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願為小民盡稍有知見之心,不願廁貴人受不值計較之氣。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在晚清,有這樣一位名人,他考取過舊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功名,成為朝廷權貴們的新寵,卻在時代的感召下,他毅然辭官回家,為了心中的理想,追求實業救國。他人生中的前41年,上演現實版的範進中舉,於功名利祿中苦苦掙扎,其中不乏荒誕之處。但他也確實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自尊,甲午中日戰爭後,他對晚清國力的衰微倍感憤慨,於是辭官回家,創辦大生紗廠,以圖實業報國。
這位頗具理想主義的晚清狀元就是張謇,一位舊中國儒家理想主義知識分子。張謇於1853年7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
41歲時,張謇在晚清「名流」的幫助下考中一甲一名狀元,後來辭官回家,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並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
張謇自幼聰穎,4歲起父親張彭年開始教他學習《千字文》,一年之後他就能完整無誤地背誦《千字文》。此後,張謇秉承父親讀書為官的思想,和三個兄長入私塾讀書。此後的歲月中,張謇就讀於海門邱大璋先生處,學習古人必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等蒙學的基本書籍。
15歲時張謇準備考秀才,但張家祖上是所謂的「冷籍」,當時科舉規定「冷籍不得入試」。在清代,有這樣一種不成文的陋規:三代沒有做過官,或三代以內不曾有人中過秀才、舉人之類的家族,就被稱為「冷籍」。為了取得應試資格,張謇冒充鄰近如皋縣的張家子嗣報名獲得學籍,16歲考中了秀才。
然而人性是貪婪的,冒名頂替始終無法公之於眾,如皋縣的張家也因此要挾張謇,並不斷索要財物。後來索性與張謇一家對簿公堂,索要一筆價值不菲的酬金。這場官司打了三四年,幸得賞識他的老師從中斡旋,直到張謇20歲時此案才告終。禮部同意張謇重新填補學籍,準他入試。
此案結案後的第二年,張謇在江寧(今南京)結識了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成為他的幕僚。由於張謇頗具才華,又是一位踏實的實幹家,深得吳長慶的賞識。1880年,張謇隨吳長慶督辦山東海防,在這裡他遇到了科舉不第前來投奔吳長慶的袁世凱。吳長慶看出袁世凱志大才疏,就讓張謇教導袁世凱,因此張謇成為了袁世凱的老師。
其實在張謇成為吳長慶的幕僚後,他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科舉之路,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參加過5次鄉試,但都沒有考中。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之後,日軍進抵仁川,企圖吞併朝鮮,於是張謇隨同吳長慶出徵朝鮮。
在朝鮮,袁世凱終於大展宏圖,奠定了他之後的地位,而張謇雖然賺取了極大的名譽,得到了戶部尚書翁同龢的賞識,本可以入朝為官,但他依舊想通過自己考取功名,這或許是舊時讀書人內心的一種自尊吧。
1885年,張謇終於在鄉試中考中第二名舉人,緊接著就去參加禮部會試。富有戲劇性的是,當時翁同龢等所謂的「清流」極力招攬他,在會試的試卷中暗中識別他的卷子,希望他快速入試,但連續4次都誤認了其他人的試卷。
1894年,41歲的張謇第5次參加會試,這次終於考中第六十名貢生。在三月禮部複試中,翁同龢將他的名次從第十一名改為第十名。四月殿試時,翁同龢甚至派人在一旁看著他考完,並急匆匆地將他的卷子評為第一,於是張謇終於考取了舊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狀元。
也正是張謇考中狀元的這一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了,北洋水師慘遭失敗。清廷中主和派戰勝主戰派,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中日之恥讓張謇心灰意冷,他以為父守孝之名,離開了清朝黑暗的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