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支那叢林戰,中國遠徵軍上校發明一神奇戰術,打的日軍哭爹喊娘

2021-01-19 古史新談君

古史新談/文

1944年中國遠徵軍新編第三十師和美國支隊,穿越野人山,渡過伊洛瓦底江,神兵天降,實現了對緬日軍的大迂迴。

日軍開始集中兵力死守密支那。密支那俯瞰伊洛瓦底江下遊,是八莫和騰衝的屏障,同時也是日軍在在緬北的最後據點,意義重大,不容有失。

日軍圍繞密支那建立數以千計的大小工事,形成了密不透風的網狀堡壘。尤其是沿著伊洛瓦底江一線在叢林中修建了複雜的工事。在叢林中極其隱蔽,我軍甚至很難發現敵人的工事。

日軍也是極其狡猾。任憑我軍炮火猛烈,隱蔽工事裡的日軍絕不暴露,等到遠徵軍士兵走到10碼之內,各火力點突然開火,狙擊手也從蘆葦中,樹上開火,我軍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死傷慘重,進展極其緩慢。

大家對此一籌莫展,巨大的傷亡是壓在所有人心上的石頭。這時,新編第三十師參謀主任唐泊三上校提出了一個新的戰術。

這個戰術頗有點類似於地道戰,但是又有不同。具體方法是,多點並進,在敵人的防禦陣地之外多個點挖出不計其數的蛇形塹壕,每個點的蛇形塹壕三條一組,互相平行。裡面設有機槍射擊點,三條塹壕火力相互支援。

