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四次大規模的佛道論戰,此起彼伏,各有勝負,佛道共存

2021-01-09 歷史二點通

(1)上面說到佛教在歷史上受到四次重創,但佛教可以說是愈挫愈勇,現在居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說道佛教就不能不說道教,道教達到全盛時期是全真教老大丘處機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天下大掌教。道教在此時可以說是力壓佛教,爭教徒,爭地盤,爭地位。

高僧

(2)其中最讓佛教氣憤不過的是道教中有一本《老子化胡經》,居然講到創立佛教的釋迦摩尼居然就是西出函谷關之後消失的老子所化身的。這對佛教絕對是奇恥大辱。因此就有了繼華山論劍之後,在全真教總壇,佛道兩教的「論劍」。

高道

(3)此次「論劍」中,佛教派出了16位功力高深的高僧,道教同時也派出了16位修煉高深的高道迎戰。兩教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唇槍舌戰,那種如火如荼、激動驚心的場面,不亞於金庸小說中華山論劍的場景。華山論劍,全真教老大王重陽技壓群雄,一舉奪魁,稱霸武林。但這次,經過幾天幾夜的大論戰,作為東道主的全真教卻一敗塗地。這次大論戰的失敗讓全真教元氣大傷。

高道

(4)史書記載:元憲宗八年(1258)僧道大辯論,全真教失敗。憲宗下詔令全真教歸還侵佔的寺院200餘處,又令道士落髮,焚毀《老子化胡經》及其雕版。元世祖十八年(1281)僧道再次辯論,全真道再敗,下詔令除《道德經》外其他道經盡行焚毀,全真教遭到沉重打擊。

