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歷程》:展示人類社會5000年的法治發展史

2020-12-18 中國財富網官方

我們在研究法治的歷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法律的起源問題。早在人類原始社會階段就已經產生了原始習慣和原始戒律,這是人類法律及法律文明的直接來源。而這些原始習慣和戒律,則又直接來源於人類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對於社會秩序和生活規則的強烈需求。

法律與國家一樣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的萌芽和出現,是要早於國家出現的時間的。法律的發展歷程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對於所積累的政治和社會經驗的一種總結,它來源於社會,並且服務於社會,它所反映和表現出來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內容,皆是人類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和結果。因此,我們在研究法律現象時,必須要認真了解和掌握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的特點,否則,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甚至會走向事實的反面。

古代西亞地區是世界法治文明的搖籃。現在已被人類社會所認可和正在適用的諸多法治精神、制度、規則,均來源於古代西亞地區,那被人類已經熱炒了數百年的古代希臘、羅馬的很多法律制度的淵源也來於此。我們絕對沒有理由忽視對於這個地區法律文明的研究和重視。它們是架接人類古代法治文明與現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的橋梁和紐帶。如果說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法律制度是歐洲法治文明的搖籃,那麼,古代西亞地區的法治文明則完全可以看作是整個人類世界法治文明的搖籃之一。古代西亞地區成功地將「君權神授」 理念播撒於人間;成功地把神的意志與人間的習俗融合起來;隱含了諸多的現代法律規範的精神、觀念及其基本制度的影子。因此,不論從人類法治文明的具體理念、典章、制度的淵源層面,還是從對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歷程的影響力層面,古代西亞地區的法治文明,都是人類法治文明進程中當之無愧的發祥地之一,在世界人類法治文明史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代希臘的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它的文明成果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世界。從法治的角度,古希臘是世界上第一個公民能參與國事的國家。這樣的民主政治以自由和平等為條件,言論自由使批評和湧現新思想成為可能。它所創造的雅典政制體系,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民主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帶給後世以深刻的影響,歐洲文藝復興之後所興起和倡導的政治體制,應當看作是雅典政制的延續和發展的結果。古代希臘政治體制應當是後世歐洲政治體制和政治文明的搖籃。直到今日,人們只要一提起古代的民主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古代希臘雅典所創設的那套政治體制。它的巨大的歷史影響力直接推動了人類法治文明的進程,是人類文明史上一盞不朽的智慧之燈。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些偉大的名字同樣是古希臘的驕傲,他們所創立和提出的閃耀著偉大智慧的法哲學和政治學、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思想,更是古希臘遺留給後人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精品至今仍煥發著熠熠光彩。而把實在的事物抽象化,提出種種似乎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恰恰是古希臘文明的主要特點。因此,直至現在,人們還是認為,構建西方的現代法律思想的基礎和來源仍然是古希臘的法律思想。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說雅典式的政治文明是歐洲現代各國政治體制的濫觴,那麼,羅馬式的法律文明,則是歐洲現代各國法律文明體系的搖籃。正是這二者的結合,才構成了當今歐美世界的法治文明。

也許是精湛的建築藝術激發了羅馬人在構建框架、結構和體系方面的特殊才能,在法治方面,羅馬人同樣構建起了一座宏偉的大廈。除了共和國時期的公元前449年頒布的《十二表法》之外,在公元6世紀頒布的《國法大全》更是羅馬奉獻給人類的巨大的政治、法律財富。這個財富是引導人類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法治文明社會的一個偉大的裡程碑。因此,羅馬法一直被認為是西方近代法律的先驅。查士丁尼宣告了古代世界的結束,在他的統治時期,羅馬法第二次登上了其發展的頂峰。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在西方社會,宗教與法律之間的聯繫至今並未徹底消失,兩者是從不同的方面關注著社會。只是法律在社會中發揮著更為醒目的作用,而宗教則仍舊具有給一切信奉者提供生活意義的使命,偏重於給人提供尊嚴、自由、人人生而平等、信守個人的角色、尊重合法權威以及遵紀守法等理性和理念化的精神食糧。在西方國家,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民眾對於宗教的信仰程度並未因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減弱,相反,每周日的祈禱活動,每年所必須舉行的隆重的紀念、慶祝宗教節日(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宗教節日皆為法定節假日) 的盛大活動,已經成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宗教所倡導的一切精神及教義,仍然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宗教已經成為西方社會文化傳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的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已經離不開宗教的影響。法律與宗教之間的緊密聯繫抑或互動關係仍然是當今西方文化的一大特色。法律與宗教就像支撐人的整個身體的兩條腿,缺少任何一條腿的人都是不穩定的和不協調的。在西方社會,如果離開了宗教,法律不僅會不被信仰、遵守,還會喪失其社會的有效性,而成為一種擺設、一種僵死的教條,而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西方的正在發展中的法治社會也將走到它的盡頭。這是二戰以來當代西方社會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根基和保障。這也是西方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在走過了無數彎路之後的明智且堅定的選擇。

