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鹽池神廟|中華祠廟建築中的一朵奇葩

2021-02-28 方待夜半聽君語

運城得名於「鹽運之城」,作為因鹽而興的城市,城市建築多打上了鹽文化的烙印。在運城南郊的臥雲崗上,有一座奉祀鹽池神靈的古祠廟巍然矗立,它仰山汲水而建,可俯瞰千古奇觀——「中國死海,運城鹽湖」的全景;極目南眺,連綿起伏的巍巍中條橫亙眼前;站在廟南的海光樓上,「千古中條一池雪」的曠古聖景便赫然在目。

這就是「鹽池神廟」,自中唐開始,經過歷朝歷代千年不斷的營造,才成就中華祠廟建築中獨一無二的一朵奇葩。

▲上世紀40年代的運城鹽湖鳥瞰圖

千年營造:為了給鹽池之神建一個家

鹽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從古至今更被作為一種國家嚴格管控的戰略物資。作為重要的產鹽地,運城鹽池從上古開始便已登上歷史舞臺,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指出,「古史又說,黃帝與神農氏後裔戰於阪泉之野。……大抵這兩部族的勢力均在向北伸展,渡過黃河。解縣附近有著名的鹽池,或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佔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為各部族間共同領袖之資格,黃、農兩部族在此戰爭,殆亦為此。」

▲上世紀40年代舊照,遠處即是鹽池神廟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凡關係重大的事情,往往用祈禱的方式去告問。由於河東鹽業生產的重要性,當然也不例外,人們認為這裡有個管理鹽池的鹽神,鹽池歲收之豐稔,悉為神靈所賦。因此很早時候就在鹽池周圍建造有鹽宗祠,早期以煮鹽之神宿沙氏為鹽宗,但只是民間祭祀,而沒有編入國家祀典。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後來以《五牛圖》聞名於世的戶部侍郎韓滉上奏朝廷,稱運城鹽池中「紅鹽自生,盈掬傾筐。或繭或慄,形攢伏虎,色澈丹砂,靈貺休徵,古未之有」(張濯《唐寶應靈慶池神廟記》)。在藩鎮交侵的當時,這無疑是喜慶的祥瑞之兆,於是唐代宗下詔,賜名運城鹽池為「寶應靈慶池」,冊封鹽池之神為「靈慶公」,建祠祭祀。鹽池神廟的興建歷史便從此開始。

▲運城鹽池的「紅鹽自生」(網絡圖片)

從唐大曆之後的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希望鹽利能給國家增添賦稅,都對池神廟進行了擴建和修繕。

北宋時,好事的天子宋徽宗因為運城鹽池有東西兩部分,於是下詔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此後又加封為王。元代,忽必烈又賜池神廟號為「宏濟祠」,元成宗時又給東西兩池神加封,東池神為「永澤資寶王」,西池神為「廣濟惠康王」,並刻石碑為記。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重新定神號為「鹽池之神」,到明神宗又賜廟號為「靈祐」。明代對池神廟多次修繕,嘉靖十四(1535)年《河東運司重修鹽池神廟記》記載神廟中有三大殿、簷廊,並新修建了土地廟、神廚、南禁樓、官亭、樂臺、鹽風亭、坊門等,池神廟的格局已基本定型。

清雍正時因鹽花不種自生,多至七百餘萬斤,商民稱慶,敕賜「昭惠裕阜鹽池之神」,並規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鹽池神廟中的鹽風神、甘泉神、太陽神、雨神、土地神、關帝等,也被封賜神號。在賜封同時,繼續擴大神廟規模。

嘉慶二十年(1815)運城地震,神廟嚴重圯毀,道光十四年到十七年(1834-1837)又大規模重修,現在廟內大部分建築皆建於這一時期。道光十七年《重修鹽池神廟碑記》記述了廟中的布局情況:池神中殿,次及左右條山、風洞神殿,由是而享殿,而樂樓,而午門,而東廚、土地二祠,海光、歌薰二樓,其東為關帝廟、甘泉祠,又其東則太陽、司雨二廟……鹽池神廟的布局達到了歷史高峰。其後,光緒年間及民國以後,仍有重修。

