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所以驚蟄過後隨著天氣的轉變,魚類也開始逐漸活躍起來,當然不同的水情也會有不同的魚情,魚是在底部活動還是在半水處活動,就要分開來說了。
一、驚蟄過後的天氣分析
驚蟄在我們眼裡只是一個節氣的代名詞而已,並不是說過了驚蟄,魚類立馬就活躍了,實際上還是和天氣有著根本的關係的,什麼樣的天氣就會有什麼樣的魚情,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驚蟄後的天氣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基礎溫度升高
最低溫度升高:冬季由於蒙古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氣溫是非常低的,而水溫肯定也相應的降低,所以基礎溫度是非常低的,有時候魚會直接閉口不進食。而隨著立春的到來,驚蟄過後,冷空氣北上,基礎溫度逐漸升高,最明顯的就是夜晚的時候,不會那麼冷了。晝夜溫差有所降低:雖然驚蟄過後還會有偶爾的冷天,但是來的快去的也快,尤其是在晴天當中的陰天,晝夜溫差是非常小的,此時最適合釣魚。
2、天氣變化還是比較大
起風天氣比較多:主要是冷暖空氣的拉鋸戰,有時候起西風和北風,此時溫度就比較低,如果是在晴天中起的,魚情可能還會好一點,此時上浮的魚會主動落底,我們釣底的時候比較好。而如果是起南風的話,溫度還是比較高的,加上晴天天氣熱,魚也就會起浮。倒春寒是有發生: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冷空氣不時的南下,會帶來降雨降溫,但是這都是短暫的,即使感覺有點冷,但是第二天溫度也會很快升高的。有持續的高溫晴天:當不起風,不下雨的時候,晴天還是比較多的,但是連續的晴天也會有弊端,就是表層水溫會越升越高,而底層水溫還沒有完全上升,此時魚因趨溫性而導致離底上浮。魚層的不確定給作釣帶來一定難度,而如果是因氣壓低上浮就可能釣不到魚了。
二、根據水情決定釣層
水溫低釣底:在驚蟄剛開始的時候,或者在有倒春寒的時候,此時的水溫還是比較低的,不管是表層還是深層水溫。此時釣底是正確的選擇,畢竟深水區的溫度比較恆定,受外界天氣的影響比較小,而且在晴天中的降溫,也會使得上層水溫最先降低,而魚感知到之後,就會主動下潛到水底,所以此時更因當釣底了。水溫高釣半水:魚是具有趨溫性特徵的,所以當驚蟄過後,它們會對溫度非常敏感,會第一時間尋找高溫水域。尤其是晴天的時候,表層水溫是肯定會上升的,此時魚喜歡上浮,即使是不在水皮,也是會離底上浮在半水處。單純的因為水溫上升,在半水處還是能釣到魚的,但是水溫變化太大,太頻繁的話,魚就適應不過來,那麼魚口也會降低不少。
三、根據魚情決定釣層
1、根據對象魚決定
釣鯽魚的時候:鯽魚是屬於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魚種,一年四季,不管高溫低溫,其都是會進行活動的,所以就成為了我們主要的對象魚。正因為其適應能力強,所以在作釣時,就要根據情況來判斷釣層,有時候在底層能釣到,但是有時候,它會上浮離底,那麼就要釣半水處了。至於什麼情況釣底什麼時候釣浮,上面也有所提及,但是實際情況在改變,我們就要隨時去應變,當感覺鯽魚截口時,錨到鯽魚時,有口打不到時,那麼就要嘗試性的去釣浮。釣鯉魚要釣底:驚蟄過後,鯉魚也是會陸續活動起來的,但是鯉魚由於魚嘴朝下,在覓食的時候會在地上拱泥,並撿食食物。所以就決定了它大部分時間是在水底覓食的,那麼我們就要釣底,並適當釣頓來解決。
2、根據產卵情況決定
未產卵的魚:就是在剛過驚蟄之後,大部分的魚還是沒有開始產卵,此時食物對它們來說也是可有可無的,有的魚體內脂肪消耗完了,就要去覓食,而有的魚還能堅持一段時間的話,那麼就不會主動去覓食,大魚尤為如此。所以針對未開始產卵的魚,那要根據天氣情況來決定是釣底還是釣浮。產卵時的魚: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魚到處在巡遊,但就是不吃鉤的情況,說明它們正在準備產卵,那麼就沒有心思去進食了,所以可以收杆走人了,你怎麼釣它也不會吃的,要不然就換產卵前後的魚作釣。產卵前後的魚:這裡是指剛產卵前後幾天的魚,而不是泛指長時間,產卵前,魚為了增加體質,就會不斷的進食,而產卵後,魚也會因體力的消耗,去覓食補充,所以此時即便是有上浮或者離底情況,也是能釣到魚的。就是說怎麼釣都能釣到魚,假如你知道魚已經離底了,但是你堅持釣底的話,也是能釣到的,它們可能會主動去改變自己的水層,去搜尋食物的蹤跡,所以此時要把握好了。
最後總結
驚蟄過後,氣溫逐漸升高,但還是會存在溫度較大變化的時候,就要根據天氣氣溫,以及對象魚來決定釣底還是釣浮。此時還有一個特殊的時期,就是魚的巡遊和產卵,這個屬於釣魚的黃金時期,把握住了怎麼釣都能爆護,但是還是建議各位釣友在走的時候,做到留大放小,或者全部放流,才能資源永續。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