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宋金元時期神廟戲臺的形制演變

2021-01-09 黃河講故事

#非遺印記共建文化版圖#

我國現存的金元戲臺大概12座,全在山西境內,並且大部分集中在晉東南。現有的研究表明,戲臺的發展與元雜劇在山西的興盛密切相關,尤其是戲臺形制的演變,一般認為主要與元雜劇的繁榮密切相關,元雜劇藝術原本脫胎於宋金雜劇、院本和諸宮調等說唱技藝,但它最終卻得以從歌舞百戲中獨立出來,至元代時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藝術形式。

這一現象直接導致了表演場地從露臺向戲臺的轉變,並且由四面觀轉向三面觀,最後定型於一面觀,這個演變過程的原因一是元雜劇的成型,二是由於戲臺由敬神逐漸發展為娛神與娛人並重。本文在大的歷史脈絡上同意這樣的判斷,但我們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戲臺所處的神廟,山西在由宋入元之後,其功能無論是其本身還是其在異族統治者的眼裡都發生了變化,而戲臺形制的演變的原因如果純從形式分析入手的話,很容易產生類似於「形式自律」的錯覺,而功能主義的解釋也會讓我們看不到山西在蒙元治下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意識形態與人的觀念對戲臺形制變化同樣是有影響的。

考慮到金元戲臺遺存的稀有性,通過按年代排列起來的形制演變的序列來觀察戲臺的變化,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有必要的,對由形式分析得出來的戲臺形制變化的大趨勢的判斷,應當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試圖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之上,再做一些細緻的觀察與歷史研究,試圖由此能發現戲臺演變背後的另外一些原因。

從金代後期開始直至元朝,形制上更為固定統一的戲臺與正殿之間的距離則明顯拉大,為臺下容納更多觀眾提供了條件。原先只能在四面或側面「陪同」神靈進行觀看的普通百姓,如今被納入了與神靈同向的視野之中,甚至能夠在神靈前方進行觀看。我們在元後之世可以看到更清楚的是,這種以「酬神」為口號的獻戲逐步向「娛人」目的轉變,發展到明末時期甚至出現了為觀眾中的婦女兒童提供了特別的坐席的「看樓」,使得觀演空間進一步縱向延展,更多人得以參與到這項集體活動中來。

元代由此戲臺實現了從大三面向小三面、最終過渡到一面觀戲的鏡框式舞臺的轉變。王曲村東嶽戲臺仍然保持著三面觀戲的格局,但到了東羊村戲臺則已經發展為一面觀,使得舞臺的音響和觀看環境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善[1]。這樣一種演進過程,有一種實用主義的解釋很有代表性:

……演出藝術或戲劇作為神靈的供品這一本質又不能輕易改變。就是說,演出在一個長時期中還必須面對神靈。為了照顧神靈、觀眾的雙重需要……神靈與觀眾一前一後,都能夠從正面觀賞演出,各得其所[2]。

本文認為這種實用主義的需要確實是存在的,但我們也要看到,戲臺作為神廟的一部分,神廟又作為地方信仰的禮拜場所,並不純粹是一種當地村民自發的行為,從許多神廟的碑文就可以看出神廟的修建都是由地方政府與鄉賢組織的,我們不難看出它與許多世侯在其領地實行地方自治有直接的聯繫[3],也就是說這其中其實是有政治需要的,因為神祇崇拜與祭祀本身就與意識形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東嶽崇拜為例,東嶽大帝泰山神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具備了完備的廟祀制度,是官方祀典的重要神靈。

在忽必烈奪取政權後,也並未廢黜此例,東嶽崇拜在有元一代得到了延續。但是,根據歷代方志碑文的記載,元代時期官方並不直接致祭東嶽行祠,而是由民間組織代行。而在此過程中,最能表現庶民參與熱情的便是演戲獻神這一環節。在山西現存的十餘座金元戲臺中,有三座都位於東嶽廟內,前述的兩座位於臨汾市內的元代戲臺。由此可見,元廷並不關心這類承漢而來的國家祭典,所以並不直接參與,因為蒙元統治階層的禮樂制度是以蒙古本俗為主,後來漸雜金夏,再參以宋制,而形成的一種胡漢雜糅的體制,所以事實上元廷甚至無意去了解這類承宋而來的地方神。即便是經元廷敕封的地方神祭祀,從相關的碑文來看,蒙元統治者之所以敕封這類地方神,只是因為他們認為這類民間信仰與崇拜有勸農之用而已。

