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民
戰爭年代,粟裕將軍要求「每戰必有總結」,認為那裡面有鮮血和生命鑄成的經驗與教訓,每打一仗,他總要開一次會,進行認真細緻地反思。1940年黃橋戰役,新四軍以少勝多,傷亡900餘人殲敵1.1萬人。戰役勝利後,其他人都在高興慶祝,時任戰役指揮員的粟裕卻沒有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坐在煤油燈下認真復盤,總結出8條經驗、12條不足。
毛澤東在和程思遠的一次會談中,曾發問:「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程思遠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每個戰役後,總要總結一次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後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於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戰爭年代,無論是勝是敗,每戰必有總結,幾乎成了人民軍隊的一種習慣。每當一場戰役或戰鬥結束,相關部門都會撰寫戰鬥要報、戰鬥簡報,總結經驗教訓,提出對策辦法。解放軍檔案館館藏的1949年以前的革命歷史檔案中,從1932年紅3軍團第3師《攻贛戰役的檢討》開始,僅標題中帶有「檢討」字樣的檔案就多達2200多件,如果加上各類詳報、總結、報告,包含「檢討」內容的檔案更是不計其數,涵蓋了政治、軍事、後勤工作等諸多方面。
及時總結、深化認識,才能做到吃一塹長一智、打一仗進一步。倘若不注重總結,「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成功了不知道勝在何處,失敗了不明白敗為何因,就會陷入盲目狀態,使戰鬥力水平難以快速提高。不重視總結,幹什麼事都從零開始,不僅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和代價,還降低了工作效率。
和平時期,練兵備戰是學習戰爭、提高戰鬥力的最有效途徑。然而,部分官兵雖注重練兵場上的表現,卻不太注重硝煙過後的回顧和反思,究竟贏在哪裡,輸在何處?對策幾何,下步如何?有的雖然做了總結,卻沒有沉下心來深究析微。讓每一仗都不白打,應當是我們秉持的正確態度。只有通過總結經驗、查找問題、釐清思路,才能讓平時軍事訓練的經驗教訓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不竭動力。
海灣戰爭結束後,美軍向國會提交了1200多頁的總結報告。如今,那場戰爭已結束了20多年,美軍內部對它的研究卻一直都在持續進行,即便是一個戰鬥細節都要反覆咀嚼。克勞塞維茨撰寫《戰爭論》時,先後系統研究了1566年至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次戰爭,梳理總結出至今不衰的經典理論。
總結經驗教訓,要貫穿軍事訓練全過程。一個訓練課目結束、一個訓練階段收官、一次比武考核完畢、一次演訓任務完成,都應該回頭看一看,同戰鬥力標準對對表,把成績問題都拿出來擺一擺。凡是與戰鬥力標準不符的做法,該停的停,該砍的砍;對真正能夠提高部隊戰鬥力的積極因素和有益做法,要發揚推廣,推動練兵備戰嚴起來、實起來。如此,才能在總結經驗教訓中不再走彎路,在經驗教訓指導下不斷取得進步。
總結經驗教訓,要實在管用,破解難題。經驗教訓是在紛繁蕪雜的亂象中摸索總結出的最純粹、最直接、最簡單實用的道理。今天練兵場上發現的弱點,可能就是明天戰場上碰到的難點,要防止把總結等同於寫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論道、憑空出理,只求辭藻華麗、句式整齊,不管是否源自實踐,是否對日常訓練有益。
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更要善於總結新體制下的新經驗。新體制新形勢下,部隊編成結構發生變化,使命任務不斷拓展,蘊含著諸多新思維、新標準、新方式。指揮機構如何高效指揮?作戰力量怎麼聯?戰法如何創新?……回答一系列問題,需要深入剖析遇到的矛盾困難,探索特點規律,把帶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找出來,研究出有效的應對之策。只有在不斷總結反思中積蓄勝戰之法,才能真正成為明天戰場的明白人,牢牢把握未來戰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