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在黃金時代選擇隱居,她的孤獨滋養了詩句

2020-12-14 上官文露讀書會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它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但別看小寒這個名字,相比大寒似乎少了些氣勢。

在某些地區,小寒卻是要比大寒還要寒冷的。

在這個節氣裡,為大家介紹一位氣質清冷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

她在學院求學七年,修習英語和古典文學、拉丁語、植物學、地質學、歷史、「精神哲學」及算術。

或許是廣泛的知識讓她的內心足夠充實,無需依靠與外界交往獲取慰藉,從25歲起,狄金森棄絕社交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八百餘首。

這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女詩人,今天為大家推薦她的三首詩。

從這第一首詩,《我是無名小卒》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名利,她是輕視的。

《我是無名小卒》

艾米莉·狄金森

我是無名小卒!你是哪位?

難道你——也是——無名之輩?

I'm nobody!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那咱倆豈不是一對?

別聲張!他們會將我們流放——你明白!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They'd banishi us, you know!

當個名流——多麼——無聊!

像只青蛙——何等火爆——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終生一個六月——對一片——

傾倒的泥沼——把自己聒噪!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

而在這一首《我無暇去恨》裡,你會發現她心靈的極度通透。

對於恨,她看得很開,有限的時間,不能被恨充滿,而愛即使辛勞,卻是必須做的事情。

《我無暇去恨》

艾米莉·狄金森

我無暇去恨——

因為

墳墓會阻攔我——

I had no time to hate, because

The grave would hinder me,

生命也並非如此

充裕,讓我

可以完成——仇視——

And life was not so sample I

Could finish enmity.

我無暇去愛——

但既然

有些事必須做——

Nor had I time to love, but since

Some industry must be,

愛的一點點辛勞——

我認為——

對我可算不小——

The little toil of love, I thought,

Was large enough for me.

在這首《我覺得腦子裡有一場葬禮》裡,我們能感受到她的孤獨:

《我覺得腦子裡有一場葬禮》

艾米莉·狄金森

I felt a funeral in my brain

我覺得腦子裡有一場葬禮,

往來的悼念者腳步雜沓,

踩啊——踩啊——直到

所有感覺仿佛慢慢坍塌——

I felt a funeral in my brain

and mourners to and fro

kept treading, treading till I felt that

the sense was breaking through

等到所有客人都已就坐,

儀式開始了,像有一面鼓——

敲啊——敲啊——然後

我的心仿佛已漸漸麻木——

接著我聽到他們扛起棺材,

在我的靈魂裡緩緩穿行,

And when they all were seated

a service, like a drum

kept beating, beating

till I felt my mind was going numb

And then I heard them lift a box

and creak across my soul

那些鉛做的靴子吱嘎作響,

然後,空間裡灌滿了鐘聲——

仿佛一切星球都變成了喪鐘,

存在本身淪為了一隻耳朵,

with those same boots of lead again

Then space began to toll

as if the heavens were a bell

and being were an ear

而我,還有某種詭譎的寂靜

卻在這裡面,痛苦,落寞——

然後,意識裡的木板突然斷裂,

我不由自主地往下掉,往下掉——

掉一層就撞上一個新的世界,

接著,我就不再知曉。

and I, and silence, some strange wrecked, solitary, here

Just then, a plank in reason broke

and I fell down and down and hit a world at every plunge

and finish knowing, then.

艾米莉·狄金森或許是晦暗的,但同時也是奇異的、珍稀的、深刻的。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授權請後臺輸入「轉載」

