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狀元張謇,曾做過袁世凱的老師,上演現實版的範進中舉

2020-12-18 歷史小蛀蟲

張謇:願為小民盡稍有知見之心,不願廁貴人受不值計較之氣。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在晚清,有這樣一位名人,他考取過舊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功名,成為朝廷權貴們的新寵,卻在時代的感召下,他毅然辭官回家,為了心中的理想,追求實業救國。他人生中的前41年,上演現實版的範進中舉,於功名利祿中苦苦掙扎,其中不乏荒誕之處。但他也確實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自尊,甲午中日戰爭後,他對晚清國力的衰微倍感憤慨,於是辭官回家,創辦大生紗廠,以圖實業報國。

這位頗具理想主義的晚清狀元就是張謇,一位舊中國儒家理想主義知識分子。張謇於1853年7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

41歲時,張謇在晚清「名流」的幫助下考中一甲一名狀元,後來辭官回家,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並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

張謇自幼聰穎,4歲起父親張彭年開始教他學習《千字文》,一年之後他就能完整無誤地背誦《千字文》。此後,張謇秉承父親讀書為官的思想,和三個兄長入私塾讀書。此後的歲月中,張謇就讀於海門邱大璋先生處,學習古人必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等蒙學的基本書籍。

15歲時張謇準備考秀才,但張家祖上是所謂的「冷籍」,當時科舉規定「冷籍不得入試」。在清代,有這樣一種不成文的陋規:三代沒有做過官,或三代以內不曾有人中過秀才、舉人之類的家族,就被稱為「冷籍」。為了取得應試資格,張謇冒充鄰近如皋縣的張家子嗣報名獲得學籍,16歲考中了秀才。

然而人性是貪婪的,冒名頂替始終無法公之於眾,如皋縣的張家也因此要挾張謇,並不斷索要財物。後來索性與張謇一家對簿公堂,索要一筆價值不菲的酬金。這場官司打了三四年,幸得賞識他的老師從中斡旋,直到張謇20歲時此案才告終。禮部同意張謇重新填補學籍,準他入試。

此案結案後的第二年,張謇在江寧(今南京)結識了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成為他的幕僚。由於張謇頗具才華,又是一位踏實的實幹家,深得吳長慶的賞識。1880年,張謇隨吳長慶督辦山東海防,在這裡他遇到了科舉不第前來投奔吳長慶的袁世凱。吳長慶看出袁世凱志大才疏,就讓張謇教導袁世凱,因此張謇成為了袁世凱的老師。

其實在張謇成為吳長慶的幕僚後,他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科舉之路,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參加過5次鄉試,但都沒有考中。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之後,日軍進抵仁川,企圖吞併朝鮮,於是張謇隨同吳長慶出徵朝鮮。

在朝鮮,袁世凱終於大展宏圖,奠定了他之後的地位,而張謇雖然賺取了極大的名譽,得到了戶部尚書翁同龢的賞識,本可以入朝為官,但他依舊想通過自己考取功名,這或許是舊時讀書人內心的一種自尊吧。

1885年,張謇終於在鄉試中考中第二名舉人,緊接著就去參加禮部會試。富有戲劇性的是,當時翁同龢等所謂的「清流」極力招攬他,在會試的試卷中暗中識別他的卷子,希望他快速入試,但連續4次都誤認了其他人的試卷。

1894年,41歲的張謇第5次參加會試,這次終於考中第六十名貢生。在三月禮部複試中,翁同龢將他的名次從第十一名改為第十名。四月殿試時,翁同龢甚至派人在一旁看著他考完,並急匆匆地將他的卷子評為第一,於是張謇終於考取了舊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狀元。

