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既是嫡長子,又被封為太子,為何偏偏要鋌而走險謀天下?

2021-02-23 洞天講壇





「太子」古代帝王的繼承人,一國之儲君,從權力上來看屬於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從某個程度上來講,整個國家的未來是要交到太子手中,所以太子的責任並不輕。而唐朝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既是嫡長子,又被封為太子,於情於理都是下任天子最佳候選人,但他卻偏偏鋌而走險以謀反的方式奪天下,這是為何?



一、站的越高摔得越慘




山頂的風景肯定比山腳下要更美、更迷人,但是山頂之上遇到狂風暴雨,就沒有小山或者大樹為自己遮風擋雨。



此時的李承乾就是快要爬到山頂之人,雖然身後的擁護者頗多,但這些人只能站在身後為其搖旗吶喊,卻不能衝到前方為其遮風擋雨。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人家是太子,你只是一個臣子,如果事事都走在太子前面,將來你莫不是想上天?



所以當走到山頂的最後一步之前,只能依靠太子自己的力量,除非你想走捷徑,很明顯李承乾就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鋌而走險要用謀反的方式直接一步登天。




很可惜他有腦子卻沒有實力,尤其是李世民當年就是用這個才成為了大唐的天子,豈能不防自己的兒子一手,沒想到歷史再一次重演,只是現在的自己並非當年的李淵,所以李承乾失敗了。



在旁人的眼中,李承乾風光無限,可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看似差一步登上泰山之頂,但這一步卻需要已經站在山頂之人讓步。



畢竟山頂的風景雖好,可是山尖上能立腳的地方太小了,只能承受一人之人,後來者想要超越前人,除非等前人自己累了之後主動讓路。



可此時的李世民怎麼看也剛剛步入壯年時期,而太子李承乾或許要等上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到最後一步。



李承乾自己的前面只有李世民一個,可自己的身後卻有無數人在大聲喊叫著、推搡著想讓自己早一點走到最後一步,同時也有無數人想要暗中將自己拉下來,因為太子的位置也只有一個,別人想佔據這個位置,只能讓太子讓步。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此時的李承乾,或許「前有狼、後有虎」更適合他。




二、未化繭成蝶之前都是蟲子



我們都知道醜陋的蟲子只有能過化繭成蝶才能變成美麗的蝴蝶,雖然蝴蝶更加的風光,但是在沒有成為蝴蝶之前,只是一個只醜陋的蟲子而已,哪怕這個蟲子的個頭比其它蟲子更大、更壯、更肥,但是蟲子永遠只是蟲子,跟蝴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


此時的李承乾雖然貴為太子,其身份地位或許比普通的皇子更高、更耀眼,但是其本質是一樣的,能不能最後化繭成蝶,完全看我們的唐皇李世民最後的心情如此。


不過當李承乾成為太子的那一刻,自己已經從一個青色的大蟲子發生了改變,已經可以化繭,擁有了自己的保護層,讓其餘的蟲子們各種羨慕嫉妒恨。


但李承乾最後能不能成功的化蝶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哪怕太子已經躲在厚厚的蟲繭之中,可是其本質依然還是一個蟲子,只是在沉睡,進行最後的變化。


而此時李世民對皇子李泰過多的重視,讓已經準備安安心心化蝶的太子李承乾感到了威脅,未成為太子之前,自己還有更多的時間爭一下。


但已經被蟲繭困在其中的太子,除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皇把更多的籌碼移到了李泰身邊,卻無能為力。

 


三、李世民態度不明確


或許對於李世民來說,自己只是想跟自己的小兒子親近一下,因為要按照慣例的話,自己的這個兒子馬上就要離開自己,被下到外地去做官,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



或許在有生之年,李世民與自己這個兒子可能一輩子也只能見幾次面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對李泰過多的照顧。


但是這些話李承乾不清楚,即便李世民當真說過此話,李承乾也會直接略過,身為大唐的天子,居然會因為親情而不放自己的兒子李泰離開京城,你騙鬼呢?


