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隻產品虧損!固收類也「失足」,銀行理財不再「只賺不賠」

2021-01-19 中國銀行保險報

普益標準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一共有391隻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其中,虧損幅度較大的理財產品多為權益類產品,其投資標的為股票、全球存託憑證等產品。

此外,令市場倍感「意外」的是,346隻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虧損,虧損幅度大多在5%以內。這類產品主要投資於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固定收益證券的理財產品。

市場利率的下行以及金融監管政策的密集推出,導致傳統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特徵發生變化,給近期的銀行理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穩穩的幸福」不再,財富管理人與投資者正在尋找新的法門。

「債牛」5月按下暫停鍵

波及固收類理財產品

向來以「穩健」著稱的固收類理財產品為何「失足」?業內人士普遍表示,主要原因是由於短期市場利率上升,債券價格普遍出現下跌。

平安私人銀行團隊認為,今年上半年,在經濟衝擊、貨幣寬鬆與資產荒的三向疊加作用下,迎來「債牛」行情。十年期國債利率最低下探到2.5%附近。然而,貨幣寬鬆背後的隱患顯現,低利率背景下市場槓桿飆升,套利現象重燃。「債牛」在5月按下暫停鍵,防風險和矯枉行動開始佔據主導,貨幣政策暫緩。又逢利率債發行高峰帶來供給衝擊,債市出現大幅回調。

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在研報中指出,淨值型理財產品在債市大幅調整時期出現小幅回撤,與債券基金表現類似,這是正常的,也恰恰說明銀行理財開始回歸「代客理財」之本源,真正打破剛性兌付。

從理財市場總體來看,目前出現短期虧損的產品仍然佔比較小。截至6月28日,市場上存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為18836隻,目前出現浮虧的391隻理財產品,只佔總量的2%。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認為,這樣的虧損是浮虧,即短期市場的波動,不代表最終的虧損。現在大中小銀行都存在類似問題,主要是債市短期波動造成的,不是系統性問題。從理財市場總體來看,目前出現短期虧損的產品佔比很小。

跳出「舒適圈」

銀行理財打造「資產配置專家」形象

今年以來,全國銀行理財收益水平呈下滑趨勢。根據普益標準公布的《全國銀行理財市場指數報告》,目前全國銀行理財收益水平以從一月份的3.80%降21個BP至3.59%。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79%,較上期減少0.01百分點。

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兌,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資管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走出「保本理財」的舒適圈,銀行如何提升競爭優勢以留住投資者,正成為淨值化轉型後的新挑戰。

新形勢下,不乏積極的轉型者。交通銀行的長期發展戰略是「建最佳財富管理銀行」。交行旗下交銀理財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銀行保險報》,在產品設計層面,交銀理財選擇通過積極服務長三角發展戰略,依託經濟發展新機遇,提升產品競爭力。去年9月,交銀理財推出「中證交銀理財長三角指數」,並配合這一指數推出了長三角主題系列理財產品。今年6月,交銀理財繼續攜手中證指數公司開發了「交銀理財大灣區指數」,配合指數發布推出的「大灣區理財產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截至6月末,交銀理財管理的淨值型產品超過250隻,主要為固收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總體看來,今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率跑贏了市場大勢。」該名負責人介紹。

招商銀行旗下的招銀理財也在積極打造 「大類資產配置專家」的市場形象。「招銀理財一直以打造全能型資管機構作為長期目標,持續推動大類資產配置和指數產品布局。」招銀理財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銀行保險報》。2020年以來,招銀理財陸續發布紅利策略混合產品、量化對衝FOF、頤養養老主題產品、多策略指數掛鈎產品等多種投資策略產品。

一位接近行業的人士表示,金融機構推出的指數產品一定是機構內有優勢的項目。從營銷的角度看,銀行通常選擇與權威機構合作共同推出指數報告,相當於借他人之口,傳遞自身權威性,搶先在行業內站到一定高度。此外,指數是被動投資類產品,風險相對較小,推出指數類產品更能迎合銀行理財客群的投資需求,同時,跟蹤指數能規避權益類投資人才短缺帶來的問題。

