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是一個國旗的象徵,中國歷史第一面國旗是清末的大清龍旗。那麼不少人有疑問了,作為當時與海外國家商貿往來的頻繁的明朝,難道就沒有國旗嗎?從歷史文獻可以看出,明朝是有「國旗」的,但並不是官方的。
1567年,隆慶皇帝解除海禁,不少明朝人與外國人做起了生意,其中不乏葡萄牙、荷蘭等西洋人。人們發現這樣西洋人都會在船桅上掛一面旗幟,用來區別和象徵自己國家。大明商人們也紛紛效仿起來,商人們認為太陽就是明朝的「明」字,於是就在旗幟上畫了一個太陽。由於沒有統一的管理,「太陽旗」的顏色也各不相同。
除了「太陽旗」,明朝國旗還有一個「日月旗」版本。在旗幟上畫一個太陽與月亮來代表「明」字。還有一種說法,日月旗並非一面旗,而是一面太陽旗和一面月亮掛在一起使用的。
雖然日月旗更能直接凸顯大明的「明」字,但歷史上沒有記載。倒是太陽旗反而在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圖》中出現過,也曾在打撈的明船中發現過。所以,「太陽旗」才是明朝的國旗,要強調一點是非官方的,而是民間商人琢磨出來的。
除了太陽旗和日月旗,龍旗和北鬥旗也是明朝的象徵。龍旗很好理解,中國歷代皇帝都自稱龍子,所以在旗幟上畫條龍是最簡單不過的。北鬥旗也並不是名朝才有,中國的歷朝歷代也都有用過。雖然皇帝出行都在用的兩面旗子,但當時並沒有國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