想當年李世民對自己的哥哥下黑手的時候,怎麼沒有想過親情這種東西,可以說大唐的皇子們從來就不相信所謂的兄弟之情,而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親李世民所開的好頭造成的。


所以當李承乾聽到李世民給出這麼一個理由,馬上就腦補了無數的畫面,其精彩程度完全可以拍一場古裝大片。


可以說太子連自己的身後事都想到了,只能聰明人的腦子就是不一樣,此時的李承乾有點想不開了,自己當了這麼多年的太子,馬上就要被自己的父親給換掉了。



一家三口當中地位的轉換都要發生一場巨大的爭鬥,更不用說太子這麼一個敏感的位置了,自己早已在這個位置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或者說在太子的位置上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將來對自己落井下石之人有多少,就真心說不清了。



到時候真要來到虎落平陽被犬欺,自己這麼一個要臉面的人,將來還要不要活下去了,再則翻一翻古書,所有的太子沒有當上國君,其後果個個慘不忍睹,哪怕自己想要一世平安,可能都是一種奢望。


於是太子李承乾明白了,決定拼一把,不成人便成仁,反正所有的後果都已經想好了,就算失敗了,跟將來被廢掉太子之後的結果是一樣的,最多只是讓自己苟延殘喘幾年而已,與其等將來別人找自己翻舊帳,不如自己拼命搏一把,萬一成功了說不定又是一個新的李世民,不成功也無所謂,反正結果再壞又能壞到哪裡去呢。



總結

也正是太子李承乾在經過多方謀劃之後,果斷跟自己的父親李世民學了一把,然後沒成功,到了此刻,太子的心也算是真正的放了下來,畢竟之後的一切都不由自己作主了。正是自己所站的位置,和身後的擁護的眾人,還有李世民態度上的不明確,才導致太子李承乾鋌而走險放手一搏。





