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我目睹了北京搖滾樂從無到有,94年紅磡演出是一代人懷念的夢

2020-12-14 瀟湘晨報

高原在為新書做直播那時,由於我所拍攝的照片底片大多需要上交公司,所以很多照片在拍攝過後再也不見。回家以後,我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底片收好,放進防酸底片袋中,貼上標籤:「1994,紅磡」。

演出的消息是在1994年夏天確定的。那年,竇唯、張楚、何勇每人推出了一張專輯,「魔巖三傑」的稱呼由此確立。他們在兒藝做了一場演出,是專輯首發式,也是紅磡的一次預演。我在臺下看到了歇斯底裡的呼應,那種情緒是真實而直接的,臺上的年輕人仿佛打開了人們對音樂的想像,解放了一些禁錮了很久的東西。

我當時很喜歡何勇的音樂,他的《鐘鼓樓》裡有這樣一段歌詞:說著明兒早晨,是誰生火做飯;說著明兒早晨,是吃油條餅乾。描繪的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的世俗生活。那一年,25歲的何勇,用這樣的歌詞記錄著日新月異的城市,和被時代切割出來的不同階級。

1994年,搖滾樂被「輸出」。那些留著長頭髮、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扛著樂器,去到了彼時華語流行音樂的核心舞臺。除了演出,他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搖滾樂的「彼岸」是何處。

