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
要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聽他人談成功的經驗,喜歡聽成功的實例,而忘了問失敗的關鍵。而成功的人則不同,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現在的成功都是奠基於過去的失敗,他們都善於從自己和他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所以,才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美國有一個叫羅伯特的人,用幾年時間收集了7萬多件「失敗產品」,然後創辦了一個「失敗產品陳列室」,並一一配上了言簡意賅的解說詞。這一展覽給我們以真實深切的警示。其實,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那麼失敗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成功。
一位雕塑家得到了一塊質地上等的大理石,他拿鑿子敲下一塊碎屑後,立即停下來,經過思索,他決定放棄雕塑。後來,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得到這塊大理石,並把它雕刻成曠世傑作——大衛像。
細心的觀賞者指出大衛背上的一道明顯的傷痕,為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美而惋惜。米開朗基羅糾正道:「那位先生的雕刻和放棄都是極其認真地,留下的那塊傷痕,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讓我的每一刀、每一鑿都千百倍地細心,不能有絲毫疏忽大意。」
米開朗基羅道出了他獲得成功的秘訣——吸取別人的教訓,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其實,別人的教訓是我們學習和借鑑的經驗,可使我們避免重蹈覆轍,更好地走向成功。
成功的道路上不乏失敗者,沒有哪件事是唾手可得,即使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由於經驗和知識的不足,對事物認識上的缺陷,或客觀條件的限制,可能難免會造成失敗。所以,只有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冷靜思考,分析失敗的原因,從中找到失敗的癥結,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才會使自已「吃一塹、長一智」,為成功奠定基礎。
馬雲曾這樣描述花時間去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這個沒什麼好評論的,我認為,等你什麼時候能看別人慘敗的經驗,看得一身冷汗,你就離成功不遠了。學習、吸收可以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精力——生命的「紙條」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荒廢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善於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經驗,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善於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也是走向成功的途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認真對待他人失敗的教訓,也要吸取自己失敗的教訓。只要為成功找教訓,並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都會走向成功。泰戈爾哲理詩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這話意味深長且發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錯誤與失敗也有不菲的價值。有一個招聘文職人員的真實故事:
招聘過程十分簡單,就是讓每個應聘者講一則生活、工作中失敗的故事。應聘者當中不乏博士、碩士,但老闆最終只錄用了一位通過自學考試的大專生。
這位大專生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她先前在一家鄉鎮企業做文秘工作。公司不是很大,只有20多人。老闆有一個習慣,每個星期一早上要例行向員工講一次話。有一次,原先起草講話稿的秘書生病了,寫稿的任務就交給了她。她按照老闆交代的思路很認真地寫了,而且在星期一早上準時把發言稿交到了老闆的手上。可誰知,老闆念講稿時,讀錯了幾個字,引起鬨堂大笑。老闆很生氣,便將她辭了。
她雖然被辭掉,但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在想為什麼老闆會念錯字。經打聽才知道,老闆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為此,她很是自責——要是在那些難認的字旁註上同音字就好了。她說,她不怪老闆辭退了她,只怪自己的工作主動性不夠,對老闆的基本情況不了解,這是做文秘工作的大忌。
這位老闆聽女孩講完後,內心為之一震。他認為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孩,在失敗面前不是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去找出原因,從失敗中尋找經驗教訓,這樣的人潛力無限,於是決定錄取她。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吸取教訓,關鍵在於培養用心做事的態度。用心,是一種積極、主動、科學的態度,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追求的優秀品格。有了這種態度,才能在做事中保持強烈的上進心,養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習慣。
在美國,有個叫道密爾的企業家,專買瀕臨破產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在他手中,又一個個起死回生。
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愛買一些失敗的企業來經營?」
道密爾回答:「別人經營失敗了,接過來就容易找到它失敗的原因,只要把缺點改過來,自然會賺錢,這比自己從頭幹省力多了。」
道密爾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懂得失敗價更高。別人不行的,他行,別人跨越不了的,他能跨越,把別人的失敗變成了自己的財富。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失敗中取得成功的一生。所以,做任何事情,請不要盲目模仿所謂的成功,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在每一個階段尋找最適合你發展的思路和方向。面對失敗,需要的是沉著冷靜,理性對待;以失敗為鏡子,找出失敗的原因,跨過去。
我想跟你分享喜樂,陪你成長,也希望你能見證我的成長。
專注於職場研究,用故事述說職場人生(請關注,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