塹壕直接朝著日軍陣地深入,前端放著活動沙袋,人在塹壕裡繼續挖掘,這樣日軍的火力無法攻擊到我軍士兵,而我軍卻不斷向日軍陣地挺進。

到了日軍的碉堡附近,遠徵軍的戰士拿出手榴彈,用一根兩丈長的竹竿挑著,點燃導火線。直接深入日軍碉堡,炸的日軍哭爹喊娘。

這種戰術,直接解決了日軍在碉堡裡易守難攻的優勢,也避免了我軍士兵出現大規模傷亡。

經過實戰檢驗,這種戰術十分有用,在塹壕的不斷前進下,以此為陣地不斷進攻,以點破面,再加上美軍強大的空軍和炮兵協同作戰。攻勢如潮,很快瓦解了日軍的主陣地和散兵線,鏖戰80天,終於攻克了密支那。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時,為什麼一戰敗而再戰勝?
    為了儘快攻佔密支那,史迪威在向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推進的時候就在策划進攻密支那,並得到美國的積極支持。但英國方面一直持反對的態度,當駐印軍入胡康河谷作戰時,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蒙巴頓正在謀劃攻打蘇門答臘的計劃,他建議停止反攻緬北的計劃,所以不予配合。為此,羅斯福電告邱吉爾:「史迪威上校堅信,他的軍隊可以在這個旱季完結前奪下密支那,若是一舉攻克,就可以據守。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五:日軍56師團閃擊臘戍,10萬遠徵軍後路被截
    113團見到日軍後二話不說,朝日軍陣地猛衝猛打,雙方激戰8個小時,113團用刺刀擊潰了日軍。日軍退守二線陣地。英國人得知中國軍隊趕來救援後,鼓起了最後一絲勇氣開始突圍,這次英軍仍然一如既往,折騰了一整夜,沒有前進半步。英國人絕望了,他們已經做好了毀掉武器和車輛隨時投降的準備。
  • 科學家讓男生體驗「姨媽痛」,鐵漢們哭爹喊娘
    一開始,鐵打的漢子們眉頭也不皺一下,比如,口罩哥說很舒服。眼鏡哥笑嘻嘻很輕鬆,全然不當一回事。最淡定的是鬍子哥,他還懷疑所謂的「姨媽痛」是騙人的。誰知,加到第3檔,男子漢們臉色變了。口罩哥直喊疼,冷汗都下來了。咦,剛才不是說很舒服的咩?眼鏡哥齜牙咧嘴,忍不住一句XX脫口而出。
  • 抗戰時期日軍最害怕的中國軍隊!光一頂帽子,就足以震懾日軍
    我們都知道,當時日軍的武器裝備比我們的要先進得許多。但即便是在這種劣勢下,我們依舊打得日軍哭爹喊娘,讓其見識到了我們的實力。其中,日軍最畏懼的當屬頭上統一戴德國鋼盔的軍隊。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配備有各種槍械彈藥,甚至一人擁有一桿辛納甘步槍,可以遠距離擊殺日軍,武器裝備算是我國軍隊中最先進強大的。
  • 抗戰中國遠徵軍敗走野人山,到底損失了多少人?
    滇緬戰場是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戰場之一,國民政府為協助英軍抗擊日軍,派遣了十萬中國遠徵軍到緬甸地區作戰。遠徵軍的表現可圈可點,比如孫立人勇奪仁安羌大捷、戴安瀾血灑疆場等。撤退路線大致有4條,美國派遣的參謀長史迪威建議遠徵軍撤退至英帕爾,然後進入印度;繞過密支那,再經過葡萄、福貢回到雲南境內;滇緬公路沿線和景棟路線。在撤退問題的聯席會議上,杜聿明明確地拒絕了英軍司令亞歷山大向西撤退至印度的建議,他表示:「中國的軍隊從中國來就要回中國去,中國軍隊有自己的國家,所以不需要去別的國家避難。」。
  • 中國遠徵軍與日軍激戰98天,突破馬其諾防線,全殲3000人
    1942年5月4日,日本侵略者由緬甸攻入雲南境內,沿著滇緬公路,一路長驅直下,相繼佔領了畹町、芒市、龍陵,最後佔領了怒江西岸的松山,並在此修建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堡壘群,妄圖憑藉松山天險,阻止中國遠徵軍進行滇西大反攻。1944 年,中國遠徵軍為收復失地,與日軍在松山鏖戰98天,最後實施了著名的松山大爆破,全殲日軍3000餘人。
  • 青春遇見青春 致中國遠徵軍
    雪劍寫下這樣的詩句:將軍百戰死,壯士魂未歸,中國遠徵軍,碧血染丹青,文革小丑跳,中華種未滅,我拜國之殤,勿論青史名。將軍百戰死,壯士魂未歸,中國遠徵軍,碧血染丹青,文革小丑跳,中華種未滅,我拜國之殤,勿論青史名。
  • 中國遠徵軍漫漫回國路:8旬老人回憶起野人山時,哭得說不出話來
    二戰時期,日軍燃起的戰火席捲了整個亞洲地區,東南亞地區也慘遭波及。1941年末,中英雙方在重慶籤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達成軍事同盟,共同在緬甸抵抗日軍的進攻。因此,中國10萬遠徵軍領命出發,前往緬甸抗敵。最後,日軍付出慘重的代價佔領了一座空城,而中國遠徵軍們則領命撤退,回國參與防守。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三:同古血戰,機械化200師痛殲5000日軍
