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土味」的黃河灘區「年」在一起

2021-03-02 京原路8號

幸福是什麼?有人說,幸福就像貓吃魚、狗吃肉、 奧特曼打小怪獸,聽起來如此輕鬆、活潑、自由。但對黃河灘區60多萬群眾來說,幸福卻是住得久、睡得香、半夜不被洪水殃。

2月4日是中國傳統小年,我們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小分隊在這一天與黃河灘區群眾共同過了一個年,「年」在一起讓我們無限感慨。

▲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小分隊成員張力元(右二)和楊文(右一)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

黃河灘區群眾曾經面臨著「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三三宿命」,因此,灘區群眾過得好不好,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役。

於是,在這時候我們遇到了陳百藏,一個因黃河水患蓋了三次房子的灘區村民。

▲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團隊與被採訪對象陳百藏(左二)在其位於黃河灘區的新居前合影。團隊成員為楊文(左一)、張力元(左三)、郭緒雷(右二)和王凱(右一)

為了避免黃河水患,家家儘是「房臺」高築,數尺高的村臺讓這個傳統的山東農村顯得與眾不同。黃河灘的塵土又細又輕,汽車開過滿身全是浮土,幾分鐘下來頭髮都變成濃重的土黃色。

第一次見到陳百藏便是在這樣一個「土味」十足的村臺中,地點在他老房子的大院裡。

▲2020年9月,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郭緒雷(中)和本篇記者手記作者王凱(右一)在菏澤鄄城縣採訪陳百藏,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黃河灘,黃河灘,黃河發水,房就淹。「灘裡人」陳百藏每次蓋房都在與黃河抗爭,然而,每次都敵不過。

1982年,陳百藏第一次蓋房。

那一年,大兒子不滿周歲,陳百藏清楚地記得,他用270塊磚和泥巴秸稈,蓋了間磚草房。然而,一家人剛搬進去,當夜黃河發大水,新房牆倒屋塌。

那一夜,陳百藏夫婦站在水中,瑟瑟發抖,手扶著用13塊磚墊高的小床,不敢合眼,生怕已經會爬的兒子,掉下床去……

大水漲了又落。隨後,陳百藏開始第二次蓋房。陳百藏說,不敢用太多磚頭,也沒錢買太多磚頭,洪水說來就來,房倒屋塌時砸不傷人就行。

不曾想,1986年黃河發水,陳百藏的家再次被毀。

外出打工、手頭有些積蓄的陳百藏開始了第三次蓋房。為了躲避洪水,陳百藏再次把地基墊高,他不知道多高才夠安全,只知道竭盡所能墊高、再墊高。儘管如此,1996年的洪水淹沒房屋一米多高。這一次,磚瓦房沒有倒,只是牆體出現了幾道裂痕。

淹沒、倒塌、再建、再淹,這幾乎是每個「灘裡人」心酸的「蓋房史」。

因房致貧,成了黃河灘區普遍現象。

安居,成了像陳百藏一樣生活在山東黃河灘區60萬人最大的夢想。

▲2020年9月20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王凱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時,路過一處即將要搬遷的村臺老屋時,一個孩子突然向記者比了一個開心的手勢

於是,2017年山東省編制實施《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將安居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提出用3年時間,給「灘裡人」一個穩穩的家。

2020年9月20日,三合村村臺投入使用,遷建安置涉及三合村、王莊村、毛窪村等5個自然村的6526名群眾。按照排號順序,陳百藏選了兩套大戶型二層小樓,一套給自己和老伴,另一套給大兒子。

拿著選房確認單,陳百藏笑了,這是陳百藏的第四次「蓋房」,是政府給蓋的遷建安置房。

今年,我們小分隊第二次來到陳百藏家,和以前不同的是,這次來到的是陳百藏的新家,一個他們盼了幾代人的新居,這同時也是包括陳百藏在內的黃河灘區群眾在喬遷之後過的第一個春節。

▲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小分隊牽頭人、本篇記者手記作者王凱(左)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陳百藏

在兩次採訪中,陳百藏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對新居無限的嚮往和喜愛。這位從不看電視,卻每天都會看書的農村大叔雖然其貌不揚,但他內心那種對美好新生活的積極態度讓我們一行人都深受感動。

