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了吃芥菜飯的念頭,原來這天是「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卻讓我產生了鬼念頭。原來溫州因為皇帝的一次微服吃了一碗民間芥菜飯,而流行。每年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做芥菜飯來吃。
泉州的「涉」影好朋友@開心、@平兄,還有@小凱 完成了央視《鄉愁》攝製組對泉州的拍攝,他仨決定在泉州三大古剎之一的崇福寺附近的美味之所「拾味」小聚一下,春雨綿綿,多了點悵愁善感。事先沒說喝小酒,也沒說吃什麼。「拾味」的本意是撿味道,拾荒者喜歡四處撿破銅舊錫,而叫莊建安的掌門人喜歡去「撿」那些即將遠離記憶的「味道」,把它們從幾乎拐進記憶的盲區拉回來。
但是,這個雨夜屬於解愁。我沒有讓@建安 完全主宰。我點了一個芥菜飯。久違了,那可是阿嬤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所以,在我看來,所謂的鄉愁,實質是「想」愁——想吃的愁,說白了就是「香」愁。
家裡的祠堂對面有個池塘,池塘邊就是我們家的一塊自留地。地不大,不到二十平方米。冬天通常種著芥菜或蔥苗什麼的。那塊黑烏烏的地,有我辛苦的勞作,池塘的水爬不到地溝裡,大木勺自然成了代工,而我時常是那個掌勺人。
小的時候紙上的作業不多,但紙外的勞作不少——擔水、挑柴、採菜、抓田螺、放牛、車水,以及上述的澆地。以前的孩兒累身不累腦。所以腦子沒有現在的孩子那麼開竅。我到了十幾歲都還不懂得尩阿某(夫妻)為什麼湊在一起就能生孩子。
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二月二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我有兩個東西很大,一個是頭。所以大家叫我「大頭海」。二一個是腳後跟,因為是平足,所以腳後跟被叫做「鴨母蹄」。到了冬天,因為腳長得快,家裡的錢多出來的速度趕不上,於是穿著拖鞋過冬,後跟開裂是司空見慣的。去芥菜園的歲月,回憶起來,裂開的腳後跟、黑土地的味道、芥菜的長勢,還有那些悽雨寒風……總是形影相隨的。
【視頻】現在而今眼目下,芥菜飯的味精,便是浸透在米粒裡的鄉愁
爸爸每月發那三二十塊的工資,全家人的幸福指數迅速飆升,桌子一拍:晚上做芥菜飯,我從城裡用購買券買來豬油了。媽媽一批核,阿嬤迅速到自留地把芥菜摘來,那晚我幾乎睡不著,因為撐得不行。所以,當今天紀錄片導演@平兄 笑話我的飯量超群壓眾的時候,他是難以用平坦的胸部去審視一個孩提偶爾凸肚的人,從隆起中獲得的福貴感的。雖然我倆幾乎是備戰備荒的同齡人。
其實,芥菜飯在備戰備荒年代,可謂奢侈品。更多時候,芥菜被與鹽巴一起踩壓,擠在翁子里,醃製成鹹菜,成稀飯的一種忠實伴侶。
在下鍋做芥菜飯前,其實@建安兄準備的菜,不缺芥菜。這是一道大骨湯熬製的芥菜湯,據說湯料還包括消食丹。菜,入口即化,非常順應無齒之徒的消化路線;而湯頭香甜可口,無限孝順味蕾。
我從小與我的頭號玩伴@瓶子 無惡不作:把家裡的米、豬油、地瓜「順」出來煮鹹飯、炒地瓜籤,但保持著對芥菜的聖潔。因為,做一頓芥菜飯,的確是門硬功夫。如果那時得道,今天兩個人已經成師成仙了。在泉州,有專門給人做鹹飯做芥菜飯做滷麵的師傅,你可知!
【視頻】拾味掌門人對每道菜的烹飪一一解讀
「拾味」這三款,莊建安認為得到較好的改良。
❶燒肉粽
一般用圓糯米,「拾味」用本福建產寧化石壁圓糯米,米不經浸泡,用大骨湯小火焢4小時,保持傳統又提升了風味,Q性十足,不會像傳統粽子一撥即散。
❷鹹骨芥菜煲
鹹骨用大筒骨和秋食丹小火燉煮,再用其湯汁來煲煮芥菜梗,這樣口感酥軟香甜,又有大骨的香味。秋食丹又稱消食丹,對勞累過度、食欲不振、胃脹食積有很好的功效、
❸鹹豬手
用秋食丹湯做白水滷汤滷制而成,這是對傳統泉州紅鹵豬腳也叫烘豬腳的一種創新,這樣白滷出來的肘子肉不僅肉質細嫩Q彈,別具風味,又經過最後表皮微炸,皮酥肉嫩。
很多的食品,靠味精來撐味道。莊建安得大師指導,在菜餚的身上找味道,追求自然之「美」。
@平兄 在一篇文章裡這麼說莊建安對「自然美」的探索:
古法增鮮,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如燒筍、煮蝦的汁,都可以保留下來,放在其他的菜餚中,以增加鮮味。當小學徒,首先要學會弔湯,雞湯、清湯(瘦肉湯)、白湯(骨頭湯),調味完全靠湯……
別人收藏寶貝,他搜羅味道。他天天的工作,白天四處去搜羅那些即將消失的民間美味,然後回到他的實驗基地——拾味,秉承傳統,加以改造,賦予新的元素。
好友@平兄在自己的文章裡,這麼形容拾味如拾荒的莊建安獨特的「香愁」:
莊建安是個「掃街嘴」,他認為要想吃到真的「家常菜」,在大酒店大餐廳裡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在街坊民居裡、家庭或仿家庭環境之中,相對於酒店餐廳中的「廟堂之高」,那裡才有家的感覺。所以家庭的廚灶間,每家每戶每天都出品著不同的酸甜苦辣和五味雜陳,他說「家常菜就是每個人家裡經常做的菜」,就像燒肉、蒸魚、扎紮實實地留在胃腸裡的媽媽的味道才有家常的滿足感。
家常的味道就是人倫的互相敬愛貼心貼胃的味道。泉州家常菜,就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烹飪製作,或用於祭祀,或用於宴請,或用於團圓而蒸騰起來的人間煙火味。
【視頻】幾個泉州人,用舌尖詮釋鄉愁是什麼?
何謂香愁?對「古早味」的重拾,對老記憶的追尋。人是有情懷的動物,在時代滾滾車輪下,既要往前看,也要扭頭看看我們的來時路。
味道,往往喚醒我們,生活太多值得我們去珍惜,傳統太多值得我們去享受。我們在追求鮮味的時候,往往爭得頭破血流,卻忽視了堅守的重要。鄉愁不是守舊,懷舊不是故步不前。
忙著拍攝的鄭新川@開心 哥,在讓手機吃出的飽嗝後,終於感受到肚子打著餓嗝。他在裝著1/4芥菜飯的高壓鍋裡打著飯,一碗兩碗三碗四碗……
香愁啊,是什麼?啥愁,無非就是一種欲望。解愁的辦法很簡單,滿足了繼續滿足,直至「打飽嗝」甚至膩得在地上打滾,晚上在床上大眼瞪小眼。愁就不再愁了。就像吃這鍋伴滿豬油的芥菜飯,吃漲了就短期就不想再嘗了。
好在建安兄像拾荒者一樣經常出去拾味,讓打著飽嗝鼓著肚子從大門「滾」出去,揣著下一個「香愁」從窗戶偷偷地躍進來!
「拾味」美食,就是這麼一個解決「香愁」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