歐洲中世紀法律傳統是11至12世紀以後西歐各民族吸收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法律傳統並加以改造發展起來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價值理念的總和,是連接西羅馬帝國法治和近代法治的橋梁,可以說,如果沒有中世紀法律傳統的延續和發展,歐洲後來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是無法得以產生和延續的,也可以說中世紀法律傳統是近代歐洲法律傳統的先驅。其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法律的繼承性、法律的實用性、法律的發展性、法律的獨立性和法律的理性化。這些特徵直接影響了近代歐洲法治的發展歷程。

羅馬法的復興,是歐洲人根據現實的需要,把羅馬人創造的法律和思想展示給世人,並且努力把他們保存並傳播下來的一種嘗試和運動。羅馬法復興把希臘人和羅馬人共同創設和理解的關於法律與正義、法律與理性、法律與社會等法治思想傳承並明確地告知人們,讓歐洲民眾重新樹立起了對法的尊崇和信仰。羅馬法的復興,改變了歐洲,也改變了世界,自此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複雜多樣和精彩紛呈。

歐洲中世紀的法律傳統與羅馬法復興運動,共同起到了改變和指引近代歐洲發展方向的巨大歷史作用。它們也是我們研究歐洲乃至世界法治發展歷程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否則,這個研究就是不完整的。

沒有優秀理論的指導,就沒有偉大的革命和變革。在我們研究世界法治發展進程之時,如果僅僅關注制度性的變革與發展,而不去認真梳理、研究人類法學思想的脈絡,那樣的研究不僅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從世界範圍來看,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湧現出了燦若星辰的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和法學家,他們的光輝思想直接指引和影響了自17世紀以來世界上發生的歷次革命狂潮;也正是在這些不朽的思想滋養下,人類社會開啟了一次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紀元,人類的法治進程也一步步地步入了一個又一個光鮮靚麗的大廳。現在可以斷言的是,如果沒有這些偉大思想的照耀,人類社會可能至今仍然在黑暗的世界和無邊的痛苦中掙扎。直至今天,有些理論和思想甚至對於今天我們的法治實踐活動仍然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指導作用。比如,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雖然成書於1748年,但是,他已經開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對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或法律制度進行了對比、交錯的比較研究。對古希臘、古羅馬、法蘭克、英國、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法律制度都進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討和研究。而且還特別提出,要判斷法律中哪些法條最合乎理性,不應當逐條比較,而應當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也就是要結合各個國家的自然條件、歷史狀況、人情風俗等,從它們的這個法律體系和部門法體系即法的精神上進行比較。他認為,只有整體比較才能掌握各個具體的法律制度或法律規範的精神實質,如果僅僅從具體條文、文字上進行比較,就不可能得出實質性的結論。孟德斯鳩一般被認為是歷史法學和比較法學的先驅,他所提出並進行的歷史地構造法學和比較分析法律的研究方法,在西方乃至世界法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這些思想家所提出和論證的諸如政體、國家、政府、平等、自由、公平正義、道德、社會契約等概念和理論體系,都是指導人類由蒙昧、野蠻逐步跨入法治文明殿堂的思想來源和精神支柱。這些思想和理論是人類法治發展的基石和淵源,如果沒有這些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人類的法治歷程根本無法走到今天。所以,要研究世界範圍內法治的發展歷程,對法學思想和理論的研究是不能缺少的。(本文節選自《法治的歷程》)

