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幅漂亮的山水寫真 王履的華山遊記

2021-02-07 龍門書院論壇
(名畫摘錄)            王履 華山圖冊《華山圖》冊, 明代, 王履作 ,紙本 ,設色/墨筆,縱34.5cm,橫50.5cm本幅款識「畸叟」二字。據自題,知此圖是王履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遊覽華山後,潛心構思半年多時間始畫成。全冊各開意境或險峻,或幽深,或蒼茫,或清曠,將華山萬秀千奇的佳景勝跡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華山圖序》中較系統地論述了其繪畫主張,其中「我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師法造化」的見解和「以形寫意」的觀點,對後世山水畫理論影響深遠。


全圖以水墨表現為主,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暈染。構圖多採用近景和中景,突出主體又注意空間進深。用筆挺拔峭勁,山石多以勁利的筆觸作小斧劈皴,表現華山堅實的石質,樹木則以瘦硬如屈銑鐵的簡潔筆道顯示挺秀之姿。畫法取自南宋馬遠、夏圭,又具自身風貌。此圖為王履晚年傑作,亦是其存世孤本。




























畫家的旅行, 不帶相機,也 行請看 王履的華山遊記


1383 年初秋的一天,華山腳下來了幾位不同尋常的遊客。為首者穿袍戴笠,悠閒地騎著毛驢,那是 52 歲的神醫、畫家王履。王履身後有兩人肩負行李,那是跟隨他多年的僮僕張一,以及好友丘丈的外孫沈生。玉泉院(局部放大)


上方峰。這裡有三座危峰直立,巖壁縫隙處是西玄門,傳說中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駕鶴升仙的地方。一條鐵鎖從山頂垂下,兩側多有深約兩寸小坎,僅容腳尖。若要上峰頂,就要抓著鐵鎖,腳踩小坎攀緣而上。太累了!走到腳軟的三人見青柯坪如見仙境,紛紛躺在久違的平地上吃著帶來的瓜果、大餅。這座上大下小的山峰巖壁光滑,墨、黃、白三色相間,右上方又有兩處赤、白兩色的圓形。赤者為日,白者為月,這便是那些在青柯坪即返程的遊人所無緣一見的日月巖了。然而接下來的幾個關卡卻似乎是老天跟王履開了個玩笑。百尺撞(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老君離垢(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蒼龍嶺下段、上段(局部)上海博物館藏身前是懸崖絕壁,身後是萬丈深淵,所能倚賴者,唯鐵鎖一根而已。當爬上平地的那一刻,所有的恐懼、疲憊,以及一切俗世的雜念瞬間煙消雲散。偃坐於山巔的平地,看白雲自在舒捲,時間仿佛在這裡靜止。
松林 故宮博物院藏山腰以上,地勢愈險,氣溫愈低,只有松樹屹立,茂盛處往往盤根錯節、遮天蔽日,有的更是奇形怪狀,絕非平日裡所能見到。這都讓酷愛畫畫的王履大開眼界。扶著洞外的欄杆向下望去,已經令人感到頭暈目眩。而想要下到左下方的賀真人避靜處,就必須握住兩條懸在空中的鐵鎖下落數十米。於是有了上圖全程中最驚險的一幕。龍神祠 故宮博物院藏王履站在祠堂邊辨認石碑上的字跡,不由得再三誦讀。一路被養大了膽子的張一坐在崖邊,跟上方的飛鳥逗趣。鳥兒也不怕人,徑直飛下。由龍神祠北向東行,就進入了華山東峰。之前所見的,大多是山中的景色,東峰上視線最佳。獨立在峰頂突出的懸崖上,王履下望可見平野,又有黃河隱現,甚至可以望見河濱盡處的潼關城牆。一陣山風吹過,萬松皆鳴,松實雨墜。天地遼闊,萬物有靈,而人如滄海一粟。身處其間的感受,非言語所能道。華山東峰與玉女峰之間,有一處著名的「仙人掌」。早在入山之前,王履就聽說過許多關於它的傳聞。但此刻的他坐在巨巖之上細看眼前的仙掌,發現峰上的掌形絕非像民間傳說那樣是巨靈神手劈華山留下的掌印,也不像前人著述中說的那樣是「五崖比壑破巖而列」。實際上,那是「膏出於璺溜,以漸淡黃微白,間之黑壁中」所形成的侵蝕現象。這與其中真正的科學原理,已經相去不遠。張一呢,聽說人只要抱住這顆名為「捨身樹」的巨松轉上幾圈就能得福,此時他正抱著大樹轉圈不止。在 40 幅的《華山圖》中,《仙人掌》是第 38 幅。當晚在玉女峰上睡一晚之後,三人踏上返程,結束了三天兩夜的華山之旅。從華山歸來後,王履寫了百餘首《華山詩》以及多篇遊記,同時馬上開始了《華山圖》的創作,數年裡再三易稿。可惜的是,因為老病纏身,臨終前仍未能為 40 幅圖全部上色。在登華山之前,或許王履只是把它當作一次尋常的旅行。但這次華山之旅,卻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明星玉女殿 上海博物館藏王履學畫 30 餘年,苦心鑽研各路名家家法,卻常常感到迷失。直到親身走過華山的懸崖絕壁、鐵鎖橫梯,俯瞰過奇松怪石、山泉瀑布,他才終於為自己找到繪畫的真諦。「斯時也,但知法在華山,竟不悟平日之所謂家數者何在。夫家數因人而立名,既因於人,吾獨非人乎……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當大部分的明代畫家還在元畫的傳統中邯鄲學步,王履用晚年最後的時間在華山身上找到了失去了的自我。在他的筆下,南宋馬夏一派的精密和北宋李郭的雄渾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但它們只是王履用來表現華山的兩種風格,而非最終的目的。因此,你可以把 40 幅《華山圖》看作一套漂亮的遊記寫真,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注入了王履畢生功力的「華山劍譜」。

