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害死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2021-02-23 大眾文摘雜誌社

從嫡長子到不肖子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於太極宮承乾殿,因此,母親長孫皇后就以殿名給他起了名字。他從小聰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為帝,考慮到立太子是件大事,便決定立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李世民每次外出巡視,就讓他留守長安,代行處理國政。李世民居喪期間,國家的許多政務也都由他決斷。

  

李世民早早宣布立李承乾為太子,為的是避免自家的骨血為爭奪皇位而陷入混戰與殘殺,從而實現權力的平穩交接。但是李世民忽略了一點,這麼做往往會產生一個嚴重的負面效應,那就是這個被確定為未來皇帝的孩子,提前進入狀態,也提前受到權力的腐蝕,使他變得驕縱、放肆、跋扈,與皇帝應該扮演的天-聖-帝三位一體的光輝形象背道而馳。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李世民按照禮制為高祖守孝,那段時間朝廷政務都由太子決斷,年僅17歲的李承乾「頗識大體」,將李世民交給他的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皇帝和官員對當時的他頗為賞識和信任。李世民更是「每行幸,常令太子居守監國」,從來沒見他出過什麼差錯。

  

在整個貞觀初期,李世民對這個儲君還是比較滿意的。後來雖說察覺了太子的一些不良習氣,但仍然對他寄於厚望,一再對東宮的輔臣們說:「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

  

然而,李承乾卻未曾體會到李世民的一片苦心。嫡長子變為不肖子,不是可能,而是一種必然。無論有多麼嚴格的教育制度,也無論那位早已預訂了皇帝寶座的嫡長子背多少詩書,不肖子都將是這種繼承制必然的產品。

李世民對立廢太子比別人多了更深一層的切膚之痛,正因為如此,他對太子有著更為迫切的期望。史料記載,他「搜訪賢德,以輔儲宮」,恨不得將全天下的有才之士都拉過來給太子當老師。從李承乾被確立為太子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先後為他挑選了十餘位「宿德鴻儒」之老臣、名臣擔任東宮輔臣,包括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李世民對那些擔任太子輔臣的名士大儒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們能給予太子良好的教誨和引導,從而使太子成為理想的繼承人,使自己的帝國事業能夠平穩過渡。

由於從小接受了比較好的帝王教育,李承乾頗有幾分學識,而且口才一流。在公開場合,李承乾總是正襟危坐,開口閉口都是孔孟之學和忠孝之道。說到要緊處,他甚至會做出一副慷慨激昂、聲淚俱下之狀。輔臣們無不為之聳然動容、嘖嘖稱讚。

隨著時間流逝,那個贏在起跑線上、奮發上進的太子離他的期望卻越來越遠。不知從何時起,李承乾變得習性散漫,生活奢侈,嬉戲無度,而且大有變本加厲之勢。

  

一回到東宮,李承乾將身上的朝服一脫,靴子一蹬,立刻像變了個人,終日「與群小相褻狎」,只玩得天昏地暗,把那些聖賢學問全拋諸腦後。漫長的太子生涯讓他活得毫無憂患意識,也漸漸消磨了耐心,使他一點點撕去父皇和大臣們希望他戴上的文明的面具,開始走向它的反面,變得野蠻和暴虐。

  

連續瘋玩了好些日子之後,李承乾預料到輔臣們會不厭其煩地上門進諫,這時候他就會主動戴上另一副面具,早早地立於門外恭候,一見他們到來,便會大行跪拜之禮,然後用一種既嚴肅又誠懇的態度進行深刻的自我批評,把輔臣們精心準備的一大套說辭全都堵在了嗓子眼,讓他們措手不及。

逐漸老去的李世民,感受到的是時間流逝帶來的壓迫感。他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一天,那時接手江山的人就是太子李承乾。於是,李世民將這種壓迫感轉化成更為挑剔的目光,更為警覺的審視。如此一來,李承乾自然覺得精神壓力陡然上升。尤其是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以來,他對太子這個位子可以說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在他看來,東宮那個寬大的紫檀木寶座,簡直就是一個特殊的刑具,令他動彈不得。

在李承乾當太子的早期,朝野一致認為他是一個賢明的儲君。長孫皇后病逝,太宗皇帝居喪期間,國家的許多政務都由太子李承乾決斷。每次皇帝外出巡視,都讓他留守長安,代行處理國政。李承乾自以為皇位非他莫屬,逐漸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隔三差五就帶著家丁到東郊放鷹走馬,行圍打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忽然迷上了少數民族文化,尤其喜歡突厥人的風俗習慣。

  