在投資策略方面,「穩」依然是銀行財富管理者的不二之選。「我們理解,銀行理財客戶仍追求淨值的相對穩定,因此固定收益將是理財子的配置重點。」交銀理財有關負責人介紹:「相較於貨幣基金或一般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在於其背靠母行,在配置城投債、地產債等產業債時可參考母行對相關主體的內部信用評級和授信情況。」

該名負責人表示,總的來看,相對於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的收益仍要高出不少,這也來自於理財子在配置非標資產方面的優勢。目前監管要求的非標資產佔比上限35%,對理財子公司而言,母行的資源優勢仍能令其獲得優質的非標資源。此外,除了一般的非標項目,也有理財子產品配置了部分應收帳款產品以及銀行優先股。這類非公開產品的獲取能力也是理財子的差異化競爭力。

「整體來看,中國無風險收益仍處於持續下行的態勢,我們也將不斷加大對權益產品的投研,在控制波動的同時,實現增厚產品收益的目的。」交銀理財方面介紹。

淨值型理財時代

投資者與管理人共同成長

隨著剛兌的世界逐漸分崩離析,銀行理財紛紛向投資能力構建方面努力,而如何輔助投資者重新定義銀行理財,重新理解投資,對於銀行而言將是一個更重要的命題。

投資者是否需要被教育?這是一個問題。

「以客戶風險偏好和對理財產品認知的普遍現狀,投資者教育將是一項長期而必要的工作。」招銀理財有關負責人認為。具體來看,可以利用豐富手段全方位推進投資者教育,如基礎知識講座、客戶沙龍、產品路演、微信公眾號科普文章等。

同時,招銀理財指出,信息披露是代客理財機構應盡的責任,需要根據不同客群、產品分類、資產類別制定相應的信息披露模板與標準,向投資者及時披露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銷售人員需要更深度地掌握產品的投資邏輯、投資範圍、投資策略等,而不僅僅止步於簡單銷售。實際上,強化對銷售人員的信息支持與響應更為重要。

「我們不認為在淨值型理財時代投資者是需要『被教育』的。這是管理人和投資者共同成長的過程。」交銀理財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管理人,我們希望和投資者在投資風險和收益策略上達成共識,將最合適的理財產品銷售給最合適的投資者。作為管理人,我們還將儘可能幫助投資者理解產品的收益來源和風險點,把市場信息準確、全面地傳遞給投資者。在淨值型理財時代,構建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共同體。」

淨值型理財時代,選擇共同成長的財富管理人究竟應如何幫助投資者緩解走出「舒適圈」的不安感?也許,吸引子商務信息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石磊的觀點更為懇切:「一個理念若不被解析為投資策略的收益來源,讓投資者知道自己賺的是什麼錢、什麼環境適合這個收益來源,那麼投資者就只能看淨值,只能不斷問責資管人。」

