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的生意與往年比較,如果要用百分比形容的話,大概下降了98%吧」,一位巴拿馬商人這樣告訴我們。在義烏生活了12年,這是他的生意第一次遭遇滑鐵盧。因為新冠疫情,巴拿馬政府於3月13日宣布進入全國緊急狀態,並於3月23日零點起暫停所有巴拿馬進出港國際航班。一月份還有訂單的他,生意從三月開始下滑,兩個多月來一直沒有好轉。我們在義烏的調研中,聽到太多類似的故事。
近兩個月,我們線上線下走近義烏、廣泛地接觸生活在義烏或滯留海外的中外商人,觀察在百年不遇的疫情面前,以小商品連結大市場的義烏在改變與堅守中如何尋找生機。
做全球生意的義烏遭遇全球性「疫浪」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不斷超越預期地蔓延,無論是將COVID-19大流行描述為「黑天鵝」(black swan)或喻為「灰犀牛」(grey rhino)事件,無論各國採取何種控制疫情的策略,都改變不了其全球性的影響。作為以外貿為立市之本的義烏,不僅首當其衝,更是經歷了「疫浪」帶來的各種挑戰。
義烏,這個從琳琅滿目小商品透視世界並連結世界的窗口,同時也是世界政經新聞的集散地。從在義烏做生意的外國商人那裡,時時能覺察到世界政經風雲變化的蛛絲馬跡,還能聽到各類新聞裡難得一見的奇聞異事。被習近平總書記評價為「無中生有」、「莫名其妙」、「點石成金」的義烏,從「雞毛換糖」貨郎擔演變而來的地攤集聚地,到地點相對固定的「馬路市場」;從1982年第一代「稠城小百貨市場」發展到如今的第五代市場「國際商貿城」,躍身為享譽世界的「小商品之都」。近年來,每年到訪義烏的外籍商人達55萬人次,覆蓋全球兩百多個國家,有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近1.5萬外籍商人常駐(有六個月及以上簽證)義烏。這個只有220萬人口(戶籍人口81萬)的縣級市,卻有大量的外籍行商坐賈,不得不說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更令人稱奇的是,從產品訂單情況來預測世界盃比賽結果、甚至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義烏指數」,使義烏被視為東方神秘力量之源,讓各式各樣的小商品成為全球政經大格局的一部分,其影響力超越了商品自身。
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以價格低廉、選擇眾多、組貨便利以及不斷完善的物流(海運/空運/義新歐)體系、穩定專業的外貿服務等優勢吸引著來自歐美、中東、非洲、南美等遍布全球的外籍買家。義烏通過不同的渠道將其周邊的小商品製造加工企業及全國其他地區的製造加工業與全球經濟聯繫在一起,滿足客戶對小商品的多重需要,扮演著世界製造業樞紐的角色。義烏的小商品走出了一個大市場,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客商們在小商品城進行多種商品的拼貨組貨,義烏的各色物美價廉的貨物,滿足了這些國家,特別是那些遭受戰亂之苦的國家民眾的日常需要,而與此同時,歐美的一些大型零售企業、跨境電商、聯合國物資也在義烏進行大量採購。有時這種供求關係的連接並不是單線的,供需雙方及中間貿易商的三種角色搭配也常讓人感到意外。比如在美國紐約街頭的紀念品商店,人們也許能想到那些刻著I Love Newyork的冰箱貼、鑰匙環和開瓶器來自中國義烏,但可能不會想到連接義烏和紐約的是一位巴基斯坦商人;在德國的五金超市,人們也許能猜到那些價廉物美的螺絲刀、扳手工具套裝產自中國的工廠,但也許不會想到一位阿富汗商人是背後的供應商,連該工具套裝的德語品牌和商標也是他在義烏設計並註冊的。
現如今,隨著物流、網絡、信息渠道的更新換代,商品貿易的網絡被大大拓寬,本國人與本國人做生意的固有模式已被打破,暫居、移居、往返移居等多樣化人口移動模式也為單一的兩國貿易往來注入了活力,超越了國家的界限,在全球化和地方化新的綜合體中,義烏成為重要的橋梁和樞紐。據義烏海關統計,2019年全年義烏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67.8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2867.9億元,佔全省出口額的12.4%,義烏作為國內三大外貿重鎮之一,地位不可小覷。