不知道怎麼回事,似乎東宮裡頭有什麼讓他坐立不安的邪祟鬼怪似的,他開始說突厥語,穿突厥衣服,並特意挑選了一批體貌特徵酷似突厥人的人當侍從。他將他們五人為一組編為一個部落,讓他們把頭髮梳成小辮,身穿羊皮衣服,在東宮的草地上牧羊;旁邊還插上一桿繡有五個狼頭的大纛,並架起帳篷,住了進去。每天,他拎著刀親自殺羊,烤熟了以後與左右分享。

太子是天底下最尊貴的孩子,可李承乾要的是自由。他躺在東宮的草地上,做著他那不切實際的草原英雄夢。他常幻想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場景:北方邊地的夜晚,寒冷清曠如遠古,風從高原之上橫掃下來,發出悽厲的嘶鳴。他覺得這才是一個熱血男兒該去的地方,他對那個刀頭舔血的民族有著無限的嚮往。他說:「假如現在的我是一個可汗,是一個已經陣亡的可汗,你們仿效突厥的風俗來給我辦喪事。」說完兩眼一閉,往草地上一躺,一動不動。於是左右侍從便騎馬圍著李承乾的「屍體」,一邊轉圈一邊號喪,並依照突厥風俗紛紛割破自己的臉,以表對「去世可汗」的沉痛悼念之情。

  

這個偉大的創意讓太子興奮不已,他憧憬道:「有朝一日我繼承了天下,定要率數萬騎兵到金城(今甘肅蘭州市)以西打獵,然後把頭髮解開去當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當一個突厥將軍,我絕不會落於人後。」

  

堂堂大唐儲君繼位後居然要拋棄他的江山和子民,委身於突厥降將阿史那思摩,並且要當他手下一個小小的將軍。如此荒誕不經的言行,讓那些東宮輔臣們一籌莫展。在李承乾眼裡,循規蹈矩的太子生活實在是無趣,就像刻板的時鐘,每月、每天,甚至每個時辰需要做什麼,都有嚴格的規定。他從8歲被立為太子,就跟著太宗皇帝參與一個又一個複雜莊重的典禮。他覺得自己不像一個人,倒像是宮殿裡的一把椅子、一個銅獸。

