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MacroKuo 次元土豆
具有作為文學或藝術的「作品」意義的漫畫會時不時超越時代得到傳承,但同時漫畫也更紮根於它所誕生的日常生活當中。
隨著新冠肺炎在日本擴散,感染人數屢屢破紀錄,日本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社會規則、價值觀等都開始發生了變化。
日本人也因此獲得機會,去回顧和探討至今為止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常識。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人開始重新回顧過去的漫畫,或是用漫畫對疫情所帶來的狀況進行了敘述和表達。
那麼在面對這種社會性事件時,日本人在漫畫中會期待什麼,又會通過漫畫表現什麼,經歷了這樣的事件後日本漫畫又蘊含了怎樣的可能性呢?
可以說,疫情的泛濫也同時成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去觀察漫畫周邊媒體狀況的變化,思考和探討日本漫畫的想像力。
01
新冠以後受到矚目的過去的漫畫
新冠疫情開始流行以後,往年出版的以感染病為主題的漫畫再次受到了關注。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朱戸アオ的《リウーを待ちながら(一邊等著裡厄)》(2017-2018)。
本作以日本某個架空都市為舞臺,描寫了鼠疫的爆發,並因其中對於新冠疫情的預見性而受到了各界關注。
主人公是女醫生和傳染病學者,為了應對感染擴大而奔走在醫療第一線,作品中充滿了緊急事態宣言而帶來的都市封鎖、被席捲而空的超市貨架、排隊中戴著口罩保持著社交距離的人們,對應當今日本,會是一種虛構和現實重合的奇妙感覺。
朱戸アオ的《リウーを待ちながら(一邊等著裡厄)》,圖片:《リウーを待ちながら》
標題裡的裡厄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著作《鼠疫》裡的主人公醫生Rieux的名字。《リウーを待ちながら》中甚至還有人物閱讀《鼠疫》的場景,以及從中引用的話語。
與《鼠疫》在新冠肺炎後全球得到熱賣類似,《リウーを待ちながら》在日本也因其高關注度在網上一直處於缺貨狀態。直到2020年6月追加印刷之前,倒賣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在《リウーを待ちながら》之前,外園昌也的《Emerging》(2004)也描繪了病毒感染擴大的過程,這部16年前的作品裡同樣出現了與當下的日本的狀況相通的表現,給當今的讀者帶來了震撼。
《Emerging》的設定中,某種與伊波拉出血熱相似的未知病毒在東京流行。故事刻畫出了在沒有疫苗或治療藥物的狀態下與病毒對抗的年輕醫生、學者和驚恐的市民的形象。
作品在提及日本的病毒研究現狀時,甚至還使用了「新冠病毒」、「生物安全等級4級的研究設施」等專有名詞。
外園昌也的《Emerging》,圖片:《Emerging》
為了將看不見的病毒可視化,《Emerging》更活用漫畫的獨特表現,將病毒以某種漂浮在空間中的小顆粒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也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作品也因曾在LINE漫畫APP上免費公開,獲得了日本年輕讀者的廣泛認知。
描寫了西醫和日本醫生的對立的《向陽之樹》也得到了電視劇化,圖片:電視劇《向陽之樹》
再進一步回顧日本漫畫的歷史,我們也能從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向陽之樹》(1981-1986)中天花和霍亂的流行情節發現感染病的要素。
故事以幕末時期的日本為舞臺,以手塚治虫真實存在的作為西醫的曾祖父手冢良庵和幕末的武士為主人公,描繪了早期的西醫從西洋醫學出發,努力在日本普及與感染病相關的知識和接種疫苗意識的過程。
《向陽之樹》就這樣一方面基於史實,一方面又描繪了虛構。
可以說,幕末時期的日本人在面對疫情流行時通過西醫知識大幅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這段歷史也是與日本人當下所經歷的是如出一轍的。
石川雅之的《農大菌物語》,圖片:《農大菌物語》
除此之外,描繪了流行病爆發後的校園生活的海法紀光的《學園孤島》(2012-2019)、刻畫了病菌和病毒的石川雅之的《農大菌物語》(2004-2014)、預見了東京奧運會的大友克洋的《AKIRA》(1982-1990)等過去的漫畫作品也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而獲得了許多讀者的再度回顧。