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狀肺炎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後,又於3月12日宣布疫情已成為「全球性大流行」。這場疫情作為一次全球性事件,除了波及的國家和感染人數不斷刷新記錄以外,病毒之毒及其難以預估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地、戲劇性地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令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陷入了無以倖免的困境中。與世界貿易/市場密切關聯的義烏,受到疫情的深刻影響自無需多言。
新冠病毒疫情對義烏的影響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月份疫情最初在國內爆發,造成春節假期後無法正常復工復產,影響了年底的外貿訂單正常出貨,義烏國際商貿城和其他市場每年在春節期間會休市大約兩周,許多外地的商鋪經營戶及國內外貿易商都會利用這個空檔回家探親,再於開市前返義復工,而春節期間爆發的疫情讓很多人推遲了返義時間。
第二個階段,三月份開始疫情全球性爆發,很多國家與中國之間相互減少航線甚至關閉航運往來。自3月28日零時起,我國暫時停止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籤證和居留許可入境,並暫停外國人持APEC商務旅行卡入境,暫停口岸籤證、24/72/144小時過境免籤等政策決定,使在此之後外籍商人進入義烏成為了不可能。
可以看到,第一階段的困難主要在於中國疫情的爆發造成了市場推遲開市,一些企業停工停產,物流也有一定程度的延遲和停滯。但義烏乃至中央政府在不放鬆疫情防控的同時,力推復工復產的新政策,2月18日,義烏國際商貿城正式開市(比原定推遲至2月21日的計劃開市日提前三天),500家外貿企業、100家國際貨代企業復工。海關口岸方面,義烏港、鐵路口岸、保稅物流中心、國際郵件互換局、航空口岸等海關通關業務現場也同步恢復了常態化工作。
到了第二階段,國內逐漸復工復產,產能也逐漸恢復,國際貿易的阻力更多來自於境外國家的疫情發展及採取的相關政策。很多國家接二連三推出封城、居家令等措施,一部分零售業被迫關門,導致大量訂單推遲或取消,貨物因物流不暢等原因滯留港口或無法按時運達。一方面由於全世界各地經濟活動停擺,人們對非生活必須品的需求量降至最低,採購需求減少。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因收入減少及對全球疫情大流行和潛在經濟影響的擔憂而產生的消費行為上的謹慎態度,也影響了線下甚至線上的非必需品交易。義烏進出口貿易的困境此時才真正到來。
首先,從往來義烏的外商人數上就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與往年的落差。據義烏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統計,1月至4月,義烏登記入住境外人員36066人次,同比下降79.3%,而常駐義烏的外商人數也由往年的1.5萬人下降到7200餘人,減少了一半左右。我們團隊過去數年訪談、接觸過的外商中,有不少仍無法回到義烏。比如,一位常年在義烏工作生活的巴基斯坦商人攜中國籍太太於春節假期回巴基斯坦探親,先是由於中國國內疫情推遲返義時間,之後又因巴基斯坦於3月21日開始暫停所有往返巴基斯坦的航班及中國的入境管制,兩人滯留巴基斯坦三個多月。其太太現已乘坐6月包機返回中國,但那位巴基斯坦商人至今無法回到義烏,夫妻暫時分居兩地,生意也因此暫停。蘇丹政府於3月16日宣布蘇丹全境進入衛生緊急狀態並關閉所有機場和海陸邊境口岸,我們認識的一位蘇丹商人因在杜拜採購而滯留,至今仍未與蘇丹的家人團聚。一位常駐義烏的葉門商人在春節期間攜家人一起去土耳其遊玩,也因無法返回中國,至今滯留土耳其。另一位在義烏做貿易十多年的葉門商人,滯留在哈薩克斯坦已經近三個月。許多常駐義烏的外商因不同情況及原因無法順利返回義烏,更多往來義烏的採購商因入境管制無法來義採購,他們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次,人員流動的停滯和延緩也進一步影響了貿易的拓展。據義烏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月至4月,義烏市場的出口額為65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往年較為平穩的貿易走勢,在2020年反反覆覆的疫情影響下,出口額呈現W型走勢。網上戲稱,這次新冠疫情國內打上半場,國外打下半場,義烏商戶打全場。市場的商戶們其實早就意識到今年生意不好做,「一天見不著幾個外國人」、「今年最好的就是直播,但小網紅來拿貨,就1-2箱,訂單碎片,而且拿了一單就沒下一單了」、「我媽的店面,往年要租27萬一年,今年,10萬都沒人要。有人租著開著,就已經很不錯了。」
