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會昌法難

2021-02-07 般若寺


唐太宗以後,唐朝皇帝也大都提倡佛教。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執政期間,始終不遺餘力發展佛教。她曾親自組織80卷本《華嚴經》的翻譯(在此之前已有60卷本)。為了表示對譯經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在《華嚴經》譯成後,她還特意寫了一篇序文。她給高僧以特殊的禮遇。如,義淨(公元645—713年)慕法顯、玄奘遊歷印度的壯舉,取海道西行求法,帶回梵本佛經近400部。當他返回洛陽時,武則天親自出迎。她直接支持佛教宗派的形成。在80卷本《華嚴經》譯成之後,武則天詔令法藏在佛授記寺大力宣傳該經思想,推動華嚴宗的創立。她積極建寺造像。著名的洛陽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像,就是在武則天的支持下雕鑿的。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史稱開元盛世,邊疆沒有戰事,國內和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其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繼來華傳播密教,唐玄宗給予極高的榮譽和禮遇。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親自為《金剛經》作注,並頒行天下。



據佛教傳說,古印度阿育王在釋迦牟尼逝世若干年後,修造84000座寶塔,重新安放佛陀舍利。位於今陝西扶風境內的法門寺塔便是其中之一,塔內藏有佛陀指骨一節。唐代宗時,曾命名該塔為「護國真身佛骨寶塔」,十分敬重。按唐代通例,該塔每30年開啟塔門一次,即可使歲豐民安,國運昌盛。自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首次迎佛骨於宮內供養起,其後各帝均有仿效。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憲宗派遣太監,率領僧侶多人,前往法門寺再度奉迎佛骨。第二年正月,將佛骨迎至京城長安。憲宗敕令先在宮中供奉三天,然後送往京城各寺院讓僧俗禮敬。當時,朝野震動,王公士庶,奔走相告。韓愈對此予以堅決反對,給憲宗上了《諫迎佛骨表》。

《諫迎佛骨表》觸怒了皇帝,韓愈因此被削去了刑部侍郎的職務,貶為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安)刺史。他在赴潮州途中有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武宗是唐朝皇帝中唯一堅決反佛的。他在廢佛敕書中說,隨著佛教寺院的增多,僧尼隊伍的擴大,耗資日益龐大,對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帶來嚴重危害。此外,武宗未即位時已偏好道術,即位後曾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宮修道場。趙歸真又向武宗薦引了道士鄧元起、劉玄靖等,共同謀劃毀佛、滅佛。唐武宗從會昌初年(公元841年)起,開始做滅佛準備,至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進入滅佛高潮。其結果,共拆毀寺院4600座,招提、蘭若等佛教建築四萬餘座,僧尼被迫還俗者26萬餘人,沒收寺院土地數10萬頃。



唐武宗滅佛是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後的又一次滅佛,因發生於會昌年間,故稱之為「會昌法難」。會昌滅佛是佛教東來後經歷的一次最大厄難,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此也由極盛而走向衰落了。武宗死後,唐代歷朝皇帝雖然都想復興佛教,但此時「戶口逃亡,田疇荒廢」,藩鎮割據稱雄,「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致使「王賦所入無幾」,唐王朝的經濟已趨崩潰,唐代佛教的復興始終未能實現。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連結來寺導航