    在作戰方式上,英國人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日本人的作戰風格,英國人打仗過分強調火力的重要性,日本人則注重戰術和火力的配合,他們行蹤詭秘,出擊迅捷,作戰大膽,經常玩命。當穿著皮鞋騎著高頭大馬的英國軍隊從同古的橋上撤走時,不知道他們看到穿著草鞋嚴陣以待的中國軍隊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追擊英軍的日軍先頭部隊很快追到了大橋以南,埋伏在此的騎兵團突然出擊,日軍悴不及防,很快被擊潰。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和日軍交上了火。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經過幾天休整後,新兵編制分配,李承基被安排到新一軍30師山炮營一營二連任下士炮手。在河邊營房進行作戰前訓練後,部隊很快就投入了戰鬥。驚險第一戰遠徵軍奪回滇緬路1942年初,中國抗戰進入最艱難時期。說起自然環境的險惡,李承基仍覺得有些後怕,「蟒蛇腹部被打爛後,譁啦啦一陣響,美軍的頭盔、水壺、手雷灑落一地,原來是哨兵被大蟒蛇吃了,人已經被消化完了。」除森林作戰環境惡劣外,還有戰爭本身的殘酷。李承基說,在密支那戰役中,步兵在攻打前必須要重炮支援,當時美軍把115重炮撥給新一軍的38師和30師,戰鬥力大大強於日軍。
  • 遠徵軍20集團軍,霍揆彰接軍長報:截獲日軍密電!騰衝戰役打響
    在騰衝縣城南一公裡處,有一座佔地五公頃的墓園,叫"國殤墓園"。這座墓園是為了紀念中國遠徵軍在騰衝攻堅拔城戰役中,陣亡官兵和死難群眾,而於1945年7月1日建成的。紀念碑上有這樣一段文字: "1944年反攻騰衝,自夏徂秋,大小四十餘戰,共殲敵聯隊長藏重康美以下萬餘人,虜獲無算。
  • 路難行仗難打的叢林戰
    叢林戰迫使西班牙殖民者陷入戰略消耗困境,革命武裝不斷發展壯大,在阿亞庫喬等決定性戰役中擊敗敵人,成功結束拉丁美洲300餘年的殖民統治。叢林也是施展遊擊戰、襲擊戰的良好地域。1899年,美軍在入侵菲律賓期間,出動2.5萬兵力進攻菲律賓革命軍。孰料菲律賓革命軍把正規部隊分解為遊擊隊,以濃密叢林為掩護,利用化整為零、打了就跑的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美軍。
  • 當中國軍隊打敗叢林戰王時,敵人沿路乞討寫下標語:別追了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1783,閱讀約4分鐘1942年11月下旬,中國遠徵軍新38師在緬甸寧森大敗日軍。大獲全勝後,繼續向寧那時以南大龍河下遊的玉邦(村名)進軍,追擊逃到這裡的日軍第18師團。
  • 中國遠徵軍松山大爆破
    ▲1944年5月,遠徵各路大軍集結怒江東岸,準備強渡  這場偉大的戰鬥,讓我們記住一個偉大的名字:林振澤。妄圖憑藉怒江西岸的松山天險,阻止中國遠徵軍滇西大反攻。松山是龍陵縣內第一高峰,兀然突起在怒江峽谷西岸,聳入雲天,是封鎖滇緬路、控制怒江兩岸的鎖鑰。自古有「飛鳥難過,猴子犯愁」之說。1944年,中國遠徵軍為收復失地,與日軍在此進行了長達98天的血戰,最後實施松山大爆破全殲日軍。  為阻止遠徵軍滇西大反攻,日軍在松山構築了各自獨立又相互聯護的隱蔽陣地。敵堡壘主體分為三層。
  • 二戰日軍最強師團「宿命」滇緬,日少將為逃亡官兵免責,自殺謝罪
    第一次緬甸戰役期間,第56師團一路狂追中國遠徵軍,將遠徵軍逼入毒蛇橫行的野人山,十萬遠徵軍損失大半。後來更是一路追到的滇西,險些搶渡怒江,從背後插了中國一刀。此後他們長期駐紮滇西,將滇西打造成了鐵桶般的防禦體系。
  • 抗日戰場唯一全殲日軍的松山戰役,遠徵軍付出了多大代價?
    1944年6月,正當中國遠徵軍久攻不下滇西重鎮騰衝之時,派遣出去偵查的部隊卻發現日軍守備騰衝的軍隊明顯增多,很多的戰略據點都加固了防守,國軍方面推測,自己的作戰意圖很有可能遭到了洩密。但騰衝是遠徵軍反攻雲南的首戰,此時如果拿不下騰衝,出師未捷的戰局會極大地打擊遠徵軍的士氣。
  • 蔣介石下了一個命令,挽救幾千遠徵軍命運,守住了中國最後防線
    滇緬公路是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維繫中國與東南亞連接的重要紐帶,但是中國內亂,民不聊生,日本更是大舉入侵,一時間無論是武器彈藥還是糧食都難以為繼,只好向外求救,而沿海都被日軍給封鎖,西部無法運輸,北部被日軍佔領,只留下滇緬公路這一條路徑,源源不斷的援助物資從這裡運入。
  • 廣州日報數字報-參加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 在南京親眼見證日軍投降
    老人至今還記得,得知日軍投降的當天,部隊食堂加了兩個菜。當時任警衛營營長的趙振英還在現場見證了日軍在南京的戰敗投降儀式,也是為數不多仍健在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的見證者。他告訴記者:「親歷南京受降,這是中國參戰軍人的最高榮耀。」老人說,當時從軍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老人再度向記者講述了那段烽火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