在全球性疫情仍未完全緩解的情況下,以外貿立市的義烏在全球性危機中堅守其「小商品-大市場」定位的同時,也在尋找新的機遇,既為國內的穩外貿做出貢獻,又滿足疫情期間國際貿易的新需求。
尋找危機背後的機會
針對幾個月來疫情帶給義烏的兩個階段的不同衝擊,義烏政府各級單位及商城集團始終積極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予以應對,以最大程度化解這種衝擊帶來的不良後果。第一階段,為保證儘快復工復產,義烏政府在春節期間派出三十個工作組,分赴安徽阜陽、湖南懷化、甘肅隴南、雲南昭通等地引人招新,接回工人上萬名,使大部分外貿企業得以在2月底前正常復工。與此同時,義烏市外事辦通過「以外引外」等方式吸引外商回歸,建立來義外籍人員服務管理兜底機制。商城集團實行補貼交通費和解決短期食宿等優惠政策,並兩次以包機形式招引來自四十多個國家幾百名外商組成的境外採購團到商貿城採購。
第二階段,為推動市場和外貿產業鏈加快復甦,義烏政府推出了促進市場繁榮二十大行動,並派出20個工作組,赴20個省份「搶」採購商,積極開拓內貿銷售市場。國家出臺5批23項稅費優惠政策,幫助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在義烏市商務局、商城集團、中國人保等單位的努力下,義烏5月20日出臺了全國首個市場採購出口信用險政府統保項目——義烏「商戶信保」,試用期一年內,義烏全部市場採購貿易出口基礎性保險由政府統一「買單」,賠付損失比例的30%。這無疑是給目前暫時頹靡的市場注入了新的動力,這一舉措使商戶在疫情期間可以安心接單的同時,也增加了商戶的規範經營意識。
為解決疫情下外國採購商無法自由來義採購的難題,商城集團依託海外項目,聯合優質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倉儲平臺。截至6月8日,已在捷克、西班牙、杜拜、盧安達、泰國、吉布地、肯亞、剛果(金)等全球18個國家24個地區設立海外倉。海關總署於6月13日對外發布公告,決定在北京、天津、廣州、寧波等10個地方海關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監管試點。
從這些舉措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層面、義烏政府層面還是商城集團層面,都在群策群力為疫情期間的經濟恢復、內外貿易發展提供各項便利,以提振共克時艱的信心。那麼義烏的中外商戶們,他們面對疫情對其生意的衝擊,有何表現呢?總的來看,我們訪談的許多商戶無不帶著某種悲觀的情緒面對無法預判的全球疫情,同時又帶著樂觀態度和對未來的期待,相信「疫情總會過去」,即使知道生意寡淡,還是堅持每天到市場上來等生意。當然,在市場當道之地,不斷轉變也是生意經,義烏的中外商人也正是在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發展起來。對市場走向最敏感的義烏商人,同樣觸摸著疫情下的市場脈搏,尋找變通中的機會。
1)從「外貿」轉身「內貿」
在義烏白手起家的高普帽業,是業內名列前茅的著名OEM帽子生產企業,產品主要銷往法國、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每年銷售額1.5億。董事長朱智慧先生在訪談中告訴我們,春節過後,他的企業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停止出貨,停止下單,取消訂單」這三個階段,到現在訂單也只恢復了六成左右。
