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刷到一篇去年的文章,《東亞三國低生育率與房價和文化無關 不接受移民才是主因》,作者的立意也是讓人驚嘆了。如果一個國家交給這樣的人去打理,那也是亡國滅族的禍害。
作者本是要反駁《公寓樓住宅樓:歐洲東亞生育率的第一殺手》這篇文章。有興趣的可以再去翻出來看看。
文化自不必說,咱們自古都是多子多福的傳統。為何社會經濟大幅發展滯後卻陷入低生育率的境況呢,尤其是上海這樣發達城市,白髮蒼蒼的老者隨處可見,觸目驚心。
一、作者反駁道,「你倒不如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城市中,有錢人的生育率比中產和窮人更高」。呵呵,難道不是嗎,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嗎?越是富裕階層,越是子女多,至少多子女家庭比例比中低層要多。
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藥,因為房子觸不可及的情況下,誰會願意生,誰敢多生。生下來的孩子跟著自己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嗎?一個人住都嫌擁擠的房子裡,還想再多個人嗎,要往牆上掛住嗎?與房子配套的教育、醫療,對於無房者而言能享受到嗎?
二、作者說:「但當下,隨著中國生活水平和醫療水準的不斷提升,以及處在長期的和平年代,嬰兒死亡率已經非常低,夭折的情況更是很少發生。絕大多數嬰兒,都可以健康的活到成年,所以也就不需要生那麼多來對抗風險了。」
嗯,不需要那麼多小孩,不代表現在就足夠了。如果一個家庭正常的生育是2-3個小孩,能夠維持社會正常的人口自然更替,那麼,現在接近1的生育率則完全無法實現自然更替,社會整體人口萎縮是不爭的事實。而作者所說的「不需要生那麼多來對抗風險」,是沒有充分意識到風險在哪裡。現在家庭的娃娃數量真的能夠對抗住風險了嗎?
三、作者說:現在城市裡的小孩「需要更長久的學習和訓練,可能到研究生畢業之後的前三年,還需要家裡幫扶,以慢慢在社會中立足」。這個是社會現實。高等教育普及,結婚生育年齡普遍都延後5年以上。導致出生人口也不如以前那樣來得快。
也正因為如此,有關部門意識到了政策的缺陷,所以現在允許在校大學生結婚生子。也算是自我糾偏。
但是真正的偏還沒有糾正。現代社會超長的教育期,增加了社會的撫養成本,也延誤了正常的生育期。黃埔軍校時期,都是短短半年的學制。可是培養的人才如群星閃耀。我們現在中小學12年,大學4年,碩士3年,博士3年。看看,從18歲成年算起,後面還有10年的高等教育等著你。再看看現在的博士,咳咳,不多說了。
四、作者分析一通後,得出結論:「如果說在農業社會,娃是生產力和儲蓄;那麼在城市尤其大都市,娃就是消費品和碎鈔機」。對娃娃的認知那是相當的錯誤。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養娃都要付出金錢和精力,但是娃娃都是生產力和儲蓄。憑什麼到了現代的城市,娃娃就是消費品和碎鈔機了。簡直是誤導大眾,讓猶豫生不生的人更加不敢生。
不過,作者的結論不正好又反駁了他自己的觀點嗎,他說房價與低生育率無關,而房價恰恰就是最大的碎鈔機啊。糊塗、糊塗!
五、作者認為,「不接受移民才是主因」,因此建議向歐美學習:「西歐和北美目前的解決方案是移民」,「但移民也有副作用,對西歐來說是來自不同文化和宗教新移民的融入問題,對美國來說,則是拉美等少數族裔人口快速膨脹,可能威脅到白人主體地位和文化的問題。」
靠移民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完全是錯誤的。
引進高科技移民,有助於提升國家技術能力,這樣的移民沒問題。如果是移民來吃福利,純粹是自找絕路。拉美少數族裔,已經完全威脅到美國白人主體地位和文化了。看看美國現在的人口結構,就應知道放開低端移民的惡果。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2019年7月31日發布報告,指出:在公立幼兒園和中小學就讀的學童和學生中,白人比例持續下降。2014年,白人比例跌破50%。預計2019年秋季入學時,白人學童和學生佔比約為47%,比1995年的65%有顯著下降。拉美裔學童和學生佔比28%,較1995年翻番;黑人佔比15%,較1995年小幅下降;亞裔佔比6%,比1995年4%略高。
當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人口不再佔多數,主體民族文化不再被認可,請問,這個國家是誰的國家?
所以,解決低生育率的方案絕對不是移民,而是回歸原本,鼓勵生育。沒房子,則努力提高收入,增加買房能力。缺少養育能力,提供補貼。增加衛生和教育投入。還有,減少這類作者的誤導,樹立正確的三觀,才是提高生育率最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