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思想裡,對於「死」,他是怎樣去理解與對待的?

2021-01-19 蘇芹信息屋

文天祥對「死」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儒者僅僅是坦然面對生死是不夠的,還應當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極有為。因此,在他的文集中「死」無數次出現。他曾經對「外王父」義陽隱士曾珏之死描繪得非常詳細。一日,曾遷躺在病榻上悠悠然說:「吾豈不省事哉?形神合則為人,吾形憊久矣。今腰足如斷,心火益燥,神思遊散,居常謂不識死,死則如是。」又說道:「死生如晝夜,不足多憾。」再飲酒三口,連說三聲:「吾真去矣」,「聲脫口而逝」。文天祥對其外公面對生死的灑脫頗為感嘆:「嗚呼!陰陽魂魄,升降飛揚,氣之適至,雖夢寐莫適為主。公幽明隔呼吸,而從容若此。世能言死者不少,此非嘗試事,臆度料想,靡所依據。公去來一息,實天祥所親見。道之桀然,莫此深切。嗚呼異哉!」

曾珏在臨終時的灑脫給隨侍在側的文天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文天祥看來,這種對生死的灑脫並不是最完美的,死得其所才是生命完結的最終目標。文天樣寫道:「人生天地間,一死非細事;識破此條貫,八九分地位。趙歧圖壽藏,杜牧擬墓誌;祭文潛自撰,荷鍤伶常醉。此等蛻浮生,見解已不易。《齊物》、《逍遙遊》,大抵蒙莊意,聖門有大法,學者必孔自」。在文天祥看來,古代許多高士看破生死,從容以對,諸如:牡牧自已擬定墓志銘,陶淵明生前寫下祭奠自己的祭文,而劉伶則常常在大醉中忘卻生死,等等。

而他們的生死觀則主要是受到了《莊子》中《齊物論》、《逍遙遊》兩篇的影響,像義陽隱士曾珏的死亡生死觀是一樣的。但這種對自我生死解脫的觀念與作法在文天祥看來是並不完美的,而儒家自有「聖門大法」,接著文天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知生未了了,未到知死地。原始則返終,終始本一致。後來得《西銘》,精蘊發洙泗。吾體天地塞,吾氣天地帥。一節非踐形,終身莫繼志。舜功禹顧養,參全潁錫類。伯奇令無違,申生恭不貳。聖賢當其生,無日不惴惴,彼豈不大觀,何苦勤帶寐?吾順苟不虧,吾寧始無愧」就是說萬事萬物皆一氣所化生,都處於一種從「始」至「終」的永恆變化之中,表現於人的生命之中,則為「生」與「死」。

既然如此,人們就不應該僅僅是看破生死這麼簡單,而應該洞悉事務發展變化規律,達到一種「樂天知命」的境界。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探求「理」的真諦,在世時應發揮有限生命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死時才能死得其所,問心無愧。文天祥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生死觀,才能敢於同誤國佞臣鬥爭、才能敢於在國家危亡之際高舉義旗直至最後一刻。在《指南錄·後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嗚呼!子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扶匕首以備不測,幾自頸死;經北艦十餘裡,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

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傍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微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妥、如皋,凡三百裡,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默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將生死看作是命中注定之事,不死正是「將以有為也」。

他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做「有為」之事,即自身道德修養和人生價值的實現――「理」。文天祥常說為國盡忠而死是所謂「義死」,「我生不辰逢百罹,求仁得仁尚何語。一死鴻毛或泰山,之輕之重安所處!」,「殺身慷慨猶易勉,取義從容未輕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由此可見,文天祥對其死的真正意義在於「以身殉道」「光照千古」,這才是文天祥作為一名儒家學者所真正追求的目標,而不是以身輕許「取義」。

文天祥寫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白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之生命如此短暫難測,但如能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從而留名青史,便超越了死亡本身的意義而達到了生命的「不息」,文天祥領悟到儒家天命觀的真諦。由此,衍生出了文天祥「法天地之不息」、「剛介正潔」、「求仁得仁」的三種人格精神,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了悲壯激昂的一幕。

