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摘錄) 王履 華山圖冊《華山圖》冊, 明代, 王履作 ,紙本 ,設色/墨筆,縱34.5cm,橫50.5cm本幅款識「畸叟」二字。據自題,知此圖是王履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遊覽華山後,潛心構思半年多時間始畫成。全冊各開意境或險峻,或幽深,或蒼茫,或清曠,將華山萬秀千奇的佳景勝跡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華山圖序》中較系統地論述了其繪畫主張,
其中「我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師法造化」的見解和「以形寫意」的觀點,對後世山水畫理論影響深遠。
全圖以水墨表現為主,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暈染。構圖多採用近景和中景,突出主體又注意空間進深。用筆挺拔峭勁,山石多以勁利的筆觸作小斧劈皴,表現華山堅實的石質,樹木則以瘦硬如屈銑鐵的簡潔筆道顯示挺秀之姿。畫法取自南宋馬遠、夏圭,又具自身風貌。此圖為王履晚年傑作,亦是其存世孤本。
畫家的旅行, 不帶相機,也 行請看 王履的華山遊記
1383 年初秋的一天,華山腳下來了幾位不同尋常的遊客。為首者穿袍戴笠,悠閒地騎著毛驢,那是 52 歲的神醫、畫家王履。王履身後有兩人肩負行李,那是跟隨他多年的僮僕張一,以及好友丘丈的外孫沈生。玉泉院(局部放大)
上方峰。這裡有三座危峰直立,巖壁縫隙處是西玄門,傳說中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駕鶴升仙的地方。一條鐵鎖從山頂垂下,兩側多有深約兩寸小坎,僅容腳尖。若要上峰頂,就要抓著鐵鎖,腳踩小坎攀緣而上。太累了!走到腳軟的三人見青柯坪如見仙境,紛紛躺在久違的平地上吃著帶來的瓜果、大餅。這座上大下小的山峰巖壁光滑,墨、黃、白三色相間,右上方又有兩處赤、白兩色的圓形。赤者為日,白者為月,這便是那些在青柯坪即返程的遊人所無緣一見的日月巖了。
然而接下來的幾個關卡卻似乎是老天跟王履開了個玩笑。百尺撞(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老君離垢(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蒼龍嶺下段、上段(局部)上海博物館藏身前是懸崖絕壁,身後是萬丈深淵,所能倚賴者,唯鐵鎖一根而已。當爬上平地的那一刻,所有的恐懼、疲憊,以及一切俗世的雜念瞬間煙消雲散。偃坐於山巔的平地,看白雲自在舒捲,時間仿佛在這裡靜止。
松林 故宮博物院藏山腰以上,地勢愈險,氣溫愈低,只有松樹屹立,茂盛處往往盤根錯節、遮天蔽日,有的更是奇形怪狀,絕非平日裡所能見到。這都讓酷愛畫畫的王履大開眼界。扶著洞外的欄杆向下望去,已經令人感到頭暈目眩。而想要下到左下方的賀真人避靜處,就必須握住兩條懸在空中的鐵鎖下落數十米。於是有了上圖全程中最驚險的一幕。龍神祠 故宮博物院藏王履站在祠堂邊辨認石碑上的字跡,不由得再三誦讀。一路被養大了膽子的張一坐在崖邊,跟上方的飛鳥逗趣。鳥兒也不怕人,徑直飛下。由龍神祠北向東行,就進入了華山東峰。之前所見的,大多是山中的景色,東峰上視線最佳。獨立在峰頂突出的懸崖上,王履下望可見平野,又有黃河隱現,甚至可以望見河濱盡處的潼關城牆。一陣山風吹過,萬松皆鳴,松實雨墜。天地遼闊,萬物有靈,而人如滄海一粟。身處其間的感受,非言語所能道。華山東峰與玉女峰之間,有一處著名的「仙人掌」。早在入山之前,王履就聽說過許多關於它的傳聞。但此刻的他坐在巨巖之上細看眼前的仙掌,發現峰上的掌形絕非像民間傳說那樣是巨靈神手劈華山留下的掌印,也不像前人著述中說的那樣是「五崖比壑破巖而列」。實際上,那是「膏出於璺溜,以漸淡黃微白,間之黑壁中」所形成的侵蝕現象。這與其中真正的科學原理,已經相去不遠。張一呢,聽說人只要抱住這顆名為「捨身樹」的巨松轉上幾圈就能得福,此時他正抱著大樹轉圈不止。在 40 幅的《華山圖》中,《仙人掌》是第 38 幅。當晚在玉女峰上睡一晚之後,三人踏上返程,結束了三天兩夜的華山之旅。從華山歸來後,王履寫了百餘首《華山詩》以及多篇遊記,同時馬上開始了《華山圖》的創作,數年裡再三易稿。可惜的是,因為老病纏身,臨終前仍未能為 40 幅圖全部上色。在登華山之前,或許王履只是把它當作一次尋常的旅行。但這次華山之旅,卻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明星玉女殿 上海博物館藏王履學畫 30 餘年,苦心鑽研各路名家家法,卻常常感到迷失。直到親身走過華山的懸崖絕壁、鐵鎖橫梯,俯瞰過奇松怪石、山泉瀑布,他才終於為自己找到繪畫的真諦。「斯時也,但知法在華山,竟不悟平日之所謂家數者何在。夫家數因人而立名,既因於人,吾獨非人乎……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當大部分的明代畫家還在元畫的傳統中邯鄲學步,王履用晚年最後的時間在華山身上找到了失去了的自我。在他的筆下,南宋馬夏一派的精密和北宋李郭的雄渾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但它們只是王履用來表現華山的兩種風格,而非最終的目的。因此,你可以把 40 幅《華山圖》看作一套漂亮的遊記寫真,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注入了王履畢生功力的「華山劍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