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黃河灘》由田豐 陳銀生 著,濟南海東文化設計製作、印刷,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出版。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搖籃。滔滔黃河水,就像母親甘甜的乳汁一樣,哺育著炎黃子孫。黃河是一條世界級的大河,全長5464千米,蜿蜒流經9個省區,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直流而下,一瀉萬裡,奔騰入海。像所有的大河一樣,她的形成,發展經歷了千百萬年,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長河中,逐步地孕育、發展、壯大了自己,並形成了水少、多沙,洪水泛濫,河道善淤,善徙等特性。黃河水哺育著居住在黃河流域內的人群,滋養了流域內廣大的土地,為創造出幾千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證。然而,凡事都有利弊。1855年(清鹹豐五年)的銅瓦廂大改道,北徙濮水,奪大清河入渤海,東明首當其衝,千裡良田,汪洋無際,洪區百姓生靈塗炭,無家可歸。二十年後,山東巡撫丁寶楨會同直隸總督李鴻章聯名上書朝廷,懇請修築堤防,清政府迫於各方壓力,允許動工修築。遂在東明境內戡水情,修築了上自李連莊,下至高村黃莊的東明黃河大堤,全長60餘華裡,為東明黃河大堤之始。之後,1877年(清光緒三年),山東巡撫李元華築新堤長40華裡,自謝寨起至河南蘭考圈堤止。從此,黃河在東明邊緣拐了一個大牛梭子灣,並形成了南灘、西灘、北灘三個大灘區。黃河東明段是黃河中遊進入平原地區搖擺性最大的河段。這裡河床寬,早晨還是良田,晚上就成了滾滾的河流,灘區成了黃河行洪、蓄洪的重要地帶。1855年黃河改道前,這裡沃野千裡,良田廣袤,村落星羅棋布,百姓安居。改道後村莊被毀,良田變成了沙灘、河道。灘區十年九淹,在1855年至1935年的80年間,就發生大水漫灘39次,小型漫灘幾乎年年都有。1933年8月10日凌晨,黃河陝縣水文站出現23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峰。12日,洪峰到達龐莊,幾乎與大堤平行,灘區房屋、莊稼全被吞沒。1947年3月15日,桃花汛猛漲,黃河漫灘,全縣受災53個村莊,3260戶,11653人。淹地6570畝,倒塌房屋2700間。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河道治理,領導灘區人民群眾打壩築埝,加強了灘區防護,修築灘頭控導工程,大大減少了大水漫灘的次數。但漫灘現象年有發生,僅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間,就達21次,灘區群眾生產生活十分艱難。2003年10月,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出現生產堤潰口,洪水湧入東明縣南灘,灘區135個村莊,9萬多群眾被洪水圍困,至11月上旬才退去。多年來,黃河灘區內的群眾飽受漫灘洪澇之苦,是否將灘區群眾搬到灘外生活一直牽掛著地方決策者們的心。對灘區內的群眾來說,土地都在灘內,如果搬遷到灘外居住,幹農活就要多走不少路程。而且許多群眾也不願意離開故土,只要修修補補能住下去就不願「挪窩」。如何讓群眾徹底擺脫洪水困擾,東明灘區部分村莊開始實施外遷方案,黃河灘區群眾將遷至灘外生活。2004年3月,東明縣黃河灘區移民搬遷方案出臺,有19個村,4722戶,21464人搬到大提外,保證6月底完成第一批移民遷建任務。至11月30日,經過菏澤市萬名幹部群眾的集中奮戰,東明黃河灘區移民遷建的的6個新村,5所小學全部竣工。自此,在黃河流域蓄洪區解決大水漫灘,造成群眾生活生產困難的問題,拿出了「東明模式」。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總人口86萬,其中黃河灘區常住人口12萬人。由於歷史、區位、自然條件等多種原因,黃河灘區發展比較落後,為了減輕黃河水患威脅,多數群眾把畢生積累都用在墊房臺、蓋房子上,「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的惡性循環似乎成了灘區群眾的宿命,他們熱切期盼在黃河灘建設大村臺。政之所向,民之所盼。為早日實現灘區群眾「安居夢」「幸福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支持下,2017年2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啟動了60萬人的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按照《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東明縣需在黃河灘區建設24個村臺(山東省共28個),外遷1個社區,涉及4個鄉鎮,148個自然村,32539戶,119680口人,計劃總投資100.98億元,在全省遷建人口最多、投資最大、任務最重,是山東省的主戰場。