-END-

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李承乾好好做個太子,坐等接班不好嗎?為什麼偏偏要政變呢?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本來他可以好好做個王爺,不問世事。可他老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這樣一來,他就有了做太子的可能。 由於他是嫡長子,所以李世民還真得立他為太子。李承乾小時候聰明仁愛,深得李世民以及朝中大臣喜歡,李世民還安排了十幾個老師培養這個接班人。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李世民對待李承乾——愛之深責之切!不單是李世民喜歡自己的嫡長子,李淵對李承乾也是疼愛有加,剛出身沒多久就被封為恆山王,賜名承乾。5歲的時候被封中山王,此時玄武門之變還未發生,這也是對李世民的恩賜!太子病好之後,李世民又做了個「出格」的決定,讓高僧度化3000人出家,修建寺廟並且大赦天下,一般大赦天下都是新皇登基的時候才會有的,而李世民大赦天下只是為太子祈福!李承乾加元服行冠禮,李世民再次大赦天下,宴請群臣,普天同慶三天,這排場趕上皇帝封后了!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為何想要自殺?
    當然了,李承乾有這種待遇也很正常,他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既嫡又長,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李世民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尚在襁褓中就被封為恆山王,李世民一繼位立刻冊封為皇太子,那時他才8歲。雖然李世民也寵愛四子李泰,卻沒有越過李承乾,在李世民心裡他的分量最重。這種背景之下,按理來說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很穩固的,他也沒必要為此而感到緊張。可事實卻截然相反,李承乾不但緊張,還萬分焦慮,焦慮的精神都快失常,說了很多錯話,做了很多錯事。為啥?因為李世民的期望,給李承乾造成很大的壓力。
  • 李承乾是一個太子,他究竟荒唐到什麼程度,為何被他爹廢黜
    李承乾,生於公元618年,卒於公元645年。↑李承乾的一生,是自我毀滅的一生↑在他二十七年的人生裡,曾經無比輝煌,是初唐貞觀年間,天下第一富二代,權二代,離天下在握僅僅一步之遙。然而,一手好牌卻被打爛,最終鬱鬱而終,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李承乾悲劇的一生?性格!決定命運的,是性格!李承乾出生於承乾殿,因而得名,他是長孫皇后所生,地位高貴,乃嫡長子。
  • 誰害死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從嫡長子到不肖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於太極宮承乾殿,因此,母親長孫皇后就以殿名給他起了名字。他從小聰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為帝,考慮到立太子是件大事,便決定立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李世民每次外出巡視,就讓他留守長安,代行處理國政。
  • 嫡長子、嫡子、長子,都是父親的兒子,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
    具體的說,從黃帝開始,到西周成型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正是長子、嫡子、嫡長子的主要區別。他們的繼承優先級別分別是嫡長子、(嫡長孫)、嫡子、長子、(庶子)。他們之間的繼承順序如下:嫡長子繼承制保證了家族內部的穩定性,避免因為奪取家主之位而導致的家族內亂。
  • 唐朝太子:風險係數很高的職位
    李淵稱帝後,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太子,留在長安輔助李淵處理朝政。在太子任上,李建成協助李淵居中調度,裁決軍政國務。而且李建成也注重人才,先後收納了王珪、魏徵、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等眾多的文臣武將。李建成絕非那種不敢沾惹政務、一心只等日子的儲君可比。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至於荒唐與否,各位看完一起來評評理。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長子,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此時的李世民還是秦王身份,李承乾的母親就是秦王妃長孫氏。李承乾的名字是爺爺唐高祖李淵賜的,一說是因為其出生在承乾殿,故而取名為李承乾。還有人認為承乾雖然是宮殿名字,但是用在皇家身上卻意義深遠,承乾可以解釋為「承繼皇業,總領乾坤」。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可老天爺打了個瞌睡,回頭一看,我們的皇太子已經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還拉都拉不回,最後不但把皇位弄丟了,自己也「鬱鬱寡歡」,英年早逝,實在是可悲可嘆。
  • 李承乾已經穩坐太子位,為什麼還要謀反?老爸李世民逼的
    母后病重時,李承乾日夜守候在長孫皇后的榻前。後來母后去世,李承乾悲痛欲絕,連太宗李世民都心疼,還親自來勸兒子要保重身體,不能因此傷心過度。至於李承乾的文韜武略,那也是堪稱上乘。每次奉命監國,李承乾都能做到「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但是,太宗李世民在確立了李承乾的太子身份後,卻又親手給太子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魏王李泰。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奪嫡之爭,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被廢結束。因太子的愚蠢舉動,讓魏王李泰輕易獲勝,也讓太宗李世民對李承乾非常失望,更加看好李泰,私下裡當面告訴李泰,立他為太子。 然而,這是李泰距離太子之位最近的一刻。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淵一樣,都犯起了糊塗。為什麼說他們犯糊塗呢?分明已經立了一個太子,偏偏又跑去寵愛另外一個兒子。這你讓大臣們怎麼想?皇帝難道要易儲嗎?於是不少大臣開始兩邊站隊。不管你一輩子有多麼努力,如果你站隊站錯了,那麼對不起,我們國家從來不缺少人才。
  •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
    李承乾本身就是太子,他本不應該造反,如果一切順利,他就是天下的繼承者。可是李世民還很喜歡魏王李泰,這就讓矛盾出現了,兩人的目標都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可是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不殺他,為什麼反而自己要自殺呢?
  • 一口氣殺死3位駙馬,李世民去世後,唐高宗為何如此決絕?
    唐朝初年的三次政變為例:(一)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大權旁落,從此李世民成為唐帝國的主宰者。(二)貞觀年間,太子李承乾聯合侯君集等人密謀造反,東窗事發,李世民痛心不已,貶嫡太子李承乾為庶人,「李承乾謀反案」最終使嫡三子李治獲利,李治被立為太子,成為後來的唐高宗。
  • 九子奪嫡:一廢太子,6位皇子受到牽連,為何僅大阿哥被圈禁終生
    將太子胤礽評價為「不孝不仁」後,康熙皇帝認為「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遂將胤礽的太子之位廢黜。同樣是得罪了康熙皇帝,同樣是因皇位爭奪而惹怒了康熙皇帝,為何只有皇長子胤褆受到康熙皇帝如此嚴懲?其實,這既是康熙皇帝作為君主的必然之舉,又是其作為父親的無奈之舉。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歷史往往陷入可怕的輪迴,當年大唐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位僅有的嫡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鬥得你死我活,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老大皇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晉王李治也是僅有的三位嫡皇子,因為李世民雖然有十幾個兒子,但有希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只有長孫皇后生的這三位嫡子。
  • 慶餘年:擾亂綱常又無文韜武略的李承乾,憑什麼能坐穩太子的位置
    然而就這樣的一個李承乾,卻被選作太子,而且地位一直非常穩固,慶帝也從來沒有易儲的打算。這背後又是因為哪些原因呢?第一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李承乾的身份最為合適當太子!慶帝便引導皇后,在五竹遠走,範建和陳萍萍都不在京城時,動用家族的力量連同太后一起殺了葉輕眉,而此刻慶帝便以此為藉口誅殺了皇后全族,順勢清除了外戚勢力。李承乾也因此成了慶帝的所有兒子中,唯一沒有任何外戚勢力的兒子,這便為他成為太子奠定了基礎。
  • 皇太子李承乾是未來的皇帝,為何他還要起兵造反?試圖推翻李世民
    17年後,起兵奪權的事情,在他最寵愛的兩個兒子,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再一次上演了。 只是這一次,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李承乾已經貴為皇太子,未來註定是大唐的皇帝,他幹嘛還要冒險謀反呢? 這一切,還要從長孫皇后的早逝談起。
  • 李泰把李承乾逼上了造反之路?其實只是為李世民背鍋
    李淵當皇帝之後,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為齊王。因為唐朝的史書在唐太宗時期,由唐太宗自己親自查看並修改過,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資料,後來流傳下來,到民間故事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之類的小說裡,就把李建成描寫成了一個負面形象,無功無德,還嫉賢妒能,要還李世民,最後李世民被逼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其實並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