也正是張謇考中狀元的這一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了,北洋水師慘遭失敗。清廷中主和派戰勝主戰派,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中日之恥讓張謇心灰意冷,他以為父守孝之名,離開了清朝黑暗的官場。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傳》中範進中舉為什麼高興到發狂?你怎麼看?
    這句話曾是受到批判的,在提倡勞動者光榮的時代,在批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時代,在批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對於範進中了舉,就變的癲狂起來的樣子,是難以理解的。《範進中舉》這段故事出自於清代偉大作家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被選於中學語文教科書上。範進中了舉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 清代舉人做官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能當什麼級別的官員
    《範進中舉》因其諷刺清代的科舉制度和人們捧高踩低的社會風氣,而成為一篇中學語文必學科目,無論是範進中舉前後自身的酸腐、胡屠戶的前倨後恭、張鄉紳的殷勤結交,都無不顯示著「舉人」這個名頭的分量。稀罕的舉人老爺受現代小說、影視作品中狀元滿地走,進士不如狗的情形,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讀書人不中進士皆是無用。
  •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突然發瘋?放到現代範進是怎樣的職位?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大概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曾在語文課本上學習過範進中舉一文的節選。範進中舉講述的是範進從年輕時就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五十四歲時終於考中舉人,從一介布衣平民青雲直上終於實現當官夢想。夢想成真那一刻範進喜極成瘋,最後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將其打醒。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範進中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範進是範進,範進也是我們。小時候讀《儒林外史》,覺得範進中舉是一個荒誕而可笑的故事。範進在中舉之前,窮困潦倒,備受旁人的羞辱和輕視,卑微軟弱得令人憤懣。一旦中舉,境遇立即逆轉,一日之內飛黃騰達。粗俗世故的丈人胡屠夫,在範進發跡前極盡粗鄙諷刺他,在他發跡後又極盡卑微地諂媚。
  • 範進中舉後為何差點發瘋?你看看他前面幾十年過的是什麼日子?
    接受過義務教育的讀者肯定都熟知《範進中舉》,對於這個帶著濃厚諷刺色彩的人物,有人讀出了心酸,有人悟出了艱辛,也有人飽含同情,確實是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對於故事結尾的戛然而止,很多人沒有再深究,因為大家都覺得,最後範進肯定成了個不折不扣的瘋子,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範進中舉」反映的社會現實:讀書是「寒門學子」自救的唯一出路
    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裡有一篇經典諷刺小說《範進中舉》,講的是年過半百的秀才範進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于五十四歲那年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但歡喜狠了,生了瘋病,在其嶽父胡屠戶惶恐下的兩巴掌下才清醒的故事。
  • 洞見|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範進中舉
    洞見|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範進中舉  作者:趣史錄  範進是範進,範進也是我們。  小時候讀《儒林外史》,覺得範進中舉是一個荒誕而可笑的故事。  範進在中舉之前,窮困潦倒,備受旁人的羞辱和輕視,卑微軟弱得令人憤懣。  一旦中舉,境遇立即逆轉,一日之內飛黃騰達。  粗俗世故的丈人胡屠夫,在範進發跡前極盡粗鄙諷刺他,在他發跡後又極盡卑微地諂媚。  年紀漸長,再讀到這一段時,才知道所有的寓言都是現實,幾百年前的故事也是今天的社會。
  • 範進中舉之後
    範進中舉,《儒林外史》寫活了各色人等的表演,尤其是範進的嶽父胡屠戶。但是範進中了舉之後有怎樣的人生道路呢?一般讀者就不太清楚了。話說先是張鄉紳來拜訪,胡屠戶躲進女兒房裡,張鄉紳送上賀儀五十兩,還送了一所三進三間的宅子。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範進中舉!