2017年5月15日上午,在「黃河入魯第一鄉」——東明縣焦園鄉的黃河灘區上,紅旗招展,近百臺挖掘機、推土機、裝卸機整裝待發。省、市、縣領導趙東,孫愛軍、解維俊,李建華、閆劍波,任仲義,谷瑞靈,魏琳出席奠基儀式,並作重要講話,東明縣在全省率先拉開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的序幕。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對山東省的工作作了全面、深入、系統的指導,強調指出:要深入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層層壓實責任,盡銳出戰,凝聚合力,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總要求。山東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抓貫徹、抓落實、抓執行,深刻把握總書記對新時代山東工作的總要求總定位,全力落實好「四個紮實」重大部署,豐富完善思路舉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奮力實現「兩個走在前列、一個全面提升」。2020年4月,初春的齊魯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從泰山之巔,到黃河之濱,從膠東半島,到魯西平原,處處湧動著幹部群眾合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決勝黃河灘的決心。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全省領導幹部電視會議上指出:近年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扶貧脫貧攻堅擺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省負總責、市抓推進,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五級書記抓、黨政一齊上,社會齊動員的大扶貧格局,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深化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著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等特殊群體,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緊盯「黃河灘」,這是總書記的囑託和12萬東明灘區群眾的期盼與夢想。戰「疫」還沒結束,東明縣委副書記、縣長張繼爭,副書記季士峰,各村臺指揮長就穿梭在村臺建築工地上,做戰「疫」下的復工復產工作,加快全縣24個村臺,一個外遷社區的推進工作。2020年9月17日,中國共產黨東明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召開,縣委書記張繼爭在講話中明確指出:全縣廣大黨員幹部要牢牢抗起灘區遷建這一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全力以赴趕工期,全力以赴保質量,全力以赴興產業,堅決打贏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場硬仗,力爭年底前,全部達到入住條件。決不辜負總書記的囑託,決不辜負12萬灘區群眾的期盼!《築夢黃河灘——山東省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紀實》,29萬字的報告文學,記述了黨和政府對黃河灘人民的關懷和厚愛,凝聚著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的心血和汗水,同時,也凝聚了作者的辛勞和付出。願灘區群眾永遠安樂,夢想事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脫貧致富向前!序 鍾明偉 / 1
引子 / 1
第一章家住黃河灘
黃河24年來最大洪峰通過東明 / 5
東明黃河灘區的形成 / 10
黃河岸邊《禹王頌》碑 / 14
1982年大漫灘 / 25
「96.8」抗洪搶險記 / 29
2003年的黃河灘 / 38
第二章情系黃河灘
灘區移民遷建方案出臺 / 55
黃河流域灘區移民搬遷的「東明模式」 / 63
竹林村的變遷 / 69
灘區群眾搬遷的致富夢 / 75
黃河岸邊春意濃 / 87
「天字號工程」 / 91
黃河「豆腐腰」段與黃河險工 / 96
精心設計展「藍圖」 / 102
第三章挺進黃河灘
東明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正式開工 / 111
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畫「施工圖」 / 116
一期12個村臺建設全部進場開工 / 133
部署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 / 138
「樂業遷建」東明專場招聘會啟動 / 144