相關焦點

  • 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伯顏率大軍一路攻伐,見到的南宋文臣武將軟骨頭的多,十分佩服文天祥的氣節,便拘留了他,不久謝太后派賈餘慶、吳堅、謝堂、家鉉翁四人為祈請使,伯顏強制文天祥與祈請使一道北上去大都。途經鎮江,文天祥找機會逃脫到達高郵,又泛海到達溫州。
  • 臺灣名嘴安樂死畫面公開,你怎樣對待生,就會怎樣對待死
    最近,臺灣知名體育主持人傅達仁的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公布了他在瑞士安樂死的視頻。視頻裡,傅達仁手端一小杯毒藥,淡然地與工作人員探討服用方法。端起小杯,面露微笑,對世界說「再見」。服藥後,兒子說:「爸,我們愛你。」很快,他在兒子懷裡離開。這段視頻錄製於2018年6月。
  • 捨身成仁的文天祥
    文天祥被任命為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元軍伯顏談判。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到文天祥軍營,解散他的軍隊來討好元軍,文天祥於是被伯顏抓捕。但他寧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後來南宋朝廷投降了元軍,但文天祥仍帶領宋朝軍民堅持抗戰。公元1278年戰敗,為元軍所俘。
  • 臺灣名嘴"安樂死"刷爆朋友圈:你怎樣對待生,就會怎樣對待死
    最近,臺灣知名體育主持人傅達仁的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公布了他在瑞士安樂死的視頻。視頻裡,傅達仁手端一小杯毒藥,淡然地與工作人員探討服用方法。端起小杯,面露微笑,對世界說「再見」。他不願意過一睜開眼睛就面對藥物的人生,決定花掉畢生積蓄(大約65萬新臺幣),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瑞士是目前唯一接受外籍人士安樂死的國家)。這條視頻在社交媒體被瘋狂轉發,引起了大家對死亡教育的探討,很多人為傅達仁的勇敢叫好。在遺言裡,傅達仁說,人活著,應該「年輕時奮鬥向前,年老時喜樂再見」。他更豁達地安慰家人:如果你心裡有我,死亡就不是離別。
  • 文天祥的生日,看文天祥的書法
    1236年,文天祥生於江西。文天祥780歲了,但提起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仿佛已經過了千秋萬代。        文天祥的故事和氣節,似乎已經沒什麼好說,所以我們今天看看他的書法。
  • 文天祥:世間奇男子,堂堂偉丈夫
    所以我認為文天祥有積極的入世思想,是個非常注重自身修養及道德實踐之人,不管是他後來高中狀元,還是起兵勤王,乃至不屈而死,都是在儒學價值觀的激勵下踐行的。他讀聖賢書,追求理想人格,可死不可降,將封建社會裡的君子規範做到極致,可歌可泣。但即使這樣,我還是認為,他沒能脫離當時理學思想環境的束縛。
  • 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
  •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拒不投降
    文天祥20歲那年中了狀元,從此在朝延做官,但因為得罪了奸臣賈似道,竟在37歲那年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國家危亡之際,才被重新起用。文天祥帶兵來到臨安後,被任命為右丞相前往元軍大營談判。文天祥不肯接受元軍的無理要求,結果被扣,在被迫北上的途中,他尋機逃出了元營,繼續組織抗元鬥爭。但由於兵少勢孤,最終在海豐北面的五嶺坡被俘。
  • 劉武德散文作品《文天祥:永遠的豐碑》
    他無奈地服從天命,從廣東北上,水陸兼程五千餘裡,對全身心熱愛的大好河山作最後一次悲愴的覽別。1279年10月,文天祥被押抵到元朝大都燕京(今北京),從此開始長達四年的牢獄之災。四年的苦難,四年的考驗,四年的堅守,四年的皇皇筆墨,全部載入中國歷史最傑出人物最光輝的一頁上!
  • 【惠州文脈】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許,他拒不接受,慷慨赴...
    【惠州文脈】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許,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忽必烈許以相位,勸其降元,但他寧死不屈,慷慨赴死。然而,就在大致同一時期,他的弟弟、惠州知府文壁卻獻城降元了。這個歷史細節歷來飽受爭議。學者研究發現,文家兩兄弟巨大的選擇差異,其實不只有衝突,還有更複雜的儒家倫理因素。對於這件事,目前歷史評價尚無定論……
  • 溫海清:文天祥之死與元對故宋問題處置之相關史事釋證
