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勃潺】「KubeSphere不是青雲的,而是屬於社區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於爽這樣對記者解釋KubeSphere的產品屬性。
早在2018年,KubeSphere剛剛面世時,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就表示「KubeSphere將會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在經過一年多的打磨之後,開箱即用成為了KubeSphere的優勢功能。於爽強調,這是一款面向社區的產品。更直接一點來理解,這款產品已經開源給所有的開發者,與青雲沒有很強的關聯性,可以說是其本身的社會性質要大於商業性質。
在所有企業都在加快數位化步伐,邁入雲原生時代的當下,青雲推出一款面向社區的「劃時代產品」,這樣做的路徑是怎樣的呢?
雲原生時代的基礎設施
如果要理解KubeSphere是怎樣的一款產品,那麼首先要理解雲原生時代對於企業的必然性。
CNCF基金會給出的雲原生的簡單定義是,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
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雲原生是解決客戶在企業業務落地時適應數位化、網際網路化趨勢時,一個基礎的解決架構。雲原生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其包含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等。
雲原生的優勢在於可以很好地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鬆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可預測的重大變更。這對於許多邁向數位化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支撐數位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有73%的企業已經至少採用一個或者一項雲計算應用或者技術。有51%的企業CIO表示業務模式的變革正在發生。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位化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企業業務亟需變革,而IT技術也需要快速發展以滿足企業所需。
為了應對頻繁變化的業務模式,企業開始從雲時代跨入雲原生時代。Gartner報告稱「到2020年,大概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企業必然將從雲時代走向雲原生時代。
我們看到,在雲原生的時代下,企業應用是基於容器打包構建的,為了運行一項容器化的業務,需要有支持容器的平臺。Gartner對此的預測是,雲原生應用架構將在2-5年內達到「Plateau of Productivity」,即在企業所有的IT基礎設施都可以用雲原生闡釋和構建。
而在這其中,Kubernetes已經成為雲原生落地的事實標準。它的特點是,可跨基礎設施做應用遷移、版本演進快速,更新迭代快、擴展簡單且標準,這些都讓Kubernetes成為了企業的首選架構平臺
KubeSphere:Kubernetes之上聚焦業務應用
Kubernetes是基礎支撐平臺,但還無法滿足企業的所有需求。如果打個比方的話,那麼Kubernetes就是一個毛坯房,如果想要入住,還需要硬裝軟裝,才能成為一個舒適溫暖的家。
而KubeSphere則是這樣一個容器平臺,能夠讓這個「毛坯房」煥然一新。從定義來看,KubeSphere是在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布式作業系統,是用於數據中心的、可插拔的企業級多租戶容器平臺。
KubeSphere的產品目標是「聚焦業務應用」,因此所有的功能體驗都是圍繞應用設計的。青雲在產品開發之前都會跟社區用戶、青雲現有的企業用戶進行調研:企業現在的使用模式是怎樣的,期待的模式是怎樣的,匯聚並梳理所有的需求,提煉並最終展示在KubeSphere容器平臺上,從而形成很好的用戶體驗。
於爽表示,KubeSphere的最終目的就是兩個:降低平臺落地的成本,降低用戶使用的成本。
開箱即用的雲原生全家桶
而社區則將KubeSphere稱為「雲原生全家桶」,這是因為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選的功能組件,用戶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有選擇的使用。
在這其中,青雲賦予KubeSphere最重要的功能便是「開箱即用」。「在雲原生的勢頭之下,我們希望KubeSphere可以開箱即用、運維友好,把所有後端的技術細節屏蔽掉,盡我們最大的可能幫助用戶節省學習成本,用戶可以迅速上手,提升用戶的效率。」於爽說道。
KubeSphere的很多功能是可插拔的,這是因為企業的訴求是多種多樣的,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最為方便的模式便是需要什麼,直接打開就可以很好地在平臺上無縫的使用。於爽認為:「在企業裡這個平臺肯定是多租戶的,因此需要有相應的租戶管理體系支撐。」
其次,KubeSphere提供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青雲的SDN、SDS產品,包括QingCloud雲平臺,都跟KubeSphere有很好的整合。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雲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雲平臺、物理機或者VMware之上。
最後,KubeSphere擁企業級增強特性。極簡人機互動,運維友好、安全合規:80%以上的操作可通過極簡的嚮導式圖形界面完成;多租戶統一身份認證+三層級權限管理,租戶之間三層網絡隔離,保障數據安全;支持自動化、集中化統一運維,秒級頻率、雙重維度、十四項指標全方位立體化、可視化的監控;符合企業既有IT管理規範,兼容企業傳統IT架構。
開源:面向社區
從2018年4月,KubeSphere的第一行代碼在GitHub上開源。2018年7月發布KubeSphere 1.0,藉助青雲的CIC大會正式發布並宣布全面開源。
隨著產品不斷迭代,2019年4月,青雲在北京辦了一場主題為「大道至簡」的KubeSphere產品發布會,發布了 KubeSphere 2.0版本,並宣布加入CNCF基金會。2019年6月,通過QingCloud 雲平臺,青雲交付了KubeSphere公有雲服務(QKE,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在2019年11月,KubeSphere又發布了2.1版本,除了對現有功能做了很多加強外,通過社區用戶、企業用戶反饋整合,又提供了很多新的企業級功能。
於爽強調:KubeSphere是很獨立的開源產品,和青雲沒有很強的綁定關係。我們從產品設計之初,就說過:「KubeSphere不是青雲的,而是社區的。」
目前,KubeSphere已在很多的商業客戶落地,行業覆蓋銀行、保險、製造業、航空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等。
通過社區推動產品發展
談到2020年的發展規劃,於爽表示,青雲QingCloud希望通過社區推進KubeSphere的發展。他說道:「我們在線下的Meetup、線上GitHub開源社區,都在不斷收取社區反饋,他們對哪個場景更關注,就會把這個產品的發展方向往這些領域傾斜。」
在2020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青雲會在公有雲上交付更多圍繞容器、Kubernetes、雲原生的功能。跟KubeSphere的宗旨相同,雖然這些技術很酷,但有很高的學習成本,青雲會幫助用戶儘可能屏蔽所有後端的複雜性。
於爽透露,2020年第三季度,青雲會發布KubeSphere 4.0版本,在這一版本中會推出和企業用戶關聯度比較大的功能,包括計費功能,AI模型市場等,把青雲的AI算法、第三方AI算法等能力更好的提供給終端用戶。
於爽感嘆:這是雲原生最好的時代,也是不得不雲原生時代。而在這一時代中,KubeSphere作為開箱即用的雲原生平臺,將會幫助企業更好的邁入雲原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