黃河灘區群眾遷居後第一個年,也是我們跟灘區人一起過的第一個年。雖然滿身塵土,但在這個特殊的小年裡,我們和灘區「年」在一起,和灘區群眾「年」在一起,感受他們發自內心永遠告別黃河水患,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喜悅。同時我們的內心也與他們「黏」在一起,回首過去,對比當下,展示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

從小就知道黃河灘區,知道灘區群眾安居不易,但這一次親身採訪後才真的清楚,安居的不易有多不易。以往從書本或媒體上讀到的那些灘區故事,或許只有寥寥數行,卻是他們祖祖輩輩的生活,是他們世世代代的家園。

記者只有真的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感受,才能寫出不負自己、不負時代的作品。

相關焦點

  •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大眾日報記者 單青 王志浩 楊學瑩 策劃 婁和軍2020-09-19 11:57:3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黃河灘區大遷建,對於灘區廣大黨員幹部來說
  • 田豐 陳銀生 著 《築夢黃河灘——山東省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紀實》出版
    1855年黃河改道前,這裡沃野千裡,良田廣袤,村落星羅棋布,百姓安居。改道後村莊被毀,良田變成了沙灘、河道。灘區十年九淹,在1855年至1935年的80年間,就發生大水漫灘39次,小型漫灘幾乎年年都有。1933年8月10日凌晨,黃河陝縣水文站出現23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峰。12日,洪峰到達龐莊,幾乎與大堤平行,灘區房屋、莊稼全被吞沒。
  • 鄄城將建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
    原標題:鄄城將建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5月25日,鄄城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項目方案匯報會召開,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張倫出席會議,山東省工業展覽館館長、山東百特展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風光參加會議。
  • 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
    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幕時間|Opening2021年1月9日 10:00展覽地點|Venue山東省文化館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藝術學院承辦|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省文化館協辦|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與創作處王力克《黃河古道》 100x80cm 油畫王克舉《果洛 —東傾溝》100x80x2cm 油畫 楊慶義《黃河溼地之一》 100x80cm 油畫宋齊鳴《金秋》 80x160cm 油畫常勇《灘區新村臺》50x60cm 油畫譚智群 《黃河之水》120x80cm 油畫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灘區遷建歷程
    本報一直見證、記錄灘區變遷。2019年8月,大眾日報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大型蹲點調研,一年多的時間裡,在總編輯帶領下,記者多次深入灘區採訪,行走千裡黃河沿岸,蹲點7市16縣(區)61個灘區村。今天,大眾日報推出大型蹲點調研報導,講述波瀾壯闊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故事。
  • 唱出灘區百姓安居生活,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首演
    以兒童視角講故事音樂通俗易懂感染人《黃河灘區的孩子們》的故事主角是一群性格開朗、活潑可愛、聰明好學的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零基礎」小演員們用真誠、可愛的表演打動觀眾《黃河灘區的孩子們》的導演李琦告訴記者,這個作品最打動她的是,這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故事。「故事講到了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也講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前後,孩子們面對新生活內心所產生的變化。故事裡孩子們對自己的小家園、大家園新生活的渴望,對父母的愛的渴望,發自內心的那種高興,都是他們最真切的感受。
  • 山東藝術學院「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展
    1月9日,山東藝術學院「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藝術學院主辦,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省文化館承辦,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與創作處協辦。他指出,本次展出的作品是近兩年來國內以「黃河」為主題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界、美術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對國家改革發展和黃河灘區建設成就進行的新的藝術表達。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波瀾壯闊灘區遷建...
    本報一直見證、記錄灘區變遷。2019年8月,大眾日報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大型蹲點調研,一年多的時間裡,在總編輯帶領下,記者多次深入灘區採訪,行走千裡黃河沿岸,蹲點7市16縣(區)61個灘區村。今天,大眾日報推出大型蹲點調研報導,講述波瀾壯闊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故事。