    馬默然去。[18]「天祥今日至此,惟有死,不在多言,汝所言都不是。」博羅怒曰:「汝欲死,可得快死耶?死汝,必不可得快。」天祥云:「得死即快,何不快為?」博羅呼引去。[19]文天祥於1278年底的最末幾天被俘,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己卯年(1279)才是他被俘的最初一年。這一年,文天祥祈求速死的願望已然落空,不過求死的決絕態度,卻絲毫沒有改變。
  • 劉文源說文天祥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文天祥五六歲時就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以後年齡稍大一些,又在父母的指引下,去縣內外許多書院求學,拜有學問的儒者(如曾鳳、胡鑑、王國望、朱渙、蕭粹叔等)為師,大大擴展了自己的視野,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增長了自己的才幹。對於這,文天祥總結說:「幼蒙家庭之訓,……長讀聖賢之書。」讀書不是為了追逐功名,而是為了「行志」。所以他勸告人們:「袖中莫出將相圖,盡洗舊學讀吾書。」
  • 文天祥:一個「叛逆」富二代的醒悟史
    可宋理宗同志不一樣,他的職業比較特殊。作為皇帝,一般是不能退休的,除非……是吧。皇帝為了彌補自己錯失的青春,已經不想料理朝政,他想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後宮事業中去。三年之後重回朝堂,他被任命為寧海軍節度判官,這個起點對於「應屆生」而言絕對不算低。豐厚的遺產再加上宋朝的高工資,不難想像年輕的小文過著何等生活。宋朝官員典型的奢靡生活,他一過就是十七年。
  • 文天祥為啥寧死不降?因他早寫好了《生祭文丞相文》,不死不合適
    文天祥是南宋名相,南宋滅亡後,他為什麼寧死不降?因為有個人早寫好了《生祭文丞相文》,他不死不合適!這叫什麼?這叫道德綁架! 寫《生祭文丞相文》的是南宋太學生王炎午,在文天祥被元軍抓走之前,他曾出資助文天祥勤王。
  • 17年前嶽飛文天祥移出歷史教材,餘桂元回應:不能稱為民族英雄
    嶽飛雖死,但精神尚存,並且深深地影響力100多年後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份決絕和大義凜然,即使過了千年,仍然歷歷在目。也許這只是文天祥的一句尋常的嘆息,但是這句話的背後所蘊藏的,卻是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崇高氣節。
  • 你怎樣對待別人,就會被怎樣對待
    這其實就是這個世界的規則之一,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別人就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回饋,一個人如果不能保持善良,他必然會遭受到惡意的對待。某種程度上說,這就像是我們中國傳統說法中的因果報應,但其實這比因果報應更有規律可循,因為一個人如果總是懷著惡意,那麼別人很難善良地去對待他。
  • 由文天祥修大光明法說起
    姚崇給唐明皇上的奏書中,極力反對這些東西,但從他的奏議可以看出他對佛學的了解非常深,非常內行。他說,經典上說一切眾生為王法所加,求什麼得什麼,在我手裡處理過那麼多犯人,從來沒有看過他們得到解脫。然而,你說他不信這些嗎?讀完他的奏議,看完他一生的做人,那全是佛法,他全懂。
  • 文言文美文精讀:文天祥從容就義
    C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D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4、下列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天祥被俘後,弘範一直以禮相待,並以高官厚祿,但文天祥始終不願背叛自己的國家。B文天祥不肯勸說張世傑背叛父母來投奔弘範,並寫詩明志,弘範也無可奈何。C宋朝滅亡,弘範希望文天祥改心效忠元朝皇帝,文天祥誓死不從。
  • 文天祥|鮮為人知的一面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誓不降元,英勇就義,他的事跡和他這兩句詩一樣浩氣長存。文天祥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對傳統方術裡的風水排盤和八字推命都很痴迷。忙於籌備軍隊糧草之際,文天祥卻跑去請算命先生看日子,問次日出兵是否吉利。文天祥不僅請人算命,自己也下了很多工夫去研究算命。翻開《文天祥全集》,裡面有多篇探討命理的文章,還有一大批寫給相士、風水師和拆字先生的書信。有一位會算命的朋友寫了本算命指南,文天祥拜讀之後,親自上陣修改病句,把那本算命小冊子潤色得文採飛揚。
  • 文天祥《正氣歌》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後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