▲1918年修繕記錄

從一些舊照還能看出當年整個神廟的恢弘,整個廟宇仰山面水,高低層疊,錯落有致,規模宏偉,蔚然壯觀。

神廟整體布局呈龜形,取「金龜戲水」之意,南邊的歌薰樓是頭部,似伸入鹽湖飲水,神道及臺階是烏龜的頸,海光樓、中門(碑林)、戲臺及三大殿是龜背,龜尾是池神廟的乾門。

▲鹽池神廟歷史布局

可惜的是,鹽池神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屢遭天災兵禍,多處建築被毀,僅遺存下三大殿和連三戲臺,以及東西廂房,中門以下海光樓到歌薰樓蕩然無存,近些年來,雖有重建,再難復往日雄姿。

細觀神廟:現存的和失去的

現在鹽池神廟的入口在西北角的乾門,此處為乾位,故名。磚券結構,上刻「鶴境雲衢」四字,系清鹹豐帝六弟恭親王奕訢所書。

從歷史舊照中可以看到,乾門外原有一座「阜財解慍」(出自《南風歌》)牌坊,再往北就是禁牆的中門重簷樓門,前面還有一座「冀東賓貢」牌樓,如今兩座牌樓都已不存。

從乾門進入,通道右側有個四合院,入口處磚雕紅字匾「玉樹青霞」,這是清道光年間重修池神廟時新增道院。1929年6月,閻錫山將馮玉祥從潼關接到運城,在此院密謀倒蔣。

通道左側就是鹽池神廟的主殿了,三座大殿在同一座寬闊的月臺之上一字排開,氣勢磅礴,外簷穿插交叉,勾心鬥角,即獨立又相互扶持。

三座主殿據碑刻記載,主體建於明嘉靖年間,但萬曆崇禎年間都有重修,入清之後歷代皆有修整記錄,經歷代重修以及解放後的落架大修,三座大殿基本保持了明清風格。

三座主殿規模相當,形制相近,均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四出廊,平面為近似正方形,重簷歇山頂。

頂上琉璃脊獸瓦件,色澤純正,顯示孔雀藍,工藝高超。各殿下簷交錯處,翼角翬飛,雙鳳勾頭更是精美異常,為三晉琉璃精品。

正殿匾曰:「靈慶公神祠」,供鹽神,體量稍大。二朵殿東奉日神,西奉風神,體量稍小。大殿殿身施簷柱及金柱各一周,將殿身分為內外兩槽。

鬥拱作法上簷與下簷相異,上簷施雙下昂五踩鬥拱,耍頭三幅雲頭。中殿明間施平身科兩朵,東西兩殿亦同。角科製成鴛鴦交首栱,出45度斜昂、由昂。

下簷放三踩單昂鬥拱,耍頭亦三幅雲,次間各二朵。四轉角各三縫,耍頭螞蚱頭,斜昂雕作象頭。中殿下簷明間次間施平身科兩朵,東西兩殿明次間則為一朵。

從現在能找到的民國舊照來看,原來的三大殿中間為鹽池神殿,兩邊一為風洞神殿,一為條山神殿。據維修記錄來看,明萬曆年間重修時將本來配殿中的關帝調整為條山神並另建關帝殿的調整,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民國,現在條山神殿改為太陽神殿的變化應該是解放後大修改的。

▲三大殿舊影

此外,從舊照看,三大殿前原來都有獻殿,獻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它不僅是官吏祭祀三殿諸神的場所,也是達官貴人看戲的地方。獻殿毀於解放戰爭時期,如今已完全看不到痕跡。