  • 菏澤東明668戶黃河灘區群眾喜搬新居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6日訊 菏澤市東明縣作為黃河入魯第一縣和全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主戰場,始終堅持把灘區遷建作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馬集外遷社區是東明縣灘區遷建工程中唯一的外遷社區,1月5日,668戶居民迎來了搬遷日。
  • 山東省發改委調研平陰黃河灘區遷建工作
    3月14日,山東省發改委黃河灘區遷建辦處長靳為公一行來平陰調研灘區遷建開工復工情況。平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於瑞民陪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安城和玫瑰外遷安置點和後寨村詳細了解灘區外遷安置工作和護城提加固工程,了解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實地察看灘區遷建工程復工建設進度,要求要加快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項目復工建設進度,嚴把工程質量標準,切實抓好灘區產業發展。
  • 大眾日報評論員文章評黃河灘區遷建|見初心聚民心顯信心
    黃河灘區是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山東黃河灘區面積1702平方公裡,60萬名群眾居住其間。黃河屢屢漫灘,不僅淹沒莊稼,更毀壞房屋,「三年攢錢、三年築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成「魔咒」,百姓「因房致貧」「因房返貧」,灘區貧困發生率遠高於正常水平。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實現。
  • 東營黃河灘區拍戴勝
    2020年4月底,受朋友之邀,去往東營北部,位於黃河建林浮橋以東的黃河灘區拍鳥。這是朋友剛發現的一窩戴勝,正在育雛。自東營城區出發,經永安鎮到達建林浮橋,沿黃河大堤,向東行駛。大堤內,是黃河衝刷形成的灘涂,土質肥沃。
  • 告別黃河灘,5月底遷居新家園 黃河灘區3900餘遷建村民即將入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脫貧攻堅到了最後衝刺階段。在濟南第一批覆工復產大潮中,由山東三箭集團承建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濟陽區仁和家園項目正進入交房前的最後衝刺,3900餘名灘區村民年內將如期搬進新樓。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12月25日首演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山東演藝集團主辦,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山東省話劇院、山東藝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省音協少兒音樂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將於12月25-26日19:30在歷山劇院首演。
  • 鄭州惠濟黃河灘區整治出新招!先進技術讓監管整治無死角!
    針對黃河灘區面積大,隱藏問題不易發現,整治過程中信息傳輸不及時等問題,惠濟區在全市率先開發使用黃河灘區整治可視化監管平臺,引進先進技術,讓監管整治無死角。在鄭州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技術人員正在利用無人機、衛星地圖等先進技術進行空中探查,對黃河灘區小面積區域、人員機械不易進入以及隱蔽的區域進行精準測量。惠濟區通過「地面+天空」全方位探查,在全市率先開發使用黃河灘區整治可視化監管平臺。
  • 張新文到東明縣調研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
    1月7日,市委書記張新文到東明縣調研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磊參加活動。張新文一行先後深入到東明縣馬集外遷社區、沙窩3號村臺、沙窩2號村臺,現場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了解工程建設進度,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 影像力|今天,東明縣668戶黃河灘區群眾喜搬新居:搬出「水窩子...
    馬集村外遷社區馬集外遷社區是東明縣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中唯一的外遷社區,外遷社區安置工程位於東明縣城關鎮馬莊村北,佔地面積106畝。社區規劃建設11層小高層安置樓房21棟,共946套(80㎡戶型220戶、120㎡戶型484戶、160㎡戶型242戶),總面積11.7萬平方米。社區建設有幼兒園、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
  • 臺前黃河灘人
    2020年元旦臺前通高速2020年元旦,臺前從此邁入「高速」時代,該年2月底也正式退出貧困縣,正式脫貧摘帽希望點亮灘區的健康之路,照亮幸福小康之路!一燈,來源於金庸武俠,一燈大師。 點亮人性,菩提之心,破煩惱之暗河灘一燈,記錄灘區人事物!也記錄自己創業的努力與艱辛。記錄自己做阿膠、燕窩、紅糖等大健康產業的點點滴滴!
  • 鄄城縣舉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 搬遷入住啟動儀式
    幸福的笑臉露出來,歡快的鑼鼓敲起來,甜蜜的日子迎面來,9月29日上午,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搬遷入住啟動儀式在舊城鎮六合社區舉行。他說,黃河灘區遷建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實現灘區群眾世代安居夢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實施以來,從村臺淤築、臺體降水到地基強夯、社區建設,工程環環相扣,科學快速推進,目前,四個村臺社區全部高質量建成,完全具備入住條件。至此,鄄城縣黃河灘區4.1萬名群眾即將告別千百年的「水窩子」,全部搬入新居。
  • 淤築大村臺 早圓安居夢--山東省東明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
    黃河灘區,即黃河主河槽與防汛大堤之間的區域,面積大,覆蓋人口多,易受洪澇災害影響。長期以來,黃河灘區群眾為躲避洪水,實現安居,在蓋房之前要把地基墊高,一座房子需要一個房臺。墊房臺花費很大,很多灘區群眾把一生的精力和財富都用在了墊臺子、蓋房子上,導致生活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