相關焦點

  • 國內罕見的「倒坡寺」,全程走下坡路,佛道神仙同時共存
    在雲南遊玩的時候,就碰到一處罕見的倒坡寺,全程都是在走下坡路,佛道神仙同時共存。圓通寺位於雲南昆明,是當地最為古老的寺廟之一,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只要了解到它悠久的歷史,就知道我們所熟知的快遞沒有絲毫的聯繫。圓通其實是觀音的另外一個名號,觀音大士又被稱作圓通大士。所謂的圓通寺,其實就是供奉觀音的寺廟。
  • 佛道兩家哪家更高?
    歷史上佛道兩家進行過多次辯論,總體上佛教勝多輸少,跟佛教比口才,道教還差些火候,畢竟佛教講普渡眾生,什麼人都吸收,而道教挑徒弟傳,人丁不那麼興旺。佛道之爭都是些低層次的人心未去的宗教人士在爭鬥,真正有修為達到一定層次的他不會參與這些無聊的能引起人的爭鬥心的辯論中去。你看到2個小孩子爭論誰畫的房子好,你會去參與進去嗎?佛道論爭的結果就是,道教方面吸取佛教的經典教理,編造製作種種經典以對抗佛教,而佛教也大量吸收道教講義,編造大量經文,甚至修改釋迦牟尼的法為自己找理由,相互對抗。
  • 它是泰山中軸線上唯一佛教寺院,佛道共存,是景區最幽靜的地方!
    泰山古建築歷史悠久,特別是廟宇眾多,有儒家的孔子廟,釋家的普照寺,道家的碧霞祠等等,風格各異,建築精巧,是儒、釋、道共存的歷史文化名山,甚至同一廟宇佛道共存,神奇至極!「膚寸升雲」拾階而上,一路上行,前方一座石坊立於盤道中間,石坊為二柱單門式石制建築,石坊上方橫梁前面楷書寫有「鬥母宮」三個大字,後方寫有「鬥姥宮」三個大字。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國道教之八:佛道的鬥爭與融合
    在組織上和理論上已有近千年歷史的佛教不僅為道教的改革提供了借鑑,同時也使釋道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  佛教從東漢開始傳入中國,與道教的形成幾乎同時,但在東晉以前,佛教本身的勢力還不大,對道教的影響更小。而自東晉中葉以後,一方面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道教間的衝突日益激化,另一方面它對道教的影響也日益明顯。東晉揚羲炮製的《真誥》,已開始吸取佛教教義。
  • 圍繞這種說法,佛道兩教曾三次御前大論戰,道教均告敗北!
    這是中國宗教史上一段持續了上千年的公案!沒錯,神秘君今天要說的,正是《老子化胡經》。此經是在佛教與道教相互競爭的大背景下出爐的。任何宗教都有排他性,世界歷史上發生的宗教衝突,乃至宗教戰爭比比皆是。相比之下,我們算是非常溫和的,主要是「文鬥」。
  • 佛道比法
    漢明帝夜夢金人,為一句「西方有大聖人也」,而派蔡愔等人出使西域,禮請印度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到中國弘法。這時,是漢明帝永平七年。    佛法隨著高僧的腳步,於焉開展。由於因緣殊勝,上自大臣,下至百姓無不虔誠信奉,一時蔚然成風。此番風氣引起道教側目,進而請求漢明帝讓佛道公開比法,彼此較量。
  • 菩薩只做兩件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菩提」者,是佛道名;「薩埵」,或雲「眾生」,或雲「勇健」。求佛道眾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薩埵」。今但言「菩薩」,譯者略耳。「菩提薩埵」分開的意思是什麼呢?「菩提」是「佛道」的意思;「薩埵」有兩重意思,一個是「眾生」,一個是「勇健」。什麼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就這兩件事。因為菩薩沒有成佛,所以要上求佛道。
  • 佛道雙修的最終結果是...
    小編微信2697944967採編:佛不是道作者:飛鳥渡,來源:漢心道館原文標題:佛道到底能不能雙修經常聽到有些人說,我佛道雙修,我儒釋道三教合一修,甚至我五教合一修,這麼一講呢,首先從言論上就很討巧了。那就是顯示我很包容,我博採眾長,我海納百川,似乎他就覺得自己是海了。
  • 為什麼唐密金珂玄雷上師說學佛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看到金珂玄雷上師說:「學佛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家提倡菩提慈愛,救度一切有情眾生,都要理解,都要慈悲。現在社會的意識形態,唯物和唯心還不能做到和諧共存,其實唯物和唯心並不對立,唯物是魚,唯心是水,魚水相融,我們的肉體是物質,我們的靈魂是精神,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壞人就有好人……這是萬事萬物的生滅緣起。
  • 《大唐雙龍傳》的佛道之爭你了解嗎?他們的原型你萬萬想不到
    一、《大唐雙龍傳》——從主角升級到佛道之爭黃易的《大唐雙龍傳》是中國武俠小說的瑰寶,小說中寇仲與徐子陵的一路升級打怪邁向頂級高手的歷程和卓越、緊張的戰場描寫可謂引人入勝,黃易將小說人物與隋朝末年軍閥並起、逐鹿中原的各方勢力結合起來的設定更是令人稱奇。在《大唐雙龍傳》的文化內核中,始終圍繞著平民與門閥、佛家與道家展開。
  • 大眾國學|劉林魁:唐高宗宮廷佛道論衡程式考論
    就此而言,高宗宮廷三教論衡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道教重玄學的思想貢獻,更在於其促進了佛教與世俗社會、世俗政權的融合,推動了佛教的中國化和世俗化。三教論衡興起於東晉南北朝,與佛教講論關係密切,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發展的動力之一。中唐之後,儒釋道三教論衡變成皇帝誕節慶賀聖壽的重要活動,宗教辯論主題逐漸被慶生賀壽、稱頌皇權等世俗主題所代替。
  • 佛道同宗共義,參透禪機,皆是大成就者!
    《佛道同宗》離種種邊,名曰妙道!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離邊離相,是名佛道!《佛道共義》熄滅有為人心,真性無為啟用!無為,即是佛道二門同宗共義!釋宗之教曰:明心見性!四:那麼以往所說一切法,那也未必是法。世尊言: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今悟,我空法空,自性無為用事!
  • 以無分別智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佛道品第八》之中,文殊菩薩就問維摩詰:「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就回答說:「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 微縷供佛,得成佛道
    微縷供佛,得成佛道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求無上佛菩提,精勤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佛接著廣說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波羅蜜之清淨行相與所成就之功德。佛告舍利佛: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波羅蜜時,其行相無量,今為大眾宣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有佛出世,名號旁耆羅私如來,十號具足。
  • 絕地天通之後的佛道之爭,道教正式開始創立
    01巫術時代自從「絕地天通」之後,實際上人神就已經分離了,熟悉夏商周的朋友知道,在夏商周真正盛行的是巫術,而不是法術,比如說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以及周朝的周易,這些佔卜一類的東西都是巫術的一個分支,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人神共存時期的天下階層分類應該是神、巫、人,而巫不只是能力和地位高於人,而且巫還是人與天溝通的媒介
  • 什麼是佛道兩家修行人認可的「宗教」?
    佛道兩家修行人怎麼看待宗教呢?   明白的修行人眼裡,佛道兩家既是宗教,也不是宗教。說它是教,是因為佛道兩家修身都必須體天道而行,宗之以為教,即是順應天理而行教化。因而在繼承和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門派。說它不是宗教,是因為宗門和教門的修持超脫於西方宗教框架下的束縛,順應天道而行教化,以無為法為宗旨,以均齊物我為修身法則,區別於強調以人為尊的世俗教化。
  • 維摩詰經20 : 執著於自己的正道,這不是真正的佛道.
    沙烏地阿拉伯,他就是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可以娶四個,合法的哦!合法的,可以娶四個,請問師父!若在沙烏地阿拉伯算不算邪淫?我竟然不會回答,合法的,我說,那你去信回教好了,那裡娶妻,可以娶四、五個,就去信回教。若中國的傳統都是一而已,實無所貪,對無常,永遠的觀照無常,示有妻妾彩女,菩薩示現,彩女等於說是侍者,常樂遠離,遠離什麼?遠離五欲,淤泥就是爛泥巴,五欲就像爛泥巴一樣,一掉進去就爬不起來。
  • 小白龍身世背後的佛道江湖|敖閏|摩昂太子|四海龍王|小白龍|涇河...
    敖姓龍王與廣姓龍王之爭背後,其實寓意了佛道之爭,尤其西海這個位置靠近西天,而且是通過如來在結尾透露了小白龍的真實身世,這意味著西海這個地方本是佛家廣姓龍王的地盤。在佛道鬥爭中由於道家佔了上風,所以代表道門利益的敖姓龍王全面佔領了四海龍王的位置。
  • 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其實歷史中佛文化、道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修佛,修道,都在垂直領域各自生發,但是,就是這樣「旁雜」的文化和非文化,構成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心理,以及歸屬感和安全感。
  • 赤壁賦名揚千古,佛道的超曠不可忽視,其實底色是儒家
    蘇軾誠心誠意寫下一篇祈雨文,上太白山求雨。太白山上一個道士廟前面,有一個小池塘,雨神龍王就住在其中,據說,這個龍王可以化身為各種小魚。雨下了,不大。蘇軾想,我的心夠誠,求雨文也寫得好,怎麼下這麼點兒?一定是哪裡出了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