▲正殿前的獻殿舊影

三大殿前月臺寬廣,臺前欄杆和三個階梯全用白色條石、石板砌就,勾欄欄板浮雕有雲龍、奔鹿、花卉等圖案,雕刻洗鍊生動,趣味盎然。

欄杆下東西相對豎立著元延祐元年(1314)《大元敕賜重修鹽池神廟碑》和明嘉靖十四年(1535)《河東運司重修鹽池神廟碑記》兩塊大碑。

與主殿相對的是「奏衍樓」戲臺,戲臺始建年代不詳,柴澤俊先生考證認為為元代所建,明清都有重修。戲臺為三連過路臺,坐南面北,一字排開連為一個整體,建在高臺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懸山頂。

中臺三間減柱造,使整個戲臺顯得格外寬敞,側臺各二間,筒瓦布頂。圓木柱,五架梁伸出,斷面垂直截去,不施鬥栱。臺下開圓拱過道,既可供行人通過,又可增大臺上演戲音響。

▲從奏衍樓上看三大殿

據碑記,以前酬神演戲,常唱戲三天,三連戲臺上各有一個戲班逞其藝能,現場之熱鬧可以想見。

▲舊時神廟唱戲場面

從戲臺門洞中穿過,則是一片碑林,幾十塊各種式樣的古碑露天散布,這些碑碣記載了河東鹽池的幅員、鹽法、渠堰、運銷、引目、課額、鹽政及歷代修繕池神廟經過,還有文人學士謁廟、遊覽時所留下的詩賦刻石等內容。

碑林所在原為神廟的中門,1956年被拆毀。碑林左邊還有大量殘碑及石構件隨意扔在地面。

▲碑刻舊照

看過碑林,往前是新建的海光樓,古稱河東鹽池為「鹺海」,「海光樓」即為觀光鹺海的樓。原建築於1947年被毀。重修後海光樓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樓,氣勢上遠遜當年。

▲海光樓新舊對比

海光樓前原有「地寶天成」牌樓,往下是六十層臺階直達臥雲崗下,也是鹽池神廟的最南端,緊臨鹽池建有「舜彈琴處」牌樓和「歌薰樓」。只是這部分建築都已無存,只能從些舊照中想像其風採了。

▲地寶天成、舜彈琴處牌樓和歌薰樓

拜訪鹽池神廟時的天氣不通透,站在海光樓前南望,中條蒼蒼,鹽湖茫茫的景色都被雲層遮擋,只見鹺水粼光,微風無浪。回望這座獨特的神廟,千年沉浮,半已殘缺,但在徐徐而來的中條山風的輕拂中,仿佛仍能聽到遠古時舜帝在此撫琴引吭的千古絕唱《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撫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民之財兮。

