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了解她的另一種方式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從地獄爬出,再次墮入——此即人生。

——艾米莉·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一位女詩人,她用詩意的方式,吟詠出女性的希望、勇氣、愛情、友誼與關於人生的種種體驗。在離群索居的環境下,她寫作的詩歌並不封閉,反而打開了個人與歷史的維度,在對女巫受難的追溯中,對自然萬物聲音的感知下,狄金森的創作不局限於女性的肉身經驗,而是展現出了難得一見的開闊、自足與不受馴服的氣質,並由此啟發了包括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史蒂文斯、弗羅斯特、T·S·艾略特、策蘭在內的一眾偉大詩人,以至於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裡感嘆:「除莎士比亞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來西方詩人中顯示了最多認知原創性的作家。在她魅力的頂峰前我們遇到了最傑出的心靈,這是四百年來西方詩人中絕無僅有的。」

但在十九世紀,狄金森沒有得到與她詩歌才能匹配的重視。在當時的美國文學界,艾米莉·狄金森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名字,她不會登上任何文學榜單,不會受邀參加任何名流派對,即便是知道她的人,也只是把她當作一個有點才氣但古怪至極的詩歌愛好者,例如狄金森本人很欣賞的一位詩評家希金森,在收到狄金森的投稿後,他並沒有燃起多大興趣,即便狄金森毛遂自薦,主動表達渴望詩歌被更多人熟知的願望,希金森依然固守著保守的審美標準,建議狄金森改善「不穩」的韻律,再想發表的事。

「許多人都將生命託付給神,我卻將我的生命託付給詩。」如今,當人們回顧狄金森的創作生涯,詩歌是最主要的方式,但還有一條隱秘通道,就是詩人留下的信件。狄金森為後世留下了一千多封信,這些信件既透露出她的創作觀,也表現了狄金森的生活觀念、她與友人的交往,以及她在詩歌中著重表現的主題。在一封信中,狄金森寫道:「謎語不是我的目的,我的詩探討的是生命的本質。」

《我從未見過荒野:狄金森詩與書信》

她的信件被後人收錄成書,僅僅國內出版的,就有人民出版社的《狄金森書信選》、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孤獨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記》、譯林出版社的《我從未見過荒野:狄金森詩與書信》,以及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狄金森全集》等。她的信件文辭優美,遣詞造句如同詩歌,對她來說,詩歌與信件都是她描摹感覺、傳遞思考的工具。唯有詩信一體,才能鐫刻一個真實的、趨近於完整的艾米莉·狄金森。

《狄金森詩全集》

狄金森的信件有長有短,短的幾乎就是詩句[她的嫂子蘇珊稱之為「信詩」(letter poem)],如「草地裡可以聽見大地的聲音,空氣裡儘是天堂的回音」,以及「新月就像從黃金礦上走來的姑娘」。而比較長的信,不妨以三封寫給「主人(Master)」的信作為代表,在這三封信中,詩人把Master視作她的靈魂伴侶與人生導師,她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很低,在其中的第二封信裡如是說:「先生,這世界我最想要的就是見到你!除此之外,就是天空。」

狄金森手稿

為了表達自己對Master的愛與敬意,狄金森會寄給Master紫羅蘭,Master並沒有第一時間領會花語的意思,狄金森就在回信中說:「它們(寄出的花)沒有照我的話說,我給的口信它們沒有傳達到。」

到了第三封信,狄金森把自己的虔誠表現到極致,她動情地寫道:「主人,請打開你生命的大門,讓我進入,長長久久住在裡面,我永遠也不厭倦。當你要安靜,我絕不有一點吵聲,當你最乖的小女孩。」

能讓狄金森如此仰慕的Master到底是誰?在學術界,他被部分學者懷疑是查爾斯·沃茲沃斯牧師,此人是當時費城的著名牧師,他和藹、莊嚴、浪漫、才華橫溢,比狄金森年長16歲,狄金森喜歡稱他為「我的費城先生」「我的牧師」「我塵世中最親的朋友」。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鮑爾斯編輯是Master的另一個熱門人選,狄金森曾給他寄過去五十幾首詩,寫了許多信件,鮑爾斯也欣賞她,但彼時他已經結婚,二人因此止於思慕。有學者認為:寄給Master這三封信的語言風格、意象、傳遞情感等,都和狄金森在1850末至1860年初寫給鮑爾斯的信很相似。

