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is part of my identity. When I run, I feel the strength inside my body, and I love the feeling of strength.」
作者: Vivien Zheng,簡稱V神。豐跑匯全馬隊成員,首席技術指導。跑步史12年,主要參賽史包括:
2019.9 德國柏林全程馬拉松 3:24:28
2019.3 上馬女子半程馬拉松 1:40:16
2019.3 名古屋女子全程馬拉松 3:37:42
2019.2 香港渣打全程馬拉松
2018.12 廣州全程馬拉松
2018.10 芝加哥全程馬拉松
2017.11 神戶全程馬拉松
本篇來自V神最近徵戰的柏林馬拉松
緣起
從大三在人大操場上開始繞10圈,到casual runner,到小區跑者,再到想認真對待跑步這件事,不知不覺已經跑了十二年。中間各種間斷,幸好也有各種從頭來過。大概這就是某暢銷書裡說的,the ultimate form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one that habit is part of your identity.Six Majors & Bonston Qualify
一直認為跑步是一件特別純粹的事情,跟自己的身體對對話,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出點汗,就這麼簡單。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小夥伴跑了半馬甚至全馬,蠢蠢欲動下終於在17年11月在神戶完成了我的首馬。國外首馬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悲催的抽籤運,四抽上馬不中,或者說,只要是抽籤的比賽,我就從來沒中過。直到六大之一的芝加哥馬成了我第一個自己中籤的比賽。於是有了對六星獎牌的嚮往。師兄弟姐妹在芝馬前聚餐的時候強烈安利了柏林馬,又恰逢十一假期,算計假期精明如我,當即決定了柏林是我的第二場Six Majors。
不久前還覺得Boston Qualify離自己太遙遠。3月在名古屋一不小心跑了個3小時37分,突然把自己丟到了BQ的門檻前。3:35,僅2分鐘的差距,在那裡對我各種挑釁。雖然看起來就這2分鐘的小小一步,實際背後還有至少提前5分鐘cutoff的這個真正的monster。後來聽說波馬名額的價格是七八萬人民幣,好吧好吧,玩把大的,能在柏林BQ的話,也算為自己賺回了大半張滬牌。跑進BQ的另一大福利,是我一直嚮往的比賽報名自由。國內除少數不接受精英直通的比賽比如漢馬,到達BQ成績基本上都可以免去抽籤的麻煩和抽不中的沮喪。
夏練到憂傷
雖然柏林BQ的牛皮吹出去了,然而出於職業習慣,plan B一定有的:上馬,不行廣馬,再不濟還有第二年的名古屋或者錫馬。因為整個夏天,狀態一直在下降。
自蘭馬回來之後,借高原紅利Vo2Max一度衝到55;每周二跟著盧灣跑團訓練,經常是中級組唯二的女生,沾沾自喜。而半個月紅利期一過,狀態就每況愈下,不但T速懟不上去,連心率T區間都堅持不過1公裡。且不說周末長距離,從520到530到545的配速,最熱的時候一度掉到630,沮喪不已。進入9月,開始減量恢復,天氣也漸漸涼爽,但速度就是提不上去。有幸被Nike研習社選中,分在了成績315和330、上馬目標3小時的2組(黑組)。然而每次訓練,都只能默默降組,實在跟不住黑組的強度。加上體重怎麼也控不下去,大強度訓練下,能明顯感到體脂下降,可就是不掉秤。還經常感到雙腿沉重的腫脹,以及半夜各種抽筋。330的目標看來越來越遠。團裡的小夥伴們說我煙霧彈,其實我半分虛的都沒有。
抵達柏林
柏林的假期很早就跟小夥伴敲定了,然而詳細行程和籤證是出發前一周才匆忙著手。以至於那一周白天忙著上班,晚上忙著做攻略訂酒店查車票約景點門票等等,甚至擠掉了訓練的時間。生活節奏被打亂,讓我十分焦慮。看到目的地絢爛的秋日風景照片,心情才慢慢舒展起來,畢竟除了比賽本身,旅行也是境外馬拉松很重要的一部分。
9.21日凌晨啟程飛往捷克,第一站布拉格,第二站德雷斯頓,第三站萊比錫。提前出發可以更好的適應那邊的時差和氣溫。旅行時早起跑去無人的熱門景點是我的習慣。德國這裡7點左右才天亮,我每天6點半出門按照課表跑個M速或者小強度的T速間歇。因為涼爽的天氣,455的m速總算不再那麼吃力,但是心率仍舊在m和t區間邊緣,降不下來。總之不是好的賽前狀態。
徵戰柏林
我的報名成績是4小時,分在了Wave 3 G組,9:50起跑。13度左右的氣溫很適合比賽。早餐後8:50到達入檢口,存完包開始排隊上廁所排空。堂堂六大之一的柏林馬賽前廁所排隊之長簡直ridiculous,居然40多分鐘還沒有排到。9:48終於輪到我以後,已經妥妥的錯過了G組起跑的時間。我被迫跟H組一起在10:10起跑。
