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有人說,幸福就像貓吃魚、狗吃肉、 奧特曼打小怪獸,聽起來如此輕鬆、活潑、自由。但對黃河灘區60多萬群眾來說,幸福卻是住得久、睡得香、半夜不被洪水殃。
2月4日是中國傳統小年,我們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小分隊在這一天與黃河灘區群眾共同過了一個年,「年」在一起讓我們無限感慨。
▲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小分隊成員張力元(右二)和楊文(右一)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
黃河灘區群眾曾經面臨著「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三三宿命」,因此,灘區群眾過得好不好,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役。
於是,在這時候我們遇到了陳百藏,一個因黃河水患蓋了三次房子的灘區村民。
▲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團隊與被採訪對象陳百藏(左二)在其位於黃河灘區的新居前合影。團隊成員為楊文(左一)、張力元(左三)、郭緒雷(右二)和王凱(右一)
為了避免黃河水患,家家儘是「房臺」高築,數尺高的村臺讓這個傳統的山東農村顯得與眾不同。黃河灘的塵土又細又輕,汽車開過滿身全是浮土,幾分鐘下來頭髮都變成濃重的土黃色。
第一次見到陳百藏便是在這樣一個「土味」十足的村臺中,地點在他老房子的大院裡。
▲2020年9月,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郭緒雷(中)和本篇記者手記作者王凱(右一)在菏澤鄄城縣採訪陳百藏,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黃河灘,黃河灘,黃河發水,房就淹。「灘裡人」陳百藏每次蓋房都在與黃河抗爭,然而,每次都敵不過。
1982年,陳百藏第一次蓋房。
那一年,大兒子不滿周歲,陳百藏清楚地記得,他用270塊磚和泥巴秸稈,蓋了間磚草房。然而,一家人剛搬進去,當夜黃河發大水,新房牆倒屋塌。
那一夜,陳百藏夫婦站在水中,瑟瑟發抖,手扶著用13塊磚墊高的小床,不敢合眼,生怕已經會爬的兒子,掉下床去……
大水漲了又落。隨後,陳百藏開始第二次蓋房。陳百藏說,不敢用太多磚頭,也沒錢買太多磚頭,洪水說來就來,房倒屋塌時砸不傷人就行。
不曾想,1986年黃河發水,陳百藏的家再次被毀。
外出打工、手頭有些積蓄的陳百藏開始了第三次蓋房。為了躲避洪水,陳百藏再次把地基墊高,他不知道多高才夠安全,只知道竭盡所能墊高、再墊高。儘管如此,1996年的洪水淹沒房屋一米多高。這一次,磚瓦房沒有倒,只是牆體出現了幾道裂痕。
淹沒、倒塌、再建、再淹,這幾乎是每個「灘裡人」心酸的「蓋房史」。
因房致貧,成了黃河灘區普遍現象。
安居,成了像陳百藏一樣生活在山東黃河灘區60萬人最大的夢想。
▲2020年9月20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王凱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時,路過一處即將要搬遷的村臺老屋時,一個孩子突然向記者比了一個開心的手勢
於是,2017年山東省編制實施《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將安居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提出用3年時間,給「灘裡人」一個穩穩的家。
2020年9月20日,三合村村臺投入使用,遷建安置涉及三合村、王莊村、毛窪村等5個自然村的6526名群眾。按照排號順序,陳百藏選了兩套大戶型二層小樓,一套給自己和老伴,另一套給大兒子。
拿著選房確認單,陳百藏笑了,這是陳百藏的第四次「蓋房」,是政府給蓋的遷建安置房。
今年,我們小分隊第二次來到陳百藏家,和以前不同的是,這次來到的是陳百藏的新家,一個他們盼了幾代人的新居,這同時也是包括陳百藏在內的黃河灘區群眾在喬遷之後過的第一個春節。
▲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小分隊牽頭人、本篇記者手記作者王凱(左)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陳百藏
在兩次採訪中,陳百藏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對新居無限的嚮往和喜愛。這位從不看電視,卻每天都會看書的農村大叔雖然其貌不揚,但他內心那種對美好新生活的積極態度讓我們一行人都深受感動。
黃河灘區群眾遷居後第一個年,也是我們跟灘區人一起過的第一個年。雖然滿身塵土,但在這個特殊的小年裡,我們和灘區「年」在一起,和灘區群眾「年」在一起,感受他們發自內心永遠告別黃河水患,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喜悅。同時我們的內心也與他們「黏」在一起,回首過去,對比當下,展示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
從小就知道黃河灘區,知道灘區群眾安居不易,但這一次親身採訪後才真的清楚,安居的不易有多不易。以往從書本或媒體上讀到的那些灘區故事,或許只有寥寥數行,卻是他們祖祖輩輩的生活,是他們世世代代的家園。
記者只有真的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感受,才能寫出不負自己、不負時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