而山西有元一代的地方信仰從宋以來的賢人崇拜向保農防旱的水神崇拜的轉變,恰恰與元廷重農之風是相互呼應的,我們在元代山西神廟的碑文中也能看到對祈雨興農的強調已經超過了對前進、對聖賢的信仰[4]。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地方神崇拜的一個微妙的變化就在於,此時山西地區的國家權力處於真空狀態,地方權柄主要由漢族世侯所把持,宗族觀念與宗族勢力此時也開始萌芽[5],國家信仰事實上已經讓位於地方信仰,祭祀中傳統禮制的重要性才因而會逐漸被實用主義的考量所取代,而此時的戲臺由中庭向正對正殿的山門轉移,並由三面觀逐漸轉變為一面觀,由「酬神」轉向「娛人」,可以說是對傳統祭祀禮制的突破,而地方祭祀取代國家祭祀,這正如孔子批評季氏僭越——「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樣,其實都是由於漢人世侯領地自治度高、地方勢力變強後取代國家權力的結果,這一點也許我們從現存元代戲臺大部分都採用藻井與鬥拱的事實中能看得清楚。

眾所周知,藻井在古代建築中是等級較高的規制,一般並不用於宮廷樓閣和大型廟宇之外的建築。元代以前的宋金戲臺也很少見到鬥八藻井的梁架,而是用兩層枋木組成方框、多為平置的梁荷載結構。這是因為封建禮法在對建築等級作出的相應限制中曾有規定,外表繁複隆重的藻井建築只能用於體現皇權與神權的威嚴——「王宮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稽古定製·唐制》)。而入元以來,如前撰述,這些以「禮樂」為名的戲臺逐漸突破了傳統禮法的束縛,在梁架上與鬥拱相結合,形成了構思奇巧而又隆重規整的藻井。

車文明教授曾在《金元戲臺研究回顧》中描述,這些元代神廟戲臺的梁架大多「為四角施抹角梁承大角梁,梁上設鬥拱,與補間鋪作後尾共同承起直角梁(井口枋),組成第二層框架。井口枋上再施鬥拱(四鋪作或五鋪作)一圈託起第三層框架,架上再施鬥拱承由戧或挑杆,層層收縮至頂,中設雷公柱,組成雄壯瑰麗的大藻井」[6]。元代戲臺上普遍施用的藻井結構,正如一般的研究所認為的那樣有出於實用性的考慮,並使整體構造更具有立體性與整體性,層層疊進的造型不僅增加了視覺上的美感,而且其呈半圓的形狀加強了對聲音的聚攏效果,在加強音響的同時還改善了演員的表演體驗,因為穹頂圓心對聲音的散射為其在耳際高度起到了一定的排除幹擾的作用[7]。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某種實用主義對禮制的「僭越」。需要稍做辨析的是,神廟按理亦屬禮制建築與高級建築,但對於這種地方神崇拜的「淫祀」而言,「僭越」仍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甚至可以在戲臺藻井與鬥拱由元入明,直至清代,反而是在雕飾上變得更為華麗精美這一點,看到這兩種建築部件在禮制上的重要性。因為明清時期藻井與鬥拱精雕細琢的技藝其實是宮廷意識到戲曲藝術及其在宗教祭祀中的地位而借勢戲臺魅力,禮教勢力捲土重來的結果。明清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它對普羅大眾所具有的深刻影響,是以將這種世俗的藝術形式作為一種新的手段納入到了「神道設教」的體系中,而戲臺外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8]。據晉城市周村大廟明隆慶四年重修廟碑記載,「至演樂之樓,尤念侑神之重,補茸添繪,則使金碧與舞衣相爭輝」。