殭屍感染劇的代表作《I am a Hero》,圖片:官網
與此同時,因為疫情的人傳人傳播而聯想起以「感染」為主題的殭屍劇這一作品類型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
02
疫情爆發後的日本漫畫
疫情後,也有許多日本人將疫情的狀況以漫畫的形式進行了敘述。
在感染擴大初期的緊急事態宣言和學校整體休校期間,很多漫畫家發表了關於預防感染的公益作品。
例如,漫畫家羽海野千花就在自己的推特上通過《三月的獅子》中登場的3姐妹傳達了好好洗手的重要性。
羽海野千花用《三月的獅子》中的3姐妹傳達了好好洗手的重要性,圖片:推特。
同時,因為日本古典傳說中的阿瑪比埃的妖怪有著「疫病退散」的效果,SNS上也流行起了以「#阿瑪比埃挑戰」為話題的二次創作風潮。
其中《在這個世界的角落》作者河野史代也在網上發布了漫畫《阿瑪比埃桑》。2020年5月更是有收錄了大量漫畫家和創作者們的阿瑪比埃作品的作品集《大家的阿瑪比埃》發售。
河野史代發布在網上的《阿瑪比埃桑》,圖片:推特
通過漫畫特有的形象表現力實現的將新冠病毒擬人化的作品也有登場。2020年4月29日,西島大介在網頁上發布了一篇以「從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學習理想的自肅生活——漫畫《新冠君的追憶》」為題的漫畫作品。
在漫畫雜誌上,《月刊COMIC BEAM》也從2020年7月刊開始連載望月壽城創作的以新冠之後的日常為主題的《NEW NORMAL DAYS》。
望月壽城曾經就在收錄和總結了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和核電站事故之後的漫畫作品集《那一天之後的漫畫》中通過多種表現方式描繪了震災後日本整體的氛圍而引起了話題。
可以說,《NEW NORMAL DAYS》這部作品也繼承了他的前作,再次通過漫畫將作為社會性事件的新冠疫情的氛圍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沒有疫情就沒有望月壽城的《NEW NORMAL DAYS》,圖片:《NEW NORMAL DAYS》
以新冠疫情的日常為主題的短篇漫畫項目《MANGA Day to Day》也從2020年6月15日到9月22日每日更新,共計有109名漫畫家參與了製作。
短篇漫畫集《MANGA Day to Day》,圖片:推特
這一作品群以2020年4月1日之後的日本作為舞臺,用各自獨特的視點和短小的篇幅進行了刻畫,在官推和網站COMIC-DAYS裡發布。
03
SNS上的業餘漫畫創作者們
不僅是職業漫畫家的作品,業餘漫畫創作者們的新冠疫情相關漫畫也在SNS上備受矚目。
在推特、Instagram、Pixiv等可以共享圖片的SNS上,通過漫畫針對各種話題進行發聲,並因此得到傳播的現象也早已普遍化。
這種漫畫多以自傳體的形式從個人的視角出發,將內心的不安以及各種想法和意見傳達了出來。
例如7月17日與「大學生到底要忍耐到什麼時候」這句話一起發布在推特上的下面這則漫畫就從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視點出發,記錄了他們應對不熟悉的在線課程、並對大學的面對面授課遲遲不開始的狀態表示疑慮的心情。
這則推特迅速發酵,獲得了16.5萬轉發和40.5萬贊,引起了各種議論。
非專業漫畫家的「大學生到底要忍耐到什麼時候」漫畫引起了話題,圖片:推特
特別是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這種發在網上的業餘畫手的自傳體漫畫作為一種新的報導形式開始得到了關注。
文化研究者鈴木繁就著眼於這種震災後的業餘創作者的創作活動,表示市民對於震災所自主創作的漫畫的性質「是與大量橫行在現存的主流媒體中的『信息』有著決定性不同的」,是一種通過「個人而主觀的解讀」將對象進行漫畫化的成果。
2011年以後,隨著SNS的發展和普及,使用平板電腦等數字工具繪製漫畫、插畫的製作環境逐漸滲透,不是以職業漫畫家為目標的普通人也變得可以相對輕鬆地製作和發表作品。
到了2020年,SNS早已完全成為了這些用戶通過漫畫表達觀點的場所。
讀者也將SNS上傳播的非職業創作者們的漫畫與傳統出版社出版和發表的漫畫視作了完全不同的作品類型,並將這種漫畫視作更能反應個人意見、更能實現人與人間的分享和傳播的交流工具。
可以說,這10年以來,閱讀、創作、發表漫畫的「場所」的形態就這樣越來越多樣化了。
04
漫畫表現的課題——如何通過虛構創作描寫現實的社會問題
在新冠疫情相關的漫畫表現中,也湧現了一些有趣的議題。
比如,在以相對「反映現實」的成人向寫實漫畫為主流的青年漫畫中,描寫和設定漫畫中的登場人物時需要多大程度上接近新冠疫情後的現實這個問題就漸漸浮現了出來。
