是存在的,如果矛盾的諸方面,無論在什麼時候,其發展都不平衡的話,那就把不平衡絕對化了,事物就會變動不居、不可捉摸。毛澤東發現了這一點,及時進行修改,並提醒李達寫解說時加以注意。
毛澤東對《〈實踐論〉解說》的修改,有兩處李達覺得欠妥,便又進行了改動,但毛澤東並沒有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1957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之前,毛澤東還將文稿寄給李達徵求意見。
鼓勵唯物論的通俗宣傳
毛澤東一貫主張要通俗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裡解放出來」,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他致李達的信較好地體現了這一主張。
第一封信中,毛澤東認為《〈實踐論〉解說》極好,「對於用通俗的言語宣傳唯物論有很大的作用」。他建議李達,待第三部分完成後,應當出一個單行本,「以廣流傳」。在信的最後,毛澤東反思道,關於辯證唯物論的通俗宣傳,過去做得太少,「而這是廣大工作幹部和青年學生的迫切需要」。為此,他希望李達多寫一些這方面的文章。第三封信裡,毛澤東再次讚揚李達:「你的文章通俗易懂,這是很好的。」像第一封信一樣,這封信也對李達提出建議,希望李達再寫文章時能夠對哲學的基本概念,利用適當的場合加以說明,「使一般幹部能夠看懂」。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毛澤東有深遠考慮,即「要利用這個機會,使成百萬的不懂哲學的黨內外幹部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短短兩封信,表達了毛澤東要通俗地進行理論宣傳,使廣大幹部多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殷切期望。
李達沒有辜負毛澤東的期望,從比較重視學理研究轉向全力為大眾哲學服務,以通俗的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思想,推動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使哲學成為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為哲學的通俗宣傳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先後多次再版,深受歡迎和好評,成為當年廣大幹部群眾的重要讀物,為解決毛澤東憂慮的成百萬黨內外幹部不懂哲學的問題做出要貢獻。
(責任編輯: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