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新談/文
1944年中國遠徵軍新編第三十師和美國支隊,穿越野人山,渡過伊洛瓦底江,神兵天降,實現了對緬日軍的大迂迴。
日軍開始集中兵力死守密支那。密支那俯瞰伊洛瓦底江下遊,是八莫和騰衝的屏障,同時也是日軍在在緬北的最後據點,意義重大,不容有失。
日軍圍繞密支那建立數以千計的大小工事,形成了密不透風的網狀堡壘。尤其是沿著伊洛瓦底江一線在叢林中修建了複雜的工事。在叢林中極其隱蔽,我軍甚至很難發現敵人的工事。
日軍也是極其狡猾。任憑我軍炮火猛烈,隱蔽工事裡的日軍絕不暴露,等到遠徵軍士兵走到10碼之內,各火力點突然開火,狙擊手也從蘆葦中,樹上開火,我軍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死傷慘重,進展極其緩慢。
大家對此一籌莫展,巨大的傷亡是壓在所有人心上的石頭。這時,新編第三十師參謀主任唐泊三上校提出了一個新的戰術。
這個戰術頗有點類似於地道戰,但是又有不同。具體方法是,多點並進,在敵人的防禦陣地之外多個點挖出不計其數的蛇形塹壕,每個點的蛇形塹壕三條一組,互相平行。裡面設有機槍射擊點,三條塹壕火力相互支援。
塹壕直接朝著日軍陣地深入,前端放著活動沙袋,人在塹壕裡繼續挖掘,這樣日軍的火力無法攻擊到我軍士兵,而我軍卻不斷向日軍陣地挺進。
到了日軍的碉堡附近,遠徵軍的戰士拿出手榴彈,用一根兩丈長的竹竿挑著,點燃導火線。直接深入日軍碉堡,炸的日軍哭爹喊娘。
這種戰術,直接解決了日軍在碉堡裡易守難攻的優勢,也避免了我軍士兵出現大規模傷亡。
經過實戰檢驗,這種戰術十分有用,在塹壕的不斷前進下,以此為陣地不斷進攻,以點破面,再加上美軍強大的空軍和炮兵協同作戰。攻勢如潮,很快瓦解了日軍的主陣地和散兵線,鏖戰80天,終於攻克了密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