《法治的歷程》

苗延波 著

ISBN:978-7-5166-2404-3

新華出版社 2016年7月

定價:7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黃文藝: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文藝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關於「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建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這兩句話表述很簡潔,但內涵很豐富。黨的十九大科學提出了未來30年法治中國建設「兩步走」戰略。
  • 道德與法治學科「同課異構」課堂教學展示
    為切實落實意見精神,市中區教研室組織學考學科 「同課異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聚焦課堂教學質量提升,開展深度教研,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科教學向學科育人的轉化。  12月10日,濟南高新區科航路學校道德與法治學科燕永芹老師和黃寶聰老師積極報名參與了此次「同課異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積極觀課,認真學習,所獲匪淺。
  • 加快法治社會建設
    原標題:加快法治社會建設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我們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的重要內容。近日,中共中央下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該綱要的問世必將有力推動法治社會建設,進而推動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已經成為現實的急迫任務,我們必須全力推進。 一、法治社會建設尤其迫切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一體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原則。
  • 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公民法治觀念的增強
    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構建法治社會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對於影響法治建設進程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在這之中,關於培養公民法治觀念的問題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公民是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所謂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公民的主體地位也至關重要。
  • 【法治臨朐】「法治臨朐大講堂」第三期——法治社會建設和微信...
    【法治臨朐】「法治臨朐大講堂」第三期——法治社會建設和微信公眾號創作業務知識講座 2020-12-16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形成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就《綱要》的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答: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
  • 卓澤淵:加快法治社會建設
    近日,中共中央下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該綱要的問世必將有力推動法治社會建設,進而推動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已經成為現實的急迫任務,我們必須全力推進。一、法治社會建設尤其迫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一體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原則。
  • 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全民信仰
    發布會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長、全國普法辦主任唐一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楊春雷介紹2020年全國「憲法宣傳周」活動安排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活動主題鮮明突出前不久,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召開。
  • 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王靜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中首次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重要論述以來,相對滯後的法治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實踐中,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邊界何在,三者如何一體建設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認識。近日,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回應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現實需求,針對法治社會建設實踐中的難點和問題,描繪了從法治觀念培育到誠信守法行為選擇,從指導思想到工作舉措的法治社會建設總布局。
  • 【地評線】南方網評:夯實法治社會建設基石 築牢法治國家堅實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制定和實施綱要,對於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值此中華民族正在奮力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曆程之際,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上,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和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 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原創性貢獻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對人類法律思想進行「揚棄」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這一理論在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實踐中產生,在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創新,至今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飽含著科學的智慧,蘊含著精神的力量。
  • 「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治人才培養」座談會在西安召開-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陸航 實習記者 陳坤正)12月6日,「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治人才培養」座談會在西安召開。習近平法治人才培養新理念以新使命、新目標、新模式、新機制、新格局為主要內容,構成了對於法治人才培養基本問題的深刻思考,這不僅為全面依法治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保障,也將法治人才培養同國家戰略規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使命結合起來。在指導方向、目標轉化、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國際比較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進
    「在14億人口的大國開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人民,讓人民信仰法治,是人類法治史上的一大創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充分體現,也是『治未病』、重預防,推進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的重要舉措。」在國務院新聞辦12月4日舉行的全國「憲法宣傳周」活動安排及「七五」普法工作發布會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長、全國普法辦主任唐一軍表示,今年是「七五」普法(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全民普法即將走過35年曆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
  • 王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原標題:王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中首次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重要論述以來,相對滯後的法治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 孫謙:走向法治——關於法治問題的幾點思考
    從當下各國的普遍實踐來看,它是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公權為關鍵的社會治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我們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就要看它治理國家的價值觀、理念、行為方式和狀態,對比法治的上述要素,來衡量它是不是法律至上,是不是良法善治,是不是公權力受制約,是不是私權利有保障,是不是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 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 在涉外法治中積極推進國際傳播
    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涉外法治體系、開展涉外法治工作、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關鍵環節,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推進國際法治、提升中國法治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在致辭中強調,此次研討會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項重要舉措。
  • 麗水市2020年度「十大法治事件」評選開始啦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弘揚法治精神,用標誌性法治事件展示法治麗水建設新成效,凝聚法治麗水建設的強大正能量,我市開展「十大法治事件」評選活動,現面向社會公開、廣泛徵集熱點法治事件,評選結果將於2021年2月發布。歡迎各位行業相關人士積極推薦、參與投票。
  • 法治日報:法治社會絕不允許「網絡暴力」
    法治社會絕不允許「網絡暴力」。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即將實施的民法典都對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信息安全作了明確規定。中共中央近日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也強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網」。
  • 不斷將法治社會建設推向深入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提出到2025年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