Master是誰或許永遠是個謎,無論是沃茲沃斯還是鮑爾斯,他們在狄金森的生命裡都來去匆匆。狄金森習慣獨處,直到四十歲以後,她的生命裡才再度闖入一個她認為值得託付的人,那就是洛德法官。他在麻薩諸塞高等法院工作,是狄金森父親的朋友,比詩人年長18歲。

洛德法官與狄金森認識良久,狄金森曾運用莎士比亞悲劇《奧賽羅》第五幕第二景的典故,把洛德形容為自己「航行盡頭的航標」,對他說:「你不知道你已帶走我的意志......」他們互相交織,逐漸發展出靈與肉的渴慕,狄金森比洛德法官小許多,但她也能表現地如同獵手,將文質彬彬的法官捕入網中。在一封不乏調情意味的信中,狄金森寫道:

「躺在如此靠近你的渴望處,在我逡巡時觸碰它,只因我是一個旅動不已的睡眠者,會常常從你的手臂開始遊歷整個快樂的夜晚,不過你會放我回來,是吧?因為那裡是我唯一所求之地。我說,若我感知到渴望比之在我們親密的過往時刻更迅速,或許我不會抗拒去享有,而是必然享有,因為應該是這樣。」

狄金森並不奢望洛德法官和她結婚,她不想毀掉洛德法官的家庭,只要兩個人彼此通信,她已心滿意足。在每一個靈魂的漫漫黑夜裡,知己的回信成為燃起她心靈之火的一束光。母親的早亡、父親的離開、牧師沃茲沃斯的辭世,一點點加劇狄金森的孤獨體驗。晚年,狄金森的詩歌有了越來越多的生死離別,她在短詩《我的戰爭已成歷史》中寫道:「周遭的人,皆先我死去——/若謝世的老友仍不忘記我/會是多麼甜蜜——」在狄金森的晚期寫作中,死亡成為一個重要主題,據統計,狄金森一輩子的一千八百首詩歌裡,關於死亡的詩歌多達五百首,且集中於中後期。在狄金森眼裡,死亡猶如拍賣師手上的一件商品,只要錘子落下,交易完成,買主就必須將「死亡」領走,不能拒絕。

洛德法官的妻子去世後,狄金森與洛德法官一度考慮過婚姻的事,但不了了之。狄金森沒有勇氣與洛德跨入婚姻之門,她害怕婚姻會泯滅她的自由,會讓她進一步陷入家庭的瑣碎,而洛德則遭遇到侄女艾比的阻撓,後者擔心狄金森會搶奪洛德法官的大筆財產,她對狄金森不乏惡毒的漫罵。她稱狄金森為小蕩婦,斥責詩人道德放縱,「想男人想瘋了」。

1890年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詩集》

狄金森猶豫不結婚的原因,還與時代背景有關。在十九世紀的美國,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極不對等,女性被家庭這個鐐銬限制著,仿佛結婚生子養育就是他們三十歲後的所有事務。同時代的維吉尼亞·伍爾夫感慨,「在西方傳統的社會中,一個出身中產階級的女子要想成為作家、詩人是難上加難的。在那個時代,女子的首要任務便是作為生育工具,使家族的血脈得以接續下去。」

狄金森曾在寫給蘇珊的信中感慨:「清早的花朵,愜意地享受晨露的甘美,然而,也仍是那些花兒,正午時分卻在強烈的陽光下痛苦地垂下腦袋,想一想,你們這些乾渴的花朵,此時除了露珠就再也不需要什麼了嗎?不,儘管會被灼傷,被烤焦,她們也會渴求陽光,渴望火熱的正午,她們已平靜地接受了——她們知道,正午的男人比清早更強大,她們的生活從此要隨了他。啊,蘇西,這太危險了。」