但「危中孕機」,面對疫情衝擊的同時也正是發現機會的時候,朱總在訪談中說,「疫情影響到我們行業,帶來一個好的東西,就是針對國內市場的開發。」一場疫情,使高普帽業重新拾起了國內某防曬用品新興潮牌拋來的橄欖枝,開始將其生產轉向國內市場。在訪談中,朱總這樣形容企業的戰略調整:「我們現在自己在做的應對,不叫『轉型』,叫做『轉身』,轉身做國內市場。我們現在主要的重點、精力在開發國內市場,先把國內的帽子做起來。」。長年來為國外知名品牌代加工積累的技術能力和生產經驗,讓高普帽業獲得了競爭國內市場的籌碼,所獲利潤也令人滿意。而高普這一類較為成熟的外貿供應鏈轉身供應國內市場,也將全面提升國內帽業的設計理念、產品品質、生產工藝。經歷了疫情期間從為國外品牌貼牌到開發國內市場的變化,朱總認為這場危機如同洗牌,會讓那些注重設計和質量的產品有市場,而新一代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會共同推動國內產品的升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
但像高普這樣能夠在失去外貿訂單的同時立即轉向國內市場的企業在義烏畢竟是少數,而外貿生意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模式,習慣了外商來樣訂貨的義烏商戶,重拾「國內市場」,必然出現諸多的不適應。外商訂單相對簡單,有些國家的訂單甚至不需要定製,直接看樣訂貨。轉向國內市場,勢必面臨著產品更新、設計換代等問題。有一家常年經營掛袋的商戶告訴我們,「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客人就是希望設計簡單一些,往往就是一個顏色就可以,不希望上面有任何點綴,就喜歡素色的。內銷的話會稍微要有一點顏色的色彩搭配,總體的設計肯定是不一樣。」諸多困難讓許多商戶望而卻步,更多抱著「疫情總是會過去」、「賺得少,省點花」的「熬過去」心態。我們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看到不少商鋪展示出來的樣品,無論款式還是顏色一眼看去就跟中國人的審美有著距離,跟老闆們一攀談,了解到這些商品主要銷往非洲、中東或北美,沒有外國客商來,老闆們還是打開門店等候可能的生意。
儘管外向度有所不同,但「擴內貿」無疑將成為義烏市場商戶目前最為緊要的嘗試方向。那些有一定內貿比例的商戶或廠家此時的日子就好過許多,比如我們走訪的一家首飾品牌店,他們的客戶有70%是國內的,所以疫情對其生意的影響不大。除了個體企業的積極應對,義烏商戶也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共克時艱。商城集團將去年推出的「義烏好貨」戰略,進一步升級為「義烏好貨萬裡行」,將7.5萬家商戶和210萬的單品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們推往線下的二、三級批發市場,並已在2020「義烏好貨」貴陽站貿易訂貨會暨文具新品聯合訂貨會上,交出了貿易成交額2300餘萬元的傲人成績單。
2)由「線下」轉戰「線上」
4月20日,義烏「雲上」博覽會開幕,義烏五金電器博覽會也從線下開到線上,文具禮品展線上展會也於5月15日啟動。4月15日,商城集團的「Chinagoods」平臺上線測試,「線下轉線上」的趨勢接下來無疑還會擴展到更多其他領域,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隨著國內各種直播平臺的興起,義烏的有些商戶從去年起就開始紛紛試水,「老闆娘直播」已經開始成為一種賣貨現象。今年3月30日義烏國際商貿城二區淘寶直播中心正式啟動,在商貿城三區5樓的廠家直營中心,商戶還專門為小主播們打造了一些直播的場景,主播賣出貨之後,商戶直接幫主播發貨。「這些素人主播過來,他們過來沒有什麼壓力的,賣多少,算多少,這個也是我們相當於類似於地攤經濟的一種模式。」商戶向我們介紹說。據義烏商務局統計,1-4月義烏共開設直播3.4萬場,實現零售額43.2億元,佔整個內貿網絡零售交易額的近十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義烏已有「網紅直播」從業人員6000多人,涉及市場經營戶3000餘家。
但是,網紅經濟和直播經濟也不是靈丹妙藥,市場要完成轉型也面對許多困難。首先,許多商品並不適合直播,義烏市場上的產品包羅萬象,除了適合直播的彩妝、文具、箱包、服裝等品類以外,還有許多諸如工具、機器零件等不適合直播的產品。其次,對於歷來以薄利多銷為經營之道的義烏小商品來說,價格已經因為市場競爭被壓到最低,通過直播的方式,利潤空間將所剩無幾。另外,網紅帶貨的方式也未必理想,大網紅無暇顧及義烏市場且其壓低價格取悅粉絲的做法無疑將商家的利潤空間擠壓到無利可圖,小網紅的走貨量有限勢必無法達到通過以量取勝的利潤需求。