相關焦點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為何想要自殺?
    當然了,李承乾有這種待遇也很正常,他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既嫡又長,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李世民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尚在襁褓中就被封為恆山王,李世民一繼位立刻冊封為皇太子,那時他才8歲。李承乾剛滿12歲,李世民就下了一道詔令,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意思是訴訟上如果有誰不服尚書省的判決,可以上訴到東宮,由太子處置。這樣的信任,在皇帝與太子之間是很少見的。李承乾成長起來後,每次李世民外出巡視,都是李承乾留京監國。
  •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由於太子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將其廢為庶民,接著,李世民摒退其他朝臣,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四位重臣。李承乾本身就是太子,他本不應該造反,如果一切順利,他就是天下的繼承者。可是李世民還很喜歡魏王李泰,這就讓矛盾出現了,兩人的目標都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可是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不殺他,為什麼反而自己要自殺呢?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同年十月就將李承乾立為太子,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愛這個兒子,史書中隨處可見誇讚李承乾的詞句。但不幸的是,李承乾在這年生病,疼愛兒子的李世民打破自己原本不信佛道的傳統,請了道士為李承乾祈福驅病,同時還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希望李承乾的病能夠痊癒。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前往岐州,臨行前,李世民安排李承乾太子監國,這是有意鍛鍊李承乾的治國能力。
  • 李承乾已經穩坐太子位,為什麼還要謀反?老爸李世民逼的
    公元644年,大唐第二個廢太子李承乾病逝於黔州,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打擊對李世民來說太大了,廢朝一日以示哀悼。此時的李世民想起了高祖李淵,當年自己親手斬殺了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順帶處死了十個侄子,那時的李世民並沒有什麼感覺。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李淵在位期間,先立李建成為太子,緊接著又開始重用二小子李世民。結果釀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以後,又開始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結果造成了魏王李泰想要學習李世民,走上了奪嫡之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李世民的這倆兒子也開始走到了兵戈相向的那一步了。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李世民對李承乾愛之深李世民登基後立馬宣布8歲的李承乾為太子。李承乾13歲時生了一場病,李世民很是著急,請來知名道士為太子祈福,大臣無不驚訝,還以為是長孫皇后的主意,因為李世民從不信佛教或者道教。太子病好之後,李世民又做了個「出格」的決定,讓高僧度化3000人出家,修建寺廟並且大赦天下,一般大赦天下都是新皇登基的時候才會有的,而李世民大赦天下只是為太子祈福!李承乾加元服行冠禮,李世民再次大赦天下,宴請群臣,普天同慶三天,這排場趕上皇帝封后了!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地步?才會讓愛子深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廢了他?
    他先後立了兩個太子,一個早早的被貶黜,另一個上位沒多久就被武則天奪取了大權。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就是有關李承乾的一二事,李承乾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甚是寵愛寬容李承乾的李世民,要貶黜他呢?在這裡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點。
  • 李世民麾下的倒黴大臣,給太子當老師,反遭太子暗中刺殺
    唐朝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收到一個讓他極為震驚的消息,東宮太子左庶子張玄素在夜裡被人刺殺,還好張玄素命大,僥倖躲過一劫。張玄素是李世民親自給太子李承乾安排的老師,素來勤勉。有人針對張玄素,就是針對太子。李世民於是派人徹查,但徹查結果卻讓李世民瞠目結舌,因為幕後指使之人,竟然太子本人。
  • 李泰把李承乾逼上了造反之路?其實只是為李世民背鍋
    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自己當皇帝之後,也很快就冊立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其他兒子也先後封王,確立名份關係,就是為了防止再因為爭奪太子位而出現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作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互之間兄弟鬩牆,甚至於喋血宮門,自相殘殺,這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正如李淵也不想看到這個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結果。
  • 李承乾既是嫡長子,又被封為太子,為何偏偏要鋌而走險謀天下?
    而唐朝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既是嫡長子,又被封為太子,於情於理都是下任天子最佳候選人,但他卻偏偏鋌而走險以謀反的方式奪天下,這是為何?可此時的李世民怎麼看也剛剛步入壯年時期,而太子李承乾或許要等上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到最後一步。
  • 李承乾擔心成為下一個李建成,所以主動起兵,李世民為何要自盡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如果李承乾起兵成功的話,那麼他的兩個弟弟都不會有好下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晉王李治。 李承乾之所以選擇造反,主要就是因為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使得李承乾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 皇太子李承乾是未來的皇帝,為何他還要起兵造反?試圖推翻李世民
    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帝寶座。 17年後,起兵奪權的事情,在他最寵愛的兩個兒子,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再一次上演了。 只是這一次,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李承乾已經貴為皇太子,未來註定是大唐的皇帝,他幹嘛還要冒險謀反呢?
  • 李承乾好好做個太子,坐等接班不好嗎?為什麼偏偏要政變呢?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本來他可以好好做個王爺,不問世事。可他老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這樣一來,他就有了做太子的可能。 由於他是嫡長子,所以李世民還真得立他為太子。李承乾小時候聰明仁愛,深得李世民以及朝中大臣喜歡,李世民還安排了十幾個老師培養這個接班人。
  • 李承乾是一個太子,他究竟荒唐到什麼程度,為何被他爹廢黜
    但他卻先天不足——有足疾,隨著成年,他走路一瘸一拐,李世民打內心深處挺厭惡李承乾的形象,這哪是一代人君該有的樣子。↑李世民沒有當好父親這個角色。天底下誰管得了他?只有那個不在身邊的父親。↑李承乾的成長是艱難的↑於是,他開始了富二代們常備的項目——吃喝玩樂,聲色犬馬,射箭打獵,嬉戲宴遊,呼狗朋,招狐友,這些陪伴他恣意人生的,對他無不順從,他從其中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感。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奪嫡之爭,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被廢結束。因太子的愚蠢舉動,讓魏王李泰輕易獲勝,也讓太宗李世民對李承乾非常失望,更加看好李泰,私下裡當面告訴李泰,立他為太子。 然而,這是李泰距離太子之位最近的一刻。
  • 太子被廢後,李世民為何捨棄優秀的李泰和李恪而選擇溫順的李治?
    我們都知道李承乾是李世民欽點的太子,也是李世民比較看好的皇位繼承人,不過李承乾好像沒有體會到李世民的苦心,因為嫉妒心和誤會,李承乾勾結大臣策劃了一場謀反活動,後因事件敗露而被李世民廢除。
  • 太子謀反被廢後,二兒子李泰為討好父親李世民,稱要殺子傳位於弟
    其實反過來想想,李世民的選擇也是有限的,本來早年很早的,李世民就把太子之位給了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李承乾這個名字,來自於李世民尚在潛邸之時,他居住的那個地方,就叫做程乾殿,把這個名字給了自己的長子,而且程乾這個名字很有意味,那就是太子當仁不讓的名字。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歷史往往陷入可怕的輪迴,當年大唐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位僅有的嫡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鬥得你死我活,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老大皇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晉王李治也是僅有的三位嫡皇子,因為李世民雖然有十幾個兒子,但有希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只有長孫皇后生的這三位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