所以與雕畫精美而以修飾性過分豔麗、充滿宮廷色彩的明清戲臺裝飾相比,以雄渾古樸而著稱的元代戲臺,其風格仍然不難辨認。

行文至此,本文想指出的是,金元戲臺由於其本身就涉及祭祀背後隱含政治正統性的觀念,它們由「聖」到「俗」的風格變化,不可能僅僅是某種「形式自律」或者實用主義考量的結果,我們還應該看到,在少數民族政權之下的漢文化重鎮山西,尤其是晉東南,國家權力的真空與漢人地方宗族勢力的興起,會對涉及禮制的公共空間與建築產生戲臺作為神廟的一部分,因而神廟戲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個娛樂空間或者普通的「公共場所」,而是一個集宗教、政治、文化於一體的「神聖空間」——既用於敬神,也是地方宗族團結鄉裡的一個場域,其背後的政治與文化以及地方信仰觀念的相互作用,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風格演變的動力,而戲臺形制的這種「聖俗之變」因而也便成為了國家與地方勢力博弈的一個表徵。

相關焦點

  • 山西的戲臺|李儀
    ,看到自金、元以後不同歷史時期的戲臺。這些古董一樣的戲臺,穿過歷史的塵埃,至今還依然站立在三晉大地上。 山西是地上文物大省,這當中自然就包括古戲臺。走遍山西,不論是在北部的高原,南部的盆地,或是沁河兩岸、汾河灣畔以及太行、呂梁、中條山的皺褶裡,只要有村落,都會有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戲臺身影。這些戲臺,和鄉野神廟相伴,成為村人們勞動後最大的儀式場所。
  • 全國十二座金元戲臺,全部都在山西:山西是我國古代戲曲的故鄉
    山西是戲曲的搖籃、元曲四大家,有三個出在山西,山西還是古建的博物館保留下的古老建築浩如煙海就說戲臺,全中國就有十二座金元時代的戲臺竟然全部在山西、這些遺留下來的古戲臺見證了山西戲曲之鄉的輝煌歷史。[1],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代表作品《迷青瑣倩女離魂》、《虎牢關三戰呂布》、《倩女離魂》(第1座)《最古老的戲臺山西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戲臺》:二郎廟戲臺,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5公裡寺莊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築群,廟內共保存明清建築若干座,金代建築一座。
  • 山西十三座古戲臺,見證了元朝戲曲發展的輝煌歷史!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獲取更多旅行遊記【2020/04/21日/紅河州建水縣/西門/大板井停車場/行記/(農曆三月二十九)】                  (序言)全國十二座金元戲臺,全部都在山西山西是戲曲的搖籃、元曲四大家,有三個出在山西,山西還是古建的博物館保留下的古老建築浩如煙海就說戲臺,全中國就有十二座金元時代的戲臺竟然全部在山西
  • 剛正清廉的化身——宋金元明清時期的沂蒙
    |引言宋金元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進一步強化,沂蒙山區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穩定下來,絕大部分區域自宋代以來便一直處於沂州和州的管轄之下。清朝前期,在這裡又設置了沂州府,下轄莒州、蘭山縣、郯城縣、沂水縣、蒙陰縣和費縣等。
  • 運城鹽池神廟|中華祠廟建築中的一朵奇葩
    鹽池神廟中的鹽風神、甘泉神、太陽神、雨神、土地神、關帝等,也被封賜神號。在賜封同時,繼續擴大神廟規模。嘉慶二十年(1815)運城地震,神廟嚴重圯毀,道光十四年到十七年(1834-1837)又大規模重修,現在廟內大部分建築皆建於這一時期。
  • 地上文物為啥看山西,看了你就知道了!
    殿雖不大,然年代確切,形制稀有,是我國現存唐、五代建築中唯一的一座懸山式殿宇。 山西高平市金代二郎廟戲臺是現存最早的戲臺,全國目前發現的8座元代戲臺也都在山西,其中著名的有臨汾市魏村牛王廟戲臺和東羊后土廟戲臺、永濟市三郎廟戲臺、翼城喬澤廟戲臺等。
  • 比靈隱寺小眾,山西還有一座唐代的寺院,藏有中國第一琉璃塔
    直到今年9月份的時候才有了一次山西之行,其中一站就是洪洞縣的廣勝寺。 可惜的是在宋金元時期這裡屢遭毀壞,如今我們看到的大都是元代的建築,著名的飛虹塔以及大雄寶殿則是明代的建築。 因為今年山西景區在工作日都免費開放,因此預約一下就可以免費進入景區。首先第一站參觀的就是廣勝寺的一絕--水神廟。為什麼說它是一絕呢?因為在水神廟中可以看到元代的壁畫,這些壁畫不僅時間久遠,連內容也幾乎都是中國的孤例。
  • 連達捐錢修建的戲臺塌了
    2019年春天我和朋友們去尋訪山西省忻州市莊磨鎮連寺溝村鐵梁橋, 時隔一年之後, 這座金元時期的石拱橋變得煥然一新, 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臨汾牛王廟戲臺