相關焦點

  • 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狄金森不擅社交,但她的抒情詩卻直白熱烈,充滿情感,這樣的表現與19世紀女性端莊嫻靜、臣服男性的形象背道而馳。狄金森誕生將近兩個世紀以來,她那兼具智慧與顛覆性的千餘首詩歌依然受到廣大讀者與學者的青睞。艾米莉·狄金森生平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艾米莉·狄金森生平 到30歲時,她成為了一個相對隱居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只會偶爾接待客人,也僅有一次前往新英格蘭旅行探親。她同外界聯繫的最頻繁的方式便是寫信給親朋好友,最常與她的兄嫂兼密友蘇珊·吉爾伯特通信討論她的詩歌。 狄金森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但直到她去世後,世界才真正意識到她的才能。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了解她的另一種方式
    ——艾米莉·狄金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一位女詩人,她用詩意的方式,吟詠出女性的希望、勇氣、愛情、友誼與關於人生的種種體驗。《我從未見過荒野:狄金森詩與書信》她的信件被後人收錄成書,僅僅國內出版的,就有人民出版社的《狄金森書信選》、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孤獨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記》、譯林出版社的《我從未見過荒野:狄金森詩與書信》,以及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狄金森全集》等。
  • 《黃金時代》:用一個荒誕的情愛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孤獨的內核
    《黃金時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黃金時代》講述下鄉知青王二與陳清揚之間圍繞「破鞋」展開的故事。小說一反以往傷感文學中的「傷感」和「反思」的意味,而是用了一種帶有調侃的幽默語言,用一個頗具荒誕性的故事展示了在那個特殊年代,男女主人公產生了特殊的愛情,心靈上的一種人性釋放,展示了一場孤獨的「個人狂歡」。
  • 人物解讀|INFJ艾米莉·狄金森:隱匿的愛
    ——波德萊爾 《惡之花》矛盾之三,情感強烈vs極端克制關於這一矛盾,可以從艾米莉·狄金森對待愛情的態度和她神秘的情感經歷來解讀。艾米莉·狄金森更是如此。她把對靈魂伴侶的渴望和深沉情感統統密封在《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這首詩裡。
  • 地球上最孤獨的女人,在零下50度的西伯利亞山區,隱居深山76年
    萊柯娃從出生開始,就和家人一起隱居在西伯利亞的深山野林裡,與世隔絕長達了76年,不知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也未親眼見證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如今她的家族只剩下她一個人,住在遠離人類文明社會的深山裡,以最原始的方式生活著,她也被人們稱為是地球上最孤獨的女人。
  • 杜甫豪邁詩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背後,是難言的孤獨
    他的這首唐詩,曾經入選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寫出了他令人絕望的孤獨。且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首唐詩我們應該都很熟悉,就是杜甫的《旅夜書懷》。杜甫晚年的時候曾經在成都依靠嚴武,但是後來嚴武英年早逝,杜甫也被迫離開。
  • 王維最治癒的一首詩,讀懂了最後10個字,再也不怕孤獨
    」王維的詩句,如圖畫一般,每每讀完,眼前就出現了美麗的畫面。有人說,王維的詩,很治癒,每每讀完,就感覺自然很美,生活很美,隱娘很同意這個觀點。王維有一首詩,短短20個字,非常治癒,讀懂最後10個字,就再也不怕孤獨。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擁有一隻告別荒野的筆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艾米莉·狄金森是全球詩歌史上最耀眼的女詩人之一,她用詩意的方式,吟詠出女性的希望、勇氣、愛情、友誼與關於人生的種種體驗今天是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夜讀分享來自她的傳記中的書信部分,一位偉大的女詩人如何在書信之中袒露自己踏上文學之路的勇氣與信心。大覺醒在狄金森現存的書信中沒有一封寫於1857年的信,有人曾因此推斷詩人徹底病倒了以至於無法寫字。
  • 男孩為逃避現實走上終南山,卻被父親怒踹:沒錢,有何資格隱居?
    陶淵明就是隱居者中的代表人物,隱居期間他還寫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詩句,詩句中描寫的隱居生活分外美好,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到隱居者行列中來。在中國終南山就是隱居者們最愛的地方,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靈秀之地,風景優美環境靜謐,而且遠離都市,是一個完美的隱居地點。