實習記者 許予朋

記者 胡楊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 韓業清

相關焦點

  • 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有起伏不再「只賺不賠」 購買應理性
    原標題:淨值有起伏 購買應理性(財經眼·百姓理財新觀察②)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不再「只賺不賠」近期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下跌主要是由於債券市場調整引起價格波動「怎麼一個多月下來,我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相對於投入的本金反倒跌了16塊錢呢?」6月末的一天,25歲的北京市民張朵朵查看自己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時,有點疑惑。
  • 銀行理財也不靠譜了?
    最近,有個朋友秀了他買的R2級銀行理財產品,說虧了不少,一看還真是。然後我網上一查,最近還真是很多新聞。在某投訴平臺上,一位用戶投訴稱,他購買了某銀行90天、180天、270天成長理財產品,合計約380萬元,然而不到兩個月,連本帶利虧損3萬元,有時甚至一天虧7000元。
  • 銀行理財也虧錢!20多隻產品第一次跌破1元,怎麼辦?
    「6月4日、5日、8日這三個交易日,企業債上漲,同期國債指數下跌了0.03%,權益市場也漲的比較好,是什麼樣的神操作能讓一款固收類的銀行理財產品虧掉1.36%?」劉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資料顯示,這款產品的起投金額是100萬,最短持有6個月。
  • 第三隻產品亮相 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投資爆發期還有多遠?
    伴隨著國內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承壓,股市行情回暖,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加大權益類產品布局力度。7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光大理財推出「陽光紅300紅利增強」產品,該產品是光大理財推出的第二隻權益類產品,也是目前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第三隻權益類產品。眼下,各大理財子公司正逐漸在固收產品中增配權益類資產,另有多公司對記者表示正在或即將布局純權益類產品。
  • 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在這個觀念之中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相對風險較低收益較為穩定幾乎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固收類的銀行理財也能虧錢?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通過票息收益積累,根據市場變化擇機進行交易。一隻銀行理財虧損4.42%似乎很難接受。不過,4.42%按照年化的算法,其實只是一個月內虧了千分之零點三三,如果買了一萬元,虧損是33元,年化後就成了4.42%。比如月虧損1%,按照年化的算法,就是年化虧損12%。此外,這隻現在並沒有到開放期。所以對投資人來說還是浮虧,到開放期有機會再賺回去。
  • 銀行理財產品罕見虧損 對普通老百姓的警示信號是什麼?
    >一般而言,類似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其發售時,單位淨值為1,現如今跌破1則意味著有投資者出現虧損。這與我們普通人的認知有差異,因為存銀行定期,買國債都是穩賺不賠的。為什麼固定收益率類,且風險評級為穩健的理財產品不能獲得穩定收益率呢?(起碼不能虧啊!)
  • 穩賺不賠要打破 銀行理財還要不要買?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題:穩賺不賠要打破 銀行理財還要不要買?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吳燕婷  「如果不再保本保收益,我以後還要不要買銀行理財產品?」聽說要打破剛性兌付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忠實粉絲」北京白領潘女士有些焦慮。
  • 獨家深扒底層資產:致「穩健型」銀行理財虧損的四大元兇
    今天給您深扒這些理財的底層資產,究竟最近銀行們中了什麼邪,理財還真能虧損了?!比如這款。6月1日,某股份行本行理財,「28天成長2號」單位淨值幾天內從1.0792跌到了1.0753,小40萬元的理財,僅月初這幾天的功夫,就累計虧損了近1600元。再比如這款。
  • 理財產品告別穩賺不虧
    投資者慌了:銀行理財產品還能信任嗎?這次集中虧損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後在理財配置中投資者怎麼做才能規避風險?本期理財周刊,我們還原理財產品虧損始末,邀請理財師坐鎮解讀支招,讓大家在投資道路上規避風險少走彎路。 事件 不再保本 部分固收類產品跌破成本價 「睡了一覺,接近2萬元沒了。」
  • 銀行理財也虧錢:3日大跌1.36% 一覺醒來少1萬5 近1月年化虧4.42%
    「6月4日、5日、8日這三個交易日,企業債上漲,同期國債指數下跌了0.03%,權益市場也漲的比較好,是什麼樣的神操作能讓一款固收類的銀行理財產品虧掉1.36%?」劉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資料顯示,這款產品的起投金額是100萬,最短持有6個月。