所以,即便是所愛之人求婚,狄金森也猶豫不決,她看到太多伴侶今天如膠似漆,明天貌合神離,她對妻子這個符號惶惶不安,害怕自己的人生成為丈夫的附庸,到了晚年,當狄金森將詩歌創作作為自己最高的追求,當她把愛情看得更明白,不再讓自己毫無保留地屈從某個異性,婚姻於她而言,不再是必要之事。

閱讀狄金森的信件,讀者會發現一個可愛、細膩、敏感、富有生活情趣的她。她會為情所困,也袒露自己離群索居的生活。她在信件中解剖自我,也試圖和上帝建立一種對話的關係。狄金森是一名基督教徒,信仰是她創作的神聖感來源之一。她曾說:「信仰本身就是我們的十字架,我們在它的沉重下蹣跚前進,但卻始終放不下它。」16歲時,她寫信給好友愛比亞,問:「你不覺得永恆很恐怖嗎?」「我幾乎要接受『他(耶穌基督)在我之上』的說法。每日活在基督的慷慨裡,卻仍對他與他的道懷有敵意,我是多麼不知感恩。」由此可見,狄金森一方面敬畏基督教的信仰,另一方面,她又懷疑一種不加反思的集體崇拜,對於宗教,狄金森並非總是堅定。

而她最信奉並堅持的仍是文字。她幾乎是用信徒的態度來對待寫作。她曾這樣形容夜晚寫詩的經歷:「晚餐後,我躲進詩裡,它是苦悶時刻的救贖。一旦完成一首詩,我覺得放下了一個負擔。晚上詩行常會吵醒我,韻腳在我腦中走動著,文字佔領我的心。接著,我就知道世界不知道的,那是愛的另一個名字。」

1971年發行的狄金森紀念郵票

只可惜,狄金森生前的創作沒有得到太多認可,還沒等世人意識到她的可貴,死神就已降臨。1886年,狄金森感染重病,不得不停止寫作。據主治醫生比奇洛說,她很可能感染的是一種叫「布萊特氏病」(腎小球式腎炎)的疾病。那一年,阿默斯特鎮有五個人死於這種疾病。但醫師諾伯特·赫西赫恩與波利·朗茲沃斯認為:狄金森晚年的生理特例與「布萊特氏病」不符,更接近於原發性高血壓。只是,原發性高血壓在1886年是無法被診斷出來的。

《一顆休止的心:詩人狄金森的最後歲月》一文記錄了狄金森的最後時刻:「春季,狄金森感覺稍好,寄出一大摞最後的信件,其中有些比平時要長許多。她告訴諾克羅斯姐妹,她『從11月起就躺在床上』,將自己的康複比作早春藤地梅的盛開。在給查爾斯·克拉克的信中,她問候沃茲沃斯的子女,說她開始『在房間裡走一走,一次一個小時』。克拉克的回信提及81歲高齡的老父依然矍鑠,詩人回應說,『恐懼令我們好戰』。她很可能是指為別人而非為自己。 這就是她提到死亡恐懼的最貼近的一個表述了。」

1886年5月13日早上,狄金森病情加重。她的哥哥奧斯丁在日記裡寫道:「(妹妹)10時許好像昏過去了,進入完全無意識的狀態——現在已是下午6點,還沒有醒過來。比奇洛大夫差不多整個下午都在。」

次日,「艾米莉沒見好轉——從昨天下午開始就呼吸沉重,完全昏迷」。狄金森的親友心情沉重,他們陪伴在她身旁,卻已然無能為力。5月15 日,奧斯丁在日記中寫道:「黎明到來之前,確定艾米莉在這邊再也醒不過來了。」

狄金森創作豐富,但在生前,她只發表過十首詩歌(有一說是七首),部分發表在《共和國報》,但大多經過遵循傳統語法規範的編輯修改,折損了原貌。直到她去世後,經過親友的整理、結集,出版,狄金森的詩才逐漸被文學界關注,被最終成為主流認可的傑出詩人,與惠特曼、T·S艾略特、華萊士·史蒂文斯、布羅茨基等詩人並列在文學的萬神殿裡。到如今,狄金森的地位已很少有人質疑,她的詩歌也深刻影響了伊莉莎白·畢肖普、露易絲·格麗克等美國後輩。