一年以後,當《搖滾中國樂勢力》這張現場錄音上市後,引發了一些聲音。這一演唱會被認為是中國搖滾樂黃金時代的旗幟,也是時至今日中國搖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演唱會之一。所有人都在驚嘆它的象徵意義,人們曾認為它有可能改變潮流和審美,認為這是一個文化的縮影。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段港臺文化相繼衝擊的歲月,我們這裡出產的搖滾樂反而像是一個稀有的物種。畢竟搖滾樂手們太過於獨特了,好像整個亞洲都找不到這樣一群人,他們的音樂傳達出很多東方文明中不曾有過的情緒與思考。此前,我目睹了北京搖滾樂從無到有,文化上的認同,個體意識覺醒,都讓90年代中期的北京極富創造力。我所經歷的「紅磡」,是一場普通的演出,是眾多文化形態中的一部分。是一群年輕人,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做的一場值得懷念的夢。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高原與「94紅磡」
    「我大概是在9月份的時候,得知要和樂隊一起去香港的,賈敏恕通知我,說去拍攝他們的演出。我那時候已經給魔巖唱片拍過幾次演出現場了,所以接到通知時,並沒有多想,這會是一場什麼樣的演出。」高原在書中寫道,1994年秋天在去這場演出之前,自己在籤約的公司做攝影師沒兩年,雖然也拍過不少大大小小的演出,但這麼大規模和重要的演唱會還是頭一回。
  • 父輩們的狂野與熱血——94年紅磡搖滾的輝煌
    有人曾說過94年是神奇的一年94年有一部電影叫《活著》另一部電影叫《霸王別姬》94年有一場球賽甲A聯賽開始職業化94年有一場演唱會叫搖滾中國樂勢力北京的搖滾樂有什麼特點麼?窮!那香港呢?香港沒有搖滾樂。中國的搖滾樂最初萌芽在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和臺灣。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出現一些地下搖滾樂團,但是具有較大公眾影響力的卻少之又少。
  • 薦書|《紅磡1994》:收藏了那個年代的記憶
    1994年的紅磡演唱會,無論後世對其評價如何,都是會被歷史記住的一役。而那一役,高原就在現場。作為讀者,你手捧著的可能就是「不可複製」的「唯一」。竇唯、張楚、何勇、鄧謳歌、歐陽、劉義軍、張炬……熟悉的名字,不羈的面龐,靈活的軀體,躁動的心……近200幅從未出版過的,魔巖三傑、唐朝樂隊的珍貴照片,此次以大幅、黑白的面孔面世。佐以高原的手寫文字,坦率、直白,記錄下對那場演出的獨家記憶。
  • 魔巖三傑|重溫94年紅磡:中國搖滾樂的一場春秋大夢
    1987年,張楚輟學流浪到北京,身上沒有錢的時候,就隨便找個小飯館,拿出吉他給老闆唱一首歌,換一頓飯。那時的何勇,組了一支中國最早期的搖滾樂隊「五月天」,各處走穴,與崔健在工體同臺。21994年12月 17日,張培仁一手策劃了紅磡「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魔巖三傑和唐朝樂隊一行37人赴香港演出。
  • 中國搖滾的青春期,結束在1994年的紅磡
    我覺得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夢裡,我自己也一樣。」回望1994年香港紅磡那場載入史冊的演唱會,攝影師高原的視角和心情,與大多數人並不相同。對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國人來說,』94紅磡是某種精神啟蒙,是渴望自由的躁動,是一路高歌的方向。
  • 高原出新書,憶往昔「94紅磡」給中國搖滾帶來的重大意義
    20世紀90年代開始拍攝搖滾音樂圈,高原的作品參與定義了90年代諸多經典音樂專輯的視覺效果,也為這一時期大陸搖滾和流行音樂發展幾乎所有裡程碑式的人物和事件都留下了珍貴的記錄。「我大概是在9月份的時候,得知要和樂隊一起去香港的,賈敏恕通知我,說去拍攝他們的演出。我那時候已經給魔巖唱片拍過幾次演出現場了,所以接到通知時,並沒有多想,這會是一場什麼樣的演出。」
  • 我讀「紅磡1994被神化了」
    在上海書展上見到高原,聽她聊《紅磡1994》。1994年12月17日晚上8時,竇唯、張楚、何勇以及作為嘉賓演出的唐朝樂隊,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表演了一場名為「搖滾中國樂勢力」的演唱會,這一演唱會被認為是中國搖滾樂黃金時代的旗幟,也是時至今日中國搖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演唱會之一。
  • 高原《返場》90年代最鮮活的記憶,喚起一代人的情感回望
    而她所記錄的是一種有別於光鮮亮麗的吹捧,是一種親密朋友的視角,是一種「我在現場」的姿態;記錄的是他們舞臺和巨星光環的背後,是他們「青春的本真」與「生存的日常」的點點滴滴。這一過程是她自己的青春,也是搖滾的青春,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因為那是「某種範圍的公共記憶」。是的,高原的攝影是一種記錄。
  • 回首那段為夢唱響的「中國搖滾樂」巔峰歲月