  • 平安銀行中低風險理財被爆持續虧損
    據媒體報導,中行原油寶事件,導致投資者虧損總額達300多億元,大量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不僅帳面全部虧完,還倒欠中行巨額保證金。 5月6日,中行原油寶事件迎大結局,根據中行官方公布的消息,其會承擔客戶全部的穿倉虧損,並賠償20%的保證金。如果無法與投資者達成和解協議,雙方將通過法律來解決這次糾紛。 中行原油寶事件剛過去一個月,平安銀行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被爆持續虧損。
  • 固收大佬不斷落馬 工銀理財業務部門兩處長被帶走調查
    來源:科技金融在線原標題:固收大佬不斷落馬 工銀理財業務部門兩處長被帶走調查近日有傳言稱,工銀理財業務部門兩名負責人被門頭溝檢察院帶走,其中一名為固收處處長李超(原資本處處長),而另一名為交易室處長易重彬
  • 首隻銀行理財子公司公募理財產品買了啥?
    近日,光大理財旗下的光大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理財產品發布了成立以來首份季度報告。投資者不妨一起看看這隻權益理財產品究竟買了啥?  作為銀行理財子公司首隻權益類產品,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也是一隻主題類的理財產品。
  • 招銀理財、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先後虧錢 這是怎麼了?
    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旗下兩款產品跌破本金的消息,在業內尚未討論完。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3天下跌1.36%的消息,再次引發討論,共同點是,兩款產品均以債券類資產作為主投資產。銀行理財怎麼了?債市怎麼了?是圍繞在投資者心中兩個大大的問號。
  • 跨年投資「固收+」,需避開六大誤讀
    特別是如今,在資管新規逐步推進,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全面淨值化轉型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收益率大幅下行,「固收+」已經成為眾多高淨值人群替代銀行理財的配置底倉。近三年內,218隻有可比數據的該類基金中,最高漲幅達89.65%,業績最差的下跌8.71%。近五年內,有可比數據的44隻該類基金中,漲幅最高的達118.41%;業績最差的下跌3.36%。現在,你還敢說「固收+」產品相差不大,可以隨意買入嗎?
  • 銀行理財到期?股市波動大?這個產品千萬別錯過
    另一邊,受資管新規影響,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逐漸銷聲匿跡,伴隨市場利率下降,理財產品收益也在逐步縮水;這不,希望收益穩定、能為兒子攢足三年後留學資金的鄭女士,還有盲目購買股票型基金導致虧損的林先生和林太太,都焦急地希望財富專家為他們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買,但要對自己有正確評估,躺著賺錢是不可能了
    近日銀行理財能不能買上了熱搜,因為很多人發現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好像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賺不賠了。覺得可能被坑了,所以才發出這樣的疑問。相信也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遭遇,引起共鳴導致上了熱搜。打破剛性兌付從17年11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第十八條的內容描述來看,理財產品將不具有剛性兌付的可能。在以往的理財產品中,大多數能盈利的情況下是沒問題。很多沒有盈利的,只要銀行有實力,也會通過自己的辦法進行補足收益。這樣就造成了,大家都以為買的理財產品都是只賺不賠的。
  • 不是每個「固收+」都能成為理財好替代 你選對了嗎?
    原標題:不是每個「固收+」都能成為理財好替代,你選對了嗎?  今年「固收+」可以說是火遍理財圈,甚至許多業內人士大膽預測,「固收+」還將是明年的爆款。  為什麼?  低風險理財產品收益不斷創新低,不僅如此,原本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也逐漸向淨值化轉型,越來越難以滿足投資需求。
  • 黑天鵝、槓鈴策略與「固收+」
    最初,國人在理財上的可選項非常少,少到只有一個方式——銀行存款。除了銀行存款外,購買房產、金條、珠寶等高價值物品在當時也可以說是一種理財方式,但整體受限於經濟條件,銀行儲蓄更加符合大眾對於理財的預期。在「固收+」的市場中,由工商銀行控股和瑞士信貸合資設立的工銀瑞信基金是佼佼者。工銀瑞信基金成立於2005年,是我國首家銀行發起設立的基金公司,具有強大投研能力、團隊經驗和資產配置能力,其固收+團隊也被稱為基金業的王牌團隊。
  • 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幾近絕跡 「無腦躺賺...
    然而,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後,大家很難再看到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已由固定利息收入轉變為淨值浮動收入,因此令很多人對收益的穩定性擔心。  銀行理財產品驚現虧損  記者近期走訪了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高於6%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幾乎絕跡,業績比較基準普遍在2%~4%左右。