相關焦點

  • 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佛門的法難,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中興
    【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唐代皇帝雖然自認為老子後人,但只有一頭一尾高祖、武宗兩人限制佛教,當年李淵禁佛詔書已經下達,卻被玄武門之變打斷,否則就會變成三武一祖一宗滅佛了。唐代後期史書記載已經比較簡單了,很多內容缺失,似乎唐武宗的滅佛舉措都集中在會昌五年。但根據其他史籍,早在唐武宗當皇帝初期的會昌二年,就已經開始對佛門下手了。
  • 武宗滅佛——佛教史上的「會昌法難」
    作者:夢窗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以來,發展日益迅猛,而到了唐初時期,佛教已然已經成為佔中國主體的幾大宗教之一。佛教在唐朝由於歷位皇帝的支持和提倡下,佛教迎來了其歷史發展的繁榮時期,而在這樣背景之下,佛教寺院的數目就如雨後春筍般攀升起來,所以在唐一朝,全國各個都遍布著佛寺,不僅於此僧尼的數量也是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 摸象佛普44 | 從宗派、祖師的興起,經曆法難直至近代著名的高僧和在家居士,漢傳佛教薪火相傳至今
    此宗經過陳隋興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揚,在隋、陳、初唐時,流傳之廣,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後便逐漸衰落。有的起初流傳不廣,後來卻很盛行。如天台宗,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後,流傳地區僅限於浙江東南一帶,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後到荊溪湛然始號稱中興。有的宗派一直在發展流傳,從未有衰歇過,這便是禪宗。
  • 佛教提倡人心向善,不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嗎
    這次事件從會昌二年,直至持續到會昌五年,史稱「會昌滅佛」或者「會昌法難」,是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四大法難事件之一。唐武宗李炎是一位很有權謀的皇帝,他靠宦官勢力登基,但是登基後迅速打壓宦官勢力,重用歷史上有名的宰相李德裕,締造了短暫的「會昌中興」。
  • 【佛學典故】韓愈反佛和會昌法難
  • 三武一宗法難
    在寇謙之的說服下,太武帝竟自稱太平真君,把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開始獨尊道教。七年,崔浩上疏以佛寺內藏有兵器、婦女(實為某富戶寄宿的家眷)為由,下令誅殺長安僧尼,廢除佛教,焚毀經像。由於太子故意延遲宣布詔令,遠近僧尼得以逃匿,經像多被秘藏。寇謙之並不贊成崔浩慫恿太武帝滅佛,並警告崔浩必將因此受戮。後崔浩果於太平真君十一年因事觸怒太武帝,被處極刑,親友百餘人被誅。
  • 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的影響評價
    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厄,稱為「法難」。指中國歷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擊佛教的事情。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武宗初時尚崇欽釋教,但在會昌元年六月突然改變了態度,於自己生日棒決入內齋與道士談經的僧人,這很可能是武宗這時得到了宣宗逃入佛門的消息,從而把佛教視為異己力量。會昌二年、三年,武宗屢次下令對寺院僧尼加以勘問盤查,大概是在對不知去向的宣宗進行搜捕追拿。在滅佛過程中,對僧尼進行了殘酷的、非理性的迫害與殺戮。
  • 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難是指什麼?
    正所謂盛極而衰,佛教也不例外。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四次規模較大,稱為「三武一宗之難」。「三武一宗之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唐武宗(李炎)滅佛、後周世宗(柴榮)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三武一宗之難,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 贛南特產之鮮香會昌
    會昌醬幹 醬幹全稱醬油豆乾,江西會昌是有名的醬幹之鄉。會昌醬幹富於悠遠濃厚的文化底蘊,它在清代嘉慶年問,被官府指定為貢品,譽滿京華。由江西省會昌縣美好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省會昌醬乾等公司生產。生產的會昌醬幹、會昌豆乾、保鮮豆乾、麻辣香乾、醬幹王,有「康壽」牌、「香而嘉」牌等品牌。會昌豆乾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更是添加了多道秘制工藝,綠色、健康、鮮香味美、唇齒留香。
  • 【印度佛教史中的法難】
    在印度佛教史中,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都曾有過輝煌鼎盛的時期。然而往往物極必反,鼎盛之後,也有諸多惡王謗佛滅法,諸多外道打壓佛教。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補砂密多羅王滅佛、貴霜王朝法難、笈多王朝法難、戒日王朝法難和波羅王朝法難,前四次給佛教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後一次使得佛教在印度式微沒落了。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 【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宗派有哪些?
    現將主要的幾個宗派簡介如下:三論宗 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而形成的學派名 「三論宗」。它的宗義,是以真俗二諦為總綱,從真空的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五蘊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三毒(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無所得的中道正觀。
  • 佛教故事:死亡可怕嗎?看看高僧玄奘法師臨終前夢裡都有什麼
    佛教故事:死亡可怕嗎?
  • 【佛學入門】這些特殊的樂器,傳承了佛教千年的文化
    佛教的樂器,不僅是聲音的載體,更是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鼓、鍾、木魚、磬、鐃鈸等佛教樂器,是佛對眾生的教誨,是佛教徒回家的指引,也是佛教文化的傳承。僧人稱它們為「法器」。佛教器樂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所用的曲牌不盡相同。佛教常見的主要儀式有朝課、晚課、佛誕祝儀、懺儀、放焰口及水陸法會(水陸道場)、戒壇儀式等等。
  • 佛教故事:正法難遇 太宗求才心切 玄奘求法心堅
    據《賢愚經》記載,釋迦牟尼證道成佛之後,「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緊要關頭梵天知道佛陀心念,就從天上下來,頂禮佛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於法輪,莫般涅槃!」佛陀這樣回答梵天:「眾生之類,塵垢所弊,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梵天為了芸芸眾生,講述佛陀前世求法、弘法事跡,懇請佛陀住世、弘宣正法。
  • 最最基礎的100個佛教名詞解釋(入門必讀,建議收藏)
    30、【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小乘的三法印(加大乘諸法實相為四法印) 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32、【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33、【四等】即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三)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
  • 【國學百科】中國佛教宗派簡介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到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極盛時期,各宗派先後興起,呈現著百花爭豔的景象。比較有代表性的共有八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