相關焦點

  • 這篇文章讓你真正了解運城鹽池!
    池南的風是內地罕見的,有風洞神立於池神廟中,正說明了主戰場在池南。       涿鹿就是涑水河畔。鹽池古稱濁陸,與涿鹿同音,段氏以方言釋「涷」為「涿」,有「暴雨」之義,涿水也叫涷水,就是現在的涑水河;       《逸周書·嘗麥》云:「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中冀在哪裡?
  • 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晉商首富孫宏斌親弟捉刀60億投資運城
    建設關公文化學堂、關公文化民宿區、關公文化智慧科技博覽館、智慧科技雲塔、人文科技展示中心、印象關公4D數字演示區、直播中心、遊客服務中心及附屬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150000平方米。山西融創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元,其中孫宏全(孫宏斌弟弟)為法人兼總經理,出資1600萬元,佔股80%;運城永旺旅遊出資400萬,佔股20%。
  • 運城池神廟三大殿之池神、太陽神、風神
    池神廟建在運城市臥雲崗上,是一座專門奉祀鹽池神靈的廟宇,其歷史整體布局呈烏龜形,南邊的歌薰樓(已毀)是頭部,似伸入鹽湖飲水,神道及臺階是烏龜的頸,海光樓、中門(碑林)、戲臺及三大殿龜背,龜尾是池神廟的乾門,整個廟宇仰山面水,氣勢壯觀。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大殿是池神廟主殿,橫軸排列,並列尊位,這在全國廟宇建築史上是不多見的。
  • 運城博物館:以星雲之勢託起厚重河東
    這塊土地,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有4000萬年前人類最早起源的中華曙猿化石,有180萬年前人類最早發明用火的西侯度遺址,由此誕生了人類的「一縷曙光」和「一堆聖火」。而隨後的文明進程中,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
  • 驚豔:山西運城鹽湖突現「鴛鴦鍋」半紅半綠
    由於鹽湖湖水中較高的含鹽量,人在漂浮過程中,身體中的水分會被交換掉,所以鹽水漂浮時間不能太長,漂浮以後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養生黑泥運城鹽湖的黑泥則以硫酸鹽為主,富含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元素。改革鹽法唐王朝時改革鹽法,推行了鼓勵鹽業生產的政策,運城鹽池鹽產量得以大幅度增長,行銷區域"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極燕代,東逾周宋",供華夏20餘州。池神廟唐代宗下詔書,賜鹽池名為"寶應靈慶池",封鹽池之神為"靈慶公",並在鹽池內的臥雲崗上修建了池神廟。
  • 在運城感知「古中國」的十個文化符號
    這說明從堯舜禹開始,運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即當時人們一致認同的「萬國之中」的地方,也就是共識的「中國」。因此,從「帝王所都為之中」、京師為「萬國之中」的角度看,運城應該是古代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此外,這裡天然的鹽池、溫和的氣候和富饒的土地,以及銅礦(聞喜縣石門鄉玉坡村篦子溝境內發現舜時代的採礦煉銅遺址)等,都對文明的起源和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 來運城感知「古中國」的十個文化符號
    這說明從堯舜禹開始,運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即當時人們一致認同的「萬國之中」的地方,也就是共識的「中國」。因此,從「帝王所都為之中」、京師為「萬國之中」的角度看,運城應該是古代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此外,這裡天然的鹽池、溫和的氣候和富饒的土地,以及銅礦(聞喜縣石門鄉玉坡村篦子溝境內發現舜時代的採礦煉銅遺址)等,都對文明的起源和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 上蒼饋贈的瑰寶——千古鹽池
    在鹽的結晶過程中,懂得了給滷水中搭配淡水,以獲得粒大、色白、潔淨的鹽,提高了鹽的質量,同時利用人力,縮短了鹽的結晶時間(只需五、六天就可以成鹽)。運城鹽池墾畦澆曬法的出現,在中國製鹽史上是最早的,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金正大八年(1231年),廢除了自唐以來已大體完備的墾畦澆曬法,而代之以天然結晶,人工撈採。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運城鹽湖!炎黃子孫都可以到這裡追根溯源!
    追本溯源跨越歷史華夏之根大河之東華夏民族乃炎黃子孫,運城乃華夏之根。毋庸置疑,華夏始祖黃帝,與運城這方水土密不可分。而具體到戰爭地點,近現代史學家則明確指出,在今天運城鹽池附近。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黃帝又與神農'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
  • 山西運城,齁兒鹹