H組的報名成績在4:15以後。意味著我身邊的人不能作為參照配速。起跑後我便開始見縫插針地往前趕。涼爽的氣溫加上微雨的天氣,也沒有特別的速度感。柏林果然是世界最快賽道,出發以後一路都很寬敞,經歷過名古屋和香港的起跑大塞車,柏林賽道絕對是大寫的大氣。但寬敞歸寬敞,畢竟參賽者眾多,我不得不一路excuse me,從人縫中穿梭,碰到前面是高大的老外,肩膀被前人的胳膊肘打得生疼,以致一路感覺被點穴。也有好幾次因為來不及避讓,一把撞到前面運動員的背上,差點人仰馬翻。一邊超車,還要一邊豎著耳朵聽老外的反應,生怕會讓人覺得素質差,給中國丟臉。
九場全馬,七場雨戰。我參加的比賽,下雨基本就是標配。說好的12點下雨,結果起跑前就飄零星小雨,不到一個小時,已經是瓢潑。下雨可以幫助降溫、避曬、以及減少進水站的次數,對成績是有利的。然而這次穿了豁出去的背心,加上下貓下狗的賽道毫無遮擋,是TM真心冷!鞋襪是雨戰最大的挑戰。賽道上很快有了積水,進水站尤其大灘。雖然各種小心,還是好幾次踩進了水坑。更有一個老外直接把水澆在我的腳上,凍得我大叫perfect,心裡無數中指。這裡不得不贊一下新next,小雨很快就能幹,就算是踩進水坑或者被澆透,也不會變重、失去彈性或者悶腳,溼滑路面抓地力仍舊良好,反而感到雙腳被降溫了。雨戰體驗最佳的鞋,沒有之一。
六大馬拉松的賽道,沒說的。柏林賽道全程無死角,即便是大雨天,街道兩旁也站滿了加油打氣的觀眾。Live爵士樂是最大的特色。瑞士和丹麥的後援團尤其給人印象深刻。好多處中國國旗,還有一個德國爸爸帶著兩個金髮娃娃,臉上貼著五星紅旗,如果不是為了成績,真想跑過去抱住倆小朋友一邊親一口。賽道氣氛之熱鬧,以至於我全程幾乎沒有聽到耳機裡的音樂。
問我柏林賽道上有啥吃的。除了水站,其他補給點我都快速跑過。
* 13公裡處第一支含咖啡因的Maurten
* 18公裡2粒鹽丸
* 21公裡一粒肌鰹強
* 25公裡一支意維力能量膠(號稱含bcaa,但是甜的差點齁到)
* 30公裡第二次鹽丸
* 33公裡第二支Maurten
* 35公裡第二、三粒肌鰹強,最後一次進水站
以上是我的賽道補給。能量膠略少於平均用量。
碳水讓我又愛又恨。平時除了早餐和訓練前後,我都儘量避免攝入碳水(包括主食),當然偶爾也會有忍不住吃甜食的時候;lsd除了鹽丸和一瓶運動飲料,我是不吃膠的。目的是為了讓身體適應缺糖的狀態,降低比賽撞牆的風險。然後賽前兩三天,大幅提高碳水比例,基本上這次我就是頓頓德國鹼水麵包,吃得好不幸福。如預期一樣,比賽全程沒有撞牆,後半程勁頭足,沒有明顯的疲憊感,賽後精神也不錯。沒有DOMS。
450配速跑25公裡以上,賽前我是沒有完成過的,一次都沒有。起跑後一路忙著超車,看手錶發現跑著436的配速也把自己嚇了一跳。幾經對照配速表才確認不是手錶飄了。幾個月大跑量訓練的好處是很清楚自己的身體反應。雖然配速超出預期,可能來自新鞋加持,可能緣自低氣溫,也可能因為比賽興奮,但是對身體反饋的熟悉讓我有信心繼續以這個速度跑下去,無需降速調整。於是一路440-445配速巡航,除了觀察路線超車,其餘時間就在放空。放得太空的時候,也會發現配速掉到500開外,注意下腿部拉起的速度和角度,便可回到445以內。說明身體雖然有這個能力,但還沒有這個配速的記憶。
過半程的時候對表,1:41:35,比自己半馬pb慢一分鐘左右,但相比之下體感輕鬆很多。比330半程目標快了3分鐘多一點,知道自己狀態不錯,只要後半程不出么蛾子,327可以保證,325可以爭取。一路超車,放空,但意識始終保持警覺防止意外,不知不覺來到37公裡。跑過40公裡的時候,發現自己只要維持500配速(當時在452左右)就能進3小時25分,確保超過bq10分鐘。到布蘭登堡門看到「you are all heros」的大標牌,小夥伴提醒過的偽終點到了。想到後面還有上馬,上馬要跑什麼目標呢?324麼?還是323?對我有差嗎?關鍵是要有多大的犧牲才能贏得連續的pb?於是雖然知道離終點還有約800米距離,卻失去了衝刺的動力,只是提醒自己最後一段千萬不能降速,否則作為精英跑者太不嚴肅了……
衝過終點,停表,顯示3:24:36。我轉身,像日本人那樣,向身後跑過的42.195公裡鞠躬。
自己立的flag,我做到了。
永無止境
由衷的感謝豐跑匯各位同事夥伴的鼓勵、分享和督促,以及Fun跑團和世紀小分隊小夥伴、人大馬拉松的師兄弟姐妹。特別感謝Emma的飲食監督幫助我控體重,媽媽儘管擔心我訓練強度太大睡眠太少但克制不責備的支持,老闆和產品爸爸對我工作疏忽的容忍,以及各位教練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假老師的TRX帶我開啟核心新世界。
也感謝自己一直的努力和堅持。經歷過傷病,才特別珍惜奔跑的自由。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幸福,跑過的每一步,都作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