紮實有序推進居民遷建工作 / 151
生態寶地旅遊勝地宜居福地 / 157
黃河西岸南灘通電了 / 162
第四章緊盯黃河灘
實施灘區鄉村振興計劃 / 169
灘區產業相繼落地 / 176
24個村臺吹沙淤填全面告捷 / 185
全力實現百姓安居夢 / 193
聚集優勢力量攻堅 / 200
「村臺建設協奏曲」 / 208
克服一切困難抓灘建 / 215
發力助力服務黃河灘區居民遷建 / 219
第五章決戰黃河灘
灘區裡面故事多 / 229
抓進度趕工期 / 237
復工後的「快進鍵」 / 241
村臺社區工程正式開工 / 250
積極備戰黃河防汛 / 255
黃河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 / 259
灘區水利建設的新格局 / 267
歷史進入新時代 / 277
後記 / 284
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渤海。一百多年來,黃河滔滔,屢屢漫灘,百姓頻頻受難。水患之苦、民生之艱給千裡灘區塗上了悲壯的底色。黃河在山東奔流了上千裡,灘區百姓的困苦也結了上百年。黃河山東段長達628公裡,河槽和大堤之間形成了1702平方公裡的灘區,60萬群眾居住其間,飽受水患威脅,因洪水致貧年復一年又一年。黃河灘區居民居民遷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山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寄託著灘區群眾百年的「安居夢」「致富夢」「幸福夢」,對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牢記總書記囑託,山東把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確保2020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給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山東還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統籌推進「黃河灘」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是一幅巨筆繪就的壯麗歷史畫卷,東明縣人民正拉開帷幕,徐徐開啟。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60萬人,涉7市16縣(區),規劃總投資260億元。僅東明一縣淤築的24個村臺,就動用土方8200萬立方米,能堆起4米高、雙向6車道的高速公路720公裡,長度是濟青高速公路的2倍多。如今,千裡黃河灘,有的地方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有的地方搬家正忙、人來人往,有的地方舊村復墾、沃野平川,好一派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東明縣,一個重點中的重點工程要地,如何開展好這項工程,如何向全省、全國人民上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看東明縣縣委、縣政府的決心和信心吧。這是一次系統的遷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調整數萬農戶耕地,優化灘區村莊布局,重塑灘區產業結構。這是一場築夢的奔跑。農業、水利、交通、教育、文旅等26個灘區遷建專項方案接續推出,讓灘區群眾既「挪窮窩」,又「拔窮根」。這是一首「離歌」。千百個村莊揮別過去,萬千個房臺成為記憶,被洪水糾纏、與生死擦肩的昨天將漸行漸遠……這是一曲「壯歌」。成千上萬名黨員幹部為了灘區居民遷建,根扎灘區,迎難而上,不分晝夜,敢打硬仗,經風雨、壯筋骨…… 這是一支「暖歌」。多少黨員幹部熬紅了眼,跑斷了腿,也曾流下委屈的淚,但百姓送來的茶水和瓜果,搬家時喜慶的鞭炮和鑼鼓,扶貧工廠裡的歡聲和笑語,訴說著真情,證明了一切……
山東省散文學會成立於1986年,是由山東省作家協會主管、山東省社科聯業務指導,在山東省民政廳登記註冊的省一級法人學術社會團體。
歡迎廣大山東散文作家(含山東籍、在山東工作)和熱心編輯組織工作的朋友加入學會共同推動山東散文事業繁榮發展。會員電子表請登錄http://www.sdswxh.com/(當代散文網)下載。填表後請發郵箱:sdswxh@126.com
山東省散文學會出版策劃中心、濟南海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長期致力於圖書策劃、編輯、設計、出版、印刷服務工作,與國家級出版社努力打造規範高品質的出版品牌,多套精品叢書正在推進中。並承擔各種志書、文史資料、地方文化圖書的編寫、創意等工作。深耕地域文脈,精編,精校,精印,用專業的創意、精心服務,助力各地文化事業發展。獨立書號、音像版號、叢書號多種選擇,媒體推廣,圖書館藏,首發研討,歡迎諮詢。
出版專線:0531—88024369 82950255
13853164811(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