許多義烏商貿城的經營戶和採購商多年來習慣於線下採購、多家比較、當場議價的貿易模式,對突如其來的變化顯然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商戶表示不願意費力去學習線上的經營方式,情願耐心等待疫情過去,客流恢復。但也有一些年輕商戶對於新的模式抱有期待和希冀。李先生大學畢業沒幾年,接手父親打造了20多年的生意,在商貿城四區經營著一家鞋類店面,不同於一些抱著傳統觀念做生意的老經營戶,他對Chinagoods這個平臺很感興趣也很有信心,打算好好研究嘗試。他說,以前雖然也用「義烏購」平臺,但其實僅限於把「義烏購」當作一個線上渠道去展示商品,從而引流到實體店面來促成交易。這次疫情給自己敲響了警鐘,接下來自己的目標是集中精力進行產品更新,關注國外市場動態,拓寬其他渠道擺脫目前僅限線下成交的局面,那麼「Chinagoods」無疑是一個現成可用的嘗試入口。箱包協會會長柳先生告訴我們,今年箱包行業同往年相比訂單減少了60%左右,疫情在倒逼義烏各行各業沉下心來思考如何擺脫只提供廉價商品的標籤,並通過新的銷售方式做貿易,通過改變自己來應對疫情帶來的變化。而談到今後的發展,他認為「線上肯定是趨勢,只要方便,使用過一次,肯定會嘗試第二次第三次。我們線上肯定要加強,線下做做產品的展示。」在他的一家門店裡,我們看到了已經在布置中的直播設備。
義烏的魅力:一個最佳的組貨之地
「同在地球村,無人能倖免」,全球性疫情對人們正常生活的衝擊無遠弗屆,義烏市場也經歷了數月的掙扎與努力,但是就我們這段時間的調研觀察,義烏市場和中外客商呈現的不少沮喪而是對義烏未來的信心。那麼,義烏的魅力究竟在哪裡?義烏接下來又將何去何從?
義烏本身作為一個小商品中心,確實很難讓消費者將之與「時尚」、「高端」聯繫在一起,這與義烏市場經營的商品種類有關,也與義烏市場本身的定位有關。義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中國全品類的製造供應鏈,這個連接全球的貿易網絡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斷擴大,其縱深也許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我們的觀察發現,在全球化的地方市場綜合體中,義烏將商家與生產鏈恰當地連結起來,扮演了重要的商品樞紐的角色,而中國在過去數十年形成的完整的製造業結構就是義烏外貿的底氣。製造業當然離不開貿易,各色各類的小商品貿易也繞不過義烏,電商、微商、直播甚至虛擬體驗都不過是不同的銷售模式,離不開產品,義烏的魅力也正在於此。正因為義烏多年形成了無可比擬的市場集聚效應,從上遊的原始設備生產商/原始設計製造商到物流配送環節,令義烏具有相對獨特的優勢。
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提到義烏,更多人想到的是「組貨」、「拼櫃」和「集聚效應」等名詞。可以小批量、多品種採購,便利地進行拼櫃發貨清關,是外國商人選擇義烏最重要的原因。一個在荷蘭生活的索馬利亞商人告訴我們,他選擇義烏作為自己成立外貿公司的地方,因為他既可以在這裡買到便宜的紗巾、飾品賣到索馬利亞,也可以在同一個市場買到質量好些的兒童玩具賣到荷蘭。而 「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的落地生根,散貨清關、個體戶外匯結算和物流上的便利都在全力為這個網絡的正常運轉保駕護航。物流成本的價格低廉使其獨具競爭力,吸引了部分商家在義烏設倉,不斷增長的電商規模和不斷降低的物流成本形成良性循環機制。據中新網6月17日報導,1-5月義烏郵政和快遞業務收入69.72億元,同比增長25.21%,快遞企業5月單月業務量完成7.14億件,創歷史新高,排全國第一。物流的便捷高效不僅保證了疫情期間國內消費者線上訂貨的需要,跨境電商的出口貨單量也有所增加,特別是提供的防護用品為境外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