    牛王廟戲臺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魏村鎮,建於元代,是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戲臺,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王廟坐北朝南,現存三王殿、獻亭、垛殿、廊廡、戲臺等建築,除戲臺外均為明清建築。戲臺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因平陽地震受損,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戲臺採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後面及兩側後半部三分之一築牆,正面為臺口,無前後場之分,整體採用大額枋結構,完全沿襲宋金時期樂亭戲臺的獨特風貌,三面敞開,觀眾可以從正面兩側觀看。牛王廟戲臺的這一特點與現代的T形舞臺有異曲同工之妙。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迄今保留了一千多座大小不等的寺觀建築和地上遺址,除了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后土聖母廟、稷益廟等數以千計的寺觀壁畫,民間還有更為常見的墓葬壁畫。相比久負盛名的山西寺觀壁畫而言,墓葬壁畫這一類特殊的隨葬品,此前卻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 來了來了,千年府衙山西督軍府舊址新名稱、開放時間確定
    近日小編獲悉,府東街山西督軍府舊址將更名為山西晉商博物院,於2020年12月28日正式面向社會開放。2016年11月,省政府第三十一次常務會提出將宋金元明清民國千年府衙舊址、新中國成立後省政府的駐地,遷址長風街行政辦公中心,原址作為重點文物單位,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建設晉商博物館,向社會開放。2017年3月,省政府向國務院報送《關於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遷址的請示》並得到批覆。
  • 水神廟壁畫,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市井風俗圖卷
    水神廟坐落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米的水神廟元代壁畫,尤以南壁東一幅戲劇壁畫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廣勝寺文物的第三絕,它是目前中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
  • 介休洪山源神廟 二龍戲珠琉璃浮雕 我相信它能回家!
    洪山村位於座落於太嶽山西北側的綿山腳下狐岐山,以源神廟為中心,境內最高海撥1490米,最低海拔800米。
  •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第十三站
    晉祠之美,美在千年古建築  山西素有中國古建築藝術寶庫之稱,晉祠就是這個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築群,晉祠現存有北宋、元、明、清、民國6個時期的古建築精品,反映了木構建築技術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 一字千金的書法家墨寶,為啥在山西黃河邊上的磧口黑龍廟
    山西呂梁磧口鎮黑龍廟。磧口古鎮位於黃河邊上,呂梁山腳下,是明清時期最繁華的漕運碼頭。也是晉商的發祥地之一,名氣直追大家熟知的平遙古城。關於磧口古鎮的繁華和古樸風貌,在前面幾期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領略了其中的幾個側面。但還有一個關鍵的古建築沒有說到,那就是磧口古鎮標誌性景點——黑龍廟。
  • 從價值四千萬的乾隆玉扳指談古代扳指的發展演變
    山西博物館藏春秋晉國趙卿墓出土玉韘這時韘的演變出現了歷史性的分化,一方面以裝飾功能為主的韘繼續由立體向平面的方向發展,這種韘已不再具備射箭鉤弦的實際功效,並且最終徹底演變為佩玉,即漢代玉器中著名的玉韘佩;
  • 精確對稱的埃及神廟
    埃及神廟十分簡樸,它是由巨大的方形石柱所界定的空間構成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埃及的神廟在服務於古王國時期的宗教儀式時也在不斷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