可以說,狄金森憑藉一己之力開創了新的風格,她的存在,令現代詩歌多了一個無法被忽略的名字。只是這些,都不是百年前離開的詩人所能感受到的,終其一生,不過是漫長、孤寂,以及長夜中每一個微弱但虔誠的嘆息。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擁有一隻告別荒野的筆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艾米莉·狄金森是全球詩歌史上最耀眼的女詩人之一,她用詩意的方式,吟詠出女性的希望、勇氣、愛情、友誼與關於人生的種種體驗今天是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夜讀分享來自她的傳記中的書信部分,一位偉大的女詩人如何在書信之中袒露自己踏上文學之路的勇氣與信心。大覺醒在狄金森現存的書信中沒有一封寫於1857年的信,有人曾因此推斷詩人徹底病倒了以至於無法寫字。
  • 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狄金森不擅社交,但她的抒情詩卻直白熱烈,充滿情感,這樣的表現與19世紀女性端莊嫻靜、臣服男性的形象背道而馳。狄金森誕生將近兩個世紀以來,她那兼具智慧與顛覆性的千餘首詩歌依然受到廣大讀者與學者的青睞。艾米莉·狄金森生平
  • 艾米莉·狄金森:在黃金時代選擇隱居,她的孤獨滋養了詩句
    在這個節氣裡,為大家介紹一位氣質清冷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她在學院求學七年,修習英語和古典文學、拉丁語、植物學、地質學、歷史、「精神哲學」及算術。或許是廣泛的知識讓她的內心足夠充實,無需依靠與外界交往獲取慰藉,從25歲起,狄金森棄絕社交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八百餘首。這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女詩人,今天為大家推薦她的三首詩。從這第一首詩,《我是無名小卒》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名利,她是輕視的。
  • 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
    今天是關帝誕辰1860周年,今天上午以「傳承關公忠義文化,蹚出轉型發展新路」為主題的系列紀念活動在解州關帝廟南廣場舉辦,一起來看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導。上午8:30,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峰,副市長梁清燕,市政協副主席翟東鴻出席開幕儀式。活動中,鹽湖區與國內一流團隊舉行了籤約儀式,共同推動關公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 西南林業大學舉辦徐永椿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曹誠一先生誕辰104周年...
    日前,西南林業大學舉辦徐永椿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曹誠一先生誕辰104周年紀念會。  據了解,兩位先生是西南林業大學的教育先賢,在雲南乃至中國的林業教育事業中影響深遠、成就卓著。曹誠一先生是林業教育家、昆蟲學家,對瓢蟲科命名新種21個,發表新記錄56個,是雲南昆蟲學科創始人。
  • 委內瑞拉國父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90周年紀念日在金臺藝術館舉行
    委內瑞拉國父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90周年紀念日在金臺藝術館舉行雕塑獻花儀式2020年12月17日是委內瑞拉國父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90周年紀念日,委內瑞拉駐華大使菲利克斯·普拉森西亞閣下率其使館外交官們到訪北京金臺藝術館向袁熙坤館長應邀創作的《玻利瓦爾》雕像敬獻鮮花,並參觀了北京金臺藝術館。
  • 人物解讀|INFJ艾米莉·狄金森:隱匿的愛
    ——波德萊爾 《惡之花》矛盾之三,情感強烈vs極端克制關於這一矛盾,可以從艾米莉·狄金森對待愛情的態度和她神秘的情感經歷來解讀。他們常常幻想用一種戲劇化的方式來演繹自己的愛情故事,也從不憚於用充滿想像力的語言、詩歌或引文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在表達時,文風也是偏向於朦朧,委婉,神秘的,用各種象徵,隱喻等手法來包裹熾熱滾燙的內心。艾米莉·狄金森更是如此。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艾米莉·狄金森生平 到30歲時,她成為了一個相對隱居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只會偶爾接待客人,也僅有一次前往新英格蘭旅行探親。她同外界聯繫的最頻繁的方式便是寫信給親朋好友,最常與她的兄嫂兼密友蘇珊·吉爾伯特通信討論她的詩歌。 狄金森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但直到她去世後,世界才真正意識到她的才能。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2020年末的上海,如何與他們一起聆聽永遠的...
    但是,你對貝多芬真的了解嗎?為什麼說他不屈服於命運,是個堅定要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經濟學人》刊發的一篇文章中的數據顯示,全球5千萬琴童,80%在中國,其中,中國超4萬孩子學習鋼琴。
