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以後,唐朝皇帝也大都提倡佛教。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執政期間,始終不遺餘力發展佛教。她曾親自組織80卷本《華嚴經》的翻譯(在此之前已有60卷本)。為了表示對譯經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在《華嚴經》譯成後,她還特意寫了一篇序文。她給高僧以特殊的禮遇。如,義淨(公元645—713年)慕法顯、玄奘遊歷印度的壯舉,取海道西行求法,帶回梵本佛經近400部。當他返回洛陽時,武則天親自出迎。她直接支持佛教宗派的形成。在80卷本《華嚴經》譯成之後,武則天詔令法藏在佛授記寺大力宣傳該經思想,推動華嚴宗的創立。她積極建寺造像。著名的洛陽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像,就是在武則天的支持下雕鑿的。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史稱開元盛世,邊疆沒有戰事,國內和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其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繼來華傳播密教,唐玄宗給予極高的榮譽和禮遇。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親自為《金剛經》作注,並頒行天下。
據佛教傳說,古印度阿育王在釋迦牟尼逝世若干年後,修造84000座寶塔,重新安放佛陀舍利。位於今陝西扶風境內的法門寺塔便是其中之一,塔內藏有佛陀指骨一節。唐代宗時,曾命名該塔為「護國真身佛骨寶塔」,十分敬重。按唐代通例,該塔每30年開啟塔門一次,即可使歲豐民安,國運昌盛。自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首次迎佛骨於宮內供養起,其後各帝均有仿效。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憲宗派遣太監,率領僧侶多人,前往法門寺再度奉迎佛骨。第二年正月,將佛骨迎至京城長安。憲宗敕令先在宮中供奉三天,然後送往京城各寺院讓僧俗禮敬。當時,朝野震動,王公士庶,奔走相告。韓愈對此予以堅決反對,給憲宗上了《諫迎佛骨表》。
《諫迎佛骨表》觸怒了皇帝,韓愈因此被削去了刑部侍郎的職務,貶為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安)刺史。他在赴潮州途中有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武宗是唐朝皇帝中唯一堅決反佛的。他在廢佛敕書中說,隨著佛教寺院的增多,僧尼隊伍的擴大,耗資日益龐大,對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帶來嚴重危害。此外,武宗未即位時已偏好道術,即位後曾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宮修道場。趙歸真又向武宗薦引了道士鄧元起、劉玄靖等,共同謀劃毀佛、滅佛。唐武宗從會昌初年(公元841年)起,開始做滅佛準備,至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進入滅佛高潮。其結果,共拆毀寺院4600座,招提、蘭若等佛教建築四萬餘座,僧尼被迫還俗者26萬餘人,沒收寺院土地數10萬頃。
唐武宗滅佛是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後的又一次滅佛,因發生於會昌年間,故稱之為「會昌法難」。會昌滅佛是佛教東來後經歷的一次最大厄難,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此也由極盛而走向衰落了。武宗死後,唐代歷朝皇帝雖然都想復興佛教,但此時「戶口逃亡,田疇荒廢」,藩鎮割據稱雄,「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致使「王賦所入無幾」,唐王朝的經濟已趨崩潰,唐代佛教的復興始終未能實現。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連結來寺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