    園是象牙塔,為少年阻隔外面的灰暗和殘酷,讓人誤以為悲歡只有一座塔那麼大,荒誕可笑的故事都在書中。可當少年離開了象牙塔走進社會大熔爐,才發現世界上沒有人人平等的神化,只有強者崇拜、弱者淘汰的社會規則。當你弱小,周圍都是小人,當你強大,周圍都是好人。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發現你我周圍,範進中舉的荒誕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壓榨洗腦的現代人很難理解範進,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發展到後期已經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表面上我們覺得瘋癲的範進迂腐可笑,但實際上他諷刺的是科舉制度的腐朽。在大眾所熟悉的影視劇當中,幾乎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主角都能考中狀元,所以在大眾的認知當中,能獲得狀元似乎都是一件易事。
  • 狀元張謇致力「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人締造一所城:南通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張謇,這位現在正在被人們重視的晚清民國時期的企業家,他在江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實際上他100多年前所做的事情,一直影響到現在!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文明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人類意義的人,一個深刻理解了人性的人。
  • 歷史不應忘記的實業家、教育家——清朝最後一個狀元張謇
    因為政商跨界,尤其是以商為主,使他名氣政界不如他的同事袁世凱、商界不如同鄉榮毅仁,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了。其實我們不該忘了他。他的商業王國湮滅在近現代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了,但是他留給世人的教育和城市建設,尤其是他的精神價值,卻永垂不朽!1853年7月1日,中國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出生。
  • 人到中年再讀《範進中舉》,發現範進的妻子才是女人的楷模
    非常佩服那些編教材的專家們,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值得一讀再讀。上過初中的朋友應該都讀過《範進中舉》,第一次讀到《範進中舉》只覺得是一個有意思的嘲諷故事,當時老師講本文的中心思想好像是封建社會下的科舉制度怎麼樣。於是範進在我腦海裡就變成了一個「中舉變瘋」的形象。
  • 範進中舉我們看來非常的搞笑,他中舉之後,周圍人的反應更誇張
    中國古代對於階級等級劃分的還是非常清楚的,士農工商做商人反而是最低等的行業,而這些人們想要在將來出人頭地,最直接的就是去參加科舉,考上狀元,做了大官再之後就可以成為眾人景仰的對象,甚至最後還可以衣錦還鄉修建家族祠堂,呈現光宗耀祖的目的。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考舉人的競爭非常激烈,每百名生員中,幸運者僅一兩名。舉人的功名比生員重要得多。舉人不但可參加會試投考進士,即使考不中進士,也能參加「大挑」,或做知縣,或做學官,從此步入仕途;再退一步,哪怕不做官,在地方上以其紳士的身份,也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考上舉人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它在讀書人的人生經歷中是極為關鍵的一環。
  • 時到中年再讀《範進中舉》,才能恍然大悟,年少的理想被現實擊垮
    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範進中舉》這篇課文,裡面每個人的形象,無論是從範進,到屠戶和張鄉紳,一直到群演,都在小說中被刻畫得活靈活現,致使我們到現在都能回憶起,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裡都在做著什麼事情。咱們說回《範進中舉》,主要人物範進,人設特別明顯的一個人,窮盡一生精力於科舉考試,能執迷到什麼程度?寧可讓家裡人挨餓也要去科舉。範進中了秀才回到了家後,並沒有人重視這個年紀已經不小的範進。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出生在富裕農民兼商人家庭,1894年41歲時考中甲午恩科狀元,曾出任江蘇省諮議局議長、民國政府實業總長、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生活在風雲激蕩的中國近代,1895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面對甲午戰爭的國內危局,有3個人各自作出人生重大選擇:孫中山選擇革命,康有為選擇改良,而張謇選擇了實業。很多人對張謇由官場進入商場不甚理解、很想了解。
  • 範進中舉後真發瘋了嗎?
    範進中舉前,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歲還只是個沒有任何功名的童生,窮愁潦倒,寒冬臘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凍得直發抖,小說中說「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 中醫角度來看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講的是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最為知名的人物形象顯然就是範進了。節選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更是被選入了教科書,很多人對範進這樣一個「到死也要考舉人的窮秀才」的印象極為深刻,學生時代的我們也曾一度嘲諷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