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得名於「鹽運之城」,作為因鹽而興的城市,城市建築多打上了鹽文化的烙印。在運城南郊的臥雲崗上,有一座奉祀鹽池神靈的古祠廟巍然矗立,它仰山汲水而建,可俯瞰千古奇觀——「中國死海,運城鹽湖」的全景;極目南眺,連綿起伏的巍巍中條橫亙眼前;站在廟南的海光樓上,「千古中條一池雪」的曠古聖景便赫然在目。
這就是「鹽池神廟」,自中唐開始,經過歷朝歷代千年不斷的營造,才成就中華祠廟建築中獨一無二的一朵奇葩。
▲上世紀40年代的運城鹽湖鳥瞰圖
千年營造:為了給鹽池之神建一個家
鹽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從古至今更被作為一種國家嚴格管控的戰略物資。作為重要的產鹽地,運城鹽池從上古開始便已登上歷史舞臺,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指出,「古史又說,黃帝與神農氏後裔戰於阪泉之野。……大抵這兩部族的勢力均在向北伸展,渡過黃河。解縣附近有著名的鹽池,或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佔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為各部族間共同領袖之資格,黃、農兩部族在此戰爭,殆亦為此。」
▲上世紀40年代舊照,遠處即是鹽池神廟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凡關係重大的事情,往往用祈禱的方式去告問。由於河東鹽業生產的重要性,當然也不例外,人們認為這裡有個管理鹽池的鹽神,鹽池歲收之豐稔,悉為神靈所賦。因此很早時候就在鹽池周圍建造有鹽宗祠,早期以煮鹽之神宿沙氏為鹽宗,但只是民間祭祀,而沒有編入國家祀典。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後來以《五牛圖》聞名於世的戶部侍郎韓滉上奏朝廷,稱運城鹽池中「紅鹽自生,盈掬傾筐。或繭或慄,形攢伏虎,色澈丹砂,靈貺休徵,古未之有」(張濯《唐寶應靈慶池神廟記》)。在藩鎮交侵的當時,這無疑是喜慶的祥瑞之兆,於是唐代宗下詔,賜名運城鹽池為「寶應靈慶池」,冊封鹽池之神為「靈慶公」,建祠祭祀。鹽池神廟的興建歷史便從此開始。
▲運城鹽池的「紅鹽自生」(網絡圖片)
從唐大曆之後的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希望鹽利能給國家增添賦稅,都對池神廟進行了擴建和修繕。
北宋時,好事的天子宋徽宗因為運城鹽池有東西兩部分,於是下詔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此後又加封為王。元代,忽必烈又賜池神廟號為「宏濟祠」,元成宗時又給東西兩池神加封,東池神為「永澤資寶王」,西池神為「廣濟惠康王」,並刻石碑為記。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重新定神號為「鹽池之神」,到明神宗又賜廟號為「靈祐」。明代對池神廟多次修繕,嘉靖十四(1535)年《河東運司重修鹽池神廟記》記載神廟中有三大殿、簷廊,並新修建了土地廟、神廚、南禁樓、官亭、樂臺、鹽風亭、坊門等,池神廟的格局已基本定型。
清雍正時因鹽花不種自生,多至七百餘萬斤,商民稱慶,敕賜「昭惠裕阜鹽池之神」,並規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鹽池神廟中的鹽風神、甘泉神、太陽神、雨神、土地神、關帝等,也被封賜神號。在賜封同時,繼續擴大神廟規模。
嘉慶二十年(1815)運城地震,神廟嚴重圯毀,道光十四年到十七年(1834-1837)又大規模重修,現在廟內大部分建築皆建於這一時期。道光十七年《重修鹽池神廟碑記》記述了廟中的布局情況:池神中殿,次及左右條山、風洞神殿,由是而享殿,而樂樓,而午門,而東廚、土地二祠,海光、歌薰二樓,其東為關帝廟、甘泉祠,又其東則太陽、司雨二廟……鹽池神廟的布局達到了歷史高峰。其後,光緒年間及民國以後,仍有重修。
▲1918年修繕記錄
從一些舊照還能看出當年整個神廟的恢弘,整個廟宇仰山面水,高低層疊,錯落有致,規模宏偉,蔚然壯觀。
神廟整體布局呈龜形,取「金龜戲水」之意,南邊的歌薰樓是頭部,似伸入鹽湖飲水,神道及臺階是烏龜的頸,海光樓、中門(碑林)、戲臺及三大殿是龜背,龜尾是池神廟的乾門。
▲鹽池神廟歷史布局
可惜的是,鹽池神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屢遭天災兵禍,多處建築被毀,僅遺存下三大殿和連三戲臺,以及東西廂房,中門以下海光樓到歌薰樓蕩然無存,近些年來,雖有重建,再難復往日雄姿。