疫情的全球蔓延無疑衝擊到了全球貿易網絡的每個環節,無論是外貿轉內貿,還是線下轉線上,都是人們在「疫中求變、危中尋機」,展示了對抗風險時積極應對的努力姿態。一位葉門商人告訴我們,雖然疫情的影響下,他的服裝、飾品類訂單減少了,但生活必需品如嬰兒、兒童用品等訂單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客戶及覆蓋產品品類的多元化才是規避風險的最佳手段。一位阿富汗商人告訴我們,他的客戶主要來自英國、加拿大和阿富汗,雖然業務量的下降無法避免,但因為自己的業務分布在幾個不同國家,恰巧能夠互相起到緩衝作用,他的公司目前還在順利運轉。這些例子和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是一個道理,無疑值得眾多商家所借鑑。而高普帽業成功「轉身」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義烏的另一個側面,產業升級、技術革新和人才培養仍將是義烏外貿企業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些能力的培養是中國企業面對突發狀況時得以及時應對的硬實力,而這些企業的「轉身」也將會為「中國製造」的品質提升、中國消費市場的更新換代注入新鮮血液。
隨著eWTP全球創新中心落地義烏,義烏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疫情後的義烏也將翻開嶄新的一頁。「主播賣貨的時候,賣衣服肯定搭配一些帽子圍巾,我們義烏就是專門產這些小配飾的。」「義烏是做什麼的,你們需要什麼配什麼,我什麼都能拿的出來,這是我們業務最大的競爭優勢。」義烏的商戶們十分清楚自己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在哪裡,「全國網紅直播的組貨基地」,或將成為未來義烏的一個新標籤。
義烏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和中國外貿中心的定位是不會被輕易改變的。很多做外貿生意的商戶,正耐心地等待著他們老客的回流,義烏民間有著「客人是條龍,無客便是窮」的老話,大家都清楚地明白,客流的恢復才是義烏生意的希望。我們線上-線下訪談的義烏外商特別是那些滯留在海外的常駐客商,也都在期盼著疫情儘快結束,以恢復以往的生意。義烏阿富汗商會會長阿茲茲慶幸自己在3月底前返回上海,也對大量外商特別是阿富汗商人不能回到義烏感到焦慮。他告訴我們,「我們有三百多名阿富汗商人已經做好了準備,時刻期待著儘早回到義烏,只有商人們回來,所有的生意才能被帶動起來。」經歷著疫情帶來的衝擊,我們深切地感到很多外商對義烏市場的信心與依存度是發自內心的。義烏伊朗商會會長哈米說,「中國的實力就是我們對中國的信心,目前的困難就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改善不足,淘汰劣質,讓未來的生意越來越穩。」
疫情之下,各顯神通,義烏的中外商人都在困境中變通著、堅守著,同時為商貿服務的各項政策、物流體系和外貿服務業也應疫情帶來的衝擊做出各種調整。在夾縫中闖出來的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已經是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3月13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全國市場運行與流通發展服務平臺時,與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負責人視頻連線,了解國內外訂單情況。他說,「小商品有大市場,你們這個市場連著200多萬家中小微生產企業,要為商戶經營提供更好服務。希望你們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保持國際市場份額上打頭陣。」
從義烏的中外商人那裡我們了解到,義烏外貿的一條金律是「哪裡有錢往哪裡走」,義烏以前是這樣,現在和將來還會是這樣,義烏外貿的重新激活令人期待。6月中旬,一位在義烏生活了近6年的蘇丹商人告訴我們,他要出差去山東的生產廠家看樣品,無法接受我們的採訪。儘管我們無法在義烏見到他本人,但是他可以到山東談生意之行,無疑也是一個令人欣慰的信號。
(袁琛: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趙春蘭:浙江外國語學院講師、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社會人口所兼職研究員;範麗珠:社會學教授/博導,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社會人口所所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