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磷酸化作用
氧化磷酸化作用(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線粒體中NADH上的一對電子被傳遞到O2時,推動ADP磷酸化形成ATP的作用。Mitchell提出的化學滲透學說能較好解釋電子傳遞與ATP形成的機制。可以將電子傳遞系統看作是一個質子泵,由此產生的質子電化學勢梯度,推動ATP的合成(圖2-7)。線粒體的ATP合成酶(F1-F0複合體)與葉綠體的ATP合成酶相似,具有小球體頭部和柄部。頭部嵌入內膜並伸入線粒體基質內,柄部則橫跨內膜向外伸展到膜間腔。在基質的頭部合成ATP後,ATP通過內膜上的反向運轉體運到膜間腔,同時反方向運轉ADP。線粒體外膜的透性較大,具有允許小於5kD的分子通過的通道。代謝物很容易通過線粒體外膜,ATP通過這些通道進入細胞質中。
如圖2-6所示,由線粒體基質內三羧酸循環產生的內源NADH+H+首先將2個電子和2個H+傳遞給內膜內側含FMN的黃素蛋白。黃素蛋白將電子傳遞給Fe-S蛋白。由於Fe-S蛋白不接受H+,所以2個H+以某種方式運送到膜間腔。這是電子傳遞鏈上跨膜轉運到膜間腔的第一對質子。第二和第三對質子的跨膜運轉是在UQ從Fe-S蛋白接受2個電子時,從基質中吸收2個H+還原成UQH2,Cyt.b或Cyt.c1隻接受電子,2個H+被運送到膜間腔。最近的研究指出,Cyt.c被細胞色素氧化酶氧化時,伴隨著一對H+從基質運到膜間腔。不過,具體機制還不清楚。
從還原勢(ψ0)來看,NADH的ψ0為-0.32伏,而O2為+0.82伏,總變化△ψ0為+1.14伏。在線粒體中,每氧化1mol由三羧酸循環產生的NADH釋放220kJ的能量,4對H+由線粒體基質跨內膜運轉到膜間腔,產生的pH梯度足夠推動ATP合成酶合成3分子ATP。許多研究也表明,植物的離體線粒體每氧化一分子三羧酸循環NADH,產生3分子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