  • 蘭卡記憶|周總理誕辰120周年:憶總理的斯裡蘭卡情緣
    今天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周總理曾經兩次來到過斯裡蘭卡,為中斯友誼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珍貴的歷史圖片,一起來緬懷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 冰心誕辰120周年 鐵凝將120朵紅玫瑰組成的花束獻到她墓碑前
    今年10月5日是著名作家冰心誕辰120周年紀念日。9月30日上午9點30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冰心女兒吳青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向冰心墓敬獻鮮花,鐵凝將120朵紅玫瑰組成的花束輕輕放到墓碑前,以紀念冰心120周年誕辰,並向冰心先生的塑像三鞠躬。冰心生前回憶大學生活時曾說道:「1919年,我進協和女子大學時,在長廊下開滿了長長的一大片猩紅的大玫瑰花。
  • 「作文常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除了《命運》和失聰,你對他真的...
    但是,你對貝多芬真的了解嗎?為什麼說他不屈服於命運,是個堅定要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經濟學人》刊發的一篇文章中的數據顯示,全球5千萬琴童,80%在中國,其中,中國超4萬孩子學習鋼琴。
  • 《民胞物與——張載誕辰一千周年》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了解黑馬行情, 一起走向郵市巔峰
  • 「比幹誕辰3110周年」慶典!精彩搶先看!
    紀念「比幹誕辰3110周年慶典活動」在比幹文化廣場隆重舉行!新鄉市有關領導、衛輝市四大班子領導、姓氏、民俗文化專家學者,海內外比幹後裔、知名僑領代表、新聞媒體記者與現場的父老鄉親共計近萬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一盛大的慶典活動。
  • 彭加木誕辰95周年!白雲學子傳承「鋪路精神」
    今年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著名科學家彭加木誕辰95周年>白雲區紀念著名科學家彭加木誕辰95周年活動近日,白雲區紀念著名科學家彭加木誕辰95周年活動在廣州彭加木紀念中學舉行,旨在大力弘揚彭加木烈士的高度的愛國精神,獻身科考事業的「鋪路」精神,鼓勵廣大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
  • 「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長樂冰心文學館成功舉辦
    12月22日下午,為紀念冰心先生誕辰120周年,緬懷冰心先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學人生,由福州市文聯、冰心文學館主辦,長樂區文聯、長樂區教育局、福州市作協、長樂區作協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冰心文學館成功舉辦。
  • 臺北各界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
    凌晨6時,臺北市各界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1周年釋奠典禮在孔廟隆重舉行。典禮開始後,全場肅穆。伴隨著鐘鼓和悠揚的樂曲聲,釋奠典禮如往年一樣依「三獻古禮」完成37道儀程,包括啟扉、瘞毛血、迎神、進饌、上香、行獻禮、恭讀祝文、全體鞠躬、飲福受胙、撤饌、送神、闔扉、撤班等,這也是目前臺灣保存最完整的「三獻古禮」。
  • 孔子誕辰2571周年,我們這樣來紀念
    孔子誕辰2571周年,我們這樣來紀念 2020-09-3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重溫經典,感悟真理」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列寧誕辰150周年...
    為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列寧誕辰150周年,11月30日晚上,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校團委在學術報告廳舉行了「重溫經典,感悟真理」為主題的經典詠誦活動。本次經典詠誦活動依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以全校各學院各專業2019級學子為主體,大家齊聚一堂,吟誦自己心中最美的經典詩篇,向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們致敬。校黨委副書記熊冬梅出席活動並發表講話。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科技+音樂多維度全新展現音樂家經典與心路
    「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正在上海展出。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記者 陳靜)「貝多芬的色彩」「貝多芬的影像」和「貝多芬的獨白」「貝多芬的耳朵」……,記者28日獲悉,「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正在上海展出。主辦方營造聽覺、視覺、觸覺的多維度音樂空間以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