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山勢拔地通天,山體雄偉壯麗,風景如畫。泰山古建築歷史悠久,特別是廟宇眾多,有儒家的孔子廟,釋家的普照寺,道家的碧霞祠等等,風格各異,建築精巧,是儒、釋、道共存的歷史文化名山,甚至同一廟宇佛道共存,神奇至極!
沿著名景點「泰山烈士紀念碑」左側盤道北向上行,沿途道路西側山體上摩崖石刻眾多,有杜甫的《望月》,蘇容德、劉芳桂的「膚寸升雲」,楊逢霖的「步玉清」,張傳如、李祺紀的「蔚然深秀」,最為著名的當屬歷下才子劉廷桂所題的「洞天福地」、「蟲二」。眾石刻或近或遠,或大或小,或篆或隸,才情飛揚,妙趣橫生,無不是讚美泰山的奇秀高遠。
拾階而上,一路上行,前方一座石坊立於盤道中間,石坊為二柱單門式石制建築,石坊上方橫梁前面楷書寫有「鬥母宮」三個大字,後方寫有「鬥姥宮」三個大字。穿過石坊,在前方十多米處石階上面、盤道左側有一小型廣場,廣場正中立有一銅製大鼎,高2米多,鼎上方立有一外圓內方巨型銅錢,刻「招財進寶」四個大字,據說撫摸銅鼎能財運亨通,來泰山遊客撫摸者絡繹不絕,期盼能為自己及家人帶來好運。常年的摩挲,致使銅鼎外側光滑如鏡。與銅鼎相對的就是泰山著名景點「鬥母宮」的南山門。
鬥母宮,又稱龍泉觀,主祀鬥母元君,也叫鬥姥,相傳是北鬥眾星之母,也是道教崇拜的女神。位於泰山中溪西側的懸崖側壁上,是泰山景區中最為幽靜的景點,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明嘉靖年間重新修繕,改由尼姑主持,成為寺院。相傳當年鬥母宮僧尼姑屢有不規,鬧出許多風花雪月之事,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聞之不忿,寫下「蟲二」二字,暗喻尼姑風花雪月,忘了寺規誡律。(「蟲二」石刻就在鬥母宮南下方的盤道西側)
自南門進入宮內,只見大門畫梁雕棟,流光溢彩,門上方一木質匾額,周邊雕龍刻鳳,上書「鬥母宮」三個大字,暗花銅底鎏金,大氣莊重。匾額後方是一幅楹聯,上聯「客心洗流水」,下聯「山骨露清秋」,橫批「太上玄靈」。道盡修行者的清心寡欲和山色的嫵媚。
進入南院,院中間有一水池,面積2平左右,周邊用泰山石堆砌,池北石上刻有「天然池」字樣,據載為泰安名士趙爾萃修建的,池中間植荷花,在荷梗上分別系有5個小銅鑼,上書「福祿壽喜財」,遊客持硬幣在池南側隔空拋投,投中其中之一,即代表能得到福財等,現場遊客紛紛嘗試,自娛自樂,不亦樂乎!在院內北影壁牆上嵌有「天然池記碑」,記載趙爾萃修池緣由,碑文極盡對泰山的讚美之詞。
沿天然池左側的樓梯口東向上,左側為「蘊亭」,東有「寄雲樓」,相傳此地為古時達官貴人及家眷觀山賞景避暑休閒之所。穿過「蘊亭」是一小院,在其東北處有一出口,沿臺階下行,是一露臺,此處可一覽中溪風景,是著名景觀「三潭疊瀑」的最佳觀賞之所。
穿過小院北門的長廊就進入到中院,院內東側是「鬥母殿」,主祀鬥母元君,院北側大殿供奉觀音菩薩。院中間有一巨型香爐,是遊客、信眾為遊客上香的地方。出於環保考量,目前景區提供免費的清香,既避免了環境汙染,又能給遊客節省了大筆資金,不得不說,景區此舉深入人心!
你到過鬥母宮嗎?你對這兒的風景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