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採訪時間:10月3日
●採訪地點:昌樂縣喬官鎮唐家店子村
●受訪者:張德增,50歲,唐家店子村黨支部書記
3日9點,經濟導報記者見到張德增時,他正在村裡的廣場上忙活。當天,廣場上有演出,這場演出是配合國慶期間在此舉行的「火山文旅會」活動進行的,舞臺和觀眾席兩側擺滿了當地的特產和小吃。
廣場的北面有一座小樓,上面「電商直播孵化基地 黃金籽院士工作站」的招牌很是顯眼。廣場的周邊,是番茄和其他蔬菜的種植大棚,抬頭可見「番茄王國」「黃金籽西紅柿」等巨大的招牌。
眼下,正是園區裡各種瓜果蔬菜「斷檔」的季節,暫時沒什麼可採摘的。不過,這兩年,從這個小山村裡走出去的「黃金籽西紅柿」著實有點火。「多數發往外地,5斤/箱包裝,49元/箱。」張德增介紹。
價格近10元/斤的西紅柿,銷售情況如何?「供不應求。」說這話時,張增德的臉上滿是自豪。
如此「高價」還能不愁銷路,這番茄有什麼特別之處?
「從選種、育苗到種植、施肥、管理等各個環節,都有嚴格標準。」張德增介紹,「黃金籽西紅柿」個頭比較小,皮有點硬,看上去其貌不揚,但是吃過的人都知道它的美味,「籽粒飽滿汁水充沛,用力擠開一個小番茄,不留心的話,汁水會噴濺到你的衣服上。」
「一個佔地兩畝的西紅柿大棚,一個人就能『包辦』,年收入在10萬元甚至更多。」張德增說,目前,村裡種植這種西紅柿的大棚有50多個。
作為火山農業產業聯盟重點孵化項目,「黃金籽西紅柿」項目按照「基本股(租金)+務工費(酬金)+利潤分紅(股金)」的分配方式發展生態番茄產業,踐行了用一個產品打造一個品牌,用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用一個產業帶動全民致富的鄉村振興模式。
然而,「番茄王國」能有今天並不容易。
2003年,張德增上任唐家店子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資產是負數,家底可謂「一窮二白」。而且,村集體和部分村民的徵信情況不好,被銀行列入了「黑名單」。2005年前後,通過出售村內閒置資產,債務問題終於得以解決。
後來,周邊村莊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節節攀升,張德增也看準了這條路。
一次去南方考察學習的機會,讓張德增「開了眼界」。2016年,隨著村裡流轉的土地形成一定規模,由唐家店子村黨支部發起,16名黨員幹部帶頭引導,107戶村民加入,註冊成立了五棵松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年蔬菜價格比較好,一個蔬菜大棚年收入在12萬元左右。」張德增介紹,2017年蔬菜價格下滑,村民的收入受到了影響。
怎樣才能讓村民獲得穩定收入?
「保證品質,做出品牌。」張德增說,在「做一個單品、控制產量提高品質」的思路下,恰逢濰坊自然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自然邦」)主打的「黃金籽西紅柿」尋求合作夥伴,合作社與自然邦一拍即合,雙方決定聯手打造高標準種植基地。
自此,合作社的發展進入「快車道」,「黃金籽西紅柿」逐漸成為合作社主打品牌。2019年,合作社成為阿里巴巴的直採基地,黃金籽西紅柿在淘寶、天貓等平臺上的銷量也頗為可觀。
「目前合作社已流轉了1500畝土地,涉及附近4個村莊。」張德增介紹,合作社還與自然邦攜手,探索「直播+農業+電商」銷售模式,通過對村民進行培訓,培養本土「網紅」。村民只管直播帶貨,發貨、品控等流程全由合作社負責。
昔日進入信貸「黑名單」的村子,在去年被評為全省農商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省級樣板村」。村民富了,村子越建越美麗,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又回來了,為村子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唐家店子村共有村民221戶、840口人,耕地1120畝,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美麗鄉村。
唐家店子村通過集中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抱團取暖」,最大程度提高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激活了產業振興的「一池春水」。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3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編輯:楊學萍 陳德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