相關焦點

  • 王履|《華山圖冊》
    據自題,知此圖是王履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遊覽華山後,潛心構思半年多時間始畫成。全冊各開意境或險峻,或幽深,或蒼茫,或清曠,將華山萬秀千奇的佳景勝跡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華山圖序》中較系統地論述了其繪畫主張,其中「我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師法造化」的見解和「以形寫意」的觀點,對後世山水畫理論影響深遠。華山北俯黃河,東扼潼關,山勢巍峨高聳,自古即列為五大名嶽之一,號稱西嶽。
  • 高師讀史【340】| — 不畫畫的醫生不是好思想家 —【明代早期】王履(1)
    秦王是洪武帝朱元璋的嫡次子,被封至陝西做藩王,王履作為秦府良醫正,跟隨秦王遊歷陝西,對陝西的「西嶽」華山極為熟稔,因此創作出山水畫代表作品《華山圖》冊。 最早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就是強調寫生重要性的先聲。唐代荊浩在其《筆法記》中又強調了「圖真」,其中包含的「物象之原」強調了物體生而有的本來面貌,強調了繪畫中要重視這種物象之原,即要重視自然界物體的本來面貌,是對寫生的提倡。宋代郭熙《林泉高致集》中也認為繪畫應「奪其造化」,畫花卉,應種植花卉,從不同角度觀察;畫山水,應身臨山中。
  • 華山:雲起太華山,雲山互明滅
    ……這首詩仙李白歌詠西嶽華山的詩作,開門見山,第一句就發出「西嶽崢嶸何壯哉」的唱嘆,宛如平地驚雷,奠定了全篇慷慨激昂的主旋律。然後詩人俯瞰萬裡黃河,並沒有直接描寫華山之高,而是用黃河做對比,寫寬廣的黃河從華山上看,像絲一樣細,華山的巍峨立刻就呈現了出來。
  • 壯哉華山 · 王保安(樂從展)
    自古至今流傳吟詠華山的詩、詞有1800多首,散文500多篇,摩崖石刻達千餘處。華山雄姿名滿天下,自古以來就是眾多藝術家不斷描繪和詮釋的對象。古代描繪華山的有何長壽、李升、範寬、許道寧、李公麟、王履、賈鉝等,近代以來則有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石魯、何海霞、羅銘、方濟眾等。在歷來的華山創作中,王履所作的《華山圖》則因其獨特的繪畫風格,以及有關山水畫創作的畫論見解而受到關注。
  • 明代山水100幅,大飽眼福!
    下面帶來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賞析,各位大可一飽眼福!1、《華山圖冊》《華山圖冊》是王履採藥關陝,遊歷華山後,經過多年的苦心構思和慘澹經營所創作的。全冊共66幀正頁,計圖40幅。《華山圖冊》局部此圖冊頁繪華嶽諸峰奇景,真實而又全面地再現了西嶽華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觀」的自然變化之妙,並塑造出類如險峻、蒼茫、空曠、幽深、秀麗、壯偉等各異其趣的意境。筆力剛勁挺拔、渾厚沉著、墨氣明潤,濃淡虛實相生。
  • 智取華山路~西嶽華山遊記
    華山在五嶽中最為險峻,自古以來大家一致公認"自古華山一條路"。自從黃埔峪的"智取華山路"竣工以後,華山多了一條登山步道。黃埔峪登山步道長約兩公裡,臺階一共3999級。遊客可以從華山門票售票處乘旅遊中巴車,沿著黃埔峪直達北峰索道下站,然後步行直接攀登到北峰。
  • 西安華山一日遊攻略之華山五大主峰介紹
    前幾篇文章介紹了西嶽華山以險著稱的景點,如:長空棧道,鷂子翻身,蒼龍嶺等,今天我們介紹華山一日遊必去的華山四大主峰。華山 北峰二 南峰南峰,華山之首,海拔2154米,是華山海拔最高的峰,也是五嶽最高峰。有兩頂:東側的叫松檜峰,西側叫落雁峰,所以,南峰也稱落雁峰。
  • 宗炳《畫山水序》解讀
    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嶽,結宇衡山。後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履,皆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其高潔的隱逸人格對後世山水畫家影響很大。如元代畫家倪瓚《顧仲贄見訪》中有云:「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
  • 臺灣寫真:華山,臺北正在興起的「文創勝地」
    臺灣寫真:華山,臺北正在興起的「文創勝地」     著名歌手周杰倫投資的一家餐廳它就是在業內大名鼎鼎的「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位於臺北忠孝東路與八德路口,園區範圍7.21公頃。其前身是創建於1914年的日本「芳釀社」,為當時臺灣最大酒廠之一。1987年,酒廠遷往林口,園區一度荒廢。
  • 秋瓷炫分享最新寫真大片,已經40多歲了,依舊那麼迷人漂亮
    都說韓國自古以來,就是美女如雲,但要說年齡超過40歲,依舊容顏不變,美麗如春,像少女般漂亮,恐怕就不得不說秋瓷炫。無論是經典韓劇場景中美到極致的溫婉可人,還是中韓合拍中詮釋經典古龍美女的奮力,多變的演技都讓秋瓷炫的美麗和活潑在觀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7月1日,秋瓷炫在微博曬出最新寫真大片,優雅知性,氣質溫婉。