  • 《黃金時代》:論「破鞋」陳清揚和知青王二,偉大友誼中的愛情
    《黃金時代》:論"破鞋"陳清揚和知青王二,偉大友誼中的愛情在一生的黃金時代,我們有很多想法,我們渴望愛妻,渴望吃喝玩樂,甚至在某些時刻希望自己能成為天空下飛翔的雄鷹,無憂無慮。在那個青春的黃金時代,一直被認為是在"搞破鞋"的寡婦陳清揚,與王二在那個時代下相遇,那時候的王二是如此的羈傲不遜,陳清揚一直就想證明自己沒有"搞破鞋",但王二卻告訴她,在別人面前,你永遠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你根本無法證明你不是"搞破鞋"。後來,陳清揚覺得竟然已經被大家認為是"搞破鞋"的,那麼就沒必要再承受這樣的負擔了。
  • 「地球上最孤獨女人」,隱居深山76年,全然不知爆發疫情
    眾所周知,老人是最需要關懷,最需要陪伴的人,因為一上了年紀,最害怕的就是孤獨,所以總想有個伴。但有的人想法也很是奇怪,認為自己一人的生活就很好,喜歡自由自在,不問世間任何事,無憂無慮的生活著。 該文章中的主角是萊柯娃,她是一位較高齡的老人,現如今76歲,是俄羅斯人。
  • 王小波《黃金時代》:肉體的快樂,是對荒誕時代的世界的一種反擊
    後來,王小波到母親老家插隊,當過民辦教師,當過工人。在李銀河的庇護下,王小波在美國安心寫作,安心讀書,寫出了《紅拂夜奔》等中短篇小說的框架,並繼續書寫他的《黃金時代》。  回國後,王小波被調在中國人民大學當一名會計系講師,但當講師的日子他過得並不舒心。  生前寂寞  王小波一心投入到寫作中,到最後不顧所有人的反對辭去了穩定的教職,選擇當一個全職作家。
  • 初讀《黃金時代》,誤以為這是一部小黃書,讀透之後才發現其偉大
    那是我的黃金時代,雖然我被人當成流氓。「流氓」不僅是他人對他的看法,也是他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回顧王小波創作《黃金時代》的道路,他是在海外孤獨地反覆修改他的知青做愛故事。他走的是是一條從知青到學者,再到作家的路。一直到1994年,《黃金時代》正式在華夏出版社出版,他的文字才算是正式的被「海歸。」這個重新回到大陸的時刻,才隨即演變成了90年代文壇的一個重要現象。1997年,王小波突發心臟病去世。
  •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你讀過多少孤獨的詩句?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你讀過多少孤獨的詩句?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華傳統文化,歡迎關注我,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自古至今,描寫孤獨的詩句有很多,經典也不少。「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還不能算是描寫孤獨的最高水平。我對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印象深刻,個人感覺,《聲聲慢·尋尋覓覓》寫出了孤獨、寂寞、憂愁的最高境界。
  • 這些描寫孤獨的詩句都很經典,你最喜歡哪一首?
    孤獨並非與生俱來,卻經常與你我相伴。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孤獨並不代表寂寞,但寂寞卻可能是因孤獨而引起。心境不同,對待孤獨的態度也不一樣,有人內心強大、具有獨立精神,反而更加獨處;有人喜歡依仗別人,面對孤獨幾乎毫無信心。
  • 王二和陳清揚的黃金時代是荒誕對抗時代的短暫勝利
    與王二在一起的歲月,也是陳清揚的黃金時代。她不但引導了王二從一個男孩變成一個男人,他還引導王二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王二之後,再無一個男人和她談「偉大友誼」。王二和陳清揚的黃金時代就是:生猛放肆地活過一段日子。
  • 孤獨就一定悲慘嗎?讓我們先來弄懂「孤獨」究竟是什麼--上觀
    我的責任編輯拜託我寫一下我現在的隱居生活,於是我將由此展開的思考匯集成冊,寫成了本書。關於這個話題,我思考了大約半年。而後他表示:「您現在的生活與所謂的隱居生活還是稍微有些區別吧?感覺像是對孤獨的研究?」我們並未面對面討論,全部的交流都是通過郵件進行的。在討論如何命名的那段時間裡,這種談話格外專業而高效。這樣直白的表達簡明易懂,深得我心。我比較喜歡這種方式。證據是,我不由得思考了五分鐘,想著有沒有什麼合適的名稱可以用。但這次思考並沒有結果,究其原因,我想也許是我對現在的生活尚沒有明確的認識。我並不認為我對孤獨進行過研究,也從未使用過「隱居」一詞。
  • 最孤獨的女人,隱居深山76年,卻被外人帶去了滅頂之災!
    很多城市裡的人受夠了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反而開始嚮往鄉村的慢節奏生活,這時,人們就會想起隱居。但隱居真的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嗎?或許大家通過刷微博和短視頻,認為李子柒那樣的隱居生活就十分美好。但這樣加了濾鏡式的隱居或許會給大家帶來誤導,或者給大家一些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