細觀神廟:現存的和失去的
現在鹽池神廟的入口在西北角的乾門,此處為乾位,故名。磚券結構,上刻「鶴境雲衢」四字,系清鹹豐帝六弟恭親王奕訢所書。
從歷史舊照中可以看到,乾門外原有一座「阜財解慍」(出自《南風歌》)牌坊,再往北就是禁牆的中門重簷樓門,前面還有一座「冀東賓貢」牌樓,如今兩座牌樓都已不存。從乾門進入,通道右側有個四合院,入口處磚雕紅字匾「玉樹青霞」,這是清道光年間重修池神廟時新增道院。1929年6月,閻錫山將馮玉祥從潼關接到運城,在此院密謀倒蔣。
通道左側就是鹽池神廟的主殿了,三座大殿在同一座寬闊的月臺之上一字排開,氣勢磅礴,外簷穿插交叉,勾心鬥角,即獨立又相互扶持。
三座主殿據碑刻記載,主體建於明嘉靖年間,但萬曆崇禎年間都有重修,入清之後歷代皆有修整記錄,經歷代重修以及解放後的落架大修,三座大殿基本保持了明清風格。
三座主殿規模相當,形制相近,均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四出廊,平面為近似正方形,重簷歇山頂。
頂上琉璃脊獸瓦件,色澤純正,顯示孔雀藍,工藝高超。各殿下簷交錯處,翼角翬飛,雙鳳勾頭更是精美異常,為三晉琉璃精品。
正殿匾曰:「靈慶公神祠」,供鹽神,體量稍大。二朵殿東奉日神,西奉風神,體量稍小。大殿殿身施簷柱及金柱各一周,將殿身分為內外兩槽。
鬥拱作法上簷與下簷相異,上簷施雙下昂五踩鬥拱,耍頭三幅雲頭。中殿明間施平身科兩朵,東西兩殿亦同。角科製成鴛鴦交首栱,出45度斜昂、由昂。
下簷放三踩單昂鬥拱,耍頭亦三幅雲,次間各二朵。四轉角各三縫,耍頭螞蚱頭,斜昂雕作象頭。中殿下簷明間次間施平身科兩朵,東西兩殿明次間則為一朵。
從現在能找到的民國舊照來看,原來的三大殿中間為鹽池神殿,兩邊一為風洞神殿,一為條山神殿。據維修記錄來看,明萬曆年間重修時將本來配殿中的關帝調整為條山神並另建關帝殿的調整,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民國,現在條山神殿改為太陽神殿的變化應該是解放後大修改的。
▲三大殿舊影
此外,從舊照看,三大殿前原來都有獻殿,獻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它不僅是官吏祭祀三殿諸神的場所,也是達官貴人看戲的地方。獻殿毀於解放戰爭時期,如今已完全看不到痕跡。
▲正殿前的獻殿舊影
三大殿前月臺寬廣,臺前欄杆和三個階梯全用白色條石、石板砌就,勾欄欄板浮雕有雲龍、奔鹿、花卉等圖案,雕刻洗鍊生動,趣味盎然。
欄杆下東西相對豎立著元延祐元年(1314)《大元敕賜重修鹽池神廟碑》和明嘉靖十四年(1535)《河東運司重修鹽池神廟碑記》兩塊大碑。
與主殿相對的是「奏衍樓」戲臺,戲臺始建年代不詳,柴澤俊先生考證認為為元代所建,明清都有重修。戲臺為三連過路臺,坐南面北,一字排開連為一個整體,建在高臺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懸山頂。
中臺三間減柱造,使整個戲臺顯得格外寬敞,側臺各二間,筒瓦布頂。圓木柱,五架梁伸出,斷面垂直截去,不施鬥栱。臺下開圓拱過道,既可供行人通過,又可增大臺上演戲音響。
▲從奏衍樓上看三大殿
據碑記,以前酬神演戲,常唱戲三天,三連戲臺上各有一個戲班逞其藝能,現場之熱鬧可以想見。
▲舊時神廟唱戲場面
從戲臺門洞中穿過,則是一片碑林,幾十塊各種式樣的古碑露天散布,這些碑碣記載了河東鹽池的幅員、鹽法、渠堰、運銷、引目、課額、鹽政及歷代修繕池神廟經過,還有文人學士謁廟、遊覽時所留下的詩賦刻石等內容。
碑林所在原為神廟的中門,1956年被拆毀。碑林左邊還有大量殘碑及石構件隨意扔在地面。
▲碑刻舊照
看過碑林,往前是新建的海光樓,古稱河東鹽池為「鹺海」,「海光樓」即為觀光鹺海的樓。原建築於1947年被毀。重修後海光樓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樓,氣勢上遠遜當年。
▲海光樓新舊對比
海光樓前原有「地寶天成」牌樓,往下是六十層臺階直達臥雲崗下,也是鹽池神廟的最南端,緊臨鹽池建有「舜彈琴處」牌樓和「歌薰樓」。只是這部分建築都已無存,只能從些舊照中想像其風採了。
▲地寶天成、舜彈琴處牌樓和歌薰樓
拜訪鹽池神廟時的天氣不通透,站在海光樓前南望,中條蒼蒼,鹽湖茫茫的景色都被雲層遮擋,只見鹺水粼光,微風無浪。回望這座獨特的神廟,千年沉浮,半已殘缺,但在徐徐而來的中條山風的輕拂中,仿佛仍能聽到遠古時舜帝在此撫琴引吭的千古絕唱《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撫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民之財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