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由於某些原因疏於更新。從今天開始恢復。
近段時間域君發現身邊有不止一個熟人因為工作原因會接觸印度人。他們都隱隱約約知道印度人是有「種姓」的。究竟種姓是個什麼玩意,域君本次簡介一下。
種姓,又名瓦爾那,意即世襲的身份等級。它的來源要追溯上古歷史。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過最早住在發源地印度河流域的是一些原始部落。公元前14世紀左右,從北方中亞帕米爾高原來了一些遊牧民族。這些外來戶很快徵服了這片區域,他們反客為主,把原先的原始部落居民稱為「達羅毗荼人」,而自己則稱「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在這些雅利安人寫的稱為「吠陀」的文獻中被描述為「皮膚黝黑、身材矮小、相貌醜陋、舉止粗俗、頭腦愚鈍」的劣等民族;而雅利安人則是「皮膚白皙、身材高大、相貌俊美、舉止優雅、頭腦聰慧」的高貴人群。很顯然,歷史是勝者、強者、徵服者書寫的——這就是明證。
▲ 雅利安人(印歐人)發源地與擴散地
從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逐漸融合產生了今天意義上的古印度人。不過在融合過程中,「高貴者」還是想方設法與「低賤者」保持距離以維繫血統的純正,這成為了種姓制度的來源。
▲ 純種雅利安人美女
根據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來源於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說法,創世之神梵天和毗溼奴、溼婆並列為三大主神。「吠陀」經典中記載,梵天頭生婆羅門,上肢生剎帝利,下肢生吠舍,腳生首陀羅。這就是從高到低的四大種姓。
▲ 梵天(原人)造四種姓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來源於雅利安人中的祭司、僧侶。他們主管祭祀和一切與宗教信仰、思想文化、意識形態有關的領域,擁有特權,身份尊貴不受侵犯,不用納稅且不用參加任何體力勞動,是高高在上的金字塔頂端。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世俗貴族,他們組成軍事行政集團,掌握廣泛權力,負責管理和保衛國家。國王、官僚、上層軍人一般屬於這個種姓。創立佛教的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摩尼是王子出身,也屬於剎帝利。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階層,農、工、商等普通自由人一概屬於這個種姓。他們是主要的納稅人,負責供養前兩個種姓並享有一定權利。
第四等級首陀羅則主要來源於被徵服者——達羅毗荼人。他們是古印度奴隸的來源,從事辛苦和低賤的職業,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什麼權利。
前三個種姓被稱為「可再生」的,也就是死後可以轉世再次降臨人間享受人世生活(婆羅門則可以升天),而首陀羅是「不可再生」族,死後永遠逃脫不了地獄的束縛。即「永世不得超生」。
▲ 悲慘的「賤民」
傳統上四個種姓是嚴格隔離的,即所謂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但高種姓的男子在娶同種姓的女子為妻時往往還會納低種姓女子為妾;但高種姓女子卻絕對不能和低種姓男子在一起——他們的孩子將被稱為「旃陀羅」,即「賤民」、「不可接觸者」。從事如運屍、屠宰等最低賤的職業,備受歧視,處境比首陀羅還差。按照婆羅門教的說法,別的人看到他們都會沾滿晦氣。
一般區分四大種姓要考系譜或文件,不過也有個簡單但粗糙的辦法——膚色。傳統上,膚色越淺其在古印度人種中的地位即種姓也就越高,因為雅利安人是白種人。因而普遍上中國人在印度都會被認為是婆羅門或剎帝利這樣比較高的種姓(中國人的膚色較大多數印度人淺)。但實際上印度50%的人口是首陀羅,越往上的種姓人越少,此外還有15%的人口是賤民。
▲ 達羅毗荼人膚色
種姓制度幾千年來在印度各個歷史階段長盛不衰。進入近現代後,隨著自由民主、人人平等等觀念和風氣吹遍包括印度在內的全球,種姓也被視為糟粕餘毒被逐漸摒棄,印度獨立後法律明確規定廢除種姓。不過,幾千年來的傳統根深蒂固,豈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無蹤的?直到今天,種姓在印度民間特別是基層社會仍有很大影響。
印度憲法之父阿姆倍伽爾、首任女總統帕蒂爾、現總統柯文德等都是賤民出身,可見目前種姓雖然還存在,但種姓歧視已經很大程度上得以消解,這是印度文明的進步。
▲ 現任「賤民」總統柯文德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