  • 為何華山被稱為五嶽之首!爬華山,仿佛漫步於雲端
    有人偏愛城市的喧鬧,有人偏愛鄉村的寧靜,有人流連於僻靜的山水。華山是眾所周知的三山五嶽中的五嶽之首,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華山。華山簡介華山自古也被人們封為五嶽之首。對於華山,自古以來就流傳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不負這個流傳的盛名的。
  • 美文誦讀 || 法華山遊記
    法華山遊記作者:楊俊傑 | 誦讀:蔡青青     法華山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石洞鄉境內的青煙寺村東北方向,緊臨309國道與太行高速交匯處,距武安市區約25公裡,它坐落於太行山東麓與中原丘陵地帶接壤部的淺山區,海撥450多米,是原生態的自然與文化聖地,這裡山青水秀
  • 華山峭壁之上「全真巖」之謎
    序華山險峻,泰山雄;黃山奇景,峨眉秀。險峻華山,還有黑龍潭、蓮臺佛影、雲天弧光、中方仙橋、崖頂全真巖、蒼龍嶺等十大未解之謎。而「崖頂全真巖」是最被廣大遊客津津樂道的一個未解之謎。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 【名家推薦】情系山水 李劍秋和他的書畫藝術
    李劍秋:1947年生於西安,陝西漢唐文化創意研究院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陝西分會會員,中國國畫院山水畫院院士,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研究員,高級美術師多次隨老師外出寫生,六登華山,深入秦嶺、仙峪、太白山等名山大川作畫,經過苗重安先生二十多年精心傳授,深得山水畫之奧妙。  1988年其作品《幽谷》被選送日本參加中國陝西日本京都書畫聯展。1992年進入陝西國畫院研修班深造,1994年1月在陝西省美術館舉辦了陝西國畫研修班畢業四人作品展,作品被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及東南亞等國收藏,多幅作品被省、市領導當禮品贈送外賓。
  • 遊記:華山天險第一關
    再見,再見,再見……-中篇:華陰探險-華山位於渭南市華陰市,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也是秦嶺的一部分,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的,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五座,分別是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北峰「雲臺」,還有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玉泉院位於華山北麓谷口,是登「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必經之地,此地曾為北宋著名道士陳摶隱居修真之處。
  • 上海歷史博物館收藏《華山十年田學森油畫展》資料
    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陳聖來專程來寶龍美術館華山十年油畫展與田學森交流丶評析油畫與中華文明的交融  2009年起,在華山曠野山林的無人之境,田學森以一顆敬畏自然之心,懷著與先賢和天地精神交流的渴望,感受華山文化的厚重並接受來自華山精神的滋養,殉道般獨自面壁寫生作畫十載——以天地為畫室,完成了以華山為主題的一系列約六十幅油畫作品。
  • 傅抱石最美山水100幅欣賞
    此作更像一幅寫生,大片的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紅色暈染,似有若無的暖色調烘託出「朝暉」的氛圍。漁船悠閒地泊在水面上,幾筆淡墨暈染點出船的倒影和遠處籠罩在朝暉中,形體朦朧的樹木。畫面右側的岸上則是一幅時代的場景,有成群結隊的勞動者,有飄揚的紅旗,但是並不突兀,而是和諧的。
  • 濟南華山歷史文化溼地公園,燦爛美景等你來欣賞,免費觀光
    濟南被稱作泉城,以水聞名於世,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大明湖的美景引人入勝,最出名的山是千佛山,記得第一次知道濟南華山,是爬千佛山的時候,在千佛山上有一個景點叫齊煙九點,指的在此處眺望可以看到的九座山,其中就有華山,因為華山比較出名,就記下了它。
  • 「科技犬遊記」西安、華山兩日遊,手機丟了沒綠碼還能回京嗎?
    【科技犬遊記】簡單聊聊西安、華山兩日遊每次來西安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由於疫情的原因一直在家憋悶的難受,不過國家行強力防疫抗災措施的高效執行,讓我有了這次出門放風的機會。本次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就是飛機+高鐵+打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