    運城鹽湖的誕生擁有造山運動與地殼變化的科學解釋;可當我親臨鹽池時,其實更願意相信神話傳說:鹽湖的絢麗盛景有神牛造池之說,也有麒麟送子之說。最為生動詭誕的,就是「蚩尤之血」的說法,《夢溪筆談》中寫道: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中原,蚩尤戰敗後,其身首分解於池,血水鹹腥,化為鹽滷。鹽水呈赤色,在傳說中,為「蚩尤之血」。
  • 宜昌祠廟及祠廟祭祀
    宜昌古代的祠廟及祠廟祭祀,有著鮮明的封建專制主義特點。宜昌祠廟林立;而這些祠廟的絕大多數、特別是建築規模較大的祠廟,均是由官方、或由官方主持捐資而建造修繕的——如歷史悠久的夷陵黃陵廟、當陽關陵廟、歸州屈原祠,如從古宜昌城區至所屬各州縣均有的文廟、武廟、城隍廟、文昌宮、社稷壇、先農壇祠、鄉賢祠等等;與此同時,地方統治者又十分重視祠廟的祭祀。
  • 山西運城——黃帝最早建功立業的地方
    厚道運城今天華夏民族乃炎黃子孫,運城乃華夏之根。毋庸置疑,華夏始祖黃帝,與運城這方水土密不可分。其實,黃帝最早建功立業的地方就在古河東,即今天的運城市。在黃帝和炎帝兩大部族由徵戰走向融合的過程中,蚩尤的九黎氏也團結了一部分部落,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這兩大集團也不可避免地要一決高下,爭奪最高領導權。根據《史記》記載,黃帝團結自己麾下各部族的力量,在「涿鹿之野」與蚩尤集團展開了大決戰,最終擒殺了蚩尤。
  • 詳解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帕特農神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建築,包括帕特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雅典娜勝利神廟,以及山門等都是按他的宏偉計劃完成的。這是後人根據考古遺址和想像繪製的衛城原貌。它也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一批多立克柱與愛奧尼柱出現在同一建築中的範例。
  • 山西運城新絳縣旅遊必去的5個景點,其中一個是中西合璧的建築
    現存建築中彌陀殿、後大殿下部窟洞為元代遺構,其中塑像為元代作品,其餘建築皆為明清所建。稷益廟稷益廟位於新絳縣城西南15千米陽王鎮,是祀奉后稷(教民稼穡)和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的紀念性祠廟,又稱陽王廟。廟創建年代不詳,屢事修葺。
  • 山煤新能源與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開展工作對接
    按照「新焦煤˙新理念˙新要求」總體工作部署,為踐行全面變革,增進工作交流,近日,山煤新能源董事長、總經理李勇枝帶隊赴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就開展新能源領域合作,與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立新,南風化工總經理張國紅、副總經理楊宏源
  • 神廟是城市的建築核心,蘇美爾人對神廟的尊重,你能讀到什麼?
    神廟是城市的建築核心。優質石料極為稀少,因此蘇美爾人使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是灰泥敷面的泥磚。學者們區分了兩種不同的蘇美爾神廟。「矮」神廟建在地面上,四個角通常朝向經緯上的基本方位。神廟分為三部分:中間是一個縱向的長方形內殿,兩側各有著一排房間,分別是行政室、祭司區和貯藏區。
  • 中埃聯合考古發掘孟圖神廟遺址
    孟圖神廟的興衰與演變,直接反映出孟圖神信仰在古埃及宗教思想中的變化,也與古埃及的權力鬥爭息息相關,對孟圖神廟遺址的探索是解讀古埃及文明以及早期人類文明的一次重要機會。  在這片蘊藏著人類文明奧秘的寶藏之地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組成的中埃聯合考古隊自2018年起就在此地開展了聯合考古發掘,聯合考古隊近日還發布了階段性成果報告。
  • 黃河金三角,中華文化的源頭,來此重溫一遍中華5000年的文明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源便是從黃河金三角開始,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就活動在這一區域,所以有了中華五千年看山西這句話。黃河金三角是由山西運城、臨汾、河南三門峽、陝西渭南共同組成。為何中華文明從這裡發源呢?主要原因就是鹽的存在。鹽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中國人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煮鹽,宋朝以前,在解州還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鹽的來源有很多,海鹽、井鹽、池鹽等等,其中當屬河東的池鹽最好。
  • 義大利文藝建築發展:從古羅馬建築奇蹟的萬神廟,質的轉變
    早在13世紀末,建築大師阿諾爾夫·迪坎比奧的設計基本奠定了大教堂新建築的形式:一座有主廳、側廳和橫廳而呈十字形地基圖案的建築,規模浩大,氣魄宏偉,可謂舉世無匹。在14世紀30年代,喬託被任命為建築工程總監,可是喬託只為大教堂設計了一座非常美麗的鐘樓就去世了,大教堂建築本身仍只是一小段外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