例如,《島耕作》系列作者弘兼憲史在《MANGA Day to Day》中發表的漫畫就描繪出了一種如果登場人物戴上口罩的話,就會完全沒法展現表情的苦惱。
弘兼憲史在《MANGA Day to Day》中發表的漫畫探討了漫畫人物戴上口罩後的問題,圖片:《MANGA Day to Day》
就像這部作品所展示出來的那樣,日本漫畫中經常會聚焦角色的臉,通過對於面部表情的不同刻畫方式進行人物的情感表現。
因此在戴上口罩後,有些作畫風格就會導致登場人物的面部表情變得難以辨別,也使如何區分角色成了一個難題。
秋本治的《烏龍派出所》中闊別四年醒來的日暮熟睡男還沉浸在不存在的平成31年,圖片:《烏龍派出所》
在7月20日《周刊少年JUMP》登載的秋本治的《烏龍派出所》裡,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場景:每隔4年會在奧運會那年醒來一次的日暮熟睡男不知道東京奧運會已經中止,不可思議地看著戴著口罩的登場人物們。
很難說,今後的漫畫讀者們究竟是會對戴著口罩的角色們匪夷所思,還是對漫畫中沒有帶口罩的日常風景感到違和。這些都是在思考漫畫中的「現實」問題時十分有趣的例子。
《美味大挑戰》第604話裡的「鼻血表現」,圖片:《美味大挑戰》
參考東日本大地震和漫畫表現之間所產生的議論,我們就能推測新冠以後有什麼樣的問題會通過漫畫得到顯現。
具體來說,主要是「表現的自由」和「自肅」的問題。例如,對於2014年雁屋哲原作、花咲昭作畫的《美味大挑戰》第604話裡的「鼻血表現」,就捲起了一股關於「信息正確」和「表現自由」的議論。
作品中主人公的山岡去福島採訪後流鼻血的場景受到了不少人的批判。
核輻射究竟是否會讓人流鼻血、這種表現在當今的日本是否具有「正確性」和「表現自由」——時任官房長官菅義偉就在2014年5月12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表達了不快,覺得核輻射和鼻血無關,號召「應該更加重視科學觀點,傳播正確知識」。政治家會專門針對漫畫中的表現作出評論,也是非同一般。
受到批判作者也為此專門出書進行了回應,堅持輻射會導致鼻血,不存在正確性的問題。
雁屋哲回應「鼻血表現」的問題,圖片:《回應美味大挑戰「鼻血問題」》
因為自主規制和自肅,某種表現方式或作品本身的存在就是會被壓迫或叫停。
天王寺大原作、渡辺みちお繪製的《白龍LEGEND 核能黑手黨篇》就曾在2011年地震前展開了一個關於核電事故的章節,然而這一連載卻因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真實發生而一度被迫休刊,直到兩年半以後2013年8月9日才恢復連載。
《白龍LEGEND 核能黑手黨篇》時隔2年半恢復連載,圖片:推特
新冠疫情相關的漫畫也已經出現了類似的問題。2020年4月2日知名漫畫家浦澤直樹在自己的推特上附上了「#安倍口罩」的標籤,並用漫畫畫出了戴著自己發給國民的布質口罩的時任首相安倍晉三。
這幅漫畫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很多評論表示,「漫畫家不應該發布能看出政治主張的作品」。這裡可以看出一種拒絕將漫畫表現和政治主張相連接的反應。
浦澤直樹筆下的安倍口罩引起爭議,圖片:推特
從漫畫的媒體特性來說,比起傳達所謂「正確的信息」,應該更適於將各種社會群體的聲音和態度可視化,從而提供多樣的視角和觀點。
借鑑2011年東日本地震的例子,對於新冠疫情相關的漫畫表現,以漫畫為契機發展多樣的視點和立場,融合各種聲音進行活躍討論,在疫情的當下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這個意義上,來自當權者的限制或者過度自肅往往就會壓抑這種表現本身。比起追求整齊劃一的所謂「正確性」,今日的日本社會也許更需要維持包括批判意見在內的表達自由的氛圍。
在這個意義上,漫畫表現的問題就不僅僅歸於創作者,也屬於讀者態度的問題。
05
漫畫表現的社會性角色
縱觀新冠疫情以後日本漫畫界的反響和日本人與漫畫相處的方式,可以發現,漫畫這一媒體在社會事件中反而提示出了全新的可能性。
漫畫雜誌和單行本的銷量每況愈下、漫畫產業衰敗這個過去的形象就這樣逐漸得到更新。
可以說漫畫已經漸漸脫離了「過時的媒體」這個偏見。正是在SNS普及、個人的信息發布能力得到提升的現在,日本漫畫的想像力才能在各種場合不斷得到發揮和利用。
具有作為文學或藝術的「作品」意義的漫畫會時不時超越時代得到傳承,但同時漫畫也更紮根於她所誕生的日常生活當中。
如今,讀者之間閱讀、製作漫畫的過程本身也被賦予了價值,儼然成為了當今社會中不可替代的交流工具。這種有著多樣表現和消費方式的地方也是漫畫在當今網絡社會中的重要特點。
原標題:《漫畫抵抗疫情:新冠流行下的日本漫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