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罐生活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相信每一個在農村的人都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農業發展速度始終跟不上城市的步伐,在耕地中揮鋤的農民,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投資和扶持?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國早在2005年就已經開始將重心偏移至農村,每年在三農的財政支出也是最大的,而之所以發展緩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農村底子過於薄弱,基礎還需完善。
缺乏流動的大筆資金,就意味著農民難掙大錢,根據巴薩爾協議所說,任何投資的人從客觀角度來看都需要分析每件事的收益和風險,而農業這種緩慢的回籠方式顯然不適合他們,因此農民必須發展出自己的利益集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合作社誕生了,開始了今天小編將介紹的篇章。
為什麼會出現合作社
合作社最初成立時就將城市的各個領域融合到一起,籠統概括就是生產、購銷和信用的代名詞,農民通過合作社出售糧食,而合作社也承擔起後續所有的責任,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城市各個領域的金融扶持,農民只需要為自己支付成本即可,不需要考慮投資方的股東問題。
金融之所以沒辦法融入農村、融入農民生活當中,還是因為在客觀角度上農民的經濟體系區別於城市,比如醫療、科技等領域已經自成集體,想讓這些利益集團解散融入農民不可能,但是讓農民歸從於這些利益集團也不現實,因此合作社的誕生是必然的,它是兩者之間的紐帶也是牆壁,直到有一方成長起來取代另一方的位置。
合作社的出現代表著農民擁有"領頭羊"
合作社,也叫綜合農業合作社,它能維持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它降低了農民集體的成本,提高了所有人的利潤,農村是一個多面的經濟體制,因此要從各個方面考慮,絕不是某個部門或農民自己就能做到的,需要所有部門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緩和現在農民的窘迫局面,假如說城市和農村是沙漏的兩端,那各個部門和人群就是一個天平,沙漏此刻正橫放在上面,沙子(利潤)只流向城市,而農村那邊正逐漸衰落,能改變這一切的只有天平自己開始動手腳,才能維持住兩邊的平衡,不然終有一天兩者會融為一體,但那樣的情形難以想像也不可控,還不在我國現在的參考範圍內。
新農村的建設是在2005年以後,對三農的投資不再是單純補貼,農村、農民、農業都成為各個縣的責任,在前文小編提過,農業投入是一件較為漫長且容易虧損的事情,一時間各地的財政支出壓力極大,溫鐵軍先生曾說過,那幾年每年在三農行業都要投入兩萬億左右的資金,赤字(虧損)財政常會發生,可見在2005年起三農經濟就與當時社會存在一定的脫節,而這個問題修補了15年後也依舊存在。
這筆錢多數投放在了耕地和生產設備上,提升種子的基因、提升設備的科技、提升耕地的優質性等等,因此每一片基本農田都是國家的寶貴財產。
農業發展速度為什麼始終跟不上城市步伐?
投入如此巨大,為什麼農村的發展速度還是這麼緩慢?還是因為缺乏的東西太多,各個部門儘管都傾力而為,但對農民來說並沒有資助的感覺,比如公路局修個路、旅遊局修個設施等等,缺乏總體的管控調配,農民過於分散導致農業建設成本極大,這才是發展跟不上的主要原因。
如何應對?
各個行業和領域基本都集中在城市,而農村獨立的特異性對這些領域需求並不高,經濟流通差、不能相融合等毛病都讓三農與現代化科技漸行漸遠,目前我國正努力將農業科技拉升至符合當前時代的水準,也就是俗稱的"高標準農田"。
解析下對未來的預測
強行將兩者拉至同一起跑線,擁有合作社的農民在未來將擁有和城市共同進步的能力,兩者互補共同進步,從最低的縣到省再到上方,一級又一級的扶持和齊心,在農民看不見的地方他們正在提高三農的整體高度,因此在接下來的第十六個五年計劃裡(我國每五年一個計劃,以提升綜合國力),農民會迎來嶄新的未來。
內容擴展:目前我國擁有50萬個改造村,還有兩百萬左右的自然村需要改進,預計未來五年全面建設成現代化村落,讓大山的人也能跟住時代的步伐。
關於以上觀點,請問您怎麼看?
#農業#
下期預告:中國糧食安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手裡,農業部親自督戰今年收成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