    今天看了的紀錄片《魔巖三傑+唐朝: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讓我再次想起了那個熱血澎湃的搖滾年代。1994年12月18日,港臺的報紙版面空前的報導一場演唱會盛世,「中國搖滾,席捲香港」、「最中國,紅磡!」、「搖滾靈魂,震爆香港」......無數的文章和文化人士爭相評論這場演出,大家都對於這場演出給予熱烈的歡迎和高度的評價。
  • 1994年《中國搖滾樂勢力》,一段中國搖滾的巔峰歲月
    今天看了的紀錄片《魔巖三傑+唐朝: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讓我再次想起了那個熱血澎湃的搖滾年代。 在1994年12月17日晚上8點,這場由北京而來的搖滾樂手們,在香港紅磡體育場,舉行了一次破天荒的音樂會——「搖滾中國樂勢力」。參賽者有「魔巖三傑」竇唯、何勇、張楚,紅極一時的唐朝樂隊......
  • 高原新書《返場》面世,用影像和文字再現搖滾樂過往
    原標題:高原新書《返場》面世,用影像和文字再現搖滾樂過往 高原新書《返場》近日面世。該書以高原拍攝的百餘張未曾披露過的珍貴照片為線索,穿插老狼、張楚、鄭鈞等人的口述和採訪,用影像和文字,全面展現了中國搖滾樂伊始不可複製的傳奇時代,也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北京故事」,為我們了解20世紀90年代的都市,以及大批理想化青年的文藝生存狀態提供了珍貴資料。
  • 中國搖滾三十年,最感動我的,就是何勇這句話……
    1986年崔健首次登臺演唱《一無所有》?還是1990年的「90現代音樂會」?亦或是1994年香港紅磡演唱會?太多太多。我的第一反應是一個畫面,就是當年何勇在紅磡表演《鐘鼓樓》時開頭說的:「三弦演奏,何玉生,我的父親。」輕描淡寫的一句,讓我一直感動到現在。不知為何,可能就是感嘆一代人與一代人的交替更迭吧。何勇父親也是一名音樂家,搞民樂的。
  • 1994年,他們完爆四大天王,香港搖滾樂只活了短短3小時
    張婉婷有一部不那麼張婉婷的作品叫《北京樂與路》,講的是異鄉人ABC吳彥祖在北京經歷了中國地下搖滾的薰陶和曖昧愛情的故事。影片在上映時並未取得較大的市場反響,人們也只記得一張舒淇背對鏡頭擁住吳彥祖騎摩的的劇照,和片中幾句經典臺詞,譬如:-北京搖滾樂的特點是什麼? 窮。-那香港呢? 香港沒有搖滾樂。
  • 從香港紅磡到迷笛,孤獨的張楚回來了
    千禧年,誕生於北京郊區小院的第一屆迷笛音樂節,還只是一群搖滾畢業生的狂歡。如今,迷笛的舞臺已經站滿了中國搖滾的中堅力量。9月5日、6日,迷笛音樂節舉辦了它的20歲「生日派對」,痛仰、老狼、鋼心、閃星、AK47等樂隊齊數現身。快手作為這場演出的「聯合發起方」,進行了全程直播。
  • ​從香港紅磡到迷笛,孤獨的張楚回來了
    快手作為這場演出的「聯合發起方」,進行了全程直播。20年相伴的樂迷通過彈幕發電,創造了一場屬於搖滾熱愛者的獨家記憶,在線觀眾人數450w+。有網友評論說:「中國搖滾的那個巔峰又回來了!」也許這是因為,演出嘉賓名單裡,出現了一位消失在公眾視線多年的「搖滾詩人」——張楚。去年年底,竇唯的前妻高原出版了一本《紅磡1994》攝影集。
  • 全場沸騰,觀眾長跪不起,1994年的紅磡演唱會究竟發生了什麼?
    1994年在中國歷史是一個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年份,那年第一次引進了美國大片《亡命天涯》,第一首校園民歌《同桌的你》走進大街小巷,歌裡記載的青蔥歲月、美好年華,直到現在引起人們的共鳴。那一年搖滾樂和民謠音樂各自綻放,成就輝煌。
  • 還記得94年香港紅磡那場經典演唱會,最帥的吉他手嗎?
    因為人們把「那批搖滾樂手」當成同一代人。但他們中的第一代領軍人物崔健生於1961年,竇唯出生在8年後(1969年),而與竇唯共同站在紅磡舞臺上的謳歌是1974年生,比崔健晚了一輪還多一年。按照當今滿五一代的觀念,他們幾乎是截然不同的三代人。當然,崔健不同意,「只要XXXXXXX,我們還都是一代人」。 這是雙烽鎮酉時的《把青春唱完》的系列人物的第6篇文章。
  • 高原,中國最傳奇的搖滾女攝影師
    高原而她所記錄的是一種有別於光鮮亮麗的吹捧,是一種親密朋友的視角,是一種「我在現場」的姿態;記錄的是他們舞臺和巨星光環的背後,是他們「青春的本真」與「生存的日常」的點點滴滴。這一過程是她自己的青春,也是搖滾的青春,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因為那是「某種範圍的公共記憶」。
  • 【重返90年代之搖滾樂】是黃金歲月還是轉瞬即逝的春天?
    經歷了十年的初期發展,搖滾樂開始突破原有的地下探索和小圈子,開始受到國內新聞界空前的熱情,搖滾樂手的演出機會也變多了,崔健還完成了他的全國巡演。但由於大陸的搖滾樂市場此時還不夠成熟,魔巖唱片(魔巖文化成立於1992年,1995年品牌更名為魔巖唱片)選擇香港紅磡作為演出舞臺,並期待可以在香港獲得商業的成功進而促進的內地市場。
  • 《返場》:跟隨高原的鏡頭見證「青春的本真」
    她就是高原,她的相機裡保存著上世紀90年代的記憶,也用鏡頭見證了一個時代。1994年香港紅磡體育場「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讓所有人記住了穿著中山裝吹笛子的竇唯、瘦瘦小小帶著詩人氣質的張楚、穿著海魂衫唱《鐘